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藏漢茶馬貿易的歷史考察
蕭國亮
明代藏漢茶馬貿易在藏漢兩個民族之間長期的貿易往來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擬對藏漢茶馬貿易的背景、具體內容及作用做簡要分析論述。
一、明朝政府經營的茶馬貿易
明代藏族主要居住在西藏(時稱烏斯藏)和青海南部、甘肅西部、四川甘孜及云南部分地區(時稱朵甘)。洪武六年(1373)明朝政府設置了指揮使司、宣慰司等行政機構,加強了對西藏的管理。永樂五年(1407)和十二年,兩次命令修復驛路、修建驛站,改善了內地與藏族地區的交通狀況,為藏漢民族間的商業往來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在明代,藏漢間的商業往來最為頻繁的是茶馬貿易。茶葉是以肉食為主的藏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自唐宋以來一直依賴于漢族地區供給。據《明史·食貸志》記載:“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則因以病。故唐、宋以來,行以茶易馬法”。迨至明初,由于明朝政府對藏族地區政治統治的加強,藏漢間經濟聯系的密切,交通狀況的改善和明朝政府對馬匹的迫切需要諸原因,明朝政府與藏族地區的茶馬貿易有了較大的發展。洪武初年,明朝政府“設茶馬司于秦、洮、河、雅諸州,自碉門、黎、雅抵朵甘、烏斯藏,行茶之地五千余里。山后歸德諸州,西方諸部落,無不以馬售者”①。這些設于陜西、四川等地的茶馬司,是明朝政府管理、經營茶馬交易的機關。在秦、洮、河、雅諸州,明朝政府建立倉庫,儲存茶葉,與藏族進行茶馬貿易。
明代前期,藏漢間的茶馬貿易由明朝政府壟斷經營。明朝政府為了壟斷茶馬貿易,首先嚴禁私商販運茶葉。據《明會典》記載:“洪武三十年詔:榜示通接西蕃經行關隘并偏僻處所,著撥官軍嚴謹把守巡視。但有將私茶示境,即拿解赴官治罪。”永樂六年,諭令各關把關頭目軍士,務設法巡捕,不許透漏緞匹、布絹、私茶,青紙出境。若有仍前私販,拿獲到官,將犯人與把關頭目,各凌遲處死,家遷化外,貨物入官。有能自首,免罪。”②為了防止私茶流入藏族地區,即使是勛戚,駙馬犯法也嚴懲不赦。如洪武三十年,明太祖女安慶公主的駙馬、都尉歐陽倫,“數遣私人賜茶出境,所至騷擾,雖大吏不敢問。有家奴周保者尤橫,……以聞,帝大怒,賜倫死,保等皆伏誅?!雹哿硗?,又禁止民間蓄茶,“所蓄不得過一月用,多皆官賣。茶戶私鬻者,籍其園入官。”④
明朝政府嚴禁私販茶葉入藏的目的何在。梁材有一段話便是極好的注腳:“祖宗好生之德,不嗜殺人之心,而私茶通番,輒以極刑凌遲論罪。其意之所在可知已。蓋西邊之藩籬,莫切于諸番,諸番之飲食,莫切于吾茶。得之則生,不得則死,故嚴法以禁止,易馬以酬之:禁之而使彼有所畏,酬之而使彼有所慕,此所以制番人之死命,壯中國之藩籬,斷匈奴之右臂,其所系誠重且大,而非可以尋常處之也!”⑤在明朝統治者看來,鞏固其封建專制主義的大一統局面是唯此為大之事。而茶馬貿易正是對藏族“行其羈縻之道”以強明朝政府“藩籬”的有效手段,所以,明朝政府必然要壟斷茶馬貿易,嚴禁私商染指。
其次,明朝政府為了壟斷茶馬貿易,在產茶區設置茶課司,管理征收茶課事宜,對茶戶進行超經濟的封建剝削,將征取來的茶葉(史稱“官茶”),通過茶馬司與藏族地區交易馬匹。例如,洪武四、五兩年,明政府僅在陜西、四川有主和無主茶園中課茶計八萬余斤。①同時,明朝政府又建立茶葉的專賣制度,以干預茶葉的流通過程。“洪武初議定:官給茶引付產茶府州縣。凡商人買茶,具數赴官納錢給引,方許出境貨賣。每引照茶一百斤。茶不及引者,謂之畸零,別置由帖付之。仍量地遠近,定以程限,于經過地方執照。若茶無由引,及茶引相離者,聽人告捕?!鄙倘讼蛘{錢請引,“茶引一道,輸錢千,照茶百斤”。商人將茶“運至茶司,官商對分,官茶易馬,商茶給賣”②。為此,明政府設立批驗所,管理檢驗茶引、茶由及征收商茶的茶課。同時又嚴禁茶戶私賣茶葉,明太祖辛丑歲(1361)二月始立茶法,內稱:“山園茶主將茶賣與無引由客興販者,初犯笞三十,仍追原價沒官,再犯笞五十;三犯杖八十,倍迫原價沒官”③。這就是說,茶戶生產的茶葉除了交納茶課之外,必須賣給明政府準許的有引茶商。于是,明朝政府就把茶葉全部控制在自己手中,“有官茶、有商茶,皆貯邊易馬”④。
明政府對某葉生產和流通的千預,雖壟斷了茶烏貿易,但卻束縛了茶葉生產的發展,抑止了茶戶的生產積極性,甚至破壞了茶戶的家庭經濟。如陜西漢中府茶戶,由于茶課負擔沉重,“晝夜治茶不休,男廢耕,女廢織,而莫之能辦也”⑥。結果,茶戶瀕臨破產。
其三,明朝政府為了壟斷茶馬貿易,推行了“金牌信符”制度?!敖鹋菩欧敝贫绕鹪从诤槲渚拍?。當時,“征虜將軍鄧愈,窮追番部,至昆侖山,道路疏通,奏設必里衛二十—族,頒降金牌二十一面為符納馬”⑦。以后逐漸增加到四十一面,分發藏族各部。在“金牌信符”制度下,藏族各部必須按“金牌”所規定的數額認納差發馬計14051匹。顯然“認納差發馬”并不是藏族與明朝政府的自由貿易,而是一種變相的封建賦役義務。明人楊一清說:“我朝納馬,謂之差發,如田之有賦,身之有庸,義不可少?!彼裕敖鹋菩欧敝贫认碌牟桉R貿易,是在貿易形式掩蓋下的封建賦役負擔,具有強制性質。明朝政府為了執行“金牌信符”制度,“每三年一次,欽遣近臣赍捧前來,公同鎮守三司等官,統領官軍,深入番境扎營,調聚番夷,比對金牌字號,收納差發馬匹,給與價茶”⑧。明朝政府“每三歲,遣廷臣召諸番合符交易”⑨。這與其說是檢查“金牌信符”的執行情況,更不如說是炫耀封建專制主義的皇威,強迫藏族人民納馬易茶。正如喬世寧在《丘隅意見》中所說:“國初立金牌之制,名日差發馬,所以尊朝廷體統最善也?!?/p>
明初,由于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政權的加強,明朝政府對茶葉生產和流通能夠進行有效的控制,所以“金牌信符”制度得以順利的貫徹執行,藏族各部頗能如約納馬。洪武年間曹國公李景隆奉命賚金牌入藏,凡用茶五十余萬斤,得馬一萬三千五百一十八匹”⑩,尤為空前。明太祖又令禮部諭長河西打箭爐“番酋”,“責以納馬修貢,諸番皆稽首奉約”,11茶法由此大行。由此觀之,在茶馬貿易中推行“金牌信符”制度,是明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政權的進—步強化,在民族貿易中的反映。這是唐宋以降,藏漢茶馬貿易歷史上出現的新制度,是明太祖在民族貿易中的新發明。但在客觀上,“金牌信符”制度的推行,促進了當時藏漢間茶馬貿易的發展,加強了藏族與漢族間的經濟聯系,正如明代人解縉所說:“(太祖)置茶馬司河州,歲運巴陜之茶于司,官茶而民得以馬易之,夷人亦知有法禁忌畏,殺害之風帖息,而茶之繆惡亦少,數年之間,河州之馬如雞豚之畜,而夷人亦往來知識,效信義有仕為臣者,不但茶馬之供而已.”①總之,明朝政府壟斷經營的茶馬貿易,達到了“雖所以供邊軍征戰之用,實所以系番人歸向之心”②的雙重目的。這對保證明朝軍隊的馬匹供應,對加強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統一,促進民族融合都具有重大意義。
最后,明朝政府壟斷茶馬貿易后,肆意擴大茶馬比價的剪刀差,進行不平等貿易。最初,茶馬司定茶馬比價:馬一匹,茶千八百斤③。洪武二十二年六月,明政府壓低馬價,抬高茶價,“定其價;上馬一匹,茶一百二十斤;中,七十斤;駒,五十斤?!雹芏車罹奥∮貌栉迨嗳f斤,得馬5181匹,每匹馬價折合茶葉三十七斤左右。由此觀之,明朝政府壟斷茶馬貿易以后,操縱茶馬比價,“將茶價涌貴,番人受制,而良馬亦有不可勝用者矣”。⑤茶馬比價剪刀差的擴大,說明明朝政府經營的茶馬貿易帶有明顯的強制性與不平等性,是披著貿易外衣的超經濟掠奪。
二、官營茶馬貿易的衰落與民營茶馬貿易的發展
明代洪武、永樂年間明朝政府經營的茶馬貿易曾經盛極一時,“洪武中,川陜皆置茶馬司,收巴茶易馬,頗獲其利”⑥,同時“茶法通行,而無阻滯之惠,番馬茂盛,歲至萬余之多”⑦。明朝政府經營的茶馬貿易,對當時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和藏漢兩族間經濟聯系的發展是具有積極影響的。但是,明朝政府運用封建專制主義的國家政權對茶葉生產、流通及茶馬貿易進行干預的結果,就使許多潛伏著的社會矛盾隨著官營茶馬貿易的發展而日趨激化。這些社會矛盾的激化是對封建專制主義國家政權蠻橫干預社會經濟的報復,它最終必然使明朝政府經營的茶馬貿易從頂峰上跌下來,進入門落西山的黯淡境地。于是,日益發展的民營茶馬貿易逐漸取代了官營茶馬貿易。
民營茶馬貿易是藏漢兩族之間互通有無的民間商業活動,是畜牧經濟與農業經濟的交換活動。藏漢兩族人民之間的商品交換具有悠久的歷史。在唐代,當藏族進入階級社會以后;藏漢之間就有茶馬的交易。丘濬《大學衍義補》記載:“自唐世回紇入貢,已以馬易茶?!?/p>
在明代政府壟斷茶馬貿易以前,藏漢兩族人民就存在著茶馬等商品的物物交換活動?!董h宇記》記載:“黎州蕃部與漢人博易,不使見錢。漢用納絹茶布,番用紅椒鹽馬?!雹嗝駹I茶馬貿易的發展,曾產生了專門經營這類貿易的漢族商人和藏族商人,如“番民所處老思罔之地,土瘠人繁,專務貿販碉門烏茶,蜀之細布,博易羌貸,以贍其生”⑨。洪武年間,明政府嚴禁茶馬私販,使得藏族地區的“番商”失去營生的門路。這些“番商”為了維持生活,只得鋌而走險,沖破明朝政府的禁令,進行走私販運茶馬的活動。
明政府壟斷茶馬貿易以后,任意擴大茶馬商品的剪刀差:茶價日貴,馬價日賤,以茶易馬,獲利極多。包汝輯在《南中記聞》中說:藏“俗貴茶,中國攜茶與之,即以金贈,雖一手掌茶,可博金一握?!睗h族商人在巨額利潤的引誘下,置明政府的禁令于度外,紛紛違禁走私,“茶禁愈嚴,則禁利愈厚,利之所在,趨者瀾倒;伺便而發,乘隙而動者,難保必無”⑩。就在明朝政府經營茶馬貿易的鼎盛時期——洪武三十年,仍有“私茶出境”之事的出現。到了永樂年間,私販茶馬之事益多,明政府對此也無可奈何,只得部分弛禁。永樂三年二月,弛番商夾帶茶馬,“四川布政司言諸番以馬易茶,例禁夾帶私茶、布帛、青紙等物出關。今番商往往以他貨易布帛,有司遵例慮杜絕遠人。帝曰:邊關立互市,所以資國用,未遠入也。其聽之?!雹龠@是明朝政府對私販茶馬活動的第一次讓步。
宣德年間以后,私販茶馬之風愈演愈烈。正統末年,“邊之民冒禁私販者多”。②成化年間,“各邊無知軍民,及軍職子弟,甚至守備官員,往往亦令家人將鐵鍋、食茶、緞匹、銅器等貨,買求守把關隘之人,公然私出外境,進入番族,易換彼處所產馬匹等物”。③到了弘治初年,在“東自潼關,西及甘肅,南抵漢中,綿亙數千里”④的藏漢毗連地帶,到處都由私販茶馬的市場,以致出現了明朝政府經營的茶馬貿易“久而寢馳,奸人多挾私茶瀾出為利,番馬不時至”⑤的局面。當時的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楊一清在對比洪武、永樂年間和弘治年間的私販活動時說:“查得洪武、永樂年間興販私茶者處死,以故當時有蹈之者,間有一二私販者,包藏裹挾,不過四五斤十斤而止,行則狼顧鼠探,畏人訐捕,豈如今之販者,橫行恣肆,略不知憚,沿邊鎮店,積聚如丘,外境夷方,載行如蟻?!雹抻纱丝梢姡截湶桉R發展到弘治年間,無論是私販數量,還是私販規模,都與洪武永樂年間不可同日而語。
私販茶馬貿易發展的原因除了商人追求高額利潤外,也與明朝封建專制主義國家政權行政能力的下降密切有關。宣德年間后,吏治日益腐敗,官吏貪污受賄已成司空見慣之事,守邊將士執法犯法也屢見不鮮。在貨幣利誘之下,明朝官吏將士往往為商人私販茶馬打開綠燈,有的甚至親自私販茶葉入藏易馬,以求厚利。明代人朱朝瑛說:“茶法之壞,亦土商為之也。交結總理,通官勒索,遠商不責其茶之良,而惟賄是求?!绞泻貌枰允壑?,良馬不入于邊,而折而入于敵矣。其為害至此,可不禁歟!”⑦整個私販茶馬的活動大抵是由茶商和守邊將士、邊地居民共同進行的,商人往往將私茶運至設有茶馬司的河州、洮州,西寧等地,然后賣給邊民或守邊將土,“往來之路,雖有關河之險,交通之利,不止三倍之多”。從當時破獲的走私茶馬案件可以看出,通番者皆茶司地方之民,皆商人抽分之茶?!雹噙@充分說明:當封建專制主義的國家政權憑借其握有的強制性權力對茶葉流通進行干預之時,雖然能夠扭轉茶葉流通的道路,但卻不能改變它的方向。在政治與經濟的對抗過程中,經濟力量總是默默無聲地向政治力量進行反擊。在經濟力量的沖擊下,吏治腐朽了!本來是行施政治力量的官吏,現在不僅不去執行政策法令,反而加入了沖破政策法令——茶禁的力量。“官茶”與“私茶”的矛盾斗爭是茶馬貿易中政治與經濟對抗的主要劇情。
宣德以后,私茶盛行的結果引起官營茶馬貿易的衰落和官茶的壅積滯銷。由于私茶價格較“金牌信符”制度下的官茶便宜,藏族人民都愿將自己的馬匹與私茶相交易,于是出現了“番人上駟盡入奸商,茶司所市者乃其中下也”的局面,官營茶馬貿易隨之趨于衰落,“金牌信符”制度也開始趨于瓦解?!敖鹋菩欧敝贫韧菩兄?,藏族各部就對這種具有封建賦役性質的超經濟強制十分不滿。強烈反對明政府所經營的民族間的不平等貿易。隨著私茶大批入藏,藏族各部“利私茶之賤,因不肯納馬”⑨。有的部族甚至進行公開的反抗,如“專一伏路搶殺過往官軍糧餉財物”。以后,各部族相繼效行,“輕視國法,愈加恣肆為惡,搶擾地方,以為得計?!鞣m不中馬,未嘗一日無茶,彼既坐得之,何求于我。旦中國之人,明知禁例,肆行無忌”①,走私茶馬。以此觀之,藏族各部之所以敢于反抗“金牌信符”制度下的不平等貿易,是因為取得了經營走私茶葉的漢族商人的支持。在反對民族間不平等貿易和封建專制主義國家政權對茶馬貿易壟斷的斗爭中,藏漢人民結成了聯盟。
在藏漢人民的反抗下,明朝政府不得不于永樂十四年,“停止茶馬金牌”②。宣德十年曾又恢復“金牌信符”制度,但不久“金牌散失,而茶司亦以茶少,止以漢中茶易馬。且不給金牌,聽其以馬入貢而已”③。明太祖朱元璋發明的“金牌信符”制度在這位開國皇帝葬入南京明孝陵的墓地之后不久,也就壽終正寢了??梢姡饨ɑ实蹖洕深A所產生的效果是短暫的,社會經濟必然要按照其內在的規律呼嘯著前行!“金牌信符”制度的廢除標志著明朝政府經營的茶馬貿易已進入衰落階段。在“金牌信符”制度廢除以后,明代人何孟春說:“今法之行,非復國初,而所得之馬,歲益微矣!”④謝肇淛也說:“今之茶,什五為奸商駔儈私通貿易,而所得之馬,又多起病殘疾,不堪騎乘者!”⑤
洪武、永樂年間,明朝政府為了獲取與藏族易馬的茶葉,對茶戶橫征茶課,將大量茶葉貯藏于茶馬司的倉庫之中。宣德以后,官營茶馬貿易衰落,造成了大批茶葉壅積。洪熙元年(1425)官倉中的茶葉出現了過剩。于是明朝政府不得不將大批“積茶折官俸”,“支銷其不堪換馬茶葉,具奏覆驗燒毀”⑥。這種現象的出現并非茶葉生產的過剩,而是一種對封建專制主義國家政權蠻橫地干預流通過程的懲罰!
當茶葉在官倉中悄悄地霉爛變質之時,茶葉生產出現了蕭條的景象。在封建超經濟剝削之下,茶園荒蕪,茶枝枯朽,茶戶死亡。聽聽四川江安縣茶戶的訴說吧:“舊有茶八萬余株,年深枯朽,戶丁亦多死亡。今存者皆給役于官,無力培植,積欠茶課責征日急,乞賜減免,并除雜役,專辦茶課?!雹哂纱丝梢?,封建專制主義國家政權對茶葉流通的干預,造成了茶葉生產的蕭條。另外,明朝政府實行的茶葉專賣制度,也給茶戶帶來了極大的災難: “山人治茶,猶農之治菽粟。勤力經理,俯仰所資。今商茶之外,嚴禁私賣,又以茶多阻滯,商人不得多中,則將使小民終歲收獲置于何地,而衣食之資取辦于何所耶?!”⑧茶戶生產的茶葉沒有暢通的流通渠道,最終必定使生產萎縮;而茶葉生產的萎縮,最終又影響明朝政府經營的茶馬貿易。“弘治三年,御史李鸞言,茶馬司所積漸少,各邊馬耗,而陜西諸郡歲稔,無事易粟,靖于西寧、河西、洮州三茶司召商中茶?!雹徇@是茶葉生產萎縮后,政府征收不到“官茶”,不得不“召商中茶”。
“召商中茶”,是明代茶馬貿易中的一個重要改革,官營茶馬貿易既衰,官倉積茶多霉爛,茶葉生產蕭條,于是明朝政府對茶戶變征茶為征銀,“初川陜茶課皆收本色,以易番馬。永樂后番馬由陜西道,川茶多霉爛乃令以三分為率,一分收本色,二分折銀。至是(成化三年)西寧等處亦折收銀,粗茶百斤,芽茶三十五斤,皆量收五錢,無銀收絲絹等,俱解本省有司支用?!?;⑩由此,活躍了茶葉的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使茶葉生產的復蘇有了生機。弘治三年,明政府不得不開放“茶禁”,“召商中茶”,“令陜西巡撫并布政司出榜招商中,給引赴巡茶御史處掛號,于產茶地方收買茶斤,運赴原定茶馬司,以十分率,六分聽其貨賣,四分驗收入官”。①所謂“六分聽其貨賣”,就是說允許茶商私人經營百分之六十的自由買賣,這實際上承許了民營茶馬貿易的合法性。從此以后,民營茶馬貿易便從非法的走私轉變為合法的民間貿易,正式打破了明朝政府在茶馬貿易中的壟斷地位。這是封建專制主義國家政權對社會經濟發展必然規律的屈服,也是藏漢人民反對明朝政府對民族貿易干涉斗爭的重大勝利。明政府對茶馬貿易禁錮的松弛,為商品經濟的發展開辟了道路,自此,民營茶馬貿易如脫韁之馬,飛速發展起來。 三、民營茶馬貿易發展的歷史意義
藏漢間氏營茶馬貿易的興起既是官營茶馬貿易的繼續和發展,也是藏漢兩族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民營茶馬貿易從非法的走私活動發展到合法的商業往來,是社會經濟的發展沖破封建專制主義集權政治對民族貿易進行控制的必然趨勢。自明代弘治年間以后,民營茶馬貿易已占了整個藏漢貿易的百分之五十以上。②在通往藏族地區的交通線上,“商賈滿于關隘,而茶船遍于江河”③,民營茶馬貿易發展迅速,繁盛興旺。在民營茶馬貿易過程中,交換商品的品種增多,范圍擴大。漢族商人輸入藏族地區的商品,除了大宗茶葉之外,還有食鹽、布帛、緞匹、瓷器,鐵鍋、銅器及其它雜貨;藏族地區輸出的商品除了馬匹之外,還有耕畜、藥材、佛象、皮毛及其它山貨。由此可見,民營茶馬貿易,無論是交易的數量,還是貿易的廣度,都遠遠超過官營茶馬貿易。
在明代,藏漢間的茶馬貿易、尤其是民營茶馬貿易對藏漢兩族的社會經濟發展及共民族聯系的加強,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藏漢間茶馬貿易的發展首先促進了藏漢毗連地區城鎮及其商業的迅速發展。明中葉以后,河州、洮州、西寧、雅州、黎州、打箭爐等都有較大的發展,成為藏漢貿易的重要市場。如藏漢貿易最為繁盛的打箭爐,“市井輻輳”④,“番民如蟻慕擅”⑤,皆來此市易。
與此同時,由于貿易發展,這里出現了稱為“莊”的貿易行棧,供商民住宿和堆置貨物。再如洮州城內的市場,年銷犏、牦牛達四千頭以上,騾馬數百匹,羊數千只。這些畜產品通過商人轉販西北各地.。此外,由于漢族商人深入藏族地區進行貿易,也促進了藏族地區城鎮商業的發展。如位于西康地區的巴壙城鎮,過去居民稀少,商業并不發達,明中葉以后,“陜西客民貿易于此”,城鎮中不僅出現了“街市”,還有專供商旅住宿的行館,它們“頗高潔,可時眺望,全壙在目,儼如內行”⑥。城鎮商業經濟的發際,既為藏漢貿易提供了市場,又對城鎮周圍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其次,茶馬貿易的興起,對藏漢兩族社會經濟發展都是有益無弊的??贾疂h文史料,往往十分強調茶葉與藏民日常生活息息悠關。誠然,通過茶馬貿易,茶葉源源不斷地輸入藏族地區,對藏族人民的生活關系重大。但是,茶馬貿易對漢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也是極為重要的。由藏族地區輸入的馬匹,是明朝軍隊所需戰馬的重要來源。明成祖說過:“古者掌兵政,謂之司馬,問國君之富,數馬以對。是馬于國為最重。”⑦明朝軍隊所需馬匹除了從蒙古族地區輸入外,在隆慶以前,’主要是從藏族地區輸入的。況且,從藏族地區輸入馬匹比令養馬戶繁殖種馬,不僅價格便宜,而且質量亦優。所以,茶馬貿易對于改善和加強明朝軍隊的裝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不僅如此,馬匹在當時還是重要的運輸工具和農業畜力資源。從藏族地區輸入馬匹,對于農業、商業和運輸業等生產部門的發展,也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此外,茶馬貿易對漢族地區茶葉生產發展的促進作用更為巨大。尤其是民營茶馬貿易興起以后,陜西、湖廣、四川等地茶葉商品生產發展迅速。如陜西漢中府在明中葉后,“茶園加增不知幾處!”“開墾日繁,栽種日盛”。①萬歷年間,湖廣出產的“湖茶,味苦,于酥酪為宜,亦利番也”②,而且價格便宜,深受藏民歡迎,銷售數量激增?!昂琛钡拇罅枯敵觯苿恿撕V植茶業的迅速發展。當時湖廣“境多茶園”③,遂成為我國茶葉的一個重要產地。
綜上所述表明:藏漢茶馬貿易對藏族和漢族的社會經濟發展都有促進作用,這種貿易是從事畜牧經濟的藏族和從事農業經濟的漢族所共同需要的。正因為藏漢茶馬貿易扎根于深厚的社會經濟土壤之中,所以,具有廣闊的發展前途。
最后,茶馬貿易的發展促進了藏漢兩族之間的經濟聯系和友好往來,使得藏族和漢族成為相互依賴、不可分割的整體。明人張瀚說:“西夷亦有茶市,皆所以通華夷之情;貿遷有無,收商賈之利,減戍守之費,以夷所欲售,易中國所欲得,法無良于此者。”④藏族史詩《格薩爾》也說:“由漢族地區運來了很多貨物,是我們藏族地區不產這些東西嗎?不是的,是要把漢藏兩地人民的心連結在一起?!憋@然,通過藏漢茶馬貿易;藏漢兩族之間的經濟聯系更加緊密了。在藏漢毗連地區,終明之世,無戰爭之烽煙,長期來藏漢兩族友好相處,情誼融洽。通過茶馬貿易,有些漢族“近邊土人居民因與番人結親”⑤,相互通婚,這就增進了民族間的友誼和團結,加快了民族融和的進程。另外,茶馬貿易也促進了藏族與明政府之間的朝貢往來,使得“西鄙稍寧”⑥。總而言之,茶馬貿易的發展是明代藏漢友好相處的一個重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明史》卷八十,《食貨志·茶法》。
②《明會典》卷三十七,《茶課》。
③《明史》卷一百二十一,《安慶公主傳》。
④《明會典》卷一百五十三,《馬政》。
⑤《明經世文編》卷一○六,梁材:《議茶馬事宜疏》。
① 參見《續文獻通考》卷二十二,《征榷五》。
② 以上引文均見《明會典》卷三十七,《課程六·茶課》。
③《續文獻通考》卷二十二,《征榷五》。
④《明史》卷八十,《食貨志·茶法》。
⑥ 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卷六十,《陜西六》。
⑦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卷五十九,《陜西五》。所謂“金牌信符”制度,據《明史·食貨志》記載:洪武年間,“制金牌信符,命曹國公李景隆入番,與諸番要約,篆文上曰:‘皇帝圣旨’,左曰:‘合當差發’,右曰:‘不信者斬’……下號金牌降諸番,上號藏內府以為契,三歲一遣官合符。”
⑧ 以上引文均見《明經世文編》卷一一五,楊一清:《為修復茶馬舊制以撫馭番夷安靖地方事》。
⑨《明史》卷九十二,《兵志·茶馬司》。
⑩ 何孟春:《余冬序錄》卷十。
11 茅端征:《皇明象胥錄》,《西番》。
①《明經世文編》卷十,解縉:《送習賢良赴河州序》。
②《明經世文編》卷一O六,梁材:《漢茶馬事宜疏》。
③《明史》卷八十,《食貨志·茶法》。
④《續文獻通考》卷二十二,《征榷五》。
⑤《明世宗實錄》卷一八八,嘉靖十五年六月乙未。
⑥ 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卷六十五,《四川一》。
⑦《明經世文編》卷一O六,梁材《議茶馬事宜疏》。
⑧ 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卷六十六,《四川二》。
⑨《明史》卷三百五十一,《西域傳》。
⑩《明經世文編》卷一一五,楊一清:《為修復茶馬舊制以撫馭番夷安靖地方事》。
①《續文獻通考》卷二十二,《征榷五》。
②《明史》卷九十二,《兵志·茶馬司》。
③《明經世文編》卷六十二,馬文升:《禁通番以絕邊患疏》。
④《明史》卷一百九十八,《楊一清傳》。
⑤《明經世文編》卷—一五,楊一清:《為修復茶馬舊制以撫馭番夷安靖地方事》。
⑥ 同上。
⑦《壘庵雜述》卷下。
⑧《明經世文編》卷—O六,梁材:《漢茶馬事宜疏》。
⑨ 以上引文均見《明史》卷八十,《食貨志·茶法》。
① 以上引文均見《明經世文編》卷一一五,楊一清:《為修復茶馬舊制以撫馭番夷安靖地方事》。
②《明會典》卷三七,《茶課》。
③《明史》卷八十,《食貨志·茶法》。
④ 何孟春:《余冬序錄摘抄》。
⑤ 謝肇淛:《五雜俎》卷四。
⑥《續文獻通考》卷二十二,《征榷五》。
⑦ 同上。
⑧《明經世文編》卷—O六,梁材:《漢茶馬事宜疏》。
⑨《明史》卷八十,《食貨志·茶法》。
⑩《續文獻通考》卷二十二,《征榷五》。
①《明會典》卷三十七,《茶課》。
②《五雜俎》卷四。
③ 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卷六十五,《四川一》。
④ 魏源:《圣武記》卷五。
⑤《續文獻通考》卷二十二,《征榷五》。
⑥ 魏源:《圣武記》卷五。
⑦ 余繼登:《典故記聞》卷六。
①《明經世文編》卷一一五,楊一清:《為修復茶馬舊制第二疏》。
②《明史》卷八十,《食貨志·茶法》。
③ 黃本驥:《湖南方物志》。
④ 張瀚:《松窗夢語》卷三,《西番記》。
⑤《明經世文編》卷六十二,馬文升:《禁通番以絕邊患疏》。
⑥ 羅曰迥:《咸賓錄》卷五,《吐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