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道德教育的價值追求
張連
因此,社會超越了個人;社會擁有自己的本性,這種本性與個人的本性不同;社會能夠滿足作為道德行為目標而起作用的第一個必要條件。也恰恰是因為這個目標超越了我們自己的個人目標,所以倘若個人不在同樣的程度上把自己提升到自己之上,不超越我們個人的本性,我們就不能達成這一目標。那些重要的歷史人物,那些在我們看來比所有其他人都偉大的人,并不是藝術家,不是政治家,而是那些已經實現或被認為已經實現最偉大道德成就的人,如蘇格拉底、佛陀、孔子等。因為在他們身上所體現的是他們自身與社會的理想的一致。
馬克思認為:“人不是孤立的個體,在其本質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比耸巧鐣娜耍丝偸巧钤谌后w之中。“國際21世紀委員會”曾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將青年學生學知、學做、學會共同生活、學會做人的學習作為“教育的四個支柱”??梢?,學會共同生活是當代青年學生必備的生存素質。因此,引導青年學生正確處理好國家、社會、集體與個人的關系,引導學生從小事做起,扮演好自己的各種社會角色,幫助學生較好地完成社會關系中的一系列特定的社會角色,是促使學生積極履行廣泛的社會責任的首要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們要突出實踐環節,積極創造環境,加強情感教育。要教育學生熱愛自己的父母和家庭,善待自己的同學和朋友,關心自己生活的學校、社區和城市,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在細微之處播撒愛心,為弘揚愛國之情、完成歷史使命奠定堅實的情感基石,從而引導學生把誠心獻給國家、把愛心獻給社會、把關心獻給他人、把孝心獻給父母、把信心留給自己。
道德教育以社會為道德行動的目標,其實質是我們個人的道德行動準則應符合社會的要求,更要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也就是要求我們個人要有崇高的道德理想和追求,而個人的崇高的道德理想和追求也應符合理想的社會的追求,也就是說要為我們理想的美好社會的實現付出我們的道德追求。當代大學生要擔當起時代的重任,理應以社會為道德目標和責任,克服利己主義,樹立集體主義觀念,把個人全部投入到為社會的奉獻之中。
3.加強共產主義的政治信仰教育。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明確主張教育的社會政治目的,公開強調政治信仰的養成與道德教育的統一。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我們號召自己的學生們,要為共產主義理想而生活、學習、奮斗?!薄矣诔绺叩睦硐胧莻€人道德發展的頂峰?!薄赖陆逃睦硐刖驮谟谑姑總€人去追求自己的頂峰,不要迷失通往頂峰的方向,更不要從旁而過?!雹帷皥远ǖ乃枷牒王r明的政治方向之所以必不可少……首先是要讓人成為一名為共產主義理想而奮斗的戰士?!币陨线@些論點,除了社會政治環境的決定作用之外,與蘇霍姆林斯基本人對共產主義的真誠信仰是分不開的。蘇霍姆林斯基進一步指出:“共產主義教育倫理學的實質就在于教育者相信共產主義理想是存在的,是可以實現的,而且可以達到的,教育者應當用理想的標尺去衡量自己的勞動?!彼倪@種觀點深刻地闡明了政治信仰與道德教育的關系。他認為,政治信仰的確立對道德教育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在完整的精神人格的塑造中,政治信仰與道德教育的存在與統一是不可或缺的。
政治信仰是人們對理想的社會政治制度及其價值目標的堅定不移的信念和執著追求,是人的最高價值理想在政治生活中的集中體現。政治信仰是人類社會政治生活的重要精神支柱,是人們政治行為的行動指南,沒有政治信仰,人們在社會政治生活中就會迷失方向。沒有政治信仰的政治組織只能是一盤散沙,甚至可以說,沒有共同的政治信仰,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的政治組織,比如階級、政黨。政治信仰是政治生活的靈魂,缺乏政治信仰的政治生活是盲目的,政治信仰錯誤必將導致社會政治生活的混亂,影響社會政治秩序的穩定,使政治偏離人類文明的軌道。政治信仰總是從“應然”出發,熱切關注人類社會的終極價值,尋找的是人類社會應然狀態和理想形式以及該階級、集團或個人在未來社會中的政治確定性。共產主義作為人生的精神追求目標,無疑具有終極關懷的意義。共產主義運動是一種現實的社會運動,這個運動是個長期的過程,對于個人短暫的人生而言,它就是一個超越有限人生的無限過程,因此,真正信仰共產主義的人,并不是祈望今生今世就會看到共產主義的實現,而是把共產主義視為自己人生追求的永恒目標。共產主義遠大目標作為人類社會實踐所能提出的最大現實目標,是實踐的威力和人的自信力的體現與象征,它拋棄了以往宗教那種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和自我麻醉,鼓舞人類主動改造客觀世界,塑造為人類解放而獻身的高尚人格。共產主義社會不是人們成仙化佛的境地,不是讓人們產生非理性狂熱和進行苦修苦練的自我折磨,也不是歪曲利用人的某種本質力量,而是靠人自己的努力奮斗實現人的自由和諧和全面發展。馬克思主義信仰沒有使人喪失自尊和自愛,而是體現了人對自己本質力量和實踐能動性的真正尊重與充分信賴,顯示出無比健全的性質。
因此,高校在進行道德教育過程中,要努力教育青年學生樹立共產主義的政治信仰。在現階段,我們的政治信仰不但要體現在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追求,更要體現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是扎根于當代中國的社會現實的,是瞄準中華民族全面復興宏偉目標的,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她是馬克思主義信仰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的具體體現,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她不僅體現著我們對于共產主義理想社會的追求,也體現著中國人民對于民族振興、國家強盛的愿望和期待。
道德是人類精神的自律,道德教育的一切活動的目的都是使青年學生成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青年;其根本宗旨更是為了青年一代為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從而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