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歷史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動機思維能力
未知
[摘要]動機是與滿足某些需要有關的活動動力。學習活動中,成就動機是一種主要的學習動機,在使用歷史新教材教學中,文章就如何培養學生的動機思維能力,從不同方面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歷史教學 動機思維能力 教學方式
動機是與滿足某些需要有關的活動動力。人的需要是由低往高推進的,當低級需要滿足后,就會產生高級需要(尊重、自我實現),以心理學角度講,人們進行學習就是為了追求自我實現,即通過學習使自己的價值、潛能、個性得到充分完備的發揮、發展和實現。因此,可以說:“自我實現是學習的一項主要動機”。心理學家左輝,周世斌(首都師范大學教授)認為:成就動機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它是激勵個體對自己認為重要的或者價值的工作樂意地去力求獲的成功的一種內在驅動力。在學習活動中,成就動機也是一種主要的學習動機。結合這兩大學習動機理論,在使用歷史新教材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探索。
一、課堂上要有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使學生產生想學和愛學歷史這門課的動機需要
新時期的師生關系應是“民主平等,教學相長”。首先,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放下“師德尊嚴”的面孔,親切地面對學生,教師的職業特點終就是為學生服務的宗旨,也才能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使學生由敬重教師而產生想學和學好這門課的需要,使產生深深的體會到學好歷史課在社會實際應用中的重要性,即讓學生產生學好歷史課的動機;其次,要民主。教師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學生,多給學生創造表現和發言的機會。如在教學中遇到難度較大的討論題或評價某一歷史人物理,我總是多叫幾位同學回答或與他們共同商討,聽取他們的不同意見,最后綜合,歸納。這樣,師生團結,既解決了難題,又增進了相互的尊重與信任。同時,我也虛心地向學生學習,努力發展其優點和長處,不管是知識個性,還是語言方面都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以達到“教學相長”的目標。此外,教師還要以平等的心態對待每一個學生,尤其要善待后進生,及時發現和肯定其表現出的閃光點,多關心、多鼓勵他們,發激發其學習的動機和信心。
二、要引導學生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及反饋學習效果
為了學好歷史課,教師必須先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樹立明確的階段學習目標。如學習中國古代史時我給學生設置的短期目標是了解中國古代史發展的基本線索,時間分期及重要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中期目標是在課堂知識競賽和期末考試中取得較理想的成績。遠期目標是為高中階段的學習打好基礎。學習目標確定后,學生在學習時都不同程度地產生了一種內在的驅動力,并向著成功的目標和自我實現的目標而努力。同時,在追求學習目標,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我通過課堂提問、檢測和知識競賽等形式及時引導學生反饋自己的學習效果。通過這些努力,既及時了解了學生的學習效果也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新教材的動機。
三、要積極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
教師應該營造出一種良好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能夠暢所欲言,毫無顧慮的質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課堂中,學生的主體作用是其思維能力形成的關鍵,教師在教學中只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才能幫助學生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啟發其先前可能處于壓抑或非覺醒狀態下的智慧和能力。如在講授中國古代史第8課“輝煌燦爛的先秦文化”(二)老子、孔子和百家爭鳴,教材中對思想家老了被后來的道教教徒尊崇為道教教主,講解學生質疑時我先指導學生插圖《老子》,然后指出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相傳老子所作的《道德經》,認為宇宙的本源是“道”派生出來的,如“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等等。這是自發的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老子學說的精華所在。大思想、大教育家孔子,插圖“孔子像”指出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教師著重講三個問題:(1)孔子的“仁”的學說;(2)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值得我們繼承,讓學生質疑教師再地指導學生回答歸納:①在教學法方法方面:“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給予不同的教育。②在學習態度和方法方面:要有老實的學習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③要善于向一切人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焉”。④要有勤奮的學習精神,經常進行學和溫習,“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通過質疑,學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體現出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四、要善于啟發,為學生提供多參與的機會
在運用教材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首先,我積極啟發引導,盡力為學生創造參與的機會。如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自學,使他們有足夠的思考時間去激活舊知識。同時,我鼓勵學生多質疑,并為程度不同的學生提供口頭表達和書面表述的鍛煉機會。如:在教學中,讓學生簡要概括某一歷史事件,看圖描述歷史事件或介紹歷史式;其次,教師要多給學生提供思考的機會,提出問題后,不要先急著叫舉手的同學回答,要給更多的學生思考的時間,不要先叫學生名字,后提出問題,以便于全體學生思考后回答。此外,還可結合相關內容,讓學生編排一兩個“小品”或歷史劇,并上臺表演,親自體驗感受。如:在學習《鄭成功收復臺灣》這一歷史內容時,我以“鄭成功”拒絕荷蘭使者愿年年納貢,長留臺灣的請求為題材,編排了一小品,讓學生在班里當場表演。這一活動,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也使學生親身體驗和領略了民族英雄的凜然正氣,并感受到堅持正義是自豪偉大的。通過較為直觀的參與式教學,學生不僅自然萌發了愛國主義情感,也激發了其學習歷史新教材的動機。
五、要引導學生克服思維惰性,增強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感性
思維是一種具有高度機動性、靈活性、新穎性的思維活動。時下,由于我們的教學模式,使學生養成了只管記憶,不管理解,只管知其然、不管知其所以然,只管考試結果,不管學習過程的學習習慣。如果不把學生的思維從這種惰性的狀態中“解救”出來,使學生的思維變的靈活而敏感,就難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經常性地、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做到學習與思考相結合,記憶與理解相結合,知其然與知其所以然相結合,應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經常為學生提供爭辯史學觀點的機會,經常性地進行爭辯,是克服學生思維惰性的一個好辦法。如:“有人認為戊戌變法與辛亥革命是對立的,也有人認為戊戌變法是辛亥革命的前奏。你同意哪種觀點?請闡述你的理由。”鄭和下西洋和新航路開辟為什么會有如此不同的結果?鄭和下西洋為什么沒有能引導中國走向資本主義等問題,讓學生去分析、比較、鑒別與評價,以從多角度、多側面地去把握歷史本體,領略不同的學術視野。這樣可以增強學生創新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感性。
[1]初中歷史課本(第一、三冊).人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