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以新聞為本位”漸進靠攏——論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30年來的漸進變化
陳力丹 焦中棟
關鍵詞: 新聞聯播 新聞
“以新聞為本位”,[1]是邵飄萍1923年在他的《實際應用新聞學》中提出的對新聞傳媒的基本要求。然而,這個概念對長期以來以宣傳為本位的黨的傳媒來說,是陌生的,因為在那時的具體斗爭環境中,黨的傳媒以宣傳為本位是必須的和不言而喻的。
我們走過了曲折的道路。1978年元旦,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正式開播,當年底,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的新進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縱觀30年《新聞聯播》的發展,顯現出一種隱約、漸進的變化線索,即向“以新聞為本位”靠攏。這種靠攏,表現為觀念和內容、形式和手段的變化。
《新聞聯播》的傳統套路一向被視為經典傳統,似乎不可動搖。其實,它在30年的發展過程中,不知不覺悄然發生著變化,因為改革開放的趨勢無法逆轉,朝前走是唯一的出路。指出這一點的目的在于:我們需要進一步采取主動而積極的改革態勢,而不能被潮流推著走。大眾傳媒作為一種社會職業,就報道職能而言,以新聞為本位是不言而喻的。我國的傳媒在改革開放的新的歷史時期,從單純黨的宣傳工具,轉向了傳媒業的職業化,盡管傳媒仍然負有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的任務,但報道本身要遵循新聞傳播的規律,這是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要求。因而,《新聞聯播》在以新聞為本位的職業角色方面,仍需進一步解放思想。
一、《新聞聯播》:中國電視收視王牌
1980年11月開始,《新聞聯播》陸續播出了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審判林彪、江青集團的報道,帶來《新聞聯播》初期發展史上首輪收視高潮。2007年12月19日,中央電視臺發布了“2007年全國電視觀眾抽樣調查”結果,在觀眾最喜愛的電視欄目中,《新聞聯播》仍居榜首。前20年中,央視《新聞聯播》的收視率一直保持在45~50%,近幾年收視率有所下降,甚至在廣州、上海等地退出了收視前十名的行列,但全國的收視率水平仍保持在20%以上,無可爭議地捍衛著收視王牌的地位。
作為黨的政策的權威傳達者,《新聞聯播》擁有豐厚的政治資源,這樣的資源是其他電視傳媒不能具備的。1981年4月,在青島舉行的全國電視新聞工作座談會做出兩項重大規定: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電視臺都是中央電視臺的集體記者,有責任、有義務向中央電視臺供稿;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電視臺必須轉播《新聞聯播》節目。1993年,中共中央宣傳部、廣播電影電視部下發《關于地方廣播電臺、電視臺必須完整轉播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節目的通知》,再一次強調了《新聞聯播》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通知要求,各級地方臺(站)必須以專用頻道完整轉播中央電視臺的第一套節目。在轉播中央臺節目時,不得插播自辦節目和廣告。因此,每到晚上19:00~19:30分,全國各級電視臺都在轉播《新聞聯播》,這使得該節目在該時段沒有競爭者,獲得了幾乎絕對的收視率保障。《新聞聯播》也成了中國政治動向的風向標,它的細微變化都會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甚至是播音員換人,播音員的服飾、發型,說話的語氣和語調的變化,都會引起人們對中國政治的種種猜度。
由于其獨特的地位,《新聞聯播》節目也為央視帶來了豐厚的經濟利益。插播在《新聞聯播》和《天氣預報》之間的廣告被稱為“標王”,成為中國廣告市場上的“王牌”,1997年曾被“秦池”酒的廣告推上3.2億元的瘋狂高點。
二、政治新聞的價值表達長期停留在表層
1982年9月1日起,中共中央明確規定,重要新聞首先在《新聞聯播》中發布,由此開始奠定《新聞聯播》節目為官方新聞發布渠道的重要地位。此后,收看央視《新聞聯播》,逐漸成了中國電視觀眾了解國際國內大事、知曉中國社會變革風云的最重要途徑之一。但是,由于以宣傳為本位的傳統十分強大,《新聞聯播》豐厚的政治新聞資源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節目長期停留在政治事實的套路化表達層面。新聞價值的標準被弱化,政治宣傳的角色被強化。這種強化明顯地體現在節目的內容格局上。
根據1984年的一項研究,當年6月11日~30日的《新聞聯播》節目中,領導同志接見外賓、視察、通電、有關單位發布命令、公告、決定、聲明等占7.7%;各種會議新聞占14.6%;各種典禮、儀式占4.1%;三類新聞占國內新聞的26.4%。1995年的一項抽樣統計顯示,《新聞聯播》的會議新聞和外事新聞占播出總條數的比例,均高居國內幾大媒體(《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光明日報》、《工人日報》、中央電臺)之首。之后,又有研究者對1999年和2000年的《新聞聯播》進行抽樣,發現“領導人活動在《聯播》中所占時間最長,占時政新聞的35.3%。外交新聞則條數最多,共54條,總長度為64分33秒(3873秒),占時政新聞的31.0%。會議新聞的總時長也比較長,比例達到時政新聞的15.6%。從平均時長來看,領導人活動(157.8秒)、宣傳重點(129.0秒)、會議新聞(93.2秒)三類新聞排在前三位?!盵2]
這樣的內容比例不僅僅是對新聞傳播特點的背離,也是對政治傳播的一種淺層理解和把握。領導人的國務活動與重要會議都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自然應當在國家電視臺的高度予以強調。但是《新聞聯播》幾十年如一日的僵化報道模式,并不符合反映“國計民生”的真實需求。人們總結包括《新聞聯播》在內的大量的官話套話,例如:“開會沒有不隆重的,閉幕沒有不勝利的,講話沒有不重要的,鼓掌沒有不熱烈的,領導沒有不重視的,看望沒有不親切的,接見沒有不親自的,進展沒有不順利的,完成沒有不圓滿的,成就沒有不巨大的,工作沒有不扎實的,效率沒有不顯著的,人心沒有不振奮的……”,等等。這樣機械、膚淺的報道模式,難以真實反映我國社會實際發生的變化。楊偉光在《新聞聯播20年》一書的序言中說:《新聞聯播》同觀眾的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比如新聞太長,信息量不夠,會議報道太多,真正有新聞價值的新聞不足等。這不僅僅是《新聞聯播》的毛病,也是中國電視新聞整體的頑疾所在。
其實,以《新聞聯播》為代表的電視新聞節目,其根本問題不是時政報道量上的增與減,而是如何轉變對“什么是新聞”的認識,按新聞傳播規律辦事的問題。
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講話中批評說:“有一個問題,就是形式主義多。電視一打開,盡是會議。會議多,文章太長,講話也太長,而且內容重復,新的語言并不很多。重復的話要講,但要精簡。形式主義也是官僚主義。要騰出時間來多辦實事,多做少說。”[3]
三、中央關于改進會議和領導人活動報道的意見沒有得到很好貫徹
2003年3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討論《關于進一步改進會議和領導同志活動新聞報道的意見》。 《意見》指出,中央領導同志的常規性活動,一般不做報道;除了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會議外,會議報道不應把中央領導同志是否出席作為報道與否和報道規格的惟一標準,不應完全依照職務安排報紙版面和電視時段?!兑庖姟芬蟮胤近h報關于地方領導的報道規格,不得簡單比照中央領導,因為中央領導同志擔負著國務活動的任務。這個《意見》體現了新一屆黨和國家領導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務實、親民的工作作風,給予了傳媒一定的選擇權。
然而,我國的電視新聞,貫徹這個《意見》的動作比較緩慢。五年過去了,現在非《新聞聯播》的電視新聞節目的變化相對明顯,正在努力以新聞價值為主要選擇標準來安排新聞的順序,突出報道特別有新聞價值的剛才發生的和正在發生的事實。但是聯播節目由于過大的傳統慣性,以及較多的具體原因,變化較少,甚至有的時期被強行加進去的非新聞內容還呈上升趨勢,這個黃金時段幾乎變成了政治宣傳廣告的時段。
可喜的是,最近這段時間,許多重大事實發生,全國人民,乃至國際社會都在關注我們播報什么新聞,如何播報新聞,胡錦濤、溫家寶同志多次講話,要求新聞傳播為人民服務,貫徹信息公開的政策,聯播節目的新聞性內容有所增多,能夠感覺到它在努力跟進形勢的變化。
關于電視新聞改革,有的省級電視臺在省委的支持下,電視新聞節目的改革進程反而比中央電視臺要早。例如在2001年11月,海南省委常委會就改革領導活動報道做出規定:媒體對常委出席一般性會議和活動、一般性考察和調研活動不作報道;常委出席重要會議和活動的報道,由新聞單位自行安排,不要使用“重要講話”、“指示”、“視察”等字眼。
2006年12月,重慶市發布了一個涉及傳媒改革的文件,明確了這樣的原則:會議報道原則上不以市領導是否出席作為報道與否和報道規格的惟一標準,也不絕對依照領導職務排序安排報紙版面和電視時段。通常情況下,《重慶日報》一版、重慶廣播電臺、電視臺主要新聞欄目對基層的報道不低于各自總篇幅的三分之二?!耙v出大量頭條的版面和時段用于面向基層、服務群眾的報道。”文件要求,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市長、市政協主席除涉及全局性重要活動以外的常規性調研活動,只發《重慶日報》二版,廣播、電視報道不上頭條。文件要求注重新聞價值,“減少單純行蹤性報道和會議進程式報道,力戒空泛和一般化”。這樣的文件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海南和重慶的新聞改革有可操作的文件作為依據,因而包括電視新聞在內的傳媒新聞遵循新聞價值編排,能夠做到立竿見影,獲得了廣泛的贊譽。從兩地的改革來看,電視新聞報道的改革似乎已經開始向最為敏感的領域推進。但是,這種基本依賴于當地、當時主要領導人政治智慧的改革,給人留下了“人走政息”的擔憂。在新聞體制沒有根本改變的前提下,這種改革難以為繼,其經驗更沒有得到推廣。
四、2003年以來電視新聞向“以新聞為本位”靠攏
為了說明最近央視《新聞聯播》變化,我們抽取了2008年9月15~21日共7天的《新聞聯播》進行量化考察。這7天共播發新聞118條(包括國際國內簡訊、評論),日均16.86條。其中:國家領導人(包括政治局委員王剛、張德江4條)的外事活動21條,約占全部新聞的19%,領導人出席的重要會議、簽署文件、發表講話等10條(不包括關于“三鹿奶粉事件”的視察、講話等),約占8.5%,奧運、殘奧新聞17條,約占14%,有關“三鹿”奶粉新聞23條,約占19.5%,其他火災、礦難報道3條,約占3%,經濟建設成就、先進人物、道德楷模等正面報道20條,約占17%,國內國際金融證券新聞9條,約占8%,其他國際新聞6條(不含金融證券),約占5%,其他內容分別為預告3條,轉發《人民日報》社論1條,紀念活動1條,通知1條,書訊1條,節日1條,天氣情況1條,總體約占7%。不同類別的新聞所占的時間長度分別為:領導人外事活動共1413秒,約占總時長(7×30×60秒)的11%,國家領導人出現的重要會議、簽署命令、發表講話等總時長1591秒,約占13%,二者相加24%;這個比例要比過去的數據低一些。而有關“三鹿奶粉”事件的報道總時長2779秒,占全部總時長的22%,據各類新聞之首。
《新聞聯播》針對“三鹿奶粉”事件所做的報道,在保持連續報道的同時,在每天的新聞排序中有也一個持續上升的過程。相對于領導人活動的減少,圍繞熱點問題進行的系列報道、連續報道不斷增多,這既體現了中央政府“讓政府在陽光下運行”的執政理念,也體現了中國電視新聞直面社會熱點、構筑公共信息安全平臺的努力。這是中國電視新聞的較大進步。
這種進步并非是一夜之間到來的。
改變的起點在2003年。這一年“非典”疫情的蔓延,給中國電視新聞出了一道難題。對這道難題的破解,關系到中國電視新聞改革的方向性問題。根據傳統的新聞傳播觀念,新聞傳播的首要標準是政治標準,故有毛澤東“新聞、舊聞、無聞”的觀點。這種政治策略,在傳播渠道單一的泛政治化社會背景下,有其實用價值。但在新的環境下,這種政策可能會給我們造成很大的損害。例如“非典”疫情蔓延的初期,世界上127個國家宣布抵制中國的人流和物流。進入21世紀,我們已處于多媒體融合的時代了,如果出現足以影響整個社會公共安全的重大事件,仍然要將新聞“捂一捂”、“放一放”再說,就會造成我國在國際政治上的被動局面,經濟損失也是巨大的,這種情況已經多次發生過。而失去人民的信任,則是難以彌補的損失?,F在的公眾,已經學會了通過多種渠道獲得信息和比較信息的真實與虛假、實在與套路化?!缎侣劼摬ァ访鎸@種變化,應該有所應對。
“非典”之后,信息公開的政策研究進入日程,電視新聞傳播的價值觀念有了一定的轉變。2007年底,我國頒布《信息公開條例》。2008年的幾次“危機報道”(南方冰雪災害、山東火車相撞脫軌、四川地震災害等),從正面驗證了按照新聞傳播規律辦事對整個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作用。北京的奧運會,又為中國電視融入世界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也預示著中國電視新聞未來發展的大方向。
2003年5月1日央視新聞頻道開播,當時正是“非典”蔓延之時。5月7日我戴著口罩做客梅地亞的央視網站,評論了新聞頻道的建立。這個頻道24小時整點播出電視新聞,開始朝滿足受眾對新聞信息的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的需求變化?,F在,這個頻道從早晨的《朝聞天下》到中午的《新聞30分》,下午的《新聞社區》,晚上的《新聞聯播》、《晚間新聞》,再加上整點的新聞播報,加強了中國電視新聞傳播時效性,表現形式些許呈現多樣化。同時,新聞訪談和深度報道一定程度構建了中國電視新聞的深度。
但是,五年過去了,新聞頻道至今無法轉變為24小時滾動播出新聞節目,而現在世界上這類新聞頻道已經變得很平常了,連印度都有幾套這類的電視新聞頻道。相形之下,中國的電視新聞如果仍然維持現在的新聞頻道的播出模式,特別是《新聞聯播》這個黃金時段的模式,已經不合時宜,顯得太落后了。
五、胡錦濤:“按新聞傳播規律辦事”
30年來《新聞聯播》的變化,主要是在表現形式方面,也就是在原有體制之內的“加減法”。比如,新聞主播的一個變為兩個,由手持稿件到使用新聞提讀器,由錄播變為直播,領導人的活動由平均5條減為3條,這些都是淺層變化。如何真正按新聞傳播的規律辦事,尚待破題。
《新聞聯播》承擔著重要的政治功能。在我國的體制下,這是一種獨占的資源優勢。但由于自我管控的原因,央視無法充分利用這種優勢展現自身的能量;同時,央視又承擔市場競爭的經濟功能,既占有公共資源,又爭奪市場資源。央視最大的資源優勢當為它的全國覆蓋率,但是這種極高的覆蓋率并非全是通過市場競爭得到的,從一開始就與其他電視媒體處于不對等的競爭層面。這就形成一種積重難返的體制難題。各省級電視臺、地市級電視臺,甚至縣級的電視轉播站,都有“類新聞聯播”節目,連基層的官員都在模仿央視聯播節目中官員等級來排座次,形成一種頑固的官方電視新聞報道模式。什么東西一旦變成了某種固定的套路,就變得很糟糕了。網上關于“22世紀的央視新聞聯播”、“小學生的新聞聯播”、“假如美國有個新聞聯播”、大清國和大宋國新聞聯播等等,雖然是幽默、惡搞,但也顯示了強烈而可怕的官本位意識通過聯播節目深入到民眾思維中所造成的惡果。
我們的電視新聞節目持有一種政治錯覺,以為電視新聞一旦擔當起“守望環境”的社會角色,就會危及政治安全。因此,在追求電視新聞的“政治價值”的時候,對新聞價值有意無意地忽略,不尊重新聞傳播的規律。今年6月20日,胡錦濤同志視察《人民日報》時說,要努力使新聞宣傳工作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才能不斷提高輿論引導的權威性、公信力、影響力,也才能增強輿論引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他的論述顯然應該成為央視聯播節目改革的方向和目標。
以《新聞聯播》為代表的電視新聞節目構筑的選擇新聞的標準,政治的單維度占主導。一個國家需要有黃鐘大呂般的嚴肅新聞,但是營造國家話語的方式方法應該多樣化的,它不僅僅表現為國家立場、成就展示,更多的應該是及時提供剛才發生和正在發生的重大新聞,如果這些常規的新聞不豐富、沒深度,前面的各種內容受眾不看,自然失卻了傳播效果。
仍然以2008年9月15日~21日的《新聞聯播》為例。從這些天的聯播中可以看到某種規律性的現象:16日、17日領導人的外事活動特別頻繁,共有17條,占全部7天領導人外事活動總數的63%,這與殘奧會期間大量外國領導人來華訪問有關,而18~21日的4天中只有3條領導人外事活動的報道,報道比例大大降低,這似乎更像是政治生活的常態。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后四天當中,領導人的國內活動大大增加,共有9條,而在16、17號只有2條。如果僅計算后四天的情況,《新聞聯播》中領導人的內政外交活動平均每天3條左右,時長430秒,約占當天節目總時長的24%,這與按7天統計的比例是相同的。因此可以得出結論,現在《新聞聯播》中領導人出席的內政外交活動,和過去相比有所降低,活動的重要性也有所提升;會議新聞明顯減少。但如果將他們出席有關“三鹿奶粉”事件、奧運殘奧等活動的時間全部計算在內,比例也并不比過去低多少。
最近《新聞聯播》的變化令人欣慰。盡管我們的電視新聞仍然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它確實在以漸進的方式,向“以新聞為本位”靠攏。胡錦濤視察《人民日報》時還說,必須不斷改革創新,按新聞傳播規律辦事,才能把握住輿論的主動權,才能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胡錦濤的論證,我們可以相信,央視的《新聞聯播》在權衡新聞的政治價值與新聞價值方面,會有所創新,為全國各級電視臺的“類新聞聯播”建樹尊重新聞傳播規律的新的風范。
[注釋]
[1]邵飄萍《實際應用新聞學》,收入《新聞文存》,中國新聞出版社1987年版,第422頁。
[2]以上數據分別來自高扶小《電視<新聞聯播>節目題材和時效的定量分析》與雷躍捷、林小游《關于<新聞30分>和<新聞聯播>節目的比較分析報告》及周小普、徐福健《<新聞聯播>樣本分析與研究>》三文。
[3]《鄧小平文選》第3卷381-382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