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雙籍進士的分布、流向與明代移民史
沈登苗
摘要:本文首先對王毓銓關于明代“貫”的界定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同時認為朱保炯、謝沛霖把找不到戶籍籍別記載的明代進士歸類為“僅有鄉貫”者的做法不當。明代沒有純粹的鄉貫。既有戶籍(現籍),又有鄉貫(祖籍)的明代進士是“雙籍進士”。通過對有明一代數以千計的、占進士總數十分之一強的雙籍進士的歷朝和地區分布的統計,以及這些進士祖籍的流動分析,有助于我們拓展進士空間流動和移民史研究的視野,進一步了解明代的科舉、人才、人口政策,以及這些舉措在鞏固邊防,穩定全國政治,促進京城和邊遠地區的文化發展,增強民族凝聚力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省
州縣、衛所
州縣、衛所
朝代
湘
巴陵
安寧
甘
慶陽衛
扶溝
豫
儀封
潞州
豫
懷慶衛
如皋
蘇
興化
句容
蘇
太倉
昆山
桂
桂林中衛
臨桂
浙
歸安
烏程
冀
太醫院
秀水
冀
錦衣衛
德清
蘇
南京旗手衛
日照
蘇
華亭
上海
蘇
武進
定遠
浙
會稽
山陰
皖
桐城
涇縣
鄂
景陵
永豐
蘇
句容
建德
蘇
長洲
吳縣
閩
漳州府
鎮海衛
豫
祥符
金溪
類項人數
小計118
官籍492
小計492
小計923
小計924
資料來源:同表1。
說明:本表籍別根據《索引》“編例?附表”歸類。待考部分系有籍別,且無具體分類者。官籍基本任職于衛所。
朝代
遷
遷入
出 省
省
江蘇
浙江
江西
其他
合計
遷
遷入
出省
省
省際流動
湖南
廣西
云南
貴州
遼東
甘肅
江蘇
浙江
江西
福建
安徽
山西
山東
河北
河南
湖北
陜西
四川
廣東
湖南
廣西
云南
貴州
遼東
甘肅
其他
合計
資料來源:同表1。
說明:表內A類省系平均每縣進士達到40人的科舉發達的省;B類省系平均每縣進士在10-20人之間的科舉一般的省;C類省系平均每縣進士在10人以下的科舉落后的省。詳見拙作:《明清全國進士與人才的時空分布及其相互關系》(載《中國文化研究》1999年第4期)。本文撰寫時,吸收了陳長文《〈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校誤》(載《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第2期)等成果,對原文中各省的人數等作了若干修正。但由于陳文的人數盈縮正好相等,故總人數不變。明代進士總數指目前能考到姓名者,軼名的不計。雙籍者均按鄉貫處理。表內流入合計欄系遷出省合計數加上省內互動數。 1.基本特征 由表4可知明代雙籍進士分布與流向的基本特征。(1)分布范圍非常廣泛。他們的祖先從全國的兩京、十三布政司、邊緣九鎮的700多個州縣、衛所遷徒到上述省區、都司、重鎮所轄的900個州縣、衛所(含若干兩京的衙門),另有倆個交趾歸附者,幾乎涉及到明王朝王化所及地區,也幾乎覆蓋了明初移民的足跡。這種高學歷者前輩遷移分布的廣泛性,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2)北直隸產生的雙籍進士最多。河北產生的省外流入的雙籍進士達682人之多,占全國省際流動的三分之一,且遷自江浙的又幾近半數。這是因為隨著永樂遷都,大量外地人口遷入京畿重地。其中,來自江南的富戶和南京的文武百官及軍衛人員最具活力。積年之后,移民后裔科甲鵲起,對京華的文化繁榮作出了貢獻。故明初江浙殷實大戶、文化階層的北遷,雖然有礙本地文化的發展,但對北京這一明清北方唯一的文化中心的形成、南北文化差距的逐步縮小,功不可沒。(3)邊遠省份雖然雙籍進士的總數不是最多,移入的絕對值也不是很大,但相對值很大,特別是云、貴、遼諸地區,雙籍進士超過了土著進士,這是移民文化的顯著體現,也是本文結論部分要重點探析的內容之一。(4)順向流動和水平流動構成雙籍進士的基本流向。由文教發達地區向一般地區和落后地區及一般地區向落后地區流動的有999人,占省際流動總數的55.1%,三大地區內部水平流動的 有642人,占省際流動總數的35.4%,兩者相加有1641人,占省際流動總數的90.6%,形成基本流向。而一般地區向發達地區、落后地區向一般地區和發達地區的逆向流動的只有145人,僅占省際流動總數的8%。即使如此,其中還有一些特殊因素。如劃入一般地區向發達地區流動的省安徽最多,超過了各省之和。這是因為皖地與科名逢掖的浙、贛、蘇三省為鄰,教育也較為發達,特別是南部的徽州府是大家公認的人才輸出區。再如,落后地區向一般地區流入最多的是北直隸,尤其是京師及附近的衛所駐地,這與流入一般地區的其他省份的普通州縣的性質是有區別的。總之,逆向流動非常困難。
合
計
21
275
49
65
141
39
145
55
33
129
5
71
24
23
65
17
100
36
48
106
17
112
53
51
120
12
365
304
1812
保定府
合計
資料來源:同表1。
[1]許敏:《明代商人戶籍問題初探》,《中國史研究》1998年第3期。 [2]王毓銓:《籍?貫?籍貫》,《文史知識》1988年第2期。 [3]曹樹基著:《中國人口史》第四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9-23頁。 [4]何炳棣著,葛劍雄譯:《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1368-1953)》,三聯書店2000年版,第18頁。 [5]王毓銓:《籍?貫?籍貫》,《文史知識》1988年第2期。 [6]王毓銓:《籍?貫?籍貫》,《文史知識》1988年第2期。 [7]見《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中《史部?貢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8]顧誠:《談明代的衛籍》,《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9年第5期。 [9]曹樹基著:《中國移民史》第五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1-63頁。 [10]葛劍雄:《中國移民史》第一卷《導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2頁。 [11]安介生:《山西移民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5頁。 [12]吳必虎:《明初蘇州向蘇北的移民及其影響》,《東南文化》1987年第2期。 [13]李文達:《達官支俸疏》,《明經世文編》卷36,中華書局影印,1962年。 [14]鄒逸麟主編:《中國歷史人文地理》,科學出版社2001版,第145頁。 [15]參閱潘光旦、費孝通:《科舉與社會流動》,《社會科學》(清華大學)4卷1期,1947年;張仲禮著,李榮昌譯:《中國紳士》,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年版;何炳棣著,王振忠譯:《科舉和社會流動的地域差異》,《歷史地理》第十一輯;肖啟慶:《元代科舉與菁英流動》,《漢學研究》第5卷第1期,1987年;吳建華:《科舉制下進士的社會結構和社會流動》,《蘇州大學學報》1994年第1期;劉海峰:《科舉——考試的教育視角》,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于志嘉:《明代軍戶的社會地位——科舉與任官》,《東洋學報》第71卷第3、4號,1990年。 [16]葛劍雄:《中國歷史地理學的發展基礎和前景》,《東南學術》200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