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議農民工返鄉創業的SWOT淺析及成人教育應對
劉奉越
論文摘要:農民工返鄉創業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且將伴隨著經濟社會的前進而不斷推進。農民工在返鄉創業中既有優勢,也有劣勢,機遇與挑戰并存。文章運用SWOT分析方法對農民工返鄉創業進行分析,從中找出有利的因素和不利的因素,并從成人教育的視角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
論文關鍵詞:農民工;返鄉創業;SWOT分析;成人教育
SWOT分析法又稱態勢分析法,發軔于管理學領域,20世紀80年代由美國舊金山大學海因茨·韋里克(H.Weihrieh)教授提出。SWOT分析法基于系統論的視角,運用系統分析的方法,綜合考慮某一組織內部和外部環境的不利因素、有利因素,進行系統評價,從而明確組織的發展方向,選擇最佳發展策略。其中,S是指組織自身所具備的優勢(Strengths),w是指組織自身所存在的劣勢(Weak—ness),O是指組織在發展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機會(Opportunities),T是指組織在發展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威脅(Threats)。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外出務工經商的農民工帶著大量的信息、技術、資金、項目等返回農村創業,農民工返鄉創業熱潮正在興起。根據農業部鄉鎮企業局公布的數據,目前,有近500萬農民工利用在外學到的技術、積累的經驗和資金,回到農村發展現代農業、開辦工商企業,他們興辦的企業總數占到全國鄉鎮企業總數的1/5。農民工返鄉創業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既有有利的因素,也有不利的因素,機遇與挑戰并存。本文運用SWOT分析法分析農民工返鄉創業,從中找出有利的因素和不利的因素,并從成人教育的視角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
一、農民工返鄉創業的SWOT分析
(一)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優勢
所謂優勢(S),是指返鄉農民工自身具備一些因素,使其能夠更好地開展創業。返鄉農民工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勢:其一,掌握一定的技能。返鄉創業農民工進城務工期間,經歷了發達地區經濟、社會、文化和思想觀念的洗禮,自身素質和能力有所提高:獲得豐富的專業技能和實踐經驗,掌握了一定的生產技術,有的甚至還成為一線的管理人員,掌握了現代企業管理技能,從而為返鄉創業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其二,獲得一定的資金和信息。據不完全統計,返鄉創業農民工在外打工平均5年以上,積累了一定的創業啟動資金。返鄉創業農民工也掌握了一些市場信息。對市場上的需求變化有一定的感知。其三,熟悉當地環境。農民工大多是返回家鄉創業,對周圍環境較為熟悉,這樣能夠更加充分有效地利用當地的資源,同時“鄉里鄉親”的人際關系有利于他們雇傭到低廉的勞動力,購買原材料以及建立產品銷售體系。
(二)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劣勢
所謂劣勢(W),是指返鄉農民工自身存在著對其成功創業不利的因素。其一,文化素質較低。盡管相對于留守農民而言,返鄉農民工的文化素質較高。但總體而言,返鄉農民工的文化素質較低。樂治后等人對貴陽市周邊14個地區、市縣的返鄉農民工調查表明,33.3%的人只上過小學,56.7%的人上過初中,上過高中的只有10%左右,即90%左右的返鄉農民工只有中小學文化程度。較低的文化素質不僅制約農民工對創業項目的選擇,而且極易使其創業思路不清晰,對創業困難估計不足,營銷觀念落后,創業過程控制力較差。其二,創業意愿較低。在根深蒂固的小農經濟意識影響下,返鄉農民工普遍存在著“小富即安”的思想,創業意愿不高,害怕創業失敗導致“人財兩空”。據2009年1月中旬北京市協作者文化傳播中心對北京、江蘇、陜西、重慶等15個省市農民工的調查顯示,春節后,多數農民工不愿意留在村里生活,其中59.3%的人仍然選擇春節后繼續回城市打工,13.2%的人決定在家里呆一段時間看形勢,僅有6.8%的農民工選擇在家創業。其三,創業技能不足。雖然在外務工的經歷使農民工熟悉了企業的運作流程,學會了一些生產經營技術,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能,接受了一些先進的管理理念,但這些經驗和技能是單一的、不系統的,相比創業所需的專業技能和管理能力來說,還有一定差距,致使所創辦的企業發展后勁不足。
(三)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機會
所謂機會(O),是指外在環境因素變化時為農民工返鄉創業提供有利的時機。其一,黨和國家十分重視農民工返鄉創業,制定了相關的政策和規定,要求做好返鄉農民工工作,加強農民工就業培訓,鼓勵支持返鄉農民工創業。2006年,《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提出“輸出地和輸入地要加強協作,開展有組織的就業、創業培訓和勞務輸出”。2008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切實做好當前農民工工作的通知》,要求抓緊制定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具體政策措施,引導農民工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地方人民政府要在用地、收費、信息、工商登記、納稅服務等方面,降低創業門檻,給予農民工返鄉創業更大的支持。2009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積極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從貸款發放、稅費減免、工商登記、信息咨詢等方面予以支持”,幫助返鄉農民工順利實現創業。同年,教育部下發了《關于切實做好返鄉農民工職業教育和培訓等工作的通知》。各地政府也相繼制定了相關的政策、法規,引導和扶持返鄉農民工創業,從而為農民工返鄉創業營造了良好的環境。其二,黨中央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提出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這些都為農民工創業提供了契機。其三,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特別是農村市場經濟體系逐步完善,農產品、涉農產品價格穩步上漲,也為返鄉農民工創業提供了較好的市場機會。 (四)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威脅
所謂威脅(T),是指外在環境的變化對農民工返鄉創業所造成的不利影響。其一,融資渠道狹窄。對返鄉農民工創業來說,融資難是個突出問題。農民工在外務工時雖積累了一定的資金,但對于返鄉創業卻是杯水車薪。據有關部門測算,在農民工總量中僅有7%—10%的人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具備了創辦企業的能力;在投入辦企業的資金來源總額中,80%以上的人的自由資金只能占到50%左右。創業資金的不足,極大地束縛了想要返鄉創業的農民工的手腳。其二,相關保障制度不完善。盡管各級政府出臺了相關政策措施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從資金扶持、費用減免、創業信息指導等方面對返鄉農民工給予支持,但是貫徹落實程度不夠,短期內很難形成寬松的創業環境。例如,在金融信貸方面,雖然相關部門制定了農戶小額擔保貸款政策,為農民工返鄉創業提供政策支持,但上述政策的實施卻并非順理成章。許多銀行的貸款手續復雜、成本高、周期長,農民工缺乏擔保和抵押,故而從銀行獲得充足的信用貸款十分困難。在稅收、收費方面,返鄉農民工創辦的企業基本上沒有享受到減免政策。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百縣3026名返鄉創業農民工的調查,60%的被調查者認為“優惠政策缺乏或不能落實”。其三,信息閉塞。相對于城市而言,農村交通不便,消息閉塞,再加上地方缺乏相關的中介機構為創業農民工提供信息服務,導致創業農民工對當地實際和市場需求不能及時準確地把握,對產品的定位不夠準確,所創辦的企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此外,雖然許多省市相繼出臺了返鄉農民工創業的政策,但由于宣傳力度不夠。導致返鄉創業的農民工對于政策的知曉程度低,真正享受到這些政策的人群比重不大,農民工返鄉之后,獲得政策的渠道較為單一。
二、成人教育應采取的策略
(一)發揮輿論導向功能。營造創業環境
輿論作為一種十分獨特的社會意識形式,對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產生著越來越直接、越來越重大的影響?!八ㄟ^帶有價值判斷的社會評價……造成一種社會氛圍,從而對社會成員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產生影響。在輿論所形成的社會氛圍的影響下,社會成員通常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服從輿論的導向與制約。”成人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性極強的教育,具有教育對象的廣泛性、教育領域的開放性、教育結構的多維性、教育內容的豐富性、教育途徑和方式的靈活性,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輿論導向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鑒于此,成人教育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通過電視、廣播、報刊、因特網等各種媒介,通過舉辦講座、培訓班、研討會等方式,宣傳黨和國家有關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政策和方針,宣傳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現實意義和價值,使社會各界認識到農民工返鄉創業能夠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增加就業,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小城鎮建設,從而制定和落實返鄉創業優惠政策,自覺維護返鄉創業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大力支持和鼓勵返鄉創業,為農民工返鄉創業營造“尊重創業、支持創業”的社會環境和輿論氛圍,吸引更多有條件的農民工返鄉創業。
(二)增強返鄉農民工創業意識,做好創業指導
“觀念決定行動,思路決定出路”。更新傳統觀念,增強創業意識是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先導和前提。成人教育應以增強返鄉農民工的創業意識為己任,變“要我創業”為“我要創業”。首先,對返鄉農民工開展思想教育,通過宣傳黨和國家有關創業的優惠政策,宣傳創業的作用和價值,使返鄉農民工擺脫傳統思想的束縛,深刻認識到創業是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與個人休戚相關,從而增強創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僅要“找飯碗”,更要“造飯碗”。其次,“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要借助宣傳媒體,通過張貼光榮榜、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相結合的方式,樹立返鄉農民工創業成功的典型,宣傳他們創業成功的經歷,讓他們現身說法,介紹創業的成功經驗,產生“示范效應”,激發返鄉農民工的創業熱情。另外,針對農民工返鄉創業處于較為分散、非組織且具有盲目性的現狀,加強創業指導就顯得尤為必要。成人教育面對不同的返鄉農民工創業主體,需要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建立創業項目庫,幫助返鄉農民工理性選擇創業項目;聘請有關專家對當地的自然條件、人力資源條件、市場需求等進行科學的評估和分析,對創業市場進行正確定位,使返鄉農民工合理投資,減少創業的盲目性和沖動性,提高創業成功的概率。
(三)注重創業能力培訓,提升綜合素養
“創業是一種思考、推理和行動的方法,它不僅要受機會的困擾,還要求創業者有完整縝密的實施方法和講求高度平衡技巧的領導藝術?!背扇私逃啊诼殬I訓練,因而也在經濟生活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注重返鄉農民工的創業技能培訓。成人教育機構可根據實際情況,通過舉辦培訓班和專題講座,現場指導等多元化的形式,對返鄉農民工實施經濟作物種植、規?;B殖、烹飪、焊接技術、汽車摩托車維修等實用技術方面的培訓,結合返鄉農民工的學習需求與特點,注重培訓的實用性和有效性,使返鄉農民工切實掌握一兩門專業技能。另一方面,注重返鄉農民工的經營管理能力培訓。高等院校成人教育機構充分發揮高校的資源優勢,舉辦短期培訓班、研修班,接收返鄉農民工為學員,系統地對他們進行現代化企業管理制度以及市場營銷、經營風險預測和抗風險能力等創業能力培訓,提升返鄉農民工的經營管理能力,使他們成為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現代企業人才。此外,成人教育也要重視返鄉農民工的文化素養教育,“教育的機構和手段必須大大增加,使人們比較容易得到教育”,與創業技能培訓有機結合起來,構建多元化的培訓網絡體系,傳統教育方式和遠程教育方式相結合,把學習送到返鄉農民工身邊,開展道德、文化和生活教育,以提高返鄉農民工的人文素養。
(四)加強與政府、學校、企業、社會的聯系,形成合力
農民工返鄉創業“應由學校、商業與其他企業、校外活動,同積極合作的教育家、工商業的領導者、個人和政府一起,共同擔負”。成人教育要加強與政府、學校、企業、社會的溝通與聯系,組成和諧有序的結構,才能使“整體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使農民工返鄉創業科學有序地進行。政府要建立、健全和完善相關約束機制,監督相關部門嚴格執行國家制定的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政策和措施,在融資、稅收、用地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同時,政府有關部門要協助成人教育機構在師資調集、經費籌集、培訓資格認證等方面建立良好的運作機制和支持系統。成人教育要加強與學校尤其是普通高校的聯系,借助高校豐厚的教育資源,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相結合,采取靈活的教育方式,彰顯成人特點,對返鄉農民工實施創業培訓。企業應發揮自身優勢,積極與返鄉農民工創辦的企業“聯姻”,向返鄉農民工提供相關技術及其指導,回收半成品,為返鄉農民工創業搭建平臺。社會要給予農民工返鄉創業的輿論支持,消除歧視觀念,鼓勵和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為農民工返鄉創業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建立返鄉農民工創業指導(服務)中心或在鄉鎮人口較為集中的場所設立市場信息專欄,為返鄉農民工提供項目信息、開業指導、小額貸款、政策咨詢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