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王鳳江
摘要:本文是我在剛剛踏上工作崗位以來,針對在教學工作上所遇到的種種問題,以及當前歷史教育的尷尬局面,我所做的幾點探索及嘗試,著重闡述了如何明確培養學生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抓住時機,因材施教以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關鍵詞:人文歷史教學德育滲透因材施教
歷史學科內涵豐富,其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在中學教育中的地位顯得十分重要。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我從一個受教育者成為今天的教育者,在如何對待學生,以及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對他們進行德育滲透等問題上,一段時間以來有了許多感受和收獲。所有的那些在學校學過的教育教學理論,只是沒有實體的軀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人總是在學習中前進,又在不斷的前進中學習。在這里,我想根據切身體會,談一談在教學中我是怎樣做到德育滲透的。
首先,要明確目標。
中學歷史教育要以育人為先,德育應該放在中學教育的首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我們需要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學生在學好相應學科知識的同時,還應該注重培養他們的思想道德品質。中學歷史學科的開設就在于通過對中華民族以及全世界民族歷史的了解和認識,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認識自己的歷史使命,樹立為民族振興而奮斗的決心和信心?,F階段的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長期受到長輩的溺愛,行為學習習慣差,以自我為中心,生活缺乏獨立性,經常導致在處理人際關系問題上出現嚴重障礙。因而,如何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樹立學習目標,形成良好的社會公德意識,顯得非常必要,這是我們每一位教師的職責。至于如何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培養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樹立良好的認知結構,這又是我們歷史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只有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才能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其次,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德育要堅持因材施教,要有針對性。
在學生中,普遍存在重理輕文現象,對政史地不加重視,認為它們是“豆芽科”,學了沒有用,“學了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觀念十分嚴重。
曾經就有學生問我:“老師,你能不能告訴我,學歷史到底有什么用?”當時我都不敢相信,會有學生問出這樣的問題,驚愕之余,我差點無言以對。設想,身為一個中國人,連自己國家的歷史都不了解,簡直枉為中國人;連世界上其他國家民族的歷史都不了解,閉目塞聽,談何改革開放,談何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怎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我這樣給學生說了,并反問他:“那么你學了其它學科有何用?”他說學好外語可以留學,學好語文可以當文學家……反正就是歷史沒用。我跟他說,自古以來就是文史不分家,學好歷史可以通古今、鑒未來,照樣可以達到其目的,以史為鏡可以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針對這樣的學生,我們必須對癥下藥,找出其心結,要有針對性,因勢利導,要使他們感到學有所成、學有所用。
第三,在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要善于抓住時機,找到德育的突破點,要恰倒好處。
思想品德教育并不是時時掛在嘴邊的,教師要把握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否則,事與愿違,達不到預期目的。因而,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把握時機,加以誘導。例如,在“9.11”事件后,就有許多學生在這個問題上存在著偏見,他們認為美國該打,活該!無可否認,美國長期推行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給中華民族的心靈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從支持臺灣鬧獨立,到轟炸我駐南大使館,再到南海撞機事件,當聽到美國遭受恐怖主義襲擊的消息時,他們有這種心理是很正常的,這完全是美國咎由自取。但是,他們可曾想過,美國人民是無罪的,在“9.11”事件中的死難者是和平居民,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愛和平的民族,世界的主流是和平與發展,維護這一主流是我們每個國家公民的職責。針對學生這一認識,我向他們談了我的看法,許多學生通過與我的談話,都能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對此,我還給他們舉了一個例子:著名作家余秋雨曾到伊拉克旅行,他問當地一個小女孩:“你喜歡美國嗎?”小女孩反問:“你是指美國人民還是美國政治?如果是美國的人民,我喜歡;如果是美國的政治,我不喜歡?!备有蜗?、生動地使學生形成了正確的認識。因此,作為歷史教師,要善于抓住時機,找到德育的突破點,還要適時地應用教材中的歷史人物、事件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對學生加以正面引導,從而收到很好的效果。
以上幾點,僅僅是我針對在教學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談及的一些體會和看法,希望能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探索完善,為素質教育盡自己的一點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