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職業院校藝術教育現狀研究與對策分析
未知
內容摘要:文章針對高職院校藝術教育進行了研究與分析,指出了藝術教育對構成高職學生職業素質的影響和意義,進而對教學內容與方法進行了研究與探索。
關 鍵 詞:高等職業教育 藝術教育 研究 分析
在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21世紀的今天,職業技術教育作為現代教育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文化教育、科學教育和繼續教育共同構架起民族教育的大框架。根據調查,社會各界普遍認為高職學生與一般本科院校的學生相比,在實踐方面略有優勢,但在人文素養方面欠缺,文化素質偏低。這種“工具人”傾向,必然會影響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導致學生素質的不全面。
一、 高職院校藝術教育現狀
據筆者調查,在就業壓力愈來愈重的情況下,高職院校有意無意地忽視了藝術教育,很多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課程教學等都是圍繞市場轉動,將學校變成了“職業培訓”的場所,忽視了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
現今,高等職業教育開始從生涯規劃的角度關注學生的完滿性發展,不僅注重學生專業知識和職業能力的培養,同時注重從情感、意志、情緒、倫理各方面對學生的人格做全面的規劃和引導,使之在社會適應能力、綜合職業能力、創新能力以及情感、價值觀等各方面平衡發展,進而成為一個完善的社會人。這體現了高等職業教育應從過去培養單純的“技術勞動者”轉變為培養“技術人文者”。這種教育理念的轉變必然引起高職教育一系列課程的改革與整合。
二、藝術教育的定義
藝術教育是以藝術為媒介培養人的藝術能力與藝術境界的自然有序的系統活動。①藝術教育的功能,就其自身性質而言包括審美功能和非審美功能。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提高受教育者的藝術修養、倫理道德素養,也就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尤·鮑列夫指出:“如果說社會意識的其他形式的教育具有局部性質的話(例如:道德形成的是道德規范,政治形成的是政治觀點,哲學形成的是世界觀,科學培養人們養成學理性思考),那么藝術則對智慧和心靈產生綜合性的影響,藝術的影響可以觸及人的精神的任何一個角落,藝術造就完整的個性。”②
孔子曾經用繪畫比喻“禮”,用雕刻比喻教育,用詩和音樂來比喻他的政治思想,希望以藝術為手段。通過詩歌和樂教達到他“克己復禮”的政治目的。東漢王延壽就認為繪畫的作用就是“惡以戒世,善以示后”。③
三、高職院校藝術教育對策
我國自1999年通過一項關于推進國民素質教育的重要決定,其中第六條專門談到藝術教育的重要地位:“美育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養,而且有助于開發智力,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④普通高校對素質教育逐漸重視,并在藝術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而目前高職院校對藝術教育的關注尚處于起步階段。高職教育怎樣在高校人文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脫穎而出并得到長足的發展,我們認為要針對高職教育的現狀,結合學校的實際來尋找適合高職教育特點的途徑。
1.建立健全藝術教育管理機構,發揮督導作用。要使高職藝術教育得以蓬勃發展,必須設立專門藝術教育管理機構、規劃和督導,定期檢查藝術教育實施情況,使藝術教育規范化、制度化。通過規范化的藝術教育指導,將對藝術教育學科進行一次全面深層的重新組織與建設:確定重點、基礎教學內容和教學大綱,確定教學的層次性結構,引入最新的藝術教學內容,組織規范的指導性教材編寫,制定參考書目等。同時,這一系列工作也能夠幫助大多數專業藝術院校畢業的教師較順利地投入到普通藝術素質教學中,避免藝術教學專業化傾向。
2.重視開展以高職學生為主體的藝術教育教學,精心設置藝術教育課程。高職院校要根據學生的基礎開設如藝術作品欣賞、藝術實踐等綜合性的藝術課程作為必修課和選修課,拓寬學生的視野,使學生素養得到全面提升。以感性、情感、生命體驗等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為探討主題,采取互動交流的討論式教學,以感悟,體驗的有感而發為課程考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在美感中動之以情,在愉悅中曉之以理,形成教與學的良性互長。
3.建立學生藝術團體,開展校園文化活動,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馬克思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如果學校有一種良好藝術、人文交融的文化氛圍,對學生就能起到一個潛移默化的作用。在引導學生活動不斷進行的過程中,學生不僅獲得表層的知識認知,內在的包含著對個性諸心理功能與意識的全面發展,并使他們處于相互協調平衡的狀態。這是藝術作為審美教育有別于其他知識訓練的特殊功能。正如席勒所述:“所有其他訓練都能給人一種特殊的技巧,由此也給人設置了一種特殊的界限。只有審美的訓練可以導致無限。”⑤
結語
高職院校的藝術教育已逐步展開,但作為教育形式的研究還有待于我們做更多工作,高職院校對這門課程的重視程度也有待提高。
注釋:
①賀志樸,姜敏.藝術教育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第36頁.
②尤﹒鮑列夫.美學.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第164頁.
③中國畫論類編.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第10頁.
④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人民日報,1999年6月17日第1版、第5版.
⑤席勒.審美教育書簡.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第33-34頁.
[1]豪澤爾.藝術社會學.學林出版社,1987.
[2]關晶.關鍵能力在英國職業教育中演變[J].外國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
[3]翟海魂.從分離到融合——英國教育與就業部產生的背景及意義[J].職業技術教育,2002年第18期.
[4]賀志樸,姜敏.藝術教育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尤﹒鮑列夫.美學.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
[6]中國畫論類編.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
[7]席勒.審美教育書簡.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8]Rudenstine,N.(1997).Welcome to ARTS FIRST’97, A Harvard-Radcliffe Celebration Guide.
[9]Humanities,Arts and Social Sciences Office: MIT Student’s Guide to the Humanities,Arts and Social Sciences,Autumn 1997 E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