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繪畫創作中節奏的運用
胡是平
內容摘要:藝術的本質就是表現生命,繪畫創作的境界狀態與畫面中節奏的運用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文章主要論述節奏在繪畫創作中是如何產生、發展,以及利用它特有的視覺功能在繪畫創作中通過各種繪畫手段加以表現,并作用于繪畫創作,凝聚成美感。 關 鍵 詞:繪畫 節奏 生命 色彩 情感
蘇珊·朗格認為:“每一位藝術家都能在優秀的藝術品中看見生命的活力和生機。”①作為一位畫家,其首要任務就是賦予他的繪畫作品以生命,而節奏就是生命形式所應具有的基本特征之一。所謂節奏,最廣義的解釋就是運動的節律,它是人的生命、藝術生命和客觀世界諸事萬物運動的重要屬性,是一種合規律的周期性變化的運動形式,節奏運動是一種客觀的物理現象,與這種客觀的物理現象相對應的就是在人的心理上產生的內在的“節奏感”。朱光潛先生說:“節奏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也是心理與生理的統一,它是內心生活(思想和情感)的傳達媒介。”朗格認為,“節奏的本質并不在于它的周期性,而在于連續進行的事件所具有的機能性”,②是一種經歷了開頭和結尾的變化過程。所以,“節奏的本質就是緊隨著前一事件完成的后事件的準備。”③朗格的這些見解,為靜態藝術中確實存在的節奏現象作了理論準備,也為如何在繪畫創作中對節奏的理解與培養提供了理論依據。 那么,繪畫中的節奏是如何產生的呢?美術家李華在《美術創作規律二十講》中提到:“一件作品的最終節奏是這兩種契機充滿矛盾斗爭的統一的結果。”④他認為在同一畫面上,同時存在或反復出現多種性質的形象的或非形象的要素時,就會產生一對或多對矛盾,這些矛盾就造成了各種節奏。節奏是繪畫語言的元素之一,是畫家在進行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在各種藝術手法(線條、明暗、色彩、筆觸)的表達中,進行有序的、有變化的強弱處理時產生的手段。在繪畫作品中,透視的遠近、色彩的冷暖,點的聚集、線的長短、面的轉折,以及畫面的虛實等等都構成了畫面視覺上的節奏。然而節奏又是語言的升華和表達情感的手段,節奏的活潑、婉轉、莊重、悲傷使人們在藝術作品中受到情操的熏陶,凝聚成美感。同時,節奏通過對某一特定視覺主體和主體關系的處理,創造成一種自足的視覺語態。因此,節奏又是對狀態的表達形成個性的描述。 節奏在繪畫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運用好節奏能給繪畫創作帶來無限樂趣,使畫面生機勃勃,充滿美感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席勒在戲劇創作中對節奏的詮釋同樣也適用于繪畫創作。第一,“節奏的職能是指相互結合的內容上異質的東西同質化”,繪畫創作中所有運用的元素之間的對比都可以用節奏的變化規律來處理。第二,“節奏的意義在于選擇重要的東西而排除次要的細節”,在繪畫創作中就應該做到主次明確、虛實得體。第三,“節奏能為整個具體作品創造一個統一的審美氣氛”,⑤繪畫創作中對整體氣氛的渲染是十分講究的,局部必須服從整體。總之,節奏的變化規律關系到繪畫創作全局的處理法則,必須恰到好處地運用節奏使其適應于我們的繪畫創作。繪畫特點和精神是由個性化語言來詮釋的。然而節奏的個性是作為創作行為的準備動力而起作用的,是創作過程的重要因素,在節奏的觀照中強調特點,突出個性構建個性繪畫語境的特征。可見,個性化創作與畫家表現的節奏是緊密相連的,繪畫形成了畫家的心理氣質、情緒狀態、造型意識及形式觀念。 宗白華說:“一切藝術都是趨向音樂,而華堂弦響與明月蕭聲其韻調自別。”⑥節奏在畫面中的表現與運用絕對不只是形態的問題,它存在于畫面構成中的全部元素。作為繪畫特定語言符號體系之一的點、線、面,具有獨特的審美要求,它講求韻味,講究象征意義,繪畫創作中的點、線、面概念是視覺形式的最基本的元素,它們是獨立但又存在于物質的實際和藝術家對于它的探索之間,在創作中呈現的任何軌跡都是一種力度的表現,呈現對物質的高度概括的形式。我們可以這樣看待點、線、面:“點”是力的聚集,“線”是力的運動,“面”是力的擴張,這種力的聚集、運動、擴張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節奏形式。⑦同時節奏形式又使點、線、面變化,形成變化無窮的畫面結構形式。在構建畫面中,點具有相對的穩定性,線則更富有運動感,而面則明顯地呈現出一種緩慢的滲透感。這些相對靜止的、緩慢或快速的運動節奏感,如同音樂上的休止符、二分之一拍、八分之一拍的節奏規律,暗示著畫面強烈的音樂含義。繪畫中點、線、面的節奏感、韻律感既表達了自然界的規律,也表達出了人的情感依托。早在5世紀,謝赫就提出了“縱橫逸筆,力遒韻雅”“一點一拂,動筆皆奇”。⑧這種獨特的審美趣味又與書法用筆和韻味有著內在的聯系。漢字能從普通的書寫符號上升為書法藝術,主要是源于其線條的獨特魅力,書法通過線條運用的輕重緩急、粗細疏密和干濕濃淡的變化來體現線條的雕刻感、金石感,要如“折釵股”那樣飽含力度,要像“屋子漏痕”沉著穩重,像“吳帶當風”飄逸瀟灑,王原祁的“金剛杵”,傳統的十八描等等,這種功能形態,都在整個藝術體系中占有不可忽視的地位。書畫同源,傳統繪畫的線條,千變萬化,無窮無盡,它可以表現物體的造型,用線條來界定物象的形態特征。它可以表現物象的質感與肌理,例如,高古游絲描與鐵線描有不同質感的表現;斧劈皴、雨點皴,有不同的肌理感受,也可以表現量感,通過線條勾勒的運動和結構方式不同張力,充分表現不同物象的量感。可以表現空間感,通過線的虛實、強弱的布置和濃淡干濕的走向來顯示物象的空間存在。可以通過穿梭、重疊、藏露表現層次,可以通過線的快慢遲速、點的聚集、面的擴張、轉折頓挫表現物象的節奏和韻律,可以通過組織的疏密關系來表現黑白色階的感覺等等。它們既然是人們認識的結果,必然與感情因素有著自然相通的渠道。因此,對于中國畫家來說,線條的節奏變化更能表達對象的本質,而這種節奏與畫家的情趣契合相通,體現了傳情達意的主觀表現功能,從而形成了繪畫創作中的藝術風格。畫面上線條的形狀,直接體現著作者的種種感覺,英國著名畫家兼美學家威廉·荷加斯認為“波狀線條比任何線條都能創造美”,并稱之為“美的線條”,它給想象以自由,從而使眼睛看得舒服,而且說明其中所包括的空間的容量和多樣。⑨粗線顯剛,曲線見柔,折轉表示銳利,波彎顯示綿軟,不同的組合、疏密走向,會產生動靜、悲喜等各種不同的感覺。對于運用線條來表達畫面的明暗,西方藝術家H·里德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線條的節奏與變幻無常的陽光投射在外物上所產生的偶然效果相比,更具有本質意義。中國藝術家偏愛線條的真正目的是為了獲取某種自然而穩定的藝術效果。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