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宋代散文的人格
魏海燕
內(nèi)容摘要:文學史上欣賞宋代散文,常常以散文的體裁知識為突破口.把“形散神聚”作為入門鑰匙,其實,若從審美角度對宋代不同體裁的散文做縱深的剖析,會發(fā)現(xiàn)它主要具有詩歌的人格美、 哲理美和意境美的藝術特征,但人格美的探究又往往容易被人們忽視,本文就人格美加以論述。 關鍵詞:宋代散文 審美 人格 文學史上欣賞宋代散文,常常以散文的體裁知識為突破口。把“形散神聚”作為入門鑰匙,來步入散文這座藝術殿堂飽覽其中的奇珍異寶。其實,若從審美角度對宋代不同體裁的散文做縱深的剖析,會發(fā)現(xiàn)它具有詩歌的人性美、哲理美和意境美的藝術特質(zhì)。 但人格美的探究又往往容易被人們忽視,本文再次就對宋代散文的人格美加以論述。 宋代古文運動中涌現(xiàn)出大批的優(yōu)秀散文,它遠承先秦,近師唐代,往往熔記敘、描寫、.抒情和議論于一爐,在模山范水,敘事寓情,詠物述懷,貫穿哲理思辯道德追求等方面,閃爍著人格美的異彩. 先秦諸子中,《莊子》《?孟子》尤富文采,這首先取決于它們的哲學基礎。儒道兩家一主有為,一主無為,一主用也,一主出也,其哲學思想是對立的。然而對于崇高人格、理想道德的追求和培養(yǎng),卻是殊途同歸。孔孟主張從倫理關系中來培養(yǎng)理想的道德,造就偉大的人格;而老莊視倫理為枷鎖和繩索,主張人類返回到自然的懷抱中去返樸歸真,去造就理想的道德,高尚的人格。兩者所循道路不同,最終歸宿一致。對于理想道德偉大人格的追求是《莊子》《孟子》富于文采,具有人格美的哲學基礎。 唐宋散文直接師承先秦散文,繼承和發(fā)揚了先秦哲學散文表現(xiàn)人格美這一優(yōu)良傳統(tǒng)。韓愈在政論和抒情散文中時時表現(xiàn)一種積極進取、窮達兼濟的理想規(guī)范,顯示出人格美。他的《進學解》《原毀》更是明證。 柳宗元也在《小石潭記》中托山水以抒憂憤,體現(xiàn)了自己的傲慢不屈,潔身自好的崇高人格,在山水游記中亦煥發(fā)出人格美的光輝. 宋代是一個憂患的時代,思辯的時代,更是一個內(nèi)省的時代,程朱理學因此而盛行,與朱程理學血脈相連的宋代散文把人格美提升到更高的境界也就成了必然。此時最有代表性體現(xiàn)人格美的散文就是周敦頤的《愛蓮說》和范仲淹的《岳陽摟記》。 《愛蓮說》表現(xiàn)的是理學家的道德觀念和審美理想。宋代理學是一種新儒學,它不僅對儒家經(jīng)典作出了新的解說,而且將佛教道教的思想因素摻雜于其中。可以說,宋代理學實質(zhì)上是儒家、佛家和道家三教合一的產(chǎn)物,而且周敦頤正是宋代理學的鼻祖。在《愛蓮說》中,周敦頤借助于“愛蓮”這一性象,使三教和人的理學道德觀念具象化——抽象的道德觀念,審美理想只作了具體生動、令人肅然起敬的藝術形象。蓮花與佛教的關系是極為密切的,許多菩薩,如觀世音菩薩的寶座就是蓮臺。佛教主張?zhí)颖軌m世,所以佛教徒心中的蓮花也是超脫凡塵的,是圣潔的。佛教關于蓮花的意念不僅影響了周敦頤的道德觀念,而且很可能就是作者構思《愛蓮說》的直接誘因之一。但周敦頤畢竟是儒家子弟,奉儒學為上流.所以周敦頤筆下的蓮花完全不等同于佛教徒、道教徒眼里的心里的蓮花,更多地融進了儒家的道德觀念,還擠進了污濁之中而唯獨保持其潔凈,其心上,其意念中無欲望雜念窒塞,持靜守虛,品性不凡,它既不同于菊花之避世,又不同于牡丹之媚俗,它入世而不拘于世,用世而不媚于世,是君子而不是隱士,更不是追名逐利的凡夫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