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一代——談時代與環境因素對80后雕塑家創作的影響
于蘭
論文關鍵詞:80后雕塑家 理想主義 時代因素
論文摘要:這是一個“草根的時代”;這是一個“世俗的時代”;這是一個“娛樂的時代”;這也是一個“媒體的時代”。好與壞,美與丑,真實與虛偽完全地被扭曲了。“秀”“炒作”“運作”這些新鮮出爐的名詞還在冒著熱氣。在這時代洪流的沖擊下,我迷惑了我真地想擺脫種種誘惑與束縛,跳出這股洪流,哪怕是偶爾探出頭來深深地吸一口氣也好。但是,我怎么就做不到呢?
在我出生的80年代,剛剛結束了文化大革命,開始了改革開放,用政治老師的話來講就是“這個時期,可以說已經是中國的‘后’社會主義階段了”。那個時候,一切都開放,新的思維和新鮮的事物,造成了中國的時代狂熱。并且在精神上造成了急風暴雨般的洗禮。我很慶幸自己出生在80年代,成為了沒有苦難記憶,也沒有經歷過理想與現實斷裂的80年代的人。我們這一代,就是挺時髦的一個名詞“80后”。生活的時代特征,價值系統在我們的精神世界投射,反映在我們的雕塑創作中。我認為,80后雕塑家的作品中充斥著整個時代的烙印。
我們這一代是理想主義下的產物。80年代是獨生子女的第一代,我們幾乎從來就是家庭的軸心,并且,已開始,樂觀向上的父輩們就通過“家庭”這一中介,使我們遠離了苦難的“幽靈”。成為了沒有經歷過生活的狂風暴雨的溫室花朵。因此,可以說理想主義總是天真的,這種帶有美好想象,天真浪漫,敏感不安的風格,在80后的一些年輕雕塑家的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
我想以07屆畢業生查榮榮的畢業創作來具體闡述我上面的觀點。根據我對其作品的理解,作者更多的是想表現對于曲終人散的事實的無奈與不舍。也許,我們都會很理想的人為大學是美味的蛋糕。美好而又單純,青澀而又甜蜜,會希望這種狀態一直維持下去,多數人都不愿意去面對外面那紛紛妖嬈的花花社會。但是,畢業的事實擺在面前,其實它早就來了,只是我們蒙住雙眼不想去看它,比不得以的時候,拿開雙手,這一事實還是會令我們措手不及,驚慌失措。
80后,跟社會一起步入物質新時代。自出生起就被傾注了太多的關注,使得我們被評為“自私,任性,叛逆,自我中心”。盡管過著時髦而鮮亮的生活,但與物質極大豐富相對的卻似乎是精神的極度孤獨。叛逆,成為了80年代人確立自己存在的價值尺度。
我想,這是有原因的。 在這個英雄主義的神話遭到普遍詬病和質疑的時代,當嚴肅追問已經不能成為一種普遍的思考方式的時候,調侃,輕松,顛覆,和幽默的“表演”成為一個人能成熟的對事物加以判斷的一種選擇。因此,在這種背景下,一種更輕松,更新銳的雕塑出現了,這些年輕的雕塑家就是對為在校或者剛剛畢業的“80后”。
這些年輕的雕塑家們作品十分具有顛覆性,他們塑造的內容他們塑造的內容多來自于“虛擬的世界,來自圖像、影像的世界,來自動漫和游戲,來自廣告和網絡,他們不再強調雕塑的身份和門類的特殊性,而是和當代的圖像世界結合在一起,通過裝置,行為從空間上對雕塑進行解構。并且通過雕塑的卡通化、平面化、動畫化,對雕塑的內涵上進行解構。盡管在形式上既大膽又出新,個個都是個性十足,但在時代的大背景下。這也使得他們的作品在個性中又出現了共同的精神氣質——告別了一成不變的紅色主題,放下沉重的歷史經驗敘事,他們更關注自己內心深處的細微體驗,敏感而直覺式的藝術思維取代了可以為之的“主義”“使命”“責任”,年輕的雕塑家們從個人化的秘密、 生活狀態中提煉出對于“歷史進行時”下的“草根時代、世俗時代、娛樂時代、媒體時代”的種種質疑——生活在一個物質上稍微富足的時代,可是這個物質富足又給我們帶來了什么?
今天,雕塑家迎來了近一個世紀中國最好的機遇,杰出的雕塑家從未獲得如今這般的社會地位和市場認可。隨之而來的就是源源不斷地金錢和名譽,一個個展覽來了,一件件作品拍了天價。很多的作品讓人捉摸不透,讓人更多的感覺像是一出出的鬧劇。雕塑被制造成為一種吸引觀眾的噱頭,要么是制造成為一頂標榜藝術的高帽。我們傻眼了。學了這么多年的雕塑,越學越糊涂了,連什么是雕塑都弄不清楚了。我想,這是不是因為進入新的世紀,世界越來越小。西方的現代文化思潮對中國現代文化的建設產生了更多的不確定的因素。多媒體、網絡及數碼的普及,經濟的高速發展,促使一個時代真的到來了。
這是一個“草根的時代”;這是一個“世俗的時代”;這是一個“娛樂的時代”;這也是一個“媒體的時代”。好與壞,美與丑,真實與虛偽完全地被扭曲了。“秀”“炒作”“運作”這些新鮮出爐的名詞還在冒著熱氣。在這時代洪流的沖擊下,我迷惑了我真地想擺脫種種誘惑與束縛,跳出這股洪流,哪怕是偶爾探出頭來深深地吸一口氣也好。但是,我怎么就做不到呢?
在這里,我想以我的一件作品來表達我想法。這件作品的創作構思就是想表現我們這一代人浮躁,不安的一種現象。奔跑的人物形象,我用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出口的這一標志符號,鮮明而又現代。大家都朝著一個方向奔跑,亂糟糟的,沒有秩序,有的人感覺上是成功了,但是不知道何時又會“掉”下來。我想借此來表現我和我周圍的同學、朋友的一 種生活的狀態。(這件創作,我原本的創作構思是做幾百個奔跑的小人,選用十種以上的材料,讓這群小人匯成一股人流,放在室外,形成一種強烈的視覺效果。但是由于時間和材料費的問題,我只做了45個人,我想用它來代表我們班級的45個同學,包括我自己。)
我漫無目的的跑著,不知道要去向何方,只是不停的跑。跑。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