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學數學后進生的成因及對策
房光彩
后進生學習底子薄,學習沒興趣,容易自暴自棄,教學中教師正確處理顯得尤為重要。
一、導致學生后進的原因
導致學生后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分為主觀和客觀原因。
(一)主觀方面
1.學生的意志薄弱,情感脆弱,自覺性差
意志是為了實現學習目的而努力克服困難的心理活動,是學習能動性的重要體現。學習活動總是與不斷克服學習困難相聯系的,與小學階段的學習相比,初中數學難度加深,教學方式的變化也比較大,教師輔導減少,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增強。
2.缺乏自信心
課堂上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或布置的練習漠不關心,若無其事。解題過程沒有步驟,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們缺乏積極思考的動力,不肯動腦筋,總是缺乏自信,遇難不究,抄襲了事,不想尋根問底。
3.缺乏責任感
解題時不遵循一定的步驟,解題過程和邏輯性。不能正確靈活地運用定理、公式.對作業練習等應付了事。不重視考試,缺乏競爭意識。
4.缺乏學習數學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是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力。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學習興趣與學習的關系主要表現在當學生對某門學科產生學習興趣時,他就會產生力求掌握知識的理智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采取積極主動的意志行動,使心理活動處于積極狀態,從而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相比小學數學而言,初中數學教材結構的邏輯性、系統性更強。首先表現在教材知識的銜接上,前面所學的知識往往是后邊學習的基礎;其次還表現在掌握數學知識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須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學生對前面所學的內容達不到規定的要求,不能及時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就造成了連續學習過程中的薄弱環節,跟不上集體學習的進程,導致學習分化。
(二)客觀方面
客觀上的因素也是導致學生后進的原因之一。表現在:
1.家庭方面
家長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言行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著子女。他們只注重結果,根本就不注重怎樣耐心細致地去輔導的過程,他們又不能很好地配合學校教育,于是導致學生學習差。有的又過于強調數學的重要性,強迫子女加班加點學習,從而讓學生產生了一種逆反心理。
2.教師方面
數學教師的素質對學生數學素質起著決定作用的因素。數學教師的素質包括專業水平、教學水平、教學態度以及教師心理狀態等。產生數學后進生從數學教師的因素來分析大致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a、教師的專業水平較差,教學過程中經常出現差錯,引起學生的不滿,從而失去對教師的信任;b、教學水平低下,上課刻板無趣,無法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c、教學態度不端正,經常歧視弱勢群體,甚至諷刺謾罵學生,致使學生討厭老師,甚至厭惡數學課;d、教師本身的心理不健康,常把來自于工作、生活、家庭等的不滿情緒帶進課堂,甚至遷怒于學生,從而引起學生的反感,產生對立情緒;e、教師過分強調數學的重要性或者過度宣揚學習數學的困難,導致學生產生對數學的敬畏感。
3.社會方面
當前的社會有一小部分人沒讀幾天書,卻靠錢權關系或機遇掙到大錢;或有些靠不法手段成了“爆發戶”,致使一些學生過早地放棄了求學的觀念。
二、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
(一)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
1.重情感教育,用愛心感染學生,增強學生的自尊心,樹立主人翁的責任感
中學數學是一門較枯燥的學科,多數農村中學的學生不喜歡學習數學,覺得難,沒有興趣。那么要讓學生喜歡你的這門課,首先得讓學生喜歡你這個人。馬卡連柯說過,愛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愛心和耐心,愛心是一切教育活動的基礎前提,耐心是愛心的延續,是一種冷靜和寬容。愛心是促使他們不斷進步、積極向上的基本保證。
教育中獻出愛心,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感到老師是他們的朋友,這一點很重要。因為中學生是正處于青春發育期的少年,許多情感問題容易受到感染,若老師對他們不聞不問,或責罵他們、打擊他們,這會使他們對老師抱有成見,很怕老師、不喜歡這位老師。這樣學生就沒有上這位老師課的心情,久而久之,學習興趣全無,學習成績也會大幅度下降。教師應該特別注意保護他們的自尊心,要經常運用表揚、獎勵的手段鼓勵學生。應該循循善誘,耐心地教育,只要學生有小小的進步,教師也要及時地表揚。這樣才能使他們從怕數學課直到愛上數學課,對數學這門課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這樣,才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有主人翁的責任感。
2.讓“成功”走進課堂,增強后進生的自信心
從心理學角度講,十幾歲的青少年都有強烈的好勝心理,而且在他們成功時,由于心理上得到欣慰和滿足,很容易接受別人的引導和鼓勵。因此,要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除了注重情感教育外,還要破除學生對成功的神秘感,并處理好許多的“第一次”,充分發揮“首次效”的積極作用。
在教學中告訴學生,并不是每次考試都要滿分才算成功。目前比過去進步就是勝利,就是自己在數學上的一次成功。
另外,教師在教育中應多表揚鼓勵,少批評、少諷刺、不歧視、多引導,不斷地發現他們身上的長處和閃光點,鼓勵他們揚長避短,不斷進步。讓學生樹立自信心,鼓勵他們走向成功之路。教師在教學中應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學計劃,適當選擇方法,將內容分層次地要求學生,使每個學生都能夠聽懂、學會、記牢。使每一位學生經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遵循“宜淺不宜深,宜慢不宜快”的原則。精講多練做好個別輔導,做好分類指導,對基礎好的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這樣可以使班里的后進生跟得上,使基礎好的學生又“吃得飽”。從而使學生都嘗到學習數學“成功”的甜頭,進一步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另外,在每次全校集會上,教師可以多講優秀學生的事跡,講他們優秀的品質、學習方面的經驗,以激發其他同學的學習興趣,為實現目標而拼搏。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樣的教育富有想象性、感染性和可信性。
3.化枯燥為有趣,讓后進生在快樂中學習
數學多為抽象、枯燥的,學生學習起來感覺無味,這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盡量將書本上的知識加以研究,使之變為形象、生動、有趣的問題,或者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在游戲中、實踐中學到知識。可以讓學生動手親自剪紙、操作,使他們身臨其境。再舉舉生活中的實例,這樣就把枯燥的內容變得生動有趣,從而收到理想的效果。 (二)注重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
1.教會學生預習的方法
預習是學習各門課的有效方法之一,但農村中的學生大多數不會預習。因此,教師有必要教會他們預習的方法。預習就是在上課前將所要學的內容提前閱讀,達到熟悉內容、認識自己不懂的地方的一種方法。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教會他們作記號,以便在上課時認真聽講。從而真正理解這些有困難的內容。
2.教會學生聽課的方法
聽課是教學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多數學生在聽課時不懂方法,學習效率也就不顯著。那么怎樣聽好課呢?
(1)在聽課時必須專心,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
(2)抓住重點做筆記,上課時教師會強調某些重要問題,以及還會把某些公式定理及方法板書在黑板上。那么就要求標上重點符號,并做上筆記,將某些知識點記錄下來,以便復習鞏固。
(3)在預習中作上記號的知識點應認真聽,多提問,保證能聽懂。
(4)積極回答教師的提問,做到先思考再回答,不要不作思考地回答。
3.指導學生掌握知識的方法
認真完成課堂練習,將所學知識掌握鞏固。多數學生在學習過后不習慣于將所學知識進行歸類,這就要求教師教會學生將所學知識點同以往學習的內容進行歸納、對照,比較其異同點。
(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人生。美國教育家布魯姆認為90%以上的學生的智力是相差很小的,都能學好。數學后進生往往是沒有好的學習習慣造成的。他們不會學習,對數學概念、公式、定理、法則死記硬背;不愿動腦筋,一遇到問題就問老師,甚至扔在一邊不管。在教學中,我注意要求學生預習、自學,在學習中注意知識的形成過程、結構和聯系,總結尋找學習的規律,培養了學生自覺學習的好習慣。解答問題時,也要注意啟發引導,讓他們自己動腦,引導他們分析問題,解答問題。從不給他們現成答案,要隨時糾正他們在分析解答中出現的錯誤,逐步培養他們自覺思考的能力。
現在我們的教材可謂一個“新”字,在每章每節中編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讀一讀,其獨具匠心。其宗旨是設法使學生感到有趣,學方法、學內容同時對教師的教法提出了高標準、高要求,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注重的方面:
1.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的好習慣
這不僅僅是在課前的預習,還是課堂上的學習,甚至是課后的練習鞏固。都需要學生通過自覺學習來完成。又特別是后進生,養成了自覺學習的習慣后,成績一定會突飛猛進的。
2.培養探討的習慣
課堂上教師通過有針對性客觀性地提問,引發后進生進入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景中,引發他們積極探討數學知識,逐步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討論的習慣。
3.培養學生善觀察的習慣
觀察是引發學生學習的一種動力。后進生的觀察能力必然要差些,所以我們的教師就要有方法。采用豐富多彩的畫面去引導學生觀察,從而就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他們就能夠積極主動地去觀察思考,獲得知識,以至于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這樣使學生體會觀察而帶來的收獲與興奮,就自覺養成了觀察的好習慣。
4.培養小結的習慣
在課后教師要求學生對知識點進行小結,即本節課學習了哪些內容,重點在什么地方,最容易出錯的地方在哪里?這樣強調自己去學習。小結使學生學習的效果明顯,認識結構清晰,學過的知識不容易忘記。教學實踐證實,只有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才能保持他們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另外,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注意難易程度。我很注重加強對后進生的輔導、轉化,督促他們認真獨立完成作業。對作業做得較好或作業有所進步的后進生,要及時給予表揚鼓勵。教師要注意克服急躁冒進的情緒,如對他們加大、加重作業量的做法就很不可取。對待后進生,要放低要求,采取循序漸進的原則,諄諄誘導的方法,從起點開始,耐心地輔導他們一點一滴地補習功課,讓他們逐步提高。
在教育實踐中如何引導和轉化后進生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體會也各不相同,還有待于我們共同研究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