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到中國唱法
王永樺
內容摘要 :上世紀40年代歌劇《白毛女》的誕生,西洋美聲唱法的引入使民族聲樂開始了新的發展階段。音樂學院民族聲樂專業的開設極大地豐富和提高了其發展水平,理論與實踐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中,金鐵霖民族聲樂體系影響最為深遠。
關 鍵 詞 :中國民族聲樂 中國唱法 我國民族聲樂藝術,廣義上講主要包括傳統的戲曲演唱、曲藝說唱和民間的民歌演唱三大類民族演唱藝術,也包括中國民族歌劇的演唱和西洋唱法民族化的演唱等;狹義的民族聲樂藝術,則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現代人所說的“民族唱法”。本文探討的民族聲樂藝術即是后者。 20世紀40年代,在革命根據地和解放區的一些新文藝工作者,為了使自己的演唱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他們研究傳統民歌、說唱和戲曲的特點和規律,并努力學習這些傳統聲樂藝術的演唱和表演,又借鑒西洋美聲唱法,形成了當時風格獨具、舉世無雙的“戲歌唱法”。這種歌唱方法最大的藝術特色在于民歌演唱的親切自然和戲曲演唱的韻腔韻味。然而它又不同于傳統的聲樂和戲曲的演唱,可以說“戲歌唱法”開啟了中國現代民族聲樂表演藝術的大門。新歌劇《白毛女》 的誕生催生了新的民族演唱表演方法,其中尤以郭蘭英為代表的把傳統的戲曲與民歌唱法,靈活地融匯于新歌劇與民族風格濃郁的歌曲演唱之最為成功。她的藝術經驗對中國民族歌唱與表演藝術起到了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 1949年冬到1950年初,開始了廣泛的“土洋”之爭。經過自由討論基本達成共識:新中國唱法應與中國人民的生活緊密聯系,攝取中國民間傳統唱法的精華,有機地接受外來進步的理論和方法,創造出一種以表現新中國人民的思想感情、富有民族色彩、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新的歌唱方法。“土洋”之爭對以后聲樂事業的發展起到辨清方向、明確道路的作用。1957年的“全國聲樂教學會議”明確指出:我們的歷史任務是努力創造社會主義民族的聲樂新文化。對西洋歐洲唱法要民族化;對民族傳統唱法要繼承、學習,并進一步發展提高。這次會議進一步明確了聲樂教學的方針,為以后我國聲樂事業的繁榮和提高打下了良好基礎。 沈陽音樂學院1956年率先設置了民族聲樂專業。1958年上海音樂學院設置了民族聲樂專業。同年受國家文化部和中央民委的委任,開辦了民族班,提出“要在保持他們民族風格的基礎上提高和發展他們的演唱能力。”在王品素等教師的努力下,取得了巨大成功,培養出了才旦卓瑪、何紀光等非常優秀的少數民族歌唱家。1964 年在周恩來同志的倡議和決策下,建立了中國音樂學院。民族聲樂專業的培養目標是高水平的音樂會與民族歌劇演唱人才。對民族傳統聲樂要繼承和發展、創新,對戲曲、曲藝既要學習,又要融化創造,而不是使其“戲曲化”“曲藝化”。正確借鑒西洋唱法,突出民族風格,努力建立自己的教學體系,制定一套訓練方法。發展到80年代,已有許多成功經驗并已自成體系。其中尤以中國音樂學院金鐵霖教授的教學令人矚目。他認為中國民族聲樂仍是一門新的學科,需要在不斷的探索和實踐中去充實和完善,要始終把握住“科學性、民族性、藝術性、時代性”這個方向,并將其貫穿在教學中。他還明確提出了培養民族聲樂人才的7字標準:“聲”“情”“字”“味”“表”“養”“象”。金鐵霖成功地培養了民族聲樂第一位碩士研究生彭麗媛及大量優秀的民族聲樂人才,為民族聲樂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改革開放后,我國的民族歌唱藝術迎來了一個萬紫千紅百家春的新時期。這時期的民族聲樂藝術不論是在作品創作的難度、深度,還是對演唱聲音的認識、技巧發揮上,以及演唱作品的個性、風度、藝術表現上都突出了時代的氣息,增添和發展了民族色彩,跨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在聲樂表演和教學方面,一批國際知名的聲樂教師和世界級的歌唱家紛紛來中國傳經送寶,為我國的聲樂教學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我國各音樂學院和音樂系逐漸出現了一批聲樂教育家,如沈湘、周小燕、郭淑珍等。這些聲樂教育家們對歐洲美聲學派都有了更深的認識和理解,從而打開了我國聲樂教學的新思路,使我國的聲樂教學質量有了極大的提高。另一方面,在借鑒歐洲聲樂技術的同時,如何繼承和發揚本民族的文化遺產,發展和完善我國的民族聲樂,加快對民族聲樂理論及教學理論的研究,也成為聲樂教育家們廣泛重視的問題。在聲樂藝術家們不斷的摸索實踐中,現今我國的民族聲樂唱法,在傳承中國傳統藝術瑰寶的同時,大膽充分吸收了美聲唱法的精髓,在尊重科學發聲規律基礎上革新求變;在保持我國民族語言、民族風格、民族氣概的原則上,在發聲方法上進行了大膽的嘗試突破。我國的民族聲樂唱法在經歷了一個較長時期的緩慢發展后,目前正以嶄新的姿態向前迅跑。 隨著聲樂藝術的進步,中國唱法的概念也得到了更多專業人士的認可。中國唱法的理論與實踐逐步得到完善和發展。本文所探討的中國唱法是在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聲樂傳統精華與特點的基礎上,借鑒、吸收西洋美聲唱法的演唱技巧和先進的教學方法手段,在深入的改革實踐中形成的。它既不同于我國民族聲樂的傳統唱法,又和民族聲樂的自然唱法有著密切聯系,具有時代特征。這種唱法既能演唱民族風格較強的歌曲,又能演唱藝術性很強的藝術歌曲、歌劇及一些難度較大的創作歌曲,并能適應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因此,我們認為這種演唱方法應予以大力提倡和維護。而以金鐵霖為代表的一代民族聲樂教育家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將其完善并趨于成熟,形成了一套中國民族聲樂體系。一批在這種體系下成長起來的歌唱家(如彭麗媛、閻維文、張也、宋祖英)的成功,也證明了這套體系的科學性和民族性。這種聲音塑造能力強,音色更加純正,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堪稱為當代的中國唱法。因為金鐵霖培養的歌唱人才不僅能演唱創作作品,還能勝任大型歌劇的需要,更能駕馭不同風格的地方民歌。是被實踐證明了的并被廣大專業聲樂工作者認可和接受且深受老百姓的喜歡和熱愛。同時它具有科學性、民族性、藝術性和時代性,是具有中國民族氣派的聲樂體系。這就是中國民族聲樂的努力方向和發展趨勢。 筆者之所以持此種意見是基于以下認識: 第一,金鐵霖認為:“中國的民族聲樂既是科學的,又是具有民族特點的,這種唱法要被中國的廣大聽眾歡迎、承認、喜歡,也應當具有時代感。”“為了發展中國聲樂的藝術事業,我們應當把一切有利于提高和發展我國民族聲樂的歌唱方法和經驗都吸收過來,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目的在于豐富自己,發展自己,而不是照搬和盲目崇拜,我們的任務是把科學演唱方法的普遍性運用到中國民族聲樂演唱的特殊性當中,最終體現出來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聲樂訓練體系。”任何成功的民族聲樂藝術,都必須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科學的技術方法和強烈的時代氣息。演唱者必須深深地植根于自己的國家和民族音樂沃土之中。我們與西方文化傳統差異很大,社會制度、生活方式和審美要求都不同,思想情感表達的方式也不一樣,尤其是語言差別更大,這些差別必然使歌唱藝術的風格特點、氣質色彩有所不同。在學習借鑒西方聲樂藝術中有用的東西,創造發展我國民族聲樂演唱藝術時,我們首先必須繼承發揚本民族的優秀民族聲樂演唱藝術傳統,因為它來自人民,在群眾中有深厚的基礎。只有恪守本民族的風格特點和色彩氣質,吸取外來音樂藝術的精華,豐富、充實我國的民族聲樂演唱藝術,才能保持我國的民族聲樂演唱藝術始終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