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危機與“三農”問題
佚名
提要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經濟不可避免地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依靠出口拉動經濟增長已經是不可能了,必須把擴大內需作為保增長的根本途徑,而擴大內需的突破口在于“三農”,解決“三農”問題,擴大內需,不僅是當前反危機的需要,也是解決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不公平、城鄉二元結構,把經濟增長導入良性循環的根本需要。 關鍵詞:經濟危機;擴大內需;“三農”問題;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12文獻標識碼:A 一、擴大內需是反經濟危機的根本途徑 始于美國金融風暴蔓延到全球的經濟危機,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經濟不可避免地受到這場危機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投資拉動的,但投資必須以消費為出口,否則必然造成產能過剩,最終引發經濟危機。過去投資因有繁榮的國際市場這個首要的大出口,所以才成為了較之內需更重要的拉動力,其中最主要的是美國對中國產品的消費,但在全球經濟危機下,再想依靠出口拉動經濟增長,已經是不可能了。如果美國短期內經濟能夠復蘇的話,似乎中國經濟仍能按照原來的模式繼續增長。也就是說,“救美國就是救中國”的理論邏輯,但美國的經濟危機是否探底還說不清楚,更遑論短期內復蘇,重要的是我們當真能夠依靠美國那種過度的泡沫消費來拉動中國經濟增長嗎?要知道,這種消費方式連美國自身都難以持續,說到底這場危機就是美國泡沫消費不可持續引發的結果,這場危機也使更多的人認識到改變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重要性,那就是中央提出的“著力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和“把擴大內需作為保增長的根本途徑”。 二、擴大內需的突破口在于“三農” 在危機面前,中央政府采取了積極的措施,中央財政投資4萬億元,地方配套18萬億元進行“救市”。很明顯,這巨額投資還沒有跳出原來的增長模式,還是以投資拉動為主、以消費拉動為輔,短期效果不錯,但無助于根本問題的解決。由于巨額資金主要是投向國企,除了產生低效益、不公平之外,在財政投資乘數效應的作用下,還有可能產生新一輪產能過剩,總是繞不出原有舊模式的框框。這種撇開普通公民分享果實的增長模式,只能產生更大的不公平。要改變以投資和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真正落實中央提出的“把擴大內需作為保增長的根本途徑”的方針,就需要找到一個突破口,這個突破口就是“三農”。 農民是改革以來利益受損最大的群體,產生“三農”問題的原因錯綜復雜,有其歷史發展的必然性,也有改革過程中把改革的成本有意無意地轉嫁到“三農”身上的原因。“三農”問題的實質是以犧牲“三農”發展城市和工業,最終造成以犧牲環境和可持續為代價換取暫時的經濟高增長速度。“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農民收入太低。改革開放以來,帶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主要產業,一是外貿加工業,一是房地產業,這兩個產業都跟三農有關。按主流的說法,中國人口多、勞動力便宜是對外貿易的“比較優勢”,為此長期維持一個價格非常低廉的農民工隊伍是必需的。我國的工人工資跟發達國家相比,按照目前的匯率算,大概只有他們的1/30~1/20,農民工工資每月500~1,000元。為招商引資,創造GDP,各地開發區風起云涌,他們征用農民的土地,盡可能地壓低征地款,被征地農民超過4,000多萬人,他們失去土地后多數還難以正規就業,面對諸多的社會風險,相當多的人成為弱勢群體。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出口受到影響,增長率下降,為了維持經濟的高速增長,政府出臺了房改政策,啟動房地產業這個引擎,發展房地產業,這就需要大量農民工進入建筑業,同時需要大量圈占農民土地,通過低價征購農民土地,地方政府和房地產企業獲取巨額利益,房價越漲,獲得利益就越大,越吸引大量資本進入這個行業,從而帶動鋼鐵、水泥等建筑材料行業發展,帶動整個GDP不斷增長,1億多的農民雖已進城務工,但未被城市認同接納為城市居民,不給他們城市居民的待遇。拿的是最低的工資,只是因為拿這么低的打工工資還是比留在農村種地的收入要好,許多地方因為大量壯勞力進城打工,留在農村的就只剩下老弱病殘,農村顯得益發破敗。 為解決“三農”問題,中央適時推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連續出臺六次一號文件,今年一號文件明確指出,做好2009年農業農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擴大國內需求,最大潛力在農村;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基礎支撐在農業;保障和改善民生,重點難點在農民。擴大內需、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把“三農”作為投入重點。要進一步增加農業農村投入,較大幅度增加農業補貼,保持農產品價格合理水平,增強農村金融服務能力。 解決“三農”問題,擴大內需,不僅是中國當前反危機的需要,也是解決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不公平、城鄉二元結構,把經濟增長導入良性循環的根本需要。 三、解決“三農”問題,擴大內需的政策建議 (一)擴大內需,迫切需要增加農民收入。據農業部測算,增加農業投入,對于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明顯的乘數效應,在直接拉動相關產業發展的同時,還有約40%轉化為消費。農民消費每人增加1,000元,全國就能增加內需9,000億元。但持續發展的金融危機對農民增收帶來許多困難,中國經濟的增長會放緩,農民工就業比較困難,新增就業機會難以增加甚至會減少,工資水平難以提高甚至會下降。大約2,000萬農民工因這次經濟危機沖擊失業返鄉。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可能比較困難,但如果各級政府有計劃地把農民工組織起來把中央投資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交給他們,在各級政府的指導和監督下去實施,應該是可行的,既保障了農民工的工作,又增加了他們的收入,同時也增加了他們參加企業化管理的經驗,這對他們以后留在農村創業肯定具有積極的影響。 (二)支持涉農企業建在縣級以下,政府給予土地使用、貸款發放、稅費減免等優惠政策。一是可以就近服務農業農村建設;二是可以擴大農民工的就業機會,增加農民工的收入;三是可以增加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四是可以密切城鄉聯系,繁榮城鄉經濟,逐步消除城鄉差別。 (三)著力加強農民工教育培訓。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失業的農民工有了足夠的時間和空暇參加學習培訓,尤其是年輕的二代農民工。讓他們返鄉創業,不如免費為他們提供教育培訓,提高農民工自身素質來的實在。 (四)加強農村社會建設。由于受到我國長期以來的“二元體制”影響,農民在教育、就業、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農村醫療衛生事業、農村居民居住質量等的建設處于嚴重滯后狀態,因此面臨的任務也十分艱巨。目前,需要著力完善農民最關心、最迫切、最期待的教育、醫療事業和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體系,逐步提高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水平,推進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改革試點,支持積極探索和發展多種形式并存的農業保險制度。 (五)積極支持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社會化程度。推動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勞動力就業管理制度改革,支持農村金融體制改革,促進城鄉統一要素市場的發育。 (作者單位:福建第二輕工業學校) 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