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陽峪窯,宋代北方民窯的集大成者
陳敏
【摘 要】當陽峪窯位于河南省修武縣西村鄉當陽峪村,又稱為修武窯,是我國宋代瓷窯中風格變化最多、造型與裝飾品種最為豐富、做工特別精細的大規模窯場。當陽峪窯遺址東西長約2000米,南北寬約1000米。2003年10月至2004年5月,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對當陽峪窯址進行了首次考古發掘,揭開了當陽峪窯的神秘面紗。
【關鍵詞】當陽峪窯 瓷窯
一、當陽峪窯群(或當陽峪窯系)
隨著對當陽峪窯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我們感到對它的認識決不能僅僅停留在當陽峪村這個中心窯場上。根據實地調查研究,在焦作市所轄之豫西北太行山南麓,自修武縣往西,經焦作市區北部、博愛、沁陽兩縣,直至濟源,并與山西晉城古瓷窯緊密相連,星羅棋布著一個寵大的古陶瓷窯群,目前已發現具有相同風格的窯口60余處。我們可以說:當陽峪窯是當陽峪窯群的中心窯場,我們常說的當陽峪窯即是指此窯場,但它并不能囊括這個窯群的全部。
二、當陽峪窯的技術水平
“德應侯百靈翁之廟記”碑文是現存研究當陽峪窯的重要文獻之一。認真研讀其重要內容,對于了解當陽峪窯精湛的制瓷技術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當陽峪窯神碑給我們提供了以下信息:其一,當陽峪窯的成熟時間及規模。至少在元符三年之前,當陽峪窯已步入成熟期,在規模上“埏埴者百余家,滋養者萬余口”。其二,當陽峪窯組織嚴密,分工明確,有100余家制瓷作坊。其三,在崇寧間,當陽峪窯的制瓷工藝水平為“天下之絕工”,工匠、工具都精巧得到了極點。并且擁有陳立、子基這樣的一代名匠。其四,掌握了用銅為呈色劑燒制高溫顏色釉瓷器的重要技術。其五,崇寧元年前,當陽村陶瓷制品曾參加了由北宋政府或行業協會組織的陶瓷精品展和評比大會,而且技壓群雄。其六,高溫顏色釉制品從入爐到開窯大約需3天3夜的時間。其七,至少在元符三年,燒制的高溫顏色釉器,已經是光輝燦爛,光澤度極好。
三、當陽峪窯的燒造工藝
當陽峪窯從唐代開始燒造瓷器,到北宋后期達到高峰,金代繼續繁榮,元代中期始漸衰落,是宋金時期我國北方大規模的民間窯場和磁州窯類型窯類型中成就最顯著者。
當陽峪窯的胎質很復雜,有極堅硬的細胎,也有較粗松的砂胎;胎色也十分豐富,有白、灰白、黃白、灰黃中閃紅色、赭灰、灰、香灰、黃褐、灰黑、磚紅、棕灰等色胎。當陽峪窯的釉彩有白、黑、醬紫、黃、青、綠、孔雀藍、藍、柿紅、三彩、鈞等。裝飾技法有刻、剔、劃、飛刀、凸線、模塑、模貼、模印、雕塑、鏤空、填彩、絞胎、絞釉、釉下釉上彩繪等。當陽峪窯素以絞胎絞釉取勝,又以剔劃繪畫著稱。
當陽峪窯的紋飾復雜、考究,無論是胎體上的剔劃或是繪畫,均技法熟練,線條流暢,花紋簡潔、挺拔。主題紋飾有牡丹紋、蓮花水藻紋、魚紋、鳥獸紋、文字裝飾以及輔助性的幾何紋等。輔助紋飾中的方格方塊形紋及其復雜的變化組合,回紋及卷草紋、波浪紋的廣泛應用,形成了當陽峪窯的獨特風格。 四、當陽峪窯的主要品種
1.絞胎瓷
北宋時,當陽峪窯繼承和發展了唐代鞏縣窯的絞胎傳統,將絞胎制瓷工藝發展到了頂峰,完成了由陶到瓷的歷史轉變。高溫燒造,胎質細密堅硬,釉色油潤光亮,幾乎不吸水,完全符合現代瓷的標準。而唐代絞胎與唐三彩一樣,基本上都是陶質的。當陽峪窯絞胎瓷的燒造成功,為中國陶瓷增加了一個新品種。絞胎瓷的制作方法是用黑、白等多種不同顏色的胎泥相互交替糅合、折疊、盤卷、切刮,經拉坯或模壓成型,再粘貼、鑲嵌、拼接而成。這樣胚體上就出現兩色或多色相間的美麗圖案,再施以透明釉或黃、綠、棕、翠藍、三彩釉入窯燒成。
絞胎工藝是當陽峪窯特殊之作,羽毛紋對稱整齊有序,木理紋似木紋流暢,水波紋如行云流水,編織紋如草編、竹編般逼真,還有條帶紋、石理紋、樹葉紋、麥穗紋、蒂紋、渦紋等,開創了我國陶瓷胎變裝飾的先河。絞胎裝飾,由胎而生,表里如一、五彩滲化的效果,構成了絞胎瓷的特有韻律,巧奪天工。
2.紅綠彩
當陽峪窯是最早燒造紅綠彩瓷的窯場之一。耿寶昌先生指出:“當陽峪白釉紅綠彩繪亦較突出,以人物塑像、盤碗為常,繪以荷蓮、菊花、魚藻,生動活潑,開拓了五彩瓷的歷史先聲。”當陽峪窯神廟碑有“開時光彩驚奇異,銅色如朱白如玉”的描述。當陽峪與王封窯遺址不斷有紅綠彩瓷碎片出土。就在距王封窯北約2公里的老萬莊金墓,曾出土1件紅綠彩繪纏枝菊紋罐,應是王封窯所燒造。近幾年來,焦作附近的獲嘉縣、博愛縣、沁陽市、新鄉市以及安徽省泗縣等地出土的紅綠彩等殘瓷碎片,大部分都是當陽峪窯的制品。紅綠彩是在已燒成的白瓷上,以紅、綠、黃等色料描繪紋飾,再經低溫二次烘烤而成。當陽峪窯、王封窯是燒造紅綠彩瓷最為集中的地方。
3.剔劃花瓷
(1)白地剔花。是在坯體上施白色化妝土,用工具劃出花紋輪廓,再將輪廓之外的化妝土剔掉,露出胎地,施透明釉燒成。
(2)黑釉剔花填白。制作方法是在施白色化妝土的坯體上再施黑色料漿,刻畫出花紋,剔除掉花紋內(或外)不需要部分,并在適當部位篦劃出花蕊、葉脈,再在剔除及刻畫部位填入白色料漿,最后施透明釉燒成,這是當陽峪窯的高級制品,現存故宮博物院的黑釉剔花填白牡丹紋梅瓶乃其經典之作。
(3)三彩剔劃花。是當陽峪窯最為出色的品種之一,此類制品多是將刻、剔、劃多種技術綜合運用到同一件器物上,精致華麗。其他還有綠釉剔劃花、黃釉剔劃花、醬釉剔劃花等等。
4.白地黑花瓷
釉下白地繪黑花瓷是當陽峪窯乃至整個磁州窯類型的特產,是在施有白色化妝土的胎體上,以當地一種鐵礦石為顏料,用毛筆繪出各種紋飾,再施透明釉燒成。紋飾呈黑或褐、鐵銹花色等,亦有施黃釉、綠釉、孔雀藍釉等品種的。紋飾有植物花卉、人物、動物、文字等。
5.醬、紫釉瓷
醬、紫釉瓷是當陽峪窯的大宗高質量制品,最能體現當陽峪窯燒造技藝的高超。當陽峪窯考古發掘出土的大批醬、紫釉瓷器,說明至少在北宋晚期該窯已能成功燒造此類器物,其制作精致規整,胎質堅硬,變形極小,釉色光亮純凈。如醬釉碗殘件,制作精細,釉色光亮,用手撫摸光滑如嬰兒肌膚,視之如綢緞般光滑滋潤,毫不遜色于定窯制品。
6.宋三彩瓷
三彩以及綠釉、黃釉、孔雀藍釉等低溫色釉品種,胎質磚紅色,多為陶質,但色彩艷麗,制作精細,是當陽峪窯較為珍貴的品種。紋飾有花卉、禽鳥、魚鴨、人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