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藝術教育對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作用
任 道
內容摘要:藝術教育是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切入點,應主要從創新人格、創新思維、創新實踐三個方面來促進大學生綜合創新能力的形成。
關 鍵 詞:藝術教育 創新能力
近年來,“創新”成為一個熱點詞匯,我國正朝著2020年跨入“創新型國家”行列而努力,而培養創新型人才也成為高校的重要任務之一。因此,如何培養創新型大學生也成為高等教育領域研究的熱點課題。同時,隨著素質教育的廣泛開展,人文藝術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藝術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尤其是創新能力的培養,起著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深入研究藝術素質教育與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之間的關系,對以培養創新能力為核心的大學生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縱觀教育史,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交相輝映。在我國,早在戰國時期,在學校中對貴族子弟的教育內容就有“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在古希臘,教育被稱為繆斯教育,繆斯是希臘神話中主管科學與藝術之神,繆斯教育也就是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的通稱。在中世紀的歐洲,文、法、神、醫是大學中普遍開設的四科。所以,從教育活動的起始和萌芽來看,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是不分彼此、血肉相連的。
藝術對科學的滲透促進了科學的發展和進步。藝術具有啟發、發展人的聯想力、想象力、創造性思維的能力。世界上許多科學創造,可以說常常得益于藝術的啟發。從文藝史上來看,藝術想象常常是一些重大科學問題的開端,許多重大的科學發現常常是在藝術的鼓動、啟發下產生的。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早在1995年就提出:“科學家應該學點藝術,藝術家也應該學點科學。”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也指出:“科學和藝術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他們共同的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歷史上許多著名的科學家之所以能夠有杰出的發明和創造,相當程度上是與其所具備的高度的藝術素養分不開的。達·芬奇不但是杰出的畫家,而且還是雕刻家、建筑家、工程師,在解剖學、工程技術等領域建樹頗多。歌德既是大文豪,又是著有14卷科學著作的植物學家和心理學家。愛因斯坦在現代物理學領域創造出諸多契機,同時又是一個出色的小提琴演奏者。
科學可以說是人的自然的展示,藝術則是自然的人的探索。離開了人,既談不上科學也談不上藝術。在這個意義上,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和藝術本質上是統一的整體。
一、概念
1.藝術教育
藝術教育是指以藝術為媒介,培養人的藝術能力與藝術境界的自由有序的系統活動。一是狹義的“藝術教育”,也可稱為“專業藝術教育”,它通過系統的理論與技能的訓練,培養專業藝術人才,各種藝術院系就是如此;二是廣義的“藝術教育”,也可稱為“公共藝術教育”,藝術教育是指通過文學、音樂、美術等藝術手段和內容,對人進行培養和熏陶,使人具備正確的審美觀和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與素質的審美活動。藝術教育的最大特點是非功利性。它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豐富人的文化修養,塑造完美的人格。
中國高校藝術教育分為專業藝術教育和公共藝術教育。一般分為三種情況,即專門藝術院校、師范院校中的藝術系科以及綜合大學中的藝術院校。而理工科大學基本上沒有專門的藝術院系,即使有,也是以設計為主的藝術學院。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對象是在校全體學生,在每所高校它都是不可缺少的。近幾年來,大部分理工科大學成立了藝術教育研究室或中心,但還是附屬在人文學院、藝術學院或者校團委,沒有形成獨立的管理部門。
2.創新能力
什么是創新能力?由于“創新”一詞概念的復雜性,目前理論界對創新能力還沒有下一個統一的定義。
劉丹對創新能力下的定義是:“創新能力是根據一定目的,運用一切已知信息,在產生出某種新穎、獨特,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的成果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綜合能力。更通俗地講,創新能力就是實現新設想的能力。”
不少人常把人的創新能力大小簡單地歸結為人的創新思維方法,甚至認為,只要學會了創新技法就可以進入創新狀態,并取得客觀的創新成果。但是,創新教育的實踐表明,許多人學會了創造技法之后,仍然不能完全進入創造狀態,甚至不知道創造活動從何做起。其實,創新能力是由許多要素構成的,是一種綜合能力的體現。
美國創造心理學家提出創新能力由8個要素構成,這8個要素是:知識、自學能力、好奇心、觀察力、客觀性、懷疑態度、專心致志、毅力。國內一些學者認為,創新能力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構成。其中智力因素包含有觀察力、想象力、辯證思維力等;非智力因素包含由創造欲、挑戰欲、進取性、意志力等。創新活動是否成功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兩者有關,單一的因素是不能使創新活動成功的。
綜合許多學者對創新能力概念的理解,筆者認為,創新能力是由內部要素和外部要素構成的。內部要素主要針對大學生個體而言,由創新人格、創新思維能力和創新實踐技巧組成。
二、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的交融有利于創新
多元智能理論(簡稱MI)是美國發展心理學家、教育家加德納在上世紀80年代提出的關于智能發展的重要理論。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個體的智能并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他認為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具有這八個半的智能,只是其組合和發揮程度不同,而適當的教育和訓練可以使每一種智能發揮到更高水平。因此,教育應該在全面開發每個人腦子里的這些智能的基礎上,給每個人以多樣化的選擇,使其揚長避短,從而激發每個人潛在的智能水平,充分發展人的個性。
美國哈佛大學《零點項目》的研究表明:科學思維與藝術思維盡管有不同的一面,但更有相通、互補的一面。兩者缺一不可,只有同時掌握這兩種思維,才是全面發展的人。《零點項目》研究認為,藝術思維也要靠邏輯,科學是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藝術過程同樣要發現、分析、解決問題。對人的大腦的研究認為:在一般情況下,大腦左半球主要有言語的、分析的、邏輯的、抽象思維的功能;右半球主要有非言語的、綜合的、直觀的、音樂的、幾何圖形識別的形象思維的功能。盡管它們分工不同,但由于腦胼胝體的結合功能,左右兩半球能夠互相協調、互相配合、互相補充。而且,任何復雜的心理活動,例如藝術活動、科學活動都必須依賴于大腦兩半球的不同功能、不同工作方式的互補和協調才能進行。而藝術教育對全腦功能的開發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藝術是適合空間加工的靈活、開放的創造性活動,是情感的接納和表現,它主要由右半球控制;另一方面,任何一種藝術活動,又都是大腦兩半球協同作用的結果。藝術加工的高級過程受右半球控制,但是新近的研究發現,在音樂方面,對音樂旋律、節奏的感知在右半球,而對音樂性質以及樂曲各要素之間關系的理解方面左半球起了重要作用。
三、藝術教育對大學生綜合創新能力的培養
1.創新人格、創新思維與創新實踐技巧的培養
藝術的本性是開放,是兼收并蓄、交融匯合,而不是排他。藝術的內涵是不斷豐富和擴展的,它追求無窮的發展超越而不滿足與停留于過去的成就。
(1)藝術教育能夠促進大學生的創新人格的形成
藝術教育鼓勵學生“求異”、多元化地看待世界。藝術文化基礎知識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的認知、情感、意志都得到健康的發展。教育首先應該是人的教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美好的心靈,是完美人格塑造不可或缺的要素,而審美教育在這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沒有美好心靈的人是永遠也發現不了美的。
(2)藝術教育能夠增強大學生的創新思維
藝術教育中的很多課程能夠很好地訓練學生的視覺想象力,非線性跳躍式的藝術思維也能最大限度地突破傳統的單向性思維模式,不再只是“非對即錯”。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現在很多研究都發現視覺想象能力同工程、設計、事業成功之間有著很密切的聯系。如在筆者教授的《中外舞劇欣賞》課中,有些學生都寫出了自己對藝術教育的個人看法:
“土木工程這個專業在別人看來很死板,只是單一的計算。但是我認為,做這一行首先要和建筑師合作,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筑。比例與尺度、對照與協調、節奏與韻律、均衡與對稱,這是它們的共同特征,也是它們的共同追求……”
還有學生寫到:“科學家的靈感來源于藝術的美感。在我們高分子材料科學里,有許多抽象的分子空間結構,尤其在高聚物方面。它的分量可以是無機分子的成百上千倍,結構極其復雜。但是通過豐富的想象力,我們不斷地在發現他們的結構……”
因此說,把藝術教育融入到科學教育中,能很好地訓練學生的視覺敏感力、空間思維能力、形象思維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造型能力和動手能力等,課程的目標是鼓勵學生找到盡可能多的設計方案,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思維潛能。
(3)藝術教育能夠鍛煉學生創造性實踐技能
具有強大實踐性的藝術教育使學生不再是“書本到文章”的學習模式,而是鼓勵每一位學生“創意付諸實踐,實踐獲得創新”。想學繪畫就必須拿起畫筆實實在在地在紙上描畫;想學雕塑就必須拿起刻刀鑿石頭……任何一種藝術門類的掌握都離不開親身的實踐。而傳統的教育模式無需實踐知識就可以完成,這使得學生自然形成了輕視實踐操作的學習態度。
總之,藝術教育能形成開放文化觀念、未來文化意向等社會環境,將有利于學生打破舊的思維模式和擺脫傳統觀念束縛,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評價標準和價值體系,為創新素質教育營造一種良好的社會環境與社會心理。
2.藝術教育成功的典范
麻省理工學院(MIT)豐富多彩的音樂生活,成功的藝術教育在美國乃至全世界享有盛譽,如此周到的藝術教育組織工作,必然有其深刻的思想基礎。
第一,科學與藝術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這是MIT重視藝術教育的主要出發點。1996年10月25日,在MIT藝術委員會的年會上,校長查爾斯·維斯特發表了著名的演說《科學教育和藝術教育并重》,深入而精辟地闡述了科學與藝術之間的密切聯系,并因此得出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不可分的結論。
第二,“科學家都愛音樂”,這是美國的現實,也是音樂系對MIT為什么如此重視音樂教育的解釋。在美國,教授們特別是理工科的教授,少有不喜歡藝術的,他們差不多人人都會演奏一兩樣樂器。MIT認為,要培養科學家,就必須滿足他們的這一愛好和需要。
第三,信息手段的飛速發展,使得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通過國際互聯網獲取新的科技知識和成果,MIT過去在這方面的優勢已不存在。而向學生提供從信息高速公路上得不到的教育,可以保持MIT在人才培養上的優勢。他們認為藝術教育就是這種教育之一。
第四,因為畢業于名牌大學,MIT的學生找工作很容易。但是他們往往剛畢業時感到專業知識不夠用;而10年后開始感到經濟管理方面的知識不夠用,獨當一面難免力不從心;20年后,當他們進入較高層次,開始思考人生的真正意義和人類的命運時,則感到在校學習的哲學和藝術知識太少。
《美國新聞與世界周刊》排列大學名次的16項指標中,校友的滿意率很重要。因為這一指標與學校的辦學經費中捐贈的數量密切相關,所以各大學對此都不會掉以輕心,在教育改革時很重視校友的意見。據MIT的著名航空專家、我國多所航空學院的名譽教授、華人學者卞學璜先生回憶,為解決這一問題,自他就讀的20世紀40年代起,就由當時任校長的一位管理學專家開始倡導藝術教育。
在國內,清華大學原校長梅貽琦,北京大學原校長蔡元培都是現代中國高校藝術教育的先驅。他們倡導在大學中實施美育,“最主要的作用是增進文化之進步,陶冶人的情操,培養完全發展的人”。他們開創性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多才多藝的杰出科學家。
四、實施藝術教育的思考
藝術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對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但在筆者對學生的課堂調查中,也反映出現階段大學生藝術教育實施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在我國以理工科為主的大學中,尤為突出。在李越、孫枕戈針對清華大學學生思維傾向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清華大學高年級工科學生在思維傾向上表現出強烈的邏輯思維與想象思維優勢,其中邏輯思維占主導地位,而直覺思維和條理思維傾向的表現比較弱。
因此,理工科大學更應該加強公共藝術教育,面向全體理工科大學生,以掌握一定的藝術基礎知識和技能為基礎,以培養能力為重點,體現培養豐富高尚的人文品格、人文精神,追求真、善、美等崇高價值理想為核心的藝術教育,分別從管理機制、課程設置、師資培養、校園藝術活動等方面進行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