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摸女人的胸视频,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最新,黄色视频性爱免费看,黄瓜视频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国产精品,成人福利国产一区二区,国产高清精品自拍91亚洲,国产91一区二区

加急見刊

清代的墾殖政策與棚民活動

趙 岡

三災難性的后果

以上是清中葉各省流民開發山區、種植玉米、采伐林木等活動最集中的地區。事實上,在強大的人口壓力下,此類活動尚遠及其他各省。閩、廣、云、貴,以及華北各省,無處無之。其對環境的破壞力視境內之山區面積大小而定,只要有山林,莫不受到影響。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清中葉一百余年,中國的生態環境受到前所未有的、致命的破壞。其破壞的方式是經由下面幾個步驟。第一,清初殘留下來一些森林,除了邊陲地區者,在短短的時期內消失殆盡。第二,到處留下一片片荒山禿嶺,在沒有植被保護之下,一遭雨水沖刷,便泥沙俱下。第三,嚴重的水土流失使得下流河川淤塞不暢,水災的頻率因而增加。第四,大量泥沙被雨水沖到平原上的良田里,使平原上的耕地緩慢沙化,生產力下降。

流民采伐林木的方式是原始的,不間株,只伐不植;開辟農田也是破壞性的。今天研究環境保護的學者都知道在坡度大于25度的山坡上,不但不能種植農作物,也不適于種植果樹,因為農作物與草木都需要較大的株間距離,過密則收成不佳。但是這樣低的密度是不能保護山坡地的土壤,及防止水土流失。只有天然植物可以在高密度的條件下生存,山坡地的土壤只能由天然植被來保護。不論是為了什么原因,破壞或鏟除了高坡高山區的天然植物,都將導致水土流失,造成生態環境之惡化。清代的大規模開荒運動就這樣為中國帶來了數百年也難以復原的大災害。當時人對棚民開荒伐木的辦法有詳細描述:

在數以百萬計的流民蠻干之下,中國境內本已有限的森林資源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消失。各地的記載讀之令人心驚。

陜西商南縣:“跬步皆山,久經開墾,并無老林”。

其附近商州:“山地為川楚客民開墾殆盡”。

西鄉縣:“西南巴山老林……開辟大半”。

鳳縣:“跬步皆山,數十年前盡是老林,近已開空”。

漢陰地區:“南北兩山老林皆墾伐殆盡”。

周至縣:“雖深山密菁,有土之處,皆開墾無余”。

紫陽縣:“深山邃谷到處有人,寸地皆耕……向之蔚然森秀者,今已見其濯濯矣”。

川林大寧等數縣之深山老林:“盡成童山矣”,“老山老林幾不可多見”。

湖北南巴老林區:“老林無多”,“山漸為童”。

建始縣:“深林幽谷,開辟無遺”,“峻嶺叢林,剪伐殆盡”。

長樂縣:“青山為之一掃光矣”。

龍山縣:“山木盡,禽獸匿”。

乾州廳:“前此四州樹木蔭森……今則砍伐無存”。

湘贛邊界山區:“山已童禿”,“木皆砍伐”。

桂東縣:“昔日蓊郁而蒙茸者,今則濯濯而童禿矣”。

江西武寧:“自楚來墾山者萬余戶……山已童禿”〔17〕。衢州由原來“郁乎蒼蒼,參天蔽野”而變為“牛山濯濯”,皖南山區“凡峻嶒險嶺之處,無不開墾,草皮去盡”。這些都是前后不過數十年的事。中原地區如河南省,在清初殘存的森林覆蓋面積本已很少,據學者估計在1700年左右大約占總面積6.3%〔18〕。然而也難逃清中葉大開荒運動的厄運。到道光朝,河南有21府州縣已種植玉米,但代價是使6.3%的森林覆蓋率降到2%左右。

這些山區土地絕大部分是斜度很高的坡面,只有密集的天然植被可以保護其地表土壤不被雨沖刷。樹木被砍伐后,坡面完全裸露,即令是種了玉米靛青等作物,仍然無法保護地表。由于坡度很大,雨水的沖刷力極強,凡是被開墾的山區農地,多則五年,少則三年,表土損失殆盡,巖石裸露,農田便不堪使用,棚民們遷移至他處,如法泡制。開山之流民搭棚寮而居,并非他們全是赤貧,也不見他們全都每年返回原籍,而是因為他們知道無法長期在一塊土地上種植,勢必三年在此,五年在彼,不可能定居下來,所以才搭建臨時性的棚寮。棚民們并非享有山區土地的所有權,他們都是開墾無主之山嶺,最多付一點象征性的租金,所以他們采用掠奪性的開墾方式,不必愛護土地。他們經常遷移流動,遺下的就是一大片一大片童山禿嶺,長期無法恢復原貌,造成永久性的山區水土流失的問題。其后果是下流河川快速地被山上沖刷下來的泥沙淤塞,或是平原良田被沙土掩蓋。

這種弊害,大規模開山墾荒不久就已明顯可見,當時各地的記載不勝枚舉:

種苞蘆者,先用長鏟除草使盡,迨根荄茁壯,拔松土脈,一經驟雨,砂石隨水下注,壅塞溪流,漸至沒田地,壞廬墓,國課民生交受其害(《光緒分水縣志》卷一)。近歲諸山經棚民墾辟,土質疏散,蛟水驟發,挾以壅溪,患且有甚於昔(《道光麗水縣志》卷十四)。

每遇大雨,泥沙直下,近于山之良田,盡成沙地,遠于山之巨浸,俱積淤泥,以致雨澤稍多,溪湖漫漫,田禾淹沒,歲屢不登,至于水遇睛而易涸,旱年之灌救無由(《道咸同光奏議》卷二十九)。

挖土既松,水雨沖洗,三四年后,輒成石骨,又必別覓新山,拋棄舊土(嚴如煜《樂園文鈔》卷七)。

土地瘠薄,三寸以下皆石,耕種止可三熟,則又廢而別墾(顧彩《容美紀游》,刊《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六帙)。

南山之木,采無虛歲,而土人且利山之濯濯,墾以為田,寸株尺蘗,必鏟削無遺。天若暴雨,水無所礙,朝落于南山,而夕即達于平壤,延漲沖決,流無定所(《光緒山西通志》卷六十六)。

山地之凝結者,以草樹蒙密,宿根蟠繞則土石堅固。比年來開墾過多,山漸為童,一經霖雨,浮石沖動,劃然下流,沙石交淤,溪澗填溢,水無所歸,旁嚙平田……熟田半沒于河洲,膏腴之壤竟為石田(《同治房山志》)。山民伐林開荒,……土即挖松,山又陡峻,夏秋驟雨沖洗,水痕條,只存石骨,又須尋地墾種(《嘉慶漢中府志》卷二十一)。

南山一帶,老林開空,每當大雨之時,山水陡漲,夾沙帶石而來,沿河地畝屢被沖壓(盧坤《秦疆治略》)。

窮巖邃谷盡行耕墾,砂石之區土薄水淺,數十年后,山水沖塌,半類石田(《同治利川縣志》卷四)。

棚民墾山,深者五六尺……然大雨時行,溪流堙淤,十余年后,沃土無存,地力亦竭,今太平山、大源洞、果子洞諸鄉,山形骨立,非數十年休息不能下種(《乾隆武寧縣志》卷十)。

山既開挖,草根皆為鋤松,遇雨浮土入田,田被沙壓……甚至沙泥石塊漸沖漸多,澗溪淤塞,水無來源,田多苦旱,……小河既經淤塞,勢將沙石沖入大河,節節成灘,處處淺阻,舊有陂塘或被沖壞,沿河田畝,或坍或壓(《同治攸縣志》卷五十四)。

江洲之生,亦實因上游川陜滇黔等省開墾太多,無業游民到處伐林砍木,種植雜糧,一遇暴雨,土石隨流而下,以致停淤接漲(陶澍《陶文毅公全集》卷十)。

自皖民開種包蘆以來,沙土傾瀉溪澗,填塞河流,絕水利之源(《道光徽州府志》卷四之二)。

皖北人寓寧,賃山墾種苞蘆,謂之棚民。其山既墾,不留草木,每值霉雨,蛟龍四發,山土崩潰,沙石隨之,河道為之壅塞,壩岸為之傾陷,橋梁為之墜圮,田畝為之淹漲(《嘉慶寧國府志》)。

種包谷三年,則石骨盡露,山頭無復有土矣。山地無土,則不能蓄水,泥隨而下,溝渠皆滿,水去泥留,港底填高。五月間梅雨大至,山頭則一波靡遺,卑下之鄉汛濫成災,為患殊不細(《光緒烏程縣志》卷三十五)。

以上是當時人親身目睹的山區水土流失的災害。其實今天科學的環保知識告訴我們,毀林的弊害尚不止此。森林不但能保持水土,而且能發揮水庫的作用,在降雨時森林發揮攔水蓄水的作用。樹上的枝干樹葉都攔蓄一部分雨水,不使立即落至地面。地面的腐殖物質以及地下的根莖可以發揮更大的攔水蓄水的功能。它們能吸收部分雨水,一方面減少對地面沖擊力,一方面減少雨后地表徑流的流量和流速。降雨過后,森林蓄攔之水再慢慢通過地表或地下徑流,逐漸釋放宣泄到河川中。所以森林是非常有效的綠色水庫。對于暴雨而言,這種滯洪及調節河川流量的功能,尤其顯著。森林被破壞后,遇到暴雨,雨水立即傾瀉入河,河水猛漲,泛濫成災。所以說毀林開荒的破壞力是雙重的。它一方面使山區水土無法保持,泥沙被沖刷而下,河道淤塞,河流宣泄洪水的能力降低。另一方面森林滯洪蓄水的功能消失,無法調節流量,山洪快速而至平原的河川。兩方面的結果相加,使得水災發生的頻率增加。此外就是泥沙覆蓋良田,影響了平原地區耕地的生產力。

“驅棚”政策首先由江西境內的地方官員提出,他們以治安為理由提出驅棚之要求,不久即得其他各省官員之響應〔19〕。嘉慶初年,浙江省有關官府曾出告示,禁止流民墾山種植苞蘆。數年后,清廷又應安徽休寧縣民之請,限令墾山棚民開租期屆滿后退山回籍,不得再種苞蘆。道光初,陜西西鄉縣府立碑,永將北山封禁,永不開種;御史蔡庚飏也上疏清廷,要求下諭禁止棚民開山。類似的禁令禁約道咸年間更見增加。這些禁令雖非百分之百的生效,但在山區種植玉米的范圍究竟大為減少。

據民國初年統計,據民國初年統計,玉米播種面積約一億畝,占總播種面積的7.6%〔20〕。由此我們可以想見, 在清中葉墾山的高潮聲中,在政府驅棚禁種玉米以前,玉米的實際種植面積一定是遠大于一億畝,而且其中絕大部分是在山區。前面已然指出,當年在山區種植玉米,每片地最多不過五年,然后就廢耕他遷,而開辟新玉米田時勢必破壞原來的森林植被。我們可以設想有五百萬戶流民墾山種植玉米,每戶種二十畝,這樣他們就要每五年破壤一億畝的森林,連續一百年下來,就能破壞20億畝森林。今天全國殘存的森林面積17.3億畝,森林覆蓋率是12%〔21〕。我們可以估計說,清初中國大約還有40億畝的森林,覆蓋率大約在28%,但是由于清中葉的錯誤墾殖政策及大批棚民的破壞性活動,生態環境遭到史無前例的浩劫,使森林面積減少大半,終于落得今日的局面。

注:

〔1〕王笛《清代四川人口、耕地及糧食問題》, 刊《四川大學學報》1989年第3及4期;藍勇《乾嘉墾殖對四川農業生產和社會發展影響初探》,刊《中國農史》1993年第1期。

〔2〕彭雨新《清代土地開墾史》,1990年農業出版社,頁141。

〔3〕郭松義《玉米、蕃薯在中國傳播中的一些問題》, 刊《清史論叢》第七輯,頁87。

〔4〕譚作剛《清代陜南地區的移民、 農業墾殖與自然環境的惡化》,刊《中國農史》第四期(1986),頁2。

〔5〕嚴如煜《三省邊防備覽》卷十四。

〔6〕《清經世文編》卷三十六。

〔7〕《清宣宗實錄》卷十。

〔8〕《清宣宗實錄》卷十。

〔9〕《三省邊防備覽》卷十。

〔10〕乾隆十七年湖廣總督永常奏折,載《宮中檔乾隆奏折》卷四。

〔11〕《同治建始縣志》卷四。

〔12〕《光緒湖南通志》卷一《詔諭》。

〔13〕《乾隆懷玉山志·土產》。

〔14〕王恩溥《稟請銅塘山弛禁稿》,載《上饒縣志》。

〔15〕胡寶瑔《勘封禁山奏請永禁疏》,載《同治廣豐縣志》。

〔21〕《中國統計年鑒》,1987,頁5。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