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摸女人的胸视频,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最新,黄色视频性爱免费看,黄瓜视频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国产精品,成人福利国产一区二区,国产高清精品自拍91亚洲,国产91一区二区

加急見刊

對小學生最具影響力的中國歷史人物(五)

劉亞東

周恩來(1898~1976)

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1949~1976)。原籍浙江紹興,出生于江蘇淮安。1917年在天津南開學校畢業后赴日本求學。1919年回國,9月入南開大學,在五四運動中成為天津學生界的領導人,并與運動中的其他活動分子共同組織進步團體覺悟社。1920年去法國勤工儉學。1921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22年和趙世炎(后來是黨的前期重要領導人之一)等組織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翌年改名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后任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書記、中共旅歐支部領導人。

1924年秋回國后,曾任廣東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政治部主任、第一軍副黨代表等職,并先后任中共廣東區委員會委員長、常委兼軍事部長。1927年3月在北伐的國民革命軍臨近上海的情況下,領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趕走了駐守上海的北洋軍閥部隊。5月在中共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在五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7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臨時常務委員會委員(共5人)。國共全面分裂后,他同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一起于8月1日在江西南昌領導武裝起義(見南昌起義),任中共前敵委員會書記。1928年在中共六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政治局常委,后任中央組織部長、中央軍委書記。當時中共中央在上海處于秘密狀態下工作。他為保證中共中央的安全,為聯系和指導各地區共產黨領導的武裝斗爭,為發展在國民黨統治區的革命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這一階段的大部分時間內,他實際上是中共中央的主要主持者。

1931年后,歷任中共蘇區中央局書記、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委員兼第一方面軍總政治委員、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領導和指揮紅軍戰勝了國民黨軍隊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第四次“圍剿”。1934年10月參加長征。1935年1月在貴州省遵義縣城舉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即遵義會議)上,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繼續被選為中央主要軍事領導人之一。1936年12月,當時駐在陜西西安的愛國將領張學良和楊虎城,由于反對蔣介石拒絕抵抗日本侵略而集中全力反共,發動了武力拘禁蔣介石的西安事變。周恩來任中共全權代表與秦邦憲、葉劍英等去西安同蔣介石談判,和張、楊一起迫使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促使團結抗日局面在中國出現。

抗日戰爭期間,周恩來代表中共長期在重慶及國民黨控制的其他地區做統一戰線工作,努力團結各方面主張抗日救國的力量,并先后領導中共中央長江局、南方局的工作。他堅持國共合作,積極團結民主黨派、進步知識分子、愛國人士和國際友好人士,制止反共逆流,克服對日投降的危險。在1945年的中共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谷諔馉巹倮?,為制止內戰他率中共代表團同國民黨談判。1946年夏全面內戰爆發。此后他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兼代總參謀長,協助毛澤東組織和指揮解放戰爭,同時指導國民黨統治區的革命運動。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一直任政府總理,曾兼任外交部長,并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職。他擔負著處理黨和國家日常工作的繁重任務。中國發展國民經濟的頭幾個五年計劃,都是他主持制定和組織實施的。他主張經濟建設必須積極穩妥,綜合平衡。他對社會主義時期的統一戰線工作、知識分子工作和科學文化工作給予特殊的關注,指導這些工作取得了重大成績。他參與制定和親自執行重大的外交決策。1954年參加日內瓦會議。這次會議解決了印度支那問題,使越南(除南方外)、老撾、柬埔寨三國的獨立獲得國際承認。他代表中國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國與國間關系的準則。1955年在亞非29國淮安故居在印度尼西亞舉行的萬隆會議上主張和平共處,反對殖民主義,提倡求同存異、協商一致。他先后訪問過歐、亞、非幾十個國家,接待過大量來自世界各國的領導人和友好人士,增進了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的友誼。

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同林彪、江青集團的破壞進行了各種形式的斗爭。在非常困難的處境中為使黨和國家還能進行許多必要的工作,為盡量減少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損失,為保護大批黨內外干部作了堅持不懈的努力。他為實現中美、中日關系正常化和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作出了卓越貢獻。1972年患膀胱癌后,仍然堅持工作。在1975年的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代表中國共產黨提出在中國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的號召。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主要著作收入《周恩來選集》。周恩來在20年代與鄧穎超結婚,無子女。

鄧小平(1904~1997)

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四川廣安人。1920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22年參加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4年參加中國共產黨,后轉往蘇聯學習。1926年底動身回國,被派到西北部馮玉祥將軍領導的軍隊中從事政治工作。1927年底至1929年夏任中共中央秘書長。1929年底和1930年初,同張云逸等在中國南部的廣西領導百色起義和龍州起義,創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第八軍和左江、右江革命根據地。

1931年到位于江西省南部和福建省西部的中央革命根據地,曾擔任軍委總政治部秘書長、紅軍報紙《紅星》報主編和中共江西地方組織的領導工作。1933年由于擁護毛澤東的正確主張,曾被當時黨內“左”傾的領導者撤職。1934年10月參加長征,年底擔任中共中央秘書長,1935年1月參加了在貴州省遵義縣城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

抗日戰爭爆發后,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他任八路軍總政治部副主任,后任129師政治委員,同師長劉伯承共同領導創建了晉冀豫等抗日根據地,卓有成效地開展了這些地區的抗日戰爭。1945年在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后改稱為中原野戰軍、第二野戰軍)政治委員。1947年同劉伯承一起率軍南渡黃河,挺進大別山地區,開始了人民解放軍對國民黨軍隊的全國性戰略進攻。在對解放戰爭具有重大意義的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中,任總前委書記。他和劉伯承、陳毅等指揮人民解放軍攻克了國民黨政府首都南京,并向華東、中南、西南各省進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西南軍區政治委員。1952年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1954年改為國務院)副總理。1954年任中共中央秘書長,同年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中共七屆五中全會上,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56年在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在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治局常務委員、中央委員會總書記。1956~1963年,曾多次赴莫斯科同蘇共領導人進行談判和斗爭。

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遭到公開批評和譴責。1969~1973年間下放到江西省的一個工廠從事體力勞動。1973年3月恢復副總理職務。1974年4月代表中國政府出席聯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首次向全世界闡述了毛澤東關于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思想。周恩來總理病重以后,他主持黨和政府的日常工作,并于1975年1月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著手對當時極端混亂的局勢進行整頓,并同當時擁有很大權力的江青集團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但因此受到迫害,1976年4月又被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

1977年7月中共十屆三中全會上恢復了原來擔任的黨政軍領導職務。同年8月在十一屆一中全會上繼續當選為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1978年3月當選為政協全國委員會主席。在同年12月舉行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他對中國共產黨政策的歷史性轉變起了決定性的作用。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在他主持和指導下起草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這次全會上他當選為中共中央軍委主席。

從1978年以來,他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主要決策人,領導全黨制定和實施新的發展時期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他強調要糾正“文化大革命”和毛澤東晚年的錯誤,克服個人崇拜,同時正確地和充分地評價毛澤東在中國革命中的偉大貢獻。他提出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方針和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四項基本原則。他主張全黨全國的工作重點要堅定不移地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要求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他提出了堅持社會主義道路、集中力量進行現代化建設的四項保證:進行機構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實現干部隊伍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打擊經濟領域和其他領域的犯罪活動;整頓黨的組織和作風。

他還十分關心祖國統一大業的最后完成,并且提出了“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構想。他經常會見來中國訪問的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外國共產黨領導人、其他政黨領導人和各界人士。他多次出訪,為積極擴大中國人民同世界其他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增進中國同外國的經濟、技術、科學交流和合作,爭取有利的國際環境來進行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作了不懈的努力。1982年在十二屆一中全會上,他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根據十二大通過的黨章,不再設中央主席、副主席)、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1983年在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1987年10月在中共十三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軍委主席。

1989年11月,中共十三屆五中全會同意他辭去中央軍委主席職務,退出領導崗位。1992年春,他視察南方并發表重要談話。此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全體會議,根據談話精神作出了“關于加快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決定”。1992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大會闡述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明確提出了建立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改革的步伐。鄧小平的重要文章、講話已被收入《鄧小平文選》(1~3卷)。

陳獨秀(1879~1942)

中國共產黨創始人和早期領導人之一。原名慶同,字仲甫。安徽懷寧人。早年留學日本。1903年參加拒俄運動,旋又助章士釗主編報紙,曾參加反對清王朝和反對袁世凱的斗爭。1915年創辦《新青年》雜志,舉起民主與科學的旗幟。1916年任北京大學教授。1918年和李大釗創辦《每周評論》,提倡新文化,宣傳馬克思主義,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1920年,在共產國際幫助下,首先在上海建立中國共產黨發起組,進行建黨活動。

1921年7月,在上海舉行的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局書記。后被選為中共第二、第三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第四、第五屆中央委員會總書記。1925年領導五卅運動。在國共合作的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后期,執行共產國際指示,放棄對于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中等資產階級的領導權,尤其是放棄對于武裝力量的領導權,對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右派的進攻采取退讓政策,犯了嚴重的右傾投降主義路線錯誤,使革命遭到失敗。1927年,在中共“八七”會議上被撤消總書記職務。其后,他堅持錯誤,對革命前途悲觀失望,接受國際托洛茨基派的觀點,要求中共中央接受托派路線,即堅持城市為中心的國民會議運動和工人運動,反對農村武裝斗爭,并在黨內進行分裂活動,組織托派組織。1929年11月,被開除出中國共產黨。12月,與彭述之等81人發表《我們的政治意見書》,攻擊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同時,在上海建立托派組織“無產者社”,出版《無產者》刊物,宣傳托派觀點。1932年,在上海淞滬會戰中,支持抗戰,譴責蔣介石賣國獨裁,被國民黨政府逮捕。1937年8月出獄,擁護國共合作和國民黨領導抗日,與托派中央決裂,在武漢聯絡民主人士和抗日軍隊,試圖組織“不擁國、不阿共”的第三勢力。1938年,被王明、康生誣陷為日本間諜,從此與中共徹底決裂。1942年5月,于四川江津病逝。主要著作收入《獨秀文存》、《陳獨秀文章選編》等。

李大釗(1889~1927)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之一。字守常。河北樂亭縣人。1913年留學日本。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參加反對袁世凱的斗爭。

1916年回國,任《晨鐘報》主編。1918年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并參與編輯《新青年》,先后任北大評議會評議員,經濟、歷史等系教授。俄國十月革命后,1918~1919年,先后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新紀元》等著名論文,與陳獨秀創辦《每周評論》,積極領導了五四運動。

1919年8月寫《再論問題和主義》,批判了以胡適為代表的改良主義思潮。1920年春,和陳獨秀開始醞釀組建中國共產黨,發起組織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同年10月,建立了北京共產主義小組。中國共產黨成立后,負責中共北京區委和北方區委的工作。在中國共產黨第二、三、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1924年1月,出席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幫助孫中山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為改組國民黨、實現國共合作起了重要作用。同年6月,作為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首席代表,赴蘇聯參加共產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1925~1926年,積極參加和領導了“首都革命”、“三·一八”運動,被北洋軍閥政府下令通緝。遂于1926年3月避入蘇聯駐北京大使館,繼續堅持斗爭。1927年4月6日,張作霖派軍警搜查蘇聯大使館,李大釗等60余人被捕。28日慷慨就義。主要著作收入《李大釗文集》等。

葉挺(1896~1946)

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之一,軍事家。字希夷。生于廣東。1919年初投身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國民黨。1921年任孫中山陸海軍大元帥府警衛團第二營營長。次年6月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叛變時奉命守衛總統府前院,掩護孫夫人宋慶齡脫險。1924年赴蘇聯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2月轉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9月回國。1926年,在北伐戰爭中率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為先遣隊討伐軍閥吳佩孚,在湖北汀泗橋和賀勝橋等戰役中屢建戰功,被譽為“北伐名將”。

1927年8月參加領導南昌起義。同年12月參加領導廣州起義,任起義軍工農紅軍總司令。廣州起義失敗后,因受到中共廣東省委領導的責難和共產國際某些人的冷遇而消沉,與黨脫離關系,流亡歐洲,后到澳門隱居。抗日戰爭爆發后,出任新四軍軍長,指揮部隊挺進華中敵后,開展游擊戰爭。1939年5月,在皖中主持成立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指揮部隊挺進皖東敵后,在津浦路東西兩側建立抗日根據地。1940年10月初,日軍進犯皖南涇縣云嶺新四軍軍部,他指揮軍直屬隊頑強苦戰,將敵擊退。1941年1月皖南事變中被國民黨扣押,身陷囹圄,堅貞不屈。1946年3月4日獲釋。出獄后立即要求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3月7日被中共中央批準。4月8日因飛機失事遇難。遺體葬于延安“四八”烈士陵園。

囚歌

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 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 一個聲音高叫著: ——爬出來吧,給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軀怎能從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將我連這活棺材一齊燒掉, 我應該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

〔注釋〕 ①這首詩寫在囚禁葉挺同志的重慶“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渣滓洞集中營樓下第二號牢房墻壁上。

劉少奇(1898~1969)

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論家。湖南寧鄉人。

1920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1年到蘇聯莫斯科東方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2年回國,在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工作。曾同李立三等領導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后任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代主任、主任。1925年在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上當選為全國總工會副委員長。此后分別在上海、廣州、武漢參加領導五卅運動、省港大罷工和武漢工人群眾收回漢口英租界的斗爭。1927年在中共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國共兩黨全面分裂后,他先后在河北、上海、東北從事黨的秘密工作。1930年夏出席在莫斯科召開的赤色職工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當選為執行局委員,留在赤色職工國際工作。1931年1月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當選為政治局候補委員。同年秋回國,任中共中央職工部部長、全國總工會黨團書記。他認為黨在國民黨統治區的工作應該實行深入群眾、長期隱蔽、積蓄力量的方針,并對當時中共黨內關門主義和冒險主義的“左”傾做法進行過某些抵制。1932年冬進入位于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的中央革命根據地,領導職工運動,后任中共福建省委書記。1934年10月參加長征。

1935年1月在貴州遵義縣城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1936年春赴華北,先后任中共中央代表、北方局書記,堅定地執行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新政策,并對過去黨的秘密工作中的關門主義和冒險主義進行了系統的批評。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他堅持中共中央的深入敵后、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的方針,領導了開創華北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工作。1938年11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隨后組織力量深入華中敵后,開展游擊戰爭。1941年皖南事變后,他被任命為新四軍政治委員和華中局書記,同陳毅等一起扭轉了新四軍的困難處境,恢復和發展了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抗日武裝力量,擴大了華中抗日根據地。1939~1941年作了《論共產黨員的修養》等著名演講,豐富了黨的建設的理論。1942年底回到延安,1943年3月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和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45年在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修改黨章的報告,對毛澤東思想作了完整的概括和系統的論述。同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毛澤東赴重慶同蔣介石談判期間,他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職務。1947年3月,國民黨軍隊攻占延安,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留在陜北指揮全國解放戰爭,劉少奇任中共中央工作委員會書記,轉移到華北,和朱德一起負責中共中央委托的工作。

同年7~9月,在河北省平山縣主持召開全國土地工作會議,這次會議確定的方針,進一步推動了共產黨領導地區的土地改革運動的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他在制定國家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外交等方面的方針政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50年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作了《關于土地改革問題的報告》。1954年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作了《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的報告》,并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1956年9月,在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代表中共中央作政治報告,為新時期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和黨的建設規定了方向。在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副主席。1959年4月,在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國防委員會主席。60年代初期,中國的經濟發生了嚴重的困難,劉少奇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并與周恩來、陳云、鄧小平等其他領導人一起制定了一系列重實效的政策措施,使國民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從1963~1966年,他先后到印度尼西亞、緬甸、柬埔寨、越南、朝鮮、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國進行了友好訪問。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他受到批判,并遭到林彪、江青集團的政治陷害和人身摧殘,被免除一切職務。1968年10月被開除出黨。1969年11月12日病逝。1980年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為恢復其名譽作了專門的決議,肯定了劉少奇在長期革命斗爭中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建樹的不可磨滅的功績。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劉少奇選集》。

江青(1914~1991)

文化大革命期間,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首要分子。原名李云鶴。山東諸城人。女。1929年春在濟南入山東實驗劇院。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5個月后失去黨的關系。1934年在上海被國民黨政府逮捕,獲釋后以藍蘋為藝名做過電影演員。1937年秋到延安,后恢復黨籍,改名江青。1938年與毛澤東結婚。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曾任全國電影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共中央宣傳部電影處處長等職。1963年起,以“京劇革命”為名,在文藝界煽動極“左”思潮。1965年,指使姚文元炮制《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又與林彪聯合寫成《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紀要》,為文化大革命的發動制造輿論。

1966年5月后,任中央文革小組第一副組長、代理組長,解放軍文革小組顧問。在中共第九次、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

文化大革命期間,以推翻人民民主專政為目的,同張春橋、姚文元、王洪文結成“四人幫”,勾結林彪反革命集團,煽動打倒一切的極“左”思潮,進行篡奪黨和國家最高權力的陰謀活動,造成10年之久的全國大動亂,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受最嚴重的損失。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對江青進行隔離審查。

1977年7月,中共十屆三中全會通過決議,永遠開除江青黨籍,撤銷其黨內外一切職務。1981年1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以反革命集團首犯判處江青死刑,緩期二年執行。1983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庭作出裁定,對其依法減為無期徒刑,原判處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不變。1991年5月14日自殺身亡。

陳云(1905~1995)

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和經濟管理家,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之一。江蘇青浦(今屬上海市)人。1919年小學畢業后,到上海商務印書館當學徒、店員。1925年參加五卅運動,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并任商務印書館發行所職工會委員長,參加領導了8月的商務印書館大罷工。1927年國共分裂后,受到國民黨政府通緝,回家鄉從事農民運動,先后任中共青浦縣委書記、淞浦特委組織部長、江蘇省委委員兼農委書記等。后回上海,先后擔任閘北、法南區委書記,并從事工人運動。

在1930年中共六屆三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1931年六屆四中全會起,為歷屆中央委員。同年9月,任臨時中央領導成員。1932年擔任全國總工會黨團書記。1933年進入位于江西省南部和福建省西部的中央革命根據地。1934年中共六屆五中全會上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并任白區工作部部長。隨后參加長征,任紅五軍團中央代表。在遵義會議后不久,被派回上?;謴忘h的秘密工作。同年去莫斯科參加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1937年冬回到延安,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1944年任西北財經辦事處副主任,主持中共中央所在地陜甘寧邊區的財政經濟工作。1945年6月中共七屆一中全會上再次被選為政治局委員,8月任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抗日戰爭勝利后,歷任中共中央北滿分局書記、南滿分局書記兼遼東軍區政治委員、中共東北局副書記兼東北軍區副政治委員、東北財經委員會主任,對鞏固東北根據地、恢復東北經濟做出了重要貢獻。1948年當選為中華全國總工會主席。

1949年,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兼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主持全國的財政經濟工作。1950年6月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在建國初期實現全國財政經濟的統一、迅速穩定物價、結束國民黨政權留下來的惡性通貨膨脹的嚴重斗爭中,在對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實行統購統銷的重大決策中,在有步驟地開展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特別是對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是最早堅決反對高崗在1953年進行的分裂黨的活動的中央領導人之一。1954年任國務院副總理,此后兼任過商業部部長、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主任。1956年中共八屆一中全會上被選為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和政治局常委。對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他一貫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反對不顧現實條件的急于求成的錯誤傾向;主張建設規模一定要和國力相適應,要在安排好人民生活的基礎上擴大建設規模;主張國民經濟計劃必須堅持綜合平衡,實行按比例地發展。他于1962年出任中共中央財經小組組長,和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一起對恢復國民經濟作出了重大貢獻。為了解決農業發展中所遇到的困難,曾建議對農民實行包產到戶,是今天中國農業改革的思想上的先驅之一。文化大革命期間,他除繼續保留著中共中央委員的名義外,被解除了在中央的一切領導職務。1975年被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重新當選為政治局常務委員、中央副主席,并任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一書記。此后,他提出對比例失調的國民經濟實行全面調整;社會主義經濟不僅要有計劃,而且要有市場調節;執政黨的黨風事有關黨的生死存亡;大量提拔培養德才兼備的中青年干部是黨中央的當務之急。這些主張,對清除文化大革命的影響,結束經濟指導工作中的“左”的錯誤,恢復黨的優良作風,產生了重要的作用。1982年9月在中共十二屆一中全會上繼續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和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一書記。中共十三大后,退出中央政治局、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中共十四大撤銷中央顧問委員會后,不再擔任領導職務。他的主要著作收入《陳云文選》。1995年4月10日在北京逝世。

政治活動家 孫中山(1866~1925)

孫中山(1866.11.12~1925.3.12),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幼名帝象,學名文,字德明,號日新,后改號逸仙,旅居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廣東香山(中山)人,革命家,中國國民黨締造者之一。1892年畢業于香港西醫書院。赴檀香山成立興中會,誓推翻清朝。1905年在日本聯合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成立中國同盟會,被推為總理。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蔣介石(1887~1975)

浙江奉化人。名中正,原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1907年入保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1908年留學日本。1908年加入同盟會。1910年日本振武學校畢業后,入日本陸軍第十三師團第十九聯隊為士官候補生,辛亥革命后追隨孫中山,曾參加反對袁世凱的活動。1923年赴蘇聯考察軍事政治。1924年回國后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1926年先后制造“中山艦事件”、“整理黨務案”,打擊共產黨和革命勢力。后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主席,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席。率師北伐途中,于 1927年發動了“4·12”政變,在各地清黨,第一次國共合作公開破裂。1928年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不斷進行新軍閥混戰。1931年 “9·18”事變后,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推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圍攻紅軍革命根據地。1936年“西安事變”后,被迫接受抗日主張,實行第二次國共合作。1938年任中國國民黨總裁,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

抗日戰爭期間,任國防最高委員會主席,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1943年參加美、英、中三國開羅會議??谷諔馉巹倮?,與中共代表團在重慶進行和平談判。1946年撕毀《停戰協定》、《政協決議》,命令進攻解放區,單獨召開制憲國民大會,通過憲法。1948年擅自召開第一屆國民大會,當選“總統”。1949年1月21日,被迫發表《引退謀和文告》,由副總統李宗仁代行總統職權。

1949年敗退臺灣后,歷任“總統”與國民黨總裁。1975年4月5日于臺北去世。

宋慶齡(1893~1981)

政治家,社會活動家。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領導人之一。廣東文昌(今屬海南)人。

1893年1月27日生于上海。1913年畢業于美國佐治亞州梅肯威斯理女子大學。1915年和孫中山結婚。1925年孫中山逝世后繼續堅持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1927和1929年被國際反帝國主義同盟大會選為名譽主席,成為世界反法西斯委員會主要領導人之一。1931年回國,從事社會福利工作,參加抗日救國活動,批評國民黨政府對日妥協投降,對內反共壓迫人民的政策。1932年底組織了“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營救爭取民主權利的革命者。

1933年當選遠東反帝反戰同盟中國分會主席。后聯合愛國人士發表《中國人民對日作戰基本綱領》,成立中華民族武裝自衛委員會,積極支持全國的抗日救亡運動,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后在香港發起組織“保衛中國同盟”,募集醫藥物資支援中國人民抗日斗爭。1945年9月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后,她呼吁美國人民制止美國政府支持蔣介石打內戰。又創辦“中國福利基金會”,從事婦幼福利事業。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當選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后歷任國家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全國婦聯名譽主席和中國人民保衛兒童全國委員會主席。1950在政協第一屆會議上發言年當選為世界和平理事會理事,1951年獲“加強國際和平”斯大林獎金。1952年,她當選為亞洲和太平洋區域和平聯絡委員會主席。

1981年5月15日,加入中國共產黨,1981年5月16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授予她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稱號。1981年5月29日在北京逝世。

梁啟超(1873~1929)

近代思想家,戊戌維新運動(見戊戌變法領袖之一。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梁啟超自幼在家中接受傳統教育,1889年中舉。1890年赴京會試,不中?;鼗浡方浬虾?,看到介紹世界地理的《瀛環志略》和上海機器局所譯西書,眼界大開。同年結識康有為,投其門下。1891年就讀于萬木草堂,接受康有為的思想學說并由此走上改良維新的道路,時人合稱“康梁”。

1895年春再次赴京會試,協助康有為,發動在京應試舉人聯名請愿的“公車上書”。維新運動期間,梁啟超表現活躍,曾主北京《萬國公報》(后改名《中外紀聞》)和上?!稌r務報》筆政,又赴澳門籌辦《知新報》。他的許多政論在社會上有很大影響。1897年,任長沙時務學堂總教習,在湖南宣傳變法思想。1898年回京,積極參加“百日維新”。7月3日(五月十五),受光緒帝召見,奉命進呈所著《變法通議》,賞六品銜,負責辦理京師大學堂譯書局事務。9月,政變發生,梁啟超逃亡日本,一度與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有過接觸。在日期間,先后創辦《清議報》和《新民叢報》,鼓吹改良,反對革命。同時也大量介紹西方社會政治學說,在當時的知識分子中影響很大。1905~1907年,改良派與革命派的論戰達到高潮,梁啟超作為改良派的主將,遭到革命派的反對。

1906年,清政府宣布“預備仿行憲政”,梁啟超立即表示支持。1907年10月,在東京建立“政聞社”,期望推動清政府實行君主立憲。由于清政府并不真心實行憲政,政聞社也因受到查禁而宣告解散。武昌起義爆發后,他一度宣揚“虛君共和”,企圖使革命派與清政府妥協。民國初年又支持袁世凱,并承袁意,將民主黨與共和黨、統一黨合并,改建進步黨,與國民黨爭奪政治權力。1913年,進步黨“人才內閣”成立,梁啟超出任司法總長。袁世凱帝制自為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啟超反對袁氏稱帝,1915年8月,發表《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一文進行猛烈抨擊,旋與蔡鍔策劃武力反袁。1915年底,護國戰爭在云南爆發。1916年,梁啟超赴兩廣地區,積極參加反袁斗爭,為護國運動的興起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袁世凱死后,梁啟超依附段祺瑞。他拉攏一些政客,組建憲政研究會,與支持黎元洪的憲政商榷會對抗。1917年7月,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大權。梁啟超擁段有功,出任財政總長兼鹽務總署督辦。9月,孫中山發動護法戰爭。11月,段內閣被迫下臺,梁啟超也隨之辭職,從此退出政壇。1918年底,梁啟超赴歐,親身了解到西方社會的許多問題和弊端。回國之后,即宣揚西方文明已經破產,主張光大傳統文化,用東方的“固有文明”來“拯救世界”。梁啟超也是一位著名學者。他興趣廣泛,學識淵博,在文學、史學、哲學、佛學等諸多領域,都有較深的造詣。1901至1902年,先后撰寫了《中國史敘論》和《新史學》,批判封建史學,發動“史學革命”。歐游歸來之后,以主要精力從事文化教育和學術研究活動,寫下了《清代學術概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文化史》等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的著作。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遺《飲冰室合集》計148卷,1000余萬字。

張學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5日)

字漢卿,號毅庵,乳名雙喜、小六子。祖籍遼寧海城,1901年6月3日(夏歷4月17日)出生于遼寧省臺安縣九間鄉鄂家村張家堡屯(舊稱桑子林詹家窩鋪)。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的長子??v觀他的一生是偉大的,他施行易幟使中國從形式上走向了統一,雖然他奉行蔣中正(字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此處有爭議)據中國歷史教科書及張學良紀念館是蔣中正下達的不抵抗命令但據《中國近代史》(第四版)以及張學良自述(可見《張學良世紀傳奇》第四十五章《沈陽兵變》部分)則是張學良本人下達的不抵抗命令)致使東三省不費吹灰之力就落入日本賊寇之手,但日后的西安事變不僅將中國共產黨從危機中解救了一把同時也拯救了中國革命(此處有爭議),讓中國從內戰走向了聯合抗日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中國人民內部的團結為中國抗日戰爭做出巨大貢獻。

國民黨將領, 1928年張作霖被日本軍人炸死后,張學良就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開始統治東北。為抵御日本侵略,同年12月宣布服從南京國民政府,任東北邊防司令長官,陸??哲姼彼玖睢?931年“九·一八”事變后被解除副司令職,改任北平綏靖主任。1933年日軍攻占熱河后引咎辭職。1935年率軍到西北與紅軍作戰,多次失利后接受中國共產黨的“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主張。1936年12月12日與楊虎城在西安扣留蔣介石,逼蔣與中共合作抗日,史稱西安事變。事變結束后親送蔣回南京,從此被軟禁。1946年召開的政治協商會議上中共曾提出釋放張學良,沒有成功。后國民黨撤往臺灣,蔣將張轉至臺灣繼續軟禁。1988年蔣經國逝世后逐漸獲得人身自由,多次公開表示,希望祖國早日統一,盼望回歸東北故里。1993年4月受聘為東北大學名譽校長,5月受聘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名譽理事長。

發明創造 張衡(78~139)

東漢科學家,天文學家,哲學家。字平子。河南南陽西鄂(今河南省南召縣石橋鎮)人。少游西京長安和東京洛陽,“通五經”,“貫六藝”,永初五年(111)徵拜郎中。自元初二年(115)至永建初,兩次為太史令。精通天文、歷算,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水力轉動的渾天儀和測定地震的候風地動儀。在天文學理論方面,張衡是“渾天派”的主要代表。關于天地之起源,他認為天地未分之前,乃是一片混沌,既分之后,輕者上升為天,重者凝聚為地,陰陽相蕩,產生萬物。他還第一次正確地解釋了月蝕形成的原因,認為月光是日光的反照,月蝕是由于月球進入地影而產生的。他依據當時的天文學知識,肯定了宇宙的物質性和無限性。張衡把中國古代自然科學和哲學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其著作收集在清嚴可均所編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

華佗(?~208?)

東漢末醫家。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通曉內、外、婦、兒、針灸各科,尤精外科,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行腹腔手術。創用脊柱兩旁夾脊的穴位(華佗夾脊穴)。處方藥味不多而療效佳。主張體育鍛煉,創“五禽戲”。后為曹操所殺害。著《枕中灸刺經》,已佚。《中藏經》系后人托名之作。《后漢書?華佗傳》說他“兼通數經,曉養性之術”,尤其“精于方藥”。人們稱他為“神醫”。

李時珍(1518~1593)

明代醫家。字東璧,晚號瀕湖老人。蘄州(今湖北蘄春)人。世業醫。父李言聞系當地名醫。幼習儒,后從醫。曾精研古籍及醫典,并親自上山采藥,收集民間的經驗。有感于歷代本草謬說多,遂

華羅庚(1910~1985)

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蘇金壇,1985年6月12日卒于日本東京。

1924年金壇中學初中畢業,后刻苦自學。1930年后在清華大學任教。1936年赴英國劍橋大學訪問、學習。1938年回國后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6年赴美國,任普林斯頓數學研究所研究員、普林斯頓大學和伊利諾斯大學教授,1950年回國。歷任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應用數學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中國數學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全國數學競賽委員會主任,美國國家科學院國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物理學數學化學部副主任、副院長、主席團成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系主任、副校長,中國科協副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等職。曾任一至六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曾被授予法國南錫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美國伊利諾斯大學榮譽博士學位。主要從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多復變函數論、偏微分方程、高維數值積分等領域的研究與教授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40年代,解決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計這一歷史難題,得到了最佳誤差階估計(此結果在數論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對G.H.哈代與J.E.李特爾伍德關于華林問題及E.賴特關于塔里問題的結果作了重大的改進,至今仍是最佳紀錄。

在代數方面,證明了歷史長久遺留的一維射影幾何的基本定理;給出了體的正規子體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這個結果的一個簡單而直接的證明,被稱為嘉當-布饒爾-華定理。其專著《堆壘素數論》系統地總結、發展與改進了哈代與李特爾伍德圓法、維諾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計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發表40余年來其主要結果仍居世界領先地位,先后被譯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為20世紀經典數論著作之一。其專著《多個復變典型域上的調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陣技巧,結合群表示論,具體給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從而給出了柯西與泊松核的表達式。這項工作在調和分析、復分析、微分方程等研究中有著廣泛深入的影響,曾獲中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倡導應用數學與計算機的研制,曾出版《統籌方法平話》、《優選學》等多部著作并在中國推廣應用。與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數論方法應用研究方面獲重要成果,被稱為“華-王方法”。在發展數學教育和科學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發表研究論文200多篇,并有專著和科普性著作數十種。

陳景潤(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

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1953年畢業于廈門大學數學系。1957年進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并在華羅庚教授指導下從事數論方面的研究。歷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兼貴陽民族學院、河南大學、青島大學、華中工學院、福建師范大學等校教授,國家科委數學學科組成員,《數學季刊》主編等職。主要從事解析數論方面的研究,并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國際領先的成果。這一成果國際上譽為“陳氏定理”,受到廣泛引用。這項工作,使之與王元教授、潘承洞教授共同獲得1978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其后對上述定理又作了改進,并于1979年初完成論文《算術級數中的最小素數》,將最小素數從原有的80推進到16,受到國際數學界好評。對組合數學與現代經濟管理、科學實驗、尖端技術、人類生活密切關系等問題也作了研究。發表研究論文70余篇,并有《數學趣味談》、《組合數學》等著作。

起義將領 洪秀全(1814~1864)

太平天國創建者及思想指導者。原名仁坤。廣東花縣人。道光年間屢應科舉不中,遂吸取早期基督教義中的平等思想,創立拜上帝會,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張建立遠古“天下為公”盛世。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1851年1月11日)他發動金田起義,建國號太平天國,自稱天王。咸豐三年定都南京,稱天京。頒《天朝田畝制度》,又分兵西征、北伐。八年,因掌握軍政實權的東王楊秀清“威權逼己”,遂密詔(一說無密詔)北王韋昌輝率軍返京誅楊。韋又擴大事態,濫殺無辜。洪秀全迫于眾怨,只好殺韋,以翼王石達開主政。

次年,石達開受猜忌負氣出走,太平天國瀕危。洪秀全重用陳玉成、李秀成諸后起良將,自兼軍師,又采取減賦和加強宗教宣傳等措施,度過難關。同治二年(1863)冬,天京為清軍圍困,糧盡援絕。洪秀全拒絕李秀成突圍之議,固守天京。三年四月病卒。所著詩文及詔旨、文告等多收入《太平天國》(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之一)及《太平天國史料》等書中。

石達開(1831~1863)

太平天國軍事統帥之一。廣西貴縣人。早年加入拜上帝會,與洪秀全、馮云山等共謀舉義。金田起義后,被封為左軍主將,旋封翼王。在太平軍由廣西向金陵(今南京)進軍途中,任開路先鋒,屢建戰功。咸豐三年(太平天國癸好三年,1853)春,太平天國建都金陵,稱天京,石達開留京協助洪秀全、楊秀清處理軍政要務。四年,西征軍在湖南湘潭為曾國藩的湘軍所敗,節節后撤,武漢失守,九江危急。他奉命率援軍赴湖口,指揮九江、梅家洲守軍頑強抗敵,將湘軍水師的小船困鎖于鄱陽湖內,重創其笨重大船于長江水域,由此西征軍扭轉戰局。六年春,奉命回援天京,協同燕王秦日綱等部,摧毀清軍江南大營,共解天京之圍。六年秋,天京爆發內訌,石達開奉詔回京輔政,合朝擁戴。七年夏,因受洪秀全疑忌,率10余萬眾,脫離皖、贛根據地,轉戰浙、閩,后折入湖南,進圖四川,與湘軍作戰失利,被迫撤入廣西。十一年秋,他重振隊伍,在川南、黔北轉戰年余,屢戰受挫。同治二年(太平天國癸開十三年,1863)夏,進至越廳紫打地(今四川石棉縣安順場南),為大渡河所阻,又遭清軍及士兵圍困,進退無路,陷于絕境。他冀圖“舍命以全三軍”,投入清營,后不僅部屬慘遭屠殺,自己也在成都遇害。

李秀成(1823~1864)

太平天國將領、后期軍事統帥。廣西藤縣人。咸豐元年(太平天國辛開元年,1851)參加太平軍。三年二月克金陵(今南京),稱天京,以功保升軍帥、監軍。次年,調守廬州(今合肥)。六年春,隨燕王秦日綱回救鎮江,與清軍大戰于高資、湯頭,解鎮江之圍,旋大破清軍江北、江南大營。晉升地官正丞相,七年,封合天侯。時當天京事變后,授命為副掌率,與陳玉成同掌兵符,提調軍務。八年夏,與陳玉成等共商解京圍之策。九月大破清軍江北大營。十月,在三河之戰中配合陳玉成部全殲湘軍精銳李續賓部。九年,封忠王。曾與干王洪仁共訂“圍魏救趙”之策,并于十年初親率大軍奔襲杭州,誘敵分兵,然后間道馳還,五路合擊,再破江南大營;又乘勝東取蘇(州)、常(州),建立蘇福省,為太平天國后期戰爭開辟了新的重要基地。但李秀成此后對天京上游戰事重視不足,在二次西征中進兵遲緩,合攻湖北誤期,進抵湖北南部后即撤軍東下,雖得一浙江而安慶陷落,天京西面失去屏障。同治元年(太平天國壬戌十二年,1862)進軍上海,未克。集結各路大軍(共十三王)回救天京,久戰無功而退;又北進江北,半途而返,損折精銳大半,軍勢大挫。二年,受任真忠軍師,主持天京戰守。湘軍圍城日急,他力主“讓城別走”,洪秀全固執不從,遂致坐困。三年六月十六,天京城破,他保護幼主突出重圍后被俘。寫有長篇供詞,記述太平天國后期軍事甚詳,但流露出偷生乞憐情緒,不久被殺害。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