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摸女人的胸视频,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最新,黄色视频性爱免费看,黄瓜视频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国产精品,成人福利国产一区二区,国产高清精品自拍91亚洲,国产91一区二区

加急見刊

西方園林藝術對清代中國古典園林的影響

佚名

清初, 在中國南方, 如揚州等地的一些私家園林中出現了帶有西式園林藝術特色的建筑和裝飾, 乾隆年間的皇家園林圓明園中的西洋樓建筑群, 更是對西洋園林全面、完整的模仿。雖然西洋園林對中國的影響到清代早期才達到高峰, 而西洋文化的影響在明代末年就開始了。

明末, 隨著西方殖民勢力的擴張, 西洋傳教士來到中國進行傳教活動, 同時導致了西方的科技文化藝術在中國傳播, 出現了中國古代社會的中西文化交流的高潮。清初, 西洋傳教士仍舊遵循本土化傳教方針, 將天主教教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①, 同時幫助清政府修訂歷法、制造西洋火炮, 清廷對他們采取了接納和寬容的政策。然而, 明清之際西方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充滿了曲折離奇的斗爭, 一部分固守封建傳統的官僚士紳或文人, 本能地意識到西方文化對中國封建文化是一種沖擊, 不利于封建的專制統治, 遂群起反擊。順治年間安徽歙縣布衣楊光先在輔政大臣鰲拜等人的支持下彈劾欽天監監印、天主教傳教士湯若望, 抨擊天主教, 他說“設天果有天主, 則覆載之內四海萬國, 無一而非天主之所宰制, 必無獨主如德亞一國之理。獨主一國, 豈得稱天主哉”? 進而又說, 湯若望等“非我族類, 其心必異”②。清康熙初,清廷終于做出了禁止天主教傳教士傳教的決定。

清代雍乾時期, 曾經作為清初中西文化交流主導的西方科學技術的傳播和應用大為減弱,中西文化交流的重點轉向藝術方面, 西方的繪畫、音樂、建筑藝術的引進對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產生影響, 意大利畫師郎世寧等人融合中西畫法創造“新體畫”、圓明園的西洋式建筑都是出現在這一時期。西方園林藝術對中國園林的影響以這一時期表現最為明顯。

一中西方園林藝術特點

世界園林主要可分為東方園林和西方園林兩大類, 前者以中國園林為代表, 后者以法國園林為代表。中西園林作為供人游樂賞玩的藝術空間具有共性, 然而由于自然觀、審美取向的不同, 兩者的造園理論、造園布局及其審美情趣迥然不同。美國景園建筑學家西蒙德說:“西方人對自然作戰, 東方人以自身適應自然, 并以自然適應自身。”③

1. 西方園林的特點。

西方園林的造園藝術, 深受西方自然觀的影響, 西方人信奉“天人對立, 改造自然”的哲學觀, 強調人改造自然, 從而形成有別于東方的美學思想。西方人將數和比例奉為美的最高境界, 強調“美就是和諧, 和諧有它的內部結構, 這就是對稱、均衡、秩序, 是可以用簡單的數和幾何關系來確定的”。其總特點強調的是以人工改變自然, 無論是建筑物還是山水樹木都具有人工穿鑿的明顯印記, 它是運用建筑法則而不是自然法則建造園林。最徹底地運用建筑原則的是法國園林, “它們照例接近高大的宮殿, 樹木是栽成有規律的行列, 形成林蔭大道, 修剪得很整齊, 圍墻也是用修剪整齊的籬笆來造成的, 這樣就把大自然改造成為一座露_天的廣廈”④。排列整齊的建筑, 柱廊、花壇、草坪、雕像、噴泉等均是秩序分明, 呈現出幾何形狀, 充分體現了人工改造自然的力量。因此西方園林中處處呈現的平面的、立體的幾何形, 一切景物均以規整、勻稱的形式出現, 透視感強, 平坦開放, 一覽無余, 從而把自由的大自然納入規整的建筑系統。

西方園林的基本布局體現嚴格的幾何圖案。平面布局以軸線展開, 以建筑物為主體, 一般以一座體積龐大的建筑物矗立于園林中十分突出的軸線的起點上, 整座園林以此建筑物為基準, 園林的主軸線是此建筑軸線的延伸。沿主軸線布置主要景觀, 兩側有次軸線, 之間有直干道和斜干道相連。在縱橫道路交叉上形成小廣場, 呈點狀分布水池、噴泉、雕塑或其他類型的建筑小品。道路是筆直的, 水面被限制在整整齊齊的石砌池子里, 其池子被砌成圓形、方形、長方形或橢圓形, 池中布設人物雕塑和噴泉。園林鋪設大面積草坪, 花草樹木嚴格整形修剪成錐體、球體、圓柱體, 草坪、花圃則勾劃成菱形、矩形、圓形等圖案, 一絲不茍地按幾何圖形修剪、栽植, 絕不容許自然生長形狀, 被譽之為刺繡花圃、綠色雕刻。“園藝要修剪、扶直樹木, 使每一株樹的形狀完全不同于處女林中的樹木; 正如建筑堆砌石塊成為整齊的形式一樣, 園藝把公園中的樹木栽成整齊的行列。總之, 養花或園藝把‘粗糙的原料’加以改造、精制, 是和建筑如出一轍的。”⑤為了突出人的力量, 西方園林中廣為布置人體雕塑,以顯現人體美。園林布局不追求層次感, 只有把游覽視點提高, 才能領略造園藝術的整體美。西方園林不僅布局對稱、規則、嚴謹, 就是花草樹木也修剪對稱方正, 從而呈現出一種幾何圖案美。

西方園林藝術提出“完整、和諧、鮮明”三要素, 體現出嚴謹的理性, 集中表現了以人為中心, 以人力勝自然的思想理念。

2. 中國古典園林特點。

中國園林是一種自然山水式園林, 追求天然之趣是中國園林的基本特征。中國古代士人對山水自然抱著敬畏、崇尚的態度, 認為人只有順應自然規律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 中國古代“天人合一”哲學觀, 強調人和自然之間的相輔相成, 和諧統一。基于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化傳承, 中國園林以自然山水為造園的楷模, 認為“自然者為上品之上”, “雖由人作, 宛自天開”是中國園林創作的最高原則和審美標準。園林景觀呈現的山環水抱, 曲折蜿蜒, 參差錯落, 花草樹木自然之態, 從而獲得“不離軒堂而共履閑曠之域, 不出城市而共獲山林之性”⑥的理想生活境界。

中國園林在布局上以自然為宗, “今夫山者, 天地之山也, 天地之為是山也??吾之為山也, 非能學天地之山野, 學夫天地之山之自然之理也”⑦。園林因地制宜, 呈現不規則的平面布局, 沒有明顯的軸線對稱, 最忌方塘石洫、一覽而盡的做法, 主張庭園重深, 處處鄰虛, 曲徑通幽。空間上講求“隔景”、“藏景”, “合景色于草昧之中, 昧之無盡; 擅風光于掩映之際,覽而愈新”⑧。要求循環往復, 無窮無盡, “水欲遠, 盡出之則不遠; 掩映斷其派(脈) , 則遠矣”。在有限的空間范圍內營造出無限的意趣。造園非常注重因地制宜, 因山順勢, 變化有致,曲折多端的手法。園林造景的山、水、建筑、花木這四要素的布置沒有一定的程式, 按照自然的形態靈活隨意, “因阜壘山, 因洼疏池。集賓有堂, 眺遠有樓有閣, 讀書有齋, 燕寢有館房, 循行往還, 登降上下, 有廊榭、亭臺、、村柴之屬”⑨。建筑服從于周圍的自然環境,與山水樹木相互協調、融為一體, “隨基勢高下??宜亭斯亭, 宜榭斯榭”。亭臺樓榭輕靈小巧, 翹角飛檐, 與周圍環境互相穿插融合。植物和樹木的栽種和修剪配和山水布置, “著眼在畫意, 高樹和低樹俯仰生姿。落葉樹與長綠樹相間, 花時不同的多種花樹相間??沒有修剪得像寶塔那樣的松柏, 沒有閱兵式似的道旁樹”⒑。傳教士王致誠在寫往巴黎的信中說, 在中國園林里,“人們所要表現的是天然樸野的農村, 而不是一所按照對稱和比例的規則嚴謹地安排過的宮殿??道路是蜿蜒曲折的??不同于歐洲那種筆直的美麗的林蔭道??水渠富有野趣, 兩岸的天然石塊或進或退??不同于歐洲的用方整的石塊按墨線砌成的邊岸”1l。中國古典園林的建造正符合中國古代文人居山四法: “樹無行次, 石無位置, 屋無宏肆, 心無機事”

的理想園居環境。

而在審美情趣上, 中國園林藝術的美, 不僅體現在外在的形式美, 而是更加追求意境美。“片山多致, 寸石生情”, 將客觀景致與主觀情感相結合, 情景交融, 借景物窺見自我的最深心靈的反映, 從而使景物富有詩情畫意與深刻哲理。“意境作為中國古典藝術的特構, 無論是對于詩詞、繪畫、音樂, 還是對于園林乃至盆景的創作來說, 都能賦予靈魂, 灌注生氣, 化景物為情思, 變心態為畫面, 使作品近而不浮, 遠而不盡, 意象含蓄, 情致深蘊, 從而以其特殊的美的魅力, 引人入勝, 耐人尋思。”⒓.是否強調審美意境的創造, 是中國園林和西方園林、中國藝術和西方藝術、中國美學和西方美學的重要的區別之一。

中國園林是人和自然之間的一條聯系的紐帶, 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 表現了人和自然的和諧與協調。

二西方園林藝術對中國園林的影響

明清之際的西方傳教士帶來了西方哲學、科學和文化藝術。園林建筑作為最重要的文化載體之一, 自然成為其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傳教士到中國, 首先在傳教地建立教堂。據檔案記載, 康熙時期全國各地的新舊教堂多達30 座, 分布于北京、山東、安徽、江蘇、福建、江西、廣東、廣西、四川、湖北、陜西、河南等省份13.。北京宣武門教堂——南堂, 是湯若望在順治七年(1650 年) 春, 依中國式建筑風格建造的, 但“堂牖器飾??亭池臺榭, 式仿西洋, 極其工巧”。并設有噴水池, “左池水上高三四尺, 石池水四道, 上噴高四五尺”14.。教堂內的建筑裝飾和噴水池帶有西洋園林的特點。康熙五十一年(1712 年) , 徐日升與閔明我將其改建成歐式。

1. 私家園林藝術中的異質文化因子。

明清之際的江南私家園林受到西洋建筑的影響, 在建筑小品的裝飾和細部做法上模仿西方園林, 如西式的石欄桿、西洋的套色玻璃和雕花玻璃等西洋異質文化因子悄然出現。

據袁祖志所寫《隨園瑣記》中記載清代文人袁枚在南京的隨園, “‘書倉’之東廂曰‘琉璃世界’, 為室二重, 窗嵌西洋五色玻璃, 光怪陸離, 目迷心醉”15。

揚州的“江園”, 江方伯建于乾隆年間, 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 改為官園。園中有一幢五間的敞廳, 乾隆皇帝賜名曰“怡性堂”, “堂左構子舍, 仿泰西營造法”bq。堂前敞后蔭, 兩面夾山, “左靠山仿西洋人制法, 前設欄楣”, 模仿意大利山地別墅園的逐層平臺及大臺階的做法, “構深屋, 望之如數十百千層, 一旋一折, 目眩足懼, 唯聞鐘聲, 令人依聲而轉。蓋室之中設自鳴鐘, 屋一折則鐘一鳴, 關捩與折相應。外畫山河海嶼, 海洋道路。對面設影燈, 用玻璃鏡取屋內所畫影。上開天窗盈尺, 令天光云影相摩蕩, 兼以日月之光射之, 晶耀絕倫”16.。這是模仿當時盛行于歐洲的巴洛克式建筑的所謂“連列廳”以及用大鏡子以擴大室內空間的“鏡廳”做法。

揚州的“黃園”, 為黃氏別墅, 與“江園”相接。其中三層樓房的“澄碧堂”是模仿廣州歐式建筑十三行的建筑立面, 大量使用西洋建筑中的玻璃裝飾, 玲瓏剔透。“蓋西洋人好碧,廣州十三行有碧堂。其制皆以連房廣廈, 蔽日透月為工。是堂效其制, 故名澄碧堂。”17.

揚州的另一處園林景觀“石壁流淙”, 其一幢建筑物內“榻旁一架古書, 縹緲零亂, 近視之, 乃西洋畫也”。是由于墻上繪西洋壁畫, 繪畫運用焦點透視法因而顯得景物逼真, 人仿佛可以走進去。徐履安“丁丑間(乾隆二十二年) 為園??作水法, 以錫為筒, 一百四十有二,伏地下, 上置木桶, 高三尺, 以羅罩之, 水有錫筒中行至口, 口七孔, 孔中細絲盤轉千余, 其戶軸織具桔槔轆轤關捩努牙諸法, 由機而坐, 使水出高與檐齊, 如趵突泉, 即今之水竹居也”18。使用龍尾車操縱水源的方法制做西洋式噴泉。

西洋園林的元素在江南私家園林中基本上運用于園林的建筑裝飾中, 在園林建筑形制、建筑裝飾中部分吸收外來因素。

2. 皇家園林中的西洋園林。

受西洋園林影響最為顯著的當屬皇家園林, 它不僅在建筑的局部采用西洋建筑手法, 而且在園林的立意、布局、建造中照搬西方園林, 甚至用西方人設計園林, 大規模成群興建西方風格的園林建筑。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則是圓明園的西洋樓。乾隆皇帝從郎世寧進呈的西洋畫中看到西方園林中的噴泉圖樣, 很感興趣, 便征召西洋傳教士修建, 最后由郎世寧推薦傳教士蔣友仁在長春園的北側建成了第一座大型噴泉,“乾隆見而大悅。長春園中之其它歐式建筑及水法興建約始于此時”19.。乾隆皇帝于是命郎世寧、王致誠、艾啟蒙和蔣友仁等在長春園修造西洋樓。

西洋樓景區內歐式建筑、噴泉、迷宮、雕塑、綠籬、水池等西方園林要素一應俱全, 從平面布局到各造園要素的具體形象均接近于法國古典主義造園風格。全園共有7 組歐式建筑,從西向東依次為: 諧奇趣、蓄水樓、養雀籠、方外觀、海晏堂、遠瀛觀、觀水法。平面布局體現軸線對稱特點, 景區的主要道路均為直線, 主要景點的人工水池也都是規則的幾何形狀。建筑采用西洋建筑風格, 高大的大理石建筑、跌落的臺階、華麗的裝飾, 充分體現了巴洛克和羅可可的建筑風格。建筑的平面布置、立面柱式、玻璃門窗、欄桿扶手等, 都是西洋做法,細部裝飾為西洋雕刻中夾雜著中國民族花飾。園區中心的“大水法”為西洋樓的主要景觀, 仿西方園林的噴泉, 大水法主建筑為一巨型石龕, 前面有獅子頭噴水瀑布, 成7 級水簾。大水法的左右前方, 各有1 座大型噴水塔, 塔身方形, 共13 級。并運用西洋機械引水。在綠化方面同樣采用西方園林方法, 修剪整齊的草木、花草鋪成的花壇、建筑西方花園內常用的迷陣(M aze) 景觀——“萬花陣”。“西洋樓”是西方園林在中國第一次較全面、較完整的引進, 代表著18 世紀東西建筑文化和造園藝術交流的成就, 在東西文化交流史上, 占有重要地位。 在皇家園林建筑室內采用了西方建筑風格的裝飾, 據檔案記載圓明園早在雍正三年(1725年) 九月間, 曾在圓明園后殿仙樓下安設了一樘楠木邊雙園玻璃窗cl, 雍正五年在萬字房(萬方安和) 對瀑布仙樓的窗戶上, 還用了長4 尺4 寸、寬3 尺2 寸5 分的大塊玻璃cm。并吸收西洋教堂天頂畫、全景畫的裝飾手法而變通為中國式的建筑裝飾手法——通景畫cn, 在清代皇家園林中的圓明園、紫禁城內的建福宮花園和寧壽宮花園內大量出現co, 繪畫采用了透視的畫法, 有極強的立體效果。

以上所說的私家園林和皇家園林現在雖已不復存在, 而通過文獻記載和園林遺跡可以看出, 西方園林要素曾出現在明清之際的中國園林中。它的引入, 拓展了國人的視野, 令人耳目一新。同時, 豐富了中國造園藝術手法。

三西方園林藝術對中國園林影響的探討

隨著西方建筑文化的傳入, 清代園林中出現了許多西式景觀和裝飾藝術。然而, 這些異質因子一般都體現在園林細微之處, 出現在建筑的局部裝飾和園林的小品中, 這并沒有改變中國古典園林的基本格局, 明清園林主體建筑及整體風格則是保持中國式的, 即使是最完整、全面地模仿西洋園林的典范——圓明園中的西洋樓, 也僅占圓明園總面積的百分之二, 作為聚景園林中的一個景觀。且被置于全園也就是圓明、長春、萬春三園的東北角, 并在它與園內其它中式景觀之間加土丘以為隔絕, 成為一個獨立的景觀。

這種藝術風格折射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沖突。

其一, 中國固有文化的傳承性。幾千年的中外文化不斷交融, 影響中國最大的外來文化,東漢末年的佛教和明清以來的西學, 都沒有影響到中國文化本體的根本改變。中國人從來都是以外來文化服務于中國的本體文化, 也就是“中學為體, 西學為用”,以實現自我的再生和創新。在明清中國人的眼中, 西洋建筑就像西方的自鳴鐘一樣, 屬于“奇技淫巧”一類, 僅僅作為賞玩的對象而已。西洋樓的建造很大程度上源于乾隆皇帝對西洋畫中“水法”的興趣。

中西文化由于倫理觀、價值觀等存在著本質的區別, 當外來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發生嚴重沖突的時候, 外來文化就必須讓步, 就像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播過程中, 利瑪竇等人為了傳教的順利進行, 改變了固有傳教的方式, 制定并推行了天主教儒學化以及科學傳教的方針。在西方園林藝術的東漸過程中, 當西方藝術與中國古典藝術出現相抵觸的元素時, 也不免要采取本土化的變通方式。西洋樓這樣純西式的建筑在細節處理上也不免使用中國古典園林的元素。西洋樓在主軸景觀的處理上, 并沒設置成像西方庭園一眼望到底的直線, 而是沿用中國傳統的造園手法, 被建筑物有節奏地分作三段, 西洋樓建筑群同樣地把一長條園景分成幾個院落, 避免拉丁庭園一望無際之感。西方古典主義花園中必不可少的人體雕像在西洋樓中卻未出現, 取而代之的是中國傳統的祥禽瑞獸: 大水法前的水池中的主雕是一只象征福壽的梅花鹿, 諧奇趣和海晏堂前的主雕是寓意吉祥的翻尾鯉魚, 海晏堂正面的大水池左右兩側的銅鑄噴水雕像則改用中國傳統的12 生肖。

其二, 西學在中國的傳播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首先, 傳教士作為中西文化交往的橋梁和紐帶, 傳播宗教是其目的, 而科學文化的介紹只是實現其目的的手段。其次, 文化交流的范圍狹窄, 產生的社會影響不大。由于閉關自守政策和文化專制制度, 阻礙了文化交流的順利進行。西學的傳播僅限于上層文人, 入清之后, 更囿于宮廷之內, 社會影響面較小。西方園林藝術的影響也僅限于部分地區的少數園林及皇家園林中。

其三, 中西園林的造園思想和園林特點存在著根本的不同, 西方園林強調改造自然, 透視感強, 平坦開放、一覽無余。西方古典主義園林的審美標準, 和當代的建筑一樣, 是以追慕古羅馬嚴格的幾何構圖和宏偉的氣派為原則。中國園林強調效法自然, 遵循“雖由人作, 宛自天開”造園原則, 布局自由流暢, 曠奧兼得, 虛實相生。中國古典園林崇尚自然的造園原則及追求“詩情畫意”美學意向, 順應了園林“可行, 可望, 可游, 可居”的需求。而人工的、幾何的、規則的西方園林不符合中國文人的“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審美裁判。

中國古典園林的自然性順應了造園的要求,所以能為西方所接受, 具有中國趣味“英中式”園林在17—18 世紀英法等地出現。而西方園林的理性化, 與中國園林“猶若自然”的造園理論相抵觸。因此, 明清之際, 隨著西方傳教士的東來, 西方造園的藝術亦影響到造中國古典園林的建造, 但這種作用是表面化的, 它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古典園林的構思, 沒有在整體布局、設計上改變中國古典園林以自然為楷模的設計理念。

西方園林對中國園林的影響反映出中國文化對待西方文化的態度, 也反映出中西文化的交流與沖突。

注: ①湯若望說: 耶穌“猶如商朝的創建者成湯, 因為天旱祈雨, 將自己當作犧牲, 供奉求雨。他身為圣王, 而如此受罪,

非但他的威望不減, 反而至德益章, 為萬世所贊譽。成湯將自己當作犧牲供奉, 耶穌被釘死于十字架, 皆為利濟

于民”。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以下簡稱一史館) 藏,《滿文密本檔》137 卷。

②13楊光先《不得已》, 一史館藏《滿文密本檔》137 卷。

③西蒙德《景園建筑學》, 轉引自章采烈編著《中國園林藝術通論》,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年版, 第23 頁。

④黑格爾《美學》第3 卷。

⑤10.12轉引自金學智《中國園林美學》,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年版, 第93、94、273 頁。

⑥⑨(清) 沈德潛《復園記》,《蘇州歷代名園記, 蘇州園林重修記》, 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 年版, 第99、98 頁。

⑦葉燮《滋園記》。

⑧ (清) 笪重光《面筌》。

11.劉天華主編《十大名園》,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版, 第203—204 頁。

14.黃表《遠游略》。

15袁祖志《隨園瑣記》, 陳植、張公池《中國歷代名園記選注》, 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 年版, 第367 頁。

16.17.18《揚州畫舫錄》卷十二, 中華書局2001 年版, 第268、270、285 頁。

19.《揚州畫舫錄》卷十四, 中華書局2001 年版, 第333—334 頁。

20《教士書簡》,《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第七卷第3、4 期。

21一史館藏《內務府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 雍正三年九月十八日, 木作。

22一史館藏《內務府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 雍正五年八月二十五日, 玉作。

23 聶崇正《故宮倦勤齋天頂畫、全景畫探究》,《區域與網絡——近千年來中國美術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2001 年版。

24一史館藏《內務府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 雍正五年七月初八日(畫作) ,“萬字房通景畫壁前著郎世寧畫西洋欄桿”; 乾隆七年六月初二日,“(如意館) 太監高玉傳旨: 建福宮敬勝齋西四間內照半畝園糊絹, 著郎世寧畫藤蘿”; 乾隆三十九年二月如意館,“二十日, 接得郎中德魁等押帖一件, 內開本月十一日太監胡世杰傳旨, 寧壽宮倦勤齋西三間內, 四面墻、柱子、棚頂、坎墻俱著王幼學等照德日新殿內畫法一樣畫。欽此。”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