淺析儒家文化與現代商業經營
鄒蓓
[摘 要] 在中華民族的商業發展史上, 儒家文化的影響源遠流長, 它所倡導的“誠信為本, 以義取財, 樂群貴和”的商業道德, 充分反映了人與人和諧相處的商業生態文明, 以及義與利、合作與競爭、自強與自律和諧統一的商業倫理精神, 為我們創建中國特色的現代商業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思想資源。
[關鍵詞] 儒家文化 商業道德 商業經營
中國是一個以儒學為文化傳統的國家,千百年來,儒學影響著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積淀著中國文化。中國古代商人大多與儒家思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他們把“誠、信、義、恕、讓”等儒家倫理道德貫徹到從商經營之中去,倡導“恪守信用,誠信為本,以義取財,樂群貴和,推己及人”的商業道德。今天,盡管市場經濟不斷完善,在商業經營過程中也出現很多問題,比如道德缺失和信用危機,損人利己等現象,嚴重制約了市場經濟的正常發展,甚至影響國際形象。因此,挖掘儒商精神的內涵,倡導儒家商業倫理,對現代商業經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儒家價值觀蘊含的商業倫理思想
1.以義取利、博施濟眾的經營宗旨
“義”與“利”的關系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內容。所謂“義”是指人的道德價值;“利”是指人的功利價值和物質利益。在如何處理義與利的關系上,孔子提出要“見利思義”。孔子說:“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論語·憲問》),在孔子看來,一個是人否有“義”行“義”是一個原則性的大問題,是關涉到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的根本性問題。但是,孔子并非一概地反對“利”的追求,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論語·里仁》)。不過在富貴利祿面前,不能喪失道德良心,而只能“見利思義”循義而求之。因此,儒家思想不是把獲利作為商業活動的惟一目的,而是提倡把經商謀利與“博施濟眾”結合起來,并認為“博施于民,而能濟眾”(《論語·雍也》)。
2.以人為本、仁者愛人的經營原則
儒學的“仁愛”思想始終如一條紅線貫而串之,成為儒學之核心,《論語》中多次專門提到“仁”,孔子對“仁”作了大量的論述。孟子也說:“仁者愛人, 惻隱之心,仁也”《(孟子·離婁下》)。“仁”的基本精神是“愛人”,也只有愛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愛。正如孟子所言:“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離婁下》)孔子把“仁”從自我修養引申到家庭、社會,推之于國家、天下。商品交換,從直接層面看是物與物的交換,金錢與金錢的交換,而儒家精神則能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純粹的物與金錢的關系,從物與金錢中看到人,主張按照“以人為本,仁者愛人”的原則去經營,這種經營思想是儒家“仁愛”思想在商業活動中的運用。
3.尚中貴和、和氣生財的經營之道
尚中貴和的“中”就是“中庸之道”,“和”就是“以和為貴”。孔子認為中庸既是一種道德境界,又是處理問題的一種方法,即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因為任何過與不及都會產生品德上的缺陷。儒家倡導“致中和”, 認為“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主張以發自內心的和諧與寬容的態度協調人際關系, 實現“和則眾”的目標。把這種“和氣”倫理轉用于商業經營實踐,作為處理商家內外關系的基本方法。和氣生財的“和”的經營方法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上:一是注重不同經營者之間的互利合作,尋找共同生財之道,所謂“有錢大家賺”。提倡既競爭又合作,反對用不正當的競爭手段,相互吞并;二是注重對顧客的和氣態度,不巧取豪奪,欺行霸市,提倡讓利于民,視顧客為上帝,誠實無欺;三是注重企業內部的人際和諧,注重上下溝通,協調勞資關系。
4.守信重諾、誠信為本的商業道德
誠信是儒家為人處世的倫理準則。《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 誠之者人之道也”。“誠”就是“真實無妄”;“信”是“誠”的具體表現,即“誠善于身之謂信。”(朱熹:《孟子集注》卷十四)。孔子指出:“人無信不立。”(《論語·顏淵》),“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強調做任何事情都要“言而有信”。將誠信作為經商之本,在中國由來已久。只有以誠待人,才會得到別人的信服。如果耍手腕,搞欺詐,就不可能把生意做成。“誠信”不僅作為個人安身立命之根本,并且它還作為經濟生活的基本準則,成為社會穩定、上下相親、經濟秩序良好、商品貨真價實的根本保證。
二、儒家文化在現代商業經營中的具體體現
在商業經濟活動中, 價格的杠桿調節作用是巨大的,然而并非是唯一的,文化因素的作用不可低估,先進的文化對經濟起促進作用,落后的文化則對經濟起阻礙作用。在現代商業經營實踐中,不少品牌特別是中國老字號在儒家思想熏陶之下對所從事的生產經營有著獨特認識,在商業經營中形成的獨特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思想,充分體現了儒家的文化傳統。
第一,注重文化蘊涵。儒家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家喻戶曉, 因此以儒家的社會倫理道德和處世哲學為內容的字號,不僅是商家主要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是當時社會大多數人的認同基礎。因此,不少“老字號”將自己的文化內涵定位于此。儒家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成為中國傳統商家標榜的招牌詞語,如: 同仁、聚仁、全聚德等等,都以儒家核心思想作為字號名稱,以便獲得廣泛社會認同。
第二,講究審美意趣。一些“老字號”主要服務對象是文人墨客,為迎合這一部分人的審美趣味,主人往往把店名取得高雅、古樸、深奧,以便取得他們的審美認同。如:北京以經營書畫、篆刻、扇面、筆硯等而著名的老字號“榮寶齋”,則表明該店有發揚光大中華瑰寶之任務。
第三,求吉避忌。數千年中國文化的積淀,造成了中國大眾的接受心理,其中最普遍的一種就是求吉避忌。中國許多老字號,就是按照這種原則命名的。如:東來順(事事順利),寶元通(財運亨通),永安堂(永遠平安)等等。傳統“老字號”名稱用得最多的字是“慶、祥、泰、豐、興、順、榮、盛、昌、福”等代表吉祥如意的字詞。
第四,注重人文形象。許多商家字號的表現形式往往與所定的文化內涵相配合。例如:字號的書寫十分講究,一般都要請社會名流或書法家題寫,字體厚重,字劃故意加寬加粗。除招牌外,一些著名老字號在店堂內還懸掛宣揚本字號的匾額。還有一些“老字號”除名稱之外,還配有對聯,以便對字號作進一步的詮釋,同時也是為了加強顧客對該字號的印象。以中國儒家文化、儒家倫理道德為自己行為規范的商號, 往往會得到社會大眾的文化認同。
三、在現代商業經營中弘揚儒家文化,構建和諧社會
商業活動必然蘊含著一種相應的倫理精神和價值理性,必須遵循生財有道的原則。如果沒有這種相應的倫理精神和價值理性作為其精神動因、規范因素和定向機制,那么它就容易變成一種單純的功利沖動,就不利于企業的長期穩定發展。當前,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積極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現代商業文明的情勢下,如何從傳統儒家文化中吸取有益的借鑒呢?
1.繼承發揚儒家商業文化,創造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商業文化
文化是維系一個民族團結和一個國家穩定的重要基礎,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的發達,不僅可以形成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認同感,而且這種認同感和凝聚力所形成的文化屏障可以極大地提高國家的整體安全度,贏得良好的國際安全環境。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應該把馬克思主義精髓、中華傳統文化精華與市場經濟原理結合起來,提高企業國際化經營的能力,繼承發揚儒家商業文化,創造有中國特色的商業文化。 2.倡導儒家“以義取利,博施濟眾”的精神,實現共同富裕、構建和諧社會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是要實現全社會的共同富裕與各民族的繁榮昌盛。這就要求我們在市場活動中獲取個人利益的同時,要有一個更高的為國家、民族,而奉獻的價值取向。依據儒家的“仁者愛人”思想來說,要有以天下為己任、為振興民族經濟而奮斗的社會抱負。在這方面,儒家精神的“博施濟眾”思想,將有助于我們超越個人狹隘經濟利益的限制,為國家、民族的共同富裕而努力的價值觀念的形成。“重義輕利”立足于義、利統一的立場, 但是在某種特定情況下, 當義、利發生矛盾, 為了企業的長遠利益, 就要放棄某些眼前的利益;為了社會的整體利益, 就要放棄某些局部利益。同時,儒家“依群利己”的團體主義精神與社會主義價值取向也是相通的。在21世紀的市場經濟活動中,提倡儒家精神,是實現共同富裕,構建和諧社會的積極因素,將有利于推動全社會向共同富裕的偉大目標邁進。
3.學習繼承儒家思想中“信”的道德理念,確立“誠信立商”的經濟倫理道德觀念,塑造中國現代商業的民族特色
“信”是儒家思想要求的最起碼的人格道德。“商無信不富”,誠信對一個企業或商業組織來說,是企業的一種無形資產,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好的信譽是樹立良好企業形象的前提,信譽競爭其實是人格、文化、道德的競爭,它要爭奪和占據的,不是商品市場,而是人心和道德市場。而人心和道德市場往往又決定商品市場的興衰,只有占領了人心和道德市場,才能樹立企業形象,才能維持已有的客戶關系,并使這種關系不斷鞏固、擴展,企業才能抵住各種市場沖擊,站穩腳跟。正所謂“信譽無價”,企業家要始終抓住“信譽”這一個根本。
4.樹立“天人合一、和氣生財”的經營理念
儒商文化將對人、自然、社會的哲學思考應用到經營管理中、強調“天人合一”協調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的心性等之間的各種關系,注重塑造一種和諧、舒展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以降低經濟發展中的摩擦成本,要求以發自內心的和諧與寬容的態度協調各種關系, 實現“ 和則眾” 的目標,這對于我們建設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5.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觀念
儒家管理哲學思想的一個最大特點,即對人的重視和尊重,把人看作是世間一切物中最可寶貴的。孔子率先提出了“天地之性人為貴”(見《孝經.圣治章》)的著名命題,這是對人的能動的主體性地位的充分肯定。現代企業管理工作的中心是對人的管理, 管理目標的實現在于發揮人的能動作用。作為有理智、有感情的“社會人”,其思想、氣質、性格、愛好,千差萬別,所以,承認人的個性,尊重人的人格, 就成為感化的先決條件。首先,要尊重員工,信任員工,樹立員工主人翁思想。其次,讓員工參與管理,使他們感到被企業重視從而給人一種成就感。再次,要不斷提高員工的素質,這是實行人本管理的基礎。儒家的“以人為本”的精神,對今天的現代企業經營行為有重要的啟示,這為知識經濟時代的管理人才培養提供了一種范例。
四、結束語
發揚儒商文化將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產生重要的、積極的、深遠的影響,對我國企業參與國內外競爭、提高經營管理水平有著重要意義,我們學習和繼承儒家思想中的倫理道德,也不僅僅固守在原始的層面上,而是要結合現代社會,進行新的思想創新,解決現實中存在的一系列實際問題,創建現代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徽商研究——論儒商精神的現代價值》.搜狐財經(business. sohu.com)
[2]吳根友:現代中國人際信任的傳統資源——《論語》《老子》中的“信任”思想略論[J].倫理學研究,2003, (3):30~33
[3]張光忠:《中華民族商幫文化的全球意義——基于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經營張略研究》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8年1期,總第16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