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陽初與梁漱溟鄉村教育思想之比較及對新農村教育的啟示
張學博 尹娟
摘要: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推行新農村教育,提到新農村教育,不能不論及20世紀二三十年代聲勢浩大的鄉村教育運動,其中晏陽初與梁漱溟領導的鄉村教育歷史最長,影響最大。對二人的鄉村教育思想加以比較,可以得出對今天實施新農村教育的重要啟示。
關鍵詞:晏陽初;梁漱溟;鄉村教育;新農村教育
晏陽初與梁漱溟
鄉村教育思想的相同點
相同的鄉村教育思想出發點晏陽初與梁漱溟在思想教育的出發點上存在一些重要的共同之處。首先,他們走上這條艱苦的鄉村建設之路,主要原因是他們都具有愛國主義精神,在當時的特定歷史背景下,既對國民黨的獨裁統治不滿,又拒絕共產黨的階級斗爭學說,因而謀求和平改良的途徑。其次,他們都認為中國問題的實質不是經濟和政治問題,而是文化和教育問題。再次,他們都認識到了中國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性,痛惜農村經濟的慘狀,試圖在現有制度下,以農村為切入點,以教育為手段,通過社會組織的改進、生產技術的改良振興農村,從而達到以鄉村發展帶動國家發展,解決中國問題的目的。
相同的教育目的:改造鄉村再造民族面對中國農村經濟的全面崩潰,“全國上下似乎有一種共同的覺悟,就是要救濟中國,必先救濟中國的農村,要建設中國,必先建設中國的鄉村,因為鄉村是中國社會的基礎,一切問題的重心?!雹倩谶@樣的認識,鄉村教育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鄉村教育運動應運而生。晏陽初與梁漱溟便是這場運動的領頭人,希望通過各自的鄉村建設活動達到改造鄉村的目的。其活動的開展主要有以下特點:(1)成立不同形式的教育社團作為組織機構,如晏陽初主持的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總會(1923年)和梁漱溟創辦的鄉村建設研究院(1929年)。(2)創辦大量的實驗區,如晏陽初的河北定縣鄉村改進實驗(1929年)和梁漱溟的山東鄒平實驗區(1931年)。(3)形成特色各異的鄉村教育思想,晏陽初把平民教育與鄉村改造結合起來,以期達到“除文盲,做新民”的目的,而梁漱溟則從文化倫理本位的高度謀求鄉村建設的和諧統一,他們都抱著一個共同的信念與追求,即通過鄉村教育達到改造鄉村,再造民族的目的。
相同的教育理念:大教育鄉村觀鄉村改造是一項復雜而漫長的社會工程,晏陽初與梁漱溟在改造中都從教育入手,把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因素綜合起來進行整體改造,體現了“大教育鄉村觀”的共同教育理念。晏陽初關于“四大教育”與“三大方式”相結合的鄉村教育思想,頗具現代社會綜合治理的色彩。實施“四大教育”的目的是使農民成為具有知識力、生產力、強健力、團結力的“新民”,而“三大方式”則發揮著教育的整體功能作用。他的鄉村改造目標,就是為了實現教育、經濟、政治、衛生等建設的整體進步,以達到振興民族,復興國家的目的。梁漱溟認為鄉村建設是鄉村自救運動,是重建中華民族的新組織構造的運動。1931年,他在山東鄒平開辦的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重點研究鄉村建設問題,培養鄉村建設人員,探索民族自救之路。具體途徑是在鄉農學校中對農民進行知識教育、精神陶冶、生產勞動與自衛訓練等,以此組織農村,推進社會,達到“政教合一”的目的。
相同的結局:鄉村教育實驗的失敗晏陽初與梁漱溟的鄉村建設實驗最終都失敗了,失敗的原因雖然不盡相同,但由于都是在舊政治制度中的改良主義性質的運動,所以存在著基本的共同點,最根本之處在于他們都沒有認清中國社會的本質,如他們對帝國主義和軍閥問題缺乏正確的認識和理智的估計,忽視了中國的土地問題在鄉村建設中的重要性,不承認中國社會是一個階級社會等等,因此在鄉村建設運動中,不可能解決農民的實質問題,在動機與效果之間產生了巨大的反差。晏陽初將解決中國問題的全部希望寄托在教育上,認為教育可以改造一切,這在當時顯然是不切實際的幻想;而梁漱溟則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農村土地革命持反對態度,其錯誤是不言而喻的,鄉村建設只能是一場不成功的實踐。
晏陽初與梁漱溟鄉村教育思想的不同點
鄉村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不同晏陽初鄉村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是現代民族政治觀。晏陽初繼承了“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傳統儒家民本主義思想,并賦予其時代意義和實踐價值,形成了現代民本政治觀。晏陽初從小接受傳統的儒學開蒙教育,儒家的民本主義思想在他的頭腦中扎下了根,在進入香港大學和耶魯大學學習期間,殖民地氣氛和美國的排華傾向使他不堪忍受,在為華工服務期間,他體會到中國平民因文化水平有限而地位低下,國家依然是政客當道,百姓苦難與日俱增。在意識到自己有責任為改變中國的社會現狀貢獻力量時,遂于1920年毅然回國。回國后,他進一步認識到農村教育對救國救民的重要性,于是投身于平民教育。梁漱溟鄉村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是新儒學政治觀。梁漱溟的新儒學政治觀是他反思資本主義弊端的結果,他從中國的傳統出發,對中國的基本國情、社會性質等問題以儒家的理性倫理進行了深入的探索,以此尋求中國現代化的生長點。1921年,他發表了《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在該書中,他通過對中西文化的歷史考察,構建了他的西、中、印“文化三期重現說”,根據這一文化觀,他對中國社會的現狀與構造進行了分析,并以文化復興為理念,結合中國當時的國情,認為中國問題的實質是由外部引起的極嚴重的文化失調,救治的辦法就是進行鄉村建設,開展鄉村教育,從此拉開了鄉村教育運動的序幕。
鄉村教育的內容不同晏陽初的鄉村教育內容是“四大教育”,即以文藝教育治“愚”,培養知識力;以生計教育治“窮”,培養生產力;以衛生教育治“弱”,培養強健力;以公民教育治“私”,培養團結力。梁漱溟所倡導的鄉村教育的教學內容是實施兩類課程,一類是各校共有的課程,包括識字、唱歌等普通課程和精神對話,精神對話尤其得到重視;另一類課程是各個學校根據各自生活環境需要而設置的課程,如成立農民自衛武裝組織進行自衛訓練等。 鄉村教育的實施形式不同晏陽初鄉村教育的實施形式是“三大方式”,一是學校式教育,包括初級平民學校、高級平民學校、生計巡回學校,同時還設立了兒童實驗學校、婦女平民學校教師訓練班等,以此彌補農村普及教育的不足;二是社會式教育,是對一般群眾及有組織的農民團體實施教育的一種方式,如成立讀書會、演說比賽會、自助社、農業展覽會等,使平民學校的畢業生繼續受教育;三是家庭式教育,是針對中國的社會結構而采取的一種方式,主要是將各家庭中不同地位的成員以橫向聯系的方法組織起來進行教育,如家主會、幼童會、主婦會等。梁漱溟鄉村教育的組織形式是通過設立鄉農學校和鄉學、村學貫徹實施鄉村建設的各項工作。鄉農學校由學長、學董、教員、學眾組成,由眾學董組成學董會,為鄉村的辦事機構;學董會推舉“老成厚重”、“品學最尊”者為學長,作為一村一鄉的師長;教員是在鄉村建設研究院受過專門訓練的鄉村建設者;學眾則是鄉村中的一切人,主要指成年農民。鄉農學校分村學與鄉學兩類,文盲和半文盲學眾入村學,識字的成年農民入鄉學。村學是鄉學的基礎組織,鄉農學校是教育機構與行政機構的統一體。
晏陽初與梁漱溟鄉村教育
思想對新農村教育的啟示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做出的具有遠見卓識的戰略部署,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推行新農村教育。20世紀兩位大家晏陽初與梁漱溟的鄉村教育實踐,對今天實施新農村教育仍具有一定的啟示。
將優先發展農村教育視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礎晏陽初與梁漱溟改造鄉村、再造民族的教育實踐啟示我們: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居多,農村是現代化建設的主陣地,把農村教育放在整個教育發展的重要戰略地位,是遠見卓識之舉,優先發展農村教育意義重大。晏陽初與梁漱溟的共同信念是“要救濟中國,必先救濟中國的農村,要建設中國,必先建設中國的農村”。當前,振興農村教育依然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民族振興、國家發展的要求。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中,農村教育工作擔負著重要使命,也面臨著種種挑戰,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重新認識農村教育的重要性,體現了晏陽初與梁漱溟鄉村教育思想的拓展與延伸。
把培養新型農民作為新農村教育的核心任務中國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沒有農民的參與,沒有農民綜合素質的提高,新農村建設將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新農村建設要求培養觀念新、有文化、講文明、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在教育內容上,培養新型農民應強調實際知識技能的掌握,晏陽初的“四大教育”可資借鑒。但是在強調掌握技術、技能的同時,絲毫不能放松對農民進行精神陶冶,梁漱溟提倡的“精神陶冶”,就是要培養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心理素質與政治素質。在教育方式上,農民技能培訓要結合正規訓練和非正規培訓。正規培訓如晏陽初的“學校式教育”、梁漱溟的“知識教育和精神陶冶”;非正規培訓如晏陽初的“家庭式教育”、“社會式教育”與梁漱溟的“生產勞動和自衛訓練”等都可以借鑒。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突破傳統的體力訓練的束縛,而代之以各種職業技能培訓、科普知識宣傳、文化宣傳等現代方式,對農民來說既簡單,又實用。
建構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課程體系晏陽初與梁漱溟鄉村教育的內容都強調服務于鄉村建設,緊密結合農村生產和生活的需要,這對當今農村教育的課程設置仍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雖然新課改倡導教材多樣化,但在多樣化的教材中很少看到適合農村教育的。目前我國農村學校的課程設置忽視了城鄉差別和地域差異,課程的開設不是根據農村發展的需要,而是取決于應試教育的需要,這顯然不符合現階段農村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國農村地區的大部分初高中畢業生,畢業后仍然要回到農村,由于農村基礎教育與農村生產經營實際需要的脫節,使這些青年不能盡快適應農村的生產和經營,導致勞動力的巨大浪費。因此,為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從農村的實際需要出發,改革課程設置,建構適合農村經濟發展的課程體系。
樹立正確的農村教育觀晏陽初與梁漱溟鄉村建設實驗的失敗原因主要是,沒有認清當時農村存在的根本問題,沒有認識到當時中國社會的本質,僅靠鄉村建設不可能解決農村、農民的根本問題。當前,要進行新農村建設,必須看到農村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陳舊的教育觀念。長期以來,教育觀念嚴重滯后一直是困擾農村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讀書只為升學的應試教育觀導致傳統教育觀念的惡性循環,接受高等教育的農民越多,離開農村的人就越多,農村就越落后。因此,使農村留住人才,讓更多的人才進入農村,變革阻礙農村教育創新的落后觀念,是對當前新農村教育提出的挑戰,也是新農村建設的根本出路。
注釋:
①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0.
[1]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李文珊.晏陽初梁漱溟鄉村建設思想比較研究[J].學術論壇,2004,(3).
[3]張彬,李更生.中國農村教育改革的先聲——對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鄉村教育再認識[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5).
[4]馮雪紅,陶行知鄉村教育思想的當代啟示[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5).
[5]張菊霞,夏金星.梁漱溟鄉村社會教育思想與新型農民培養[J].職教論壇,2007,(1).
[6]宋麗娜.晏陽初的平民教育思想與當今農民教育改革[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