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時代主題的新認識—兼談對鄧小平和平與發展觀理解的幾個問題
管新華
樹立世界意識和時代觀念,注重研究時代問題,一直是鄧小平理論和中國社會科學的重要課題,盡管已取得國較多成果,形成若干共識,但這并不是說已經是萬事大吉了。問題的全局性、復雜性和多層次性與研究方法和思維模式的多樣化,使得堅持和實踐多年的和平與發展主題論受到了懷疑與挑戰,在認識上形成了不同派別。當然,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人們對問題的關注,而且具備廣泛基礎且有理論深度建立在這樣一個基礎上,即科學界定相關范疇,準確理解鄧小平與發展主題論的思想內涵,實事求是評估國際形勢。
一、問題的提出和爭論:兩派分歧主要集中在和平與發展是否是時代主題論、在肯定派的內部又有兩個時代轉變界限劃分的認識差別。
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在我國實現工作重心轉移以后,在加快改革開放步伐的過程中,在較大范圍內成為人們認識現實世界的共識。由于主客觀原因導致的認識差異,特別是在“冷戰”結束以后,大國關系處于調整狀態且在近期又不可能明朗化的形勢下,在一定范圍內和某種程度上出現了對和平與發展主題觀認識的松動和質疑。
筆者在細致搜集相關材料和文章、認真總結和透視觀點內容的基礎上,把懷疑和否認和平與發展主題論的觀點進行了分類,按其論證角度的基本主張,主要集中劃分為以下幾大類型:其一,“鄧小平從未提出主題說”。這部分人主要抓住鄧小平在蘇東劇變以后的言論作為立論依據,認為和平與發展是時代問題而非時代主題.因為“鄧小平自始至終是把和平與發展兩大戰略作為‘問題’提出來的,鄧小平反復強調,這兩大問題,至今一個也沒有解決,即“簡而言之,鄧小平并沒有認為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要特征。其二.也有人認為,“所謂和平與發展只不過是好心人的主觀愿望罷了,實際上是并不存在的,這個時代所存在的幾個基本矛盾,不僅將繼續存在,而且將進行發展”,即“主觀愿望說”。其三,“奮斗目標說”。這部分人主張與發展是世界人民的奮斗目標,而非已經實現了的世界現狀,即他們認為和平與發展只是具備了某種可能性的趨勢和努力的方向。與之相近的觀點.首先表態,“我不同意把我們的時代稱為和平與發展的時代.因為這容易引起誤會,仿佛和平與發展會自然而然地到來,”然后做出結論,“我們的時代仍是:維護世界和平,反對貓權主義;建立世界經濟新秩序,反對以強凌弱,以富欺貧。其四,我們稱之為“主題即將轉換說”的觀點與以上種種有不同之處.其并不否認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時代主題是和平與發展,但在可見的將來必然發生轉換,即“1999年.中國正走到歷史的十字路口。現實告訴我們,歷史留給中國和平與發展的時間已經不多了。此外,還有一些不能明確歸類的否定性意見,如“關于時代的問題,要用幾個字來概括很困難。如果一定要用幾個簡單的字眼來概括我們的時代的話,我覺得‘激烈竟爭’比‘和平與發展’更切實際些。細加分析,我們不難發現,這些觀點存在一個明顯的共性,即雖然都力圖以動態的眼光、發展的趨勢分析時代問題,但在如何定義“時代”范疇和評估國際現實等問題上存在主觀隨意的傾向。在同意并支持和平與發展主題論的陣營內部,因論證方式、理論支持等方面的差異,在關系全局的若干重大問題上也存在分歧,這在客觀上更加增添了間題理解的難度.并留下口實。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如何界定兩個時代主題更迭的臨界點。筆者以時間跨度為視角,把各種觀點歸類劃分如下:“二戰轉折說”強調“二戰”在世界歷史特別是現代史上的巨大影響和作用,他們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與結果,是戰爭與革命這一世界主題的突出表現,同時又是世界主題從戰爭與革命向和平與發展的轉折點,吻當然也有人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認為這是一個較長的持續過程,即“和平與發展開始形成于二戰后,50年代中期已初見端倪,到60年代已經定型。而依據第三世界國家獨立任務基本完成,兩大陣營基本瓦解,美蘇對抗已有緩和,世界各種力量發生了大分化、大組合的國際現實,“七十年代說”主張“從本世紀初到70年代末,大體上可以概括為戰爭與革命的時代,而到這個時候,“事實已經顯示,世界時代主題正在或者已經發生重大變化,而對更多的中國人來說,對時代主題的轉變的認識還是和國內工作重心轉移的完成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當然,這些觀點也有共同之處,即認為一旦確定下來以后,和平與發展將持續非常長一段時期。簡而言之,無論是肯定派與否定派之間或是兩派內部的爭論的解決,都必須系于科學的理論共識,這既是分析問題的理論工具和知識儲備,更是產生共同語言和增強問題共識的理論框架和文化氛圍。
二、問題解決的理論要件:“時代”、“主題與性質”、“戰爭與冷戰”的內涵外延的準確闡釋和在本問題環境中的特定意義。
得益于各學科的發展和交叉融合,特別是知識時代、信息時代等術語的流行和普及,“時代”范疇已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名詞,但在學說史上仿佛存在某種鐵律,即越是人們熟悉的事物,越難形成統一的說法和結論,時代仿佛也沒有跳出這個怪圈。各取所需地使用并研究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探化了認識,并可能推動實踐的發展,但這必須在多種規定性的基礎上進行統一的抽象和概括,形成能說明事物本質特征的、可以明確區別他物的、具有廣泛共識的學理結構,否則表面越是熱鬧繁榮,只會更使人們陷入混亂之中。
根據經驗,時代是世界總體形勢和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一個特定階段,是由某些基本特征決定的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它既是包容上百年、甚至幾百年的時間概念,也是有特定內容的社會概念.更是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的綜合概念。馬克思主義認為,首先必須明確時代主題、特征和性質不是等同而是必須加以區分的。性質是事物的內在屬性,是一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根本屬性,而主題是事物的主流、主要內容或發展趨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屬性。聯系到時代問題,自資本主義制度誕生以后,工人階級日益由自在階級成長為自為階級,并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為完成歷史使命而奮斗之后,時代性質就一直是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資本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對立和斗爭。但因為階級力量對比、國際形勢變化、面臨問題增減,使得不同階級的同一階級和同一制度要著力解決的中心任務也就不同,這就導致時代主題的轉換,從而顯現出與主題一致的時代特征。因之,筆者認為大時代的性質仍然是“兩個階級、兩種制度的共存、斗爭直至取代”,時代的主題則是“和平與發展”,特征則表現為“一個世界、兩種制度、政經多極、競爭共處。”遵循馬克思主義觀察和分析時代的基本方法論原則,即“問題就是公開的、無畏的、左右一切人的時代聲音、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就是它表現自已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聲音從時代出發認識時代主題,對現實的社會主義國家來說,最迫切的任務就是將制度的理論優越性更多更好更快地轉變為現實的文明,迅速擺脫落后狀態而成為先進文明的現實代言人和發展指路人,這無疑需得益于和平環境下的綜合發展;而資本主義雖然本質腐朽,但還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的發展余地,要盡量延緩被取代的歷史命運,唯一的途徑也是盡可能地發展。這些都說明和平與發展的物質動因和現實可能,而兩種制度相對的力量平衡、尤其是歷史經驗的昭示和武力競爭地位的下降使得可能性實現的空間更大。
至于和平范疇,作為戰爭的對立物.它是多種規定的統一,既有空間區域上的差別,也有時間狀態上的不同。作為世界主題的和平無疑是特指的,在空間上是全世界的和平、在時間上則是較為持續的長期的穩定狀態,即我們所謂的戰爭“不是小打小鬧”boa,而是“現在國際形勢看來會有個比較長時間的和平環境,即不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環境“中透出的氣魄。當然這并不是忽略其它形式的戰爭對世界和平的威脅,而只是就其影響程度和實際效果而。雖然,若干熱點地區爆發的民族戰爭和局部戰爭對當事國而言,其意義不小于世界大戰,甚至會破壞整個地區乃至世界的穩定,但其涉及利益的有限,現有調節機制有足夠的能力保證使其不可能成為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說到戰爭,肯定不能忽略冷戰,但分析和說明它都必須有一個客觀前提,即冷戰到底是什么?筆者認為“冷戰是以蘇聯為首的共產黨集團國家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國家之間的沖突,這些國家在意識形態、經濟、政治、有限的軍事行動方面互相對抗,但并未爆發全面性戰爭也就是說,冷戰的意義僅局限在國家間以政治、經濟宣傳及有限戰爭等工具進行的較量,是介于完全常態經濟競爭和直接軍事對抗和較量的中間層次,從終極意義上看,這種方式不應該劃分為戰爭,特別是世界大戰范疇。 至于世界主題中的發展,與一般的經濟增長或某個或某一批國家建立在其他國家落后基礎上的發展不同,它是指整個世界范圍內的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繁榮,發展應該是一個十分寬泛的概念,在內涵上是指經濟、社會、文化科技等領域的綜合協調發展,在外延上則包括各種不同類型的國家和地區在內的發展和再發展,是指人類社會的整體躍遷。正如南方委員會在1990年的報告中概括的,發展是這樣一個過程,它使人類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潛力,建立起自信心,并且能夠過上自尊和充分發揮才能的生活;發展又是這樣一個過程,它使人類從貧困和剝削的恐懼中解放出來,成為社會內部產生的一種運動。至此我們已經大致勾勒了認識時代主題所必須的基本理論,在此基礎上,把“在論世界和平時只考慮大戰、熱戰而其他形式的戰爭一概排除在外屹矛朋等觀點放回到真實立意和現實背景中.以鄧小平理論,即按照理論邏輯本身的、理論創立者本身的思維和思路去思考問題就具備了現實可能性。
三、問題的解決:避免糾纏于只言片語,發揚馬克思主義學風,準確把握鄧小平在相關問題上的基本思維模式、根本立意和主要著力點。
我們講倡導馬克思主義學風,關鍵是要用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必須把其作為一個體系來認識和堅持,而不以針對一時、一地、一事的具體講話來代替體系本身,即把其放回到現實背景中,以一貫的態度去分析。對待極富時代感的時代主題更應如此。
首先,和平與發展主題論是鄧小平立足于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區分社會性質和社會發展階段基礎上科學認識社會主義本質的必然產物,也是鄧小平正視中國社會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強調抓住機遇、富有危機感和憂患意識的集中反映。
鄧小平之所以能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科學總結出社會主義本質論,除了客觀條件的具備和鄧小平本人的理論創新勇氣和能力外,更為主要的是正視現實,指出我國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成功地實現了社會性質和社會發展階段的分離。馬恩等經典作家對社會主義的描述并非錯誤,其與現實社會主義國家的不相符,關鍵在于兩者的觀察對象不同。雖然,理論和性質上社會主義國家理應比資本主義更先進和發達,但由于發展時間的差異和資源察賦的差別,導致處于不同階段上的兩種制度的現實發展程度與理論并不完全一致。因此鄧小平認為“從現在的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實現毛澤東同志提出、周恩來同志宜布的四個現代化目標,需要“在爭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現代化,發展自己的國家,”而且“就是爆發大規模戰爭,打仗以后也要繼續干,或者重新干.”因而“中國需要至少二十年的和平,以便聚精會神地搞國內建設,”現在問題是“要生意爭取時間,該上的要上”,即“要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要喪失時機。”簡而言之,爭取和平是世界人民的要求,也是我們搞建設的需要,而基于現實差二的憂患意識和一貫的時間觀念是和平與發展主題觀的一個重要出發點。
其次,和平與發展主題論是鄧小平堅持、貫徹和實踐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立足于尋找解決國際問題的新方法和新途徑,尋找解決現實國際難題突破口的必然結論。
一定的、自主的、理性的民族國家一直是現代國際關系行為主體,其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維護和尋求本民族國家的利益,即“我們都是以自己的國家利益為最高準則來談問題和處理問題的,所謂國家利益主要是指滿足國家生存與發展需要的一切物質和精神條件。國際社會和國際組織的主要任務就是尋求分配利益的最佳機制和途徑,迄今為止主要有三種觀點和時間實際形式。其一為均勢論。所謂均勢是“在若干國家之間防止其中任何一個國家強大}’I足以威脅其他國家的獨立 “它是基于國家之間力量分配的大體上均等的實際狀態,如同天平兩端一樣.應該說確實有一定的穩定性,能夠強制維持國際體系段時間的平衡;以聯合國和國際聯盟等組織為代表的集體安全說貝!認為穩定(主要是沒有戰爭)是合作的產物;而伴隨著經濟一體化和國際交往頻率增大而出現的經濟安全依賴說則強調各國之間越來越緊密的經貿聯系、利益交錯是安全的根本保證。以上方法皆有一定現實意義和作用,但“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團政治方式’、‘勢力范圍方式’,都會帶來矛盾,激化國際局勢,咽而,“世界上有許多爭端,總要找個解決問題的出路,我多年一直在想,找個什么方法,不用戰爭手段而用和平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n}as,這就清晰折射了鄧小平致力于用和平與分展意識和手段解決國際爭端的新思路。
另外,和平與發展主題是系統而辨證的。它不僅描繪了國際社會現狀,也指明了和平與發展的重要價值;不僅提出和揭示了和平與發展遭遇的主要威脅和障礙,也為我們提供了解決問題的基本保障和思路,即發展和平力量,堅決反對霸權主義。鄧小平對世界局勢的現狀進行了科學判斷,即“現在國際形勢看來會有個比較長時間的和平環境,即不會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環境,但這并非是說天下從此大平了,因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兩大問題,至今一個也沒有解決, 3間題的關鍵在于,“要爭取和平必須反對霸權主義、反對強權政治,”但從根本上說“還要靠南北對話”.“還要加強第三世界國家之間的合作,也就是南南合。
綜之,和平與發展不是純粹的學術同題,而是重大的實踐問題,它關系著人們認識世界和處理問題的觀念意識、行為取向和終級效應,問題的關鍵是必須在對理論界定和理論儲備達成共識的基礎上,透析和平與發展主題的}r-質意義,并關注現實國際,整合各種學說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