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音樂專業“和聲學”現狀與對策思考
董月鵬
摘要:根據高職音樂專業和聲教學所存在的問題,建立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高職和聲學的教學目的,由原來和聲學“純理論”的教學模式,發展為營造“多彩”的和聲教學。
關鍵詞:高職音樂專業;和聲學;現狀;對策
“目前,我國和聲學教學所存在的問題,已成為滯后我國音樂事業特別是專業音樂事業發展的關鍵性問題之一。”和聲學對于我國以“線性”音樂思維方式為主的學生來說,必須強調多聲部音樂思維能力的培養,使其對音樂文化有更深層次的分析與理解。
1 高職中和聲要求很象學院派
在大量的高職和聲教學改革的文章中,經常有關于目前和聲教學存在問題的論述,其中幾乎一致的認為高職和聲教學一直沿用音樂學院的模式是當前和聲教學存在的最大弊端之一。進而分析兩者在教學對象、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等方面的不同,從而得出改革的具體措施。筆者認為,此種提法雖然有一定道理,因為教育要適應人和社會的發展是一條基本規律。隨著教育對象的客觀條件的不同,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也應作相應的調整。但是我們決不能夸大其負面作用,音樂學院的和聲教學體系毫無疑問是經得起歷史考驗和具有完整而體系化的訓練方法。在把握音樂規律方面應該是嚴謹而科學的。高職和聲的根本教學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多聲部和聲思維能力。筆者認為其終極目標也就是掌握音樂邏輯的內在規律,這就是兩者的共性。而音樂學院的和聲教學體系在把握音樂規律訓練方面是嚴謹和系統的、歷史的,因此,我們必須對其合理內核如嚴謹的四聲部混聲合唱體寫作經驗等予以充分吸收。在我看來,兩者之間的差異或高職和聲教學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形式方面,正如許多人認為的那樣是高職和聲教學對象多、學生基礎水平薄弱等方面。高職和聲教學形式不同于音樂學院就過分否定沿用音樂學院的做法是不科學的。高職和聲教學形式的變化正是我們需要攻關的特殊矛盾,也是我們作為職業院校教師的責任。在這一特殊性方面,我們不能老是選擇音樂學院作為對立面來探討,而應深入這一特殊性進行科學研究,爭取有一個本質的理論認識,這才是我們的出路。就我個人看法而言,音樂學院強調“單干”,強調會研究。高職更強調要“會教”,如果教師一味的強調教學對象基礎差、人數多,打“退堂鼓”,或降低學習內容難度、教學要求等做法肯定是不可行的。
2 過分強調和聲教學內容的復雜性
在高職和聲教學改革文章中,有許多涉及教學內容的改革,其較為一致的意見是現行的和聲教學內容比較煩瑣、死板。倘若不深入思考的話,從事高職和聲教學的人無不贊同。因此,大抵也都同意簡化和聲教學內容等措施。筆者以為和聲表面上有煩瑣性現象,這是由它音樂本質特性所決定的。
2.1 音樂的非語義性。音樂和語言都是用聲音作媒介來表達的,但表達的內容卻有明顯差異。語言具有一種約定俗成的語義,音樂的聲音卻完全不同。它限定在藝術的范圍內,作為藝術交流而存在,不遵守語義學的規則,但有其自身的約定性,即使用人為約定的某種音樂體系進行。
所以,對于學習音樂的人來說,首先必須學習這種邏輯體系才能掌握音樂,而音樂自身的邏輯體系法則之一——和聲學由于是人為設定的音樂體系,所以和聲內容繁多而困難。
2.2 音樂的非造型性。音樂與美術、戲劇等藝術所使用的材料不同,音樂是以聲音作為媒介的,音樂是時間的藝術,它本身不具有空間造型性,不能直接描摹表現對象形體。所以音樂顯然是很抽象的。而和聲是抽象性的音樂藝術的理性法則,更具抽象性,所以也就很難學。
2.3 音樂的非自然性——創造性。音樂的聲音與自然界的聲音之間不存在一一對應的關系。即使音樂中有使用直接描摹自然界的聲音也是經過作曲家的再創造后才使用的。況且,這種使用方法還是很少的。音樂中的聲音必須經過作曲家的創造性的想象才能獲得 。因此,音樂被譽為最具有創造性的藝術。而和聲就是研究音樂創造規律的法則之一,因而,作為被人們認為只有天才才能學習的一門藝術,其創作規律更難把握,和聲也就更難教。正如著名音樂美學家萊布尼茲曾經說過的,音樂是心靈的算術運動。 3 和聲聽覺訓練過多
和聲聽覺訓練是視唱練耳課的重要組成部分,目的在于通過訓練,使學生從聽覺上掌握和聲,為其發展多聲部思維打好聽覺上的基礎。然而,在大量的高職和聲教學改革文章中,和聲聽覺訓練(也包括過分強調鍵盤訓練的成份,下同)近來也常被提及,進而被描述為和聲課教學改革能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手段。甚至被認為是高職和聲教學的目的之一。誠然,音樂是聽覺藝術,加強和聲聽覺訓練無可厚非。但我們必須弄清楚到底聽什么?它與視唱練耳課的和聲聽覺訓練有區別嗎?它在和聲教學中的地位究竟如何或它有如上面所說之功效嗎?然在高職和聲教學中,和聲聽覺訓練到底聽什么,聽到什么程度,一直以來的和聲教學改革文章中都未能給出令人滿意的答案。于是,常讓人們想到視唱練耳課中的和聲聽覺訓練要求。難道這二者能等同嗎?其實,在我看來,二者截然不同。其表現如下:(1)訓練目的不同。(2)訓練內容不一樣。因此,和聲教學中的和聲聽覺訓練應著重于和弦的色彩感受為主,它既有力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避免了“紙上談兵”的弊病。這樣,我們也就能給出一個和聲聽覺訓練的大致目標,即培養學生對和聲的濃淡、明暗、協和不協和、節奏疏密等方面的多聲部整體音樂感受能力。因此,這樣的訓練目標才能是學生可能達到的目標。那么,高師和聲教學中和聲聽覺訓練的地位究竟又如何呢?和聲學是一門技術性強的理論課程,是一切音樂工作者的必修課。懂不懂和聲,有沒有和聲聽覺,對一個音樂工作者的音樂素質確實影響很大。
以上小議僅就高師和聲教學的一些側面發表一些看法,不可否認高師和聲教學還存在許多其他問題,且不能一一而足。倘若就上述論點在作一些補充的話,筆者以為,未來的社會需要高素質的人才,激烈的競爭市場瞬息萬變。在高師人才培養的和聲教學與研究中,只有做到歷史與邏輯的統一、現象與本質的統一,標本兼治才能永立于不敗之地。
[1]錢正鈞.高師音樂專業課程之我見[J].人民音樂,2002(9).
[2]王次召.音樂美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桑桐.和聲論文集[M].上海: 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