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中企業文化元素的融入
陳紅
[論文摘要]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是高職院校內涵發展的必然要求。針對高職院校中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脫節較為普遍的現象,文章認為可以嘗試將企業文化元素的精髓融入高職校園文化的建設中,并進一步探索了將企業文化元素融入高職校園文化中的路徑。
[論文關鍵詞]高職院校 校園文化 企業文化
作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切入點,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始于2005年10月。近年來,其實踐成效開始顯現,但卻忽略了校園文化建設的“類”特色。融入企業文化元素、建設具有自身特性的校園文化已成為高職院校內涵發展的當務之急。
一、高職校園文化應融入企業文化元素精髓
校園文化建設融入企業文化元素,是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本質要求,是實現教育教學與崗位要求“對接”,提高畢業生就業適應能力和職業生涯持續發展能力的根本途徑。企業文化元素是多元的,但相對于學校文化,企業文化又有其共性特征,高職院校應圍繞人才培養目標融入其精髓。
1.責任文化。責任意識是最本質、最深層的道德意識,是社會發展的主流意識。成功源于責任。在企業文化建設中責任文化起著帶動、促進和保障作用。責任承載使命,責任體現忠誠,責任提升能力,責任創造機會。責任意識以人文精神為內核,包括對自己和利益相關者負責。責任意識首要的是對自己負責,一個對自己都負不了責任的人何談對國家、對社會、對組織、對家庭負責呢?其次是對利益相關者負責,對利益相關者負責是對個體作為社會人的本質要求。責任意識是人在社會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早期責任意識形成的主要場所是家庭和學校。在校高職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受其成長的家庭環境、中小學應試教育環境和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轉型環境的影響,就整體而言,這一特殊的“代群”以“我”為中心的意識強于對自己負責,而對利益相關者負責的社會責任意識淡薄。
2.服務文化。豐饒經濟將我們帶入了服務至上的時代,行行都是服務業,環環處于服務鏈,人人都是文化者,處處彰顯文化味。服務和服務文化已成為企業競爭的焦點。建設體現企業產品特點、滿足顧客的現實和潛在需求的高品質服務文化,提升服務文化對企業發展的貢獻度,已成為各行各業謀求發展的必然選擇。針對“抱著”長大的新生代,高職院校應強化以“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服務文化建設。
3.質量文化。質量文化就是企業在長期生產經營實踐中,由企業管理層特別是主要領導倡導、職工普遍認同而逐步形成并相對固化的群體質量意識、質量價值觀、質量方針、質量目標、采標原則、檢測手段、檢驗方法、質量獎懲制度的總和。質量既通民之命脈,又系國家之危重,更是企業生死攸關的“命門”。通過對學生質量意識的培養,可以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職業品格,自覺遵守企業生產規則和工藝流程要求。
4.競爭與合作文化。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是市場經濟的自然法則。競爭不但是一種經濟現象,而且是一種文化現象。競爭文化是維護競爭機制、尊重競爭規則的一種共識和氛圍。競爭的氛圍使每個職工不甘落后和停滯,能夠極大地調動企業職工的積極性、創造性,發揮想象力,使人的科學技術和潛能得到全面、充分地發揮,從而使整個企業的競爭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積極進取的競爭意識是職業精神的內涵,而合作博弈則是職業分工越來越細、勞動過程更趨專業化的必然要求。合作博弈是指博弈雙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或者至少是一方的利益增加,而另一方的利益不受損害,因而整個社會的利益有所增加,即產生“合作剩余”。培養學生的競爭與合作意識對學生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5.憂患意識與創新文化。大學生的成長環境讓他們生活無憂無慮,“受挫”“抗壓”能力差,焦慮、郁悶、自卑等心理問題突出。憂患意識是個體成才和企業創新的不竭動力,而創新是個體和企業增強競爭力,保持個體可持續發展和企業基業常青的法寶。企業創新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企業在創新及創新管理活動中所創造和形成的具有本企業特色的創新精神財富以及創新物質形態的綜合,包括創新價值觀、創新準則、創新制度和規范、創新物質文化環境等。只有富于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備受企業歡迎。高職院校的文化建設應當通過允許多元文化共存、搭建知識流動平臺、創新思維能力訓練、鼓勵冒險、包容失敗、獎勵創新等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為未來職場創新奠定堅實的基礎。 6.誠信文化。誠信是思想道德素質核心的外在表現,是處理自己與他人、個人與社會利益關系的基本道德規范。“誠信是金。”誠信之于個人和企業都是寶貴的無形資產,是為人之本、立業之基。誠信既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又是現代商業文明的客觀要求,是作為未來企業員工的高職生必備的重要素質。學校應將誠信教育貫穿學校教育的全過程、全方位,使其真正成為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職業道德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高職校園文化融入企業文化元素的路徑
我國高職教育的歷史很短,校園文化積淀不厚,而建設過程中模仿普通高校“學術型”校園文化的現象較為普遍,體現高職教育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尚處于積極探索之中。校企合作是高職教育實現高素質、高級技能人才培養目標的必經之路。高職校園文化可以通過以下幾種途徑融入企業文化元素:
1.建立健全相關機制。學校黨委和行政要高度認識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的重要性,將其提到學校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使之成為校風建設的重要內容。要建立和健全相關機制,從設施、政策、組織、隊伍等方面人手推動企業文化的融入。
2.要搭建校企文化對接的平臺。校企合作是校園文化融入企文化元素的保障。高職院校應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時不我待的內涵建設的緊迫感積極探索多種形式的校企合作之路,在合作中引入企業文化元素,豐富校園文化的內涵。
3.以活動為載體。活動是校園文化建設的載體。可以通過開展“職業生涯設計”、以企業或產品命名的各種技能大賽、創新大賽、創業計劃大賽和勤工助學、暑期學生“科技”下鄉、科技立項等活動,既可增強學生的企業文化意識,又能鍛煉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
4.要將企業文化精髓融入教學與管理全過程。學校的本質和主旋律是“育人”而非“制器”。學生良好的職業文化素養的形成需要通過職業文化氛圍來陶冶,需要我們在人才培養全過程中對學生施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移植企業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注重學生職業意識和職業習慣的養成。在學校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建設中要全方位地融入企業文化元素的精髓。
5.校園文化融入企業文化元素要走出兩個誤區:一是將校園文化等同于企業文化,忽視了學生身心特點;二是脫離學校的實際和具體企業的文化性格。以文化的視閾看,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企業和兩個完全相同的學校。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應當是融入了普適的企業文化精髓、具有自身性格的文化。
高職校園文化融入企業文化元素是校企合作的深層次追求。兩種文化的差異必然導致其融合過程中的相互碰撞,但這種碰撞對校園文化的再生產是有益的。校園文化建設只有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在與企業文化相互撞擊中不斷調適,才能實現教育的宗旨和人才培養目標。因此,高職院校在外延擴張后的內涵建設中應充分認識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的積極價值,努力辨識兩種文化的異同,積極探索兩種文化融合的路徑,將其“碰撞力”化為推進校企合作、內涵發展的強大內驅力,以開放、包容和理性的文化觀構建和諧的動態文化結構,以積極的文化張力推動學校的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