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兩“度”并兩“情” 熒屏系民生——常熟電視臺民生新聞欄目《今日傳播》的啟示
杭成
說《今日傳播》在電視新聞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并不過分,因為它在國內來說,較早地運用了全新的民生視角采制新聞,比一度掀起中國電視第三次革命的《南京零距離》還要早兩年。這種以人為本、大膽前衛的嘗試,為電視新聞的發展注入了活力、積累了經驗。《今日傳播》十年風雨兼程,公信力和美譽度不斷提升,這源自它在黨委政府和百姓之間架起了便捷的溝通之橋,給了觀眾更多的話語空間。具體說,《今日傳播》做到了兩個“度”和兩個“情”,也就是態度、溫度、情節、情懷。
一、態度
通俗地說,《今日傳播》的態度是指新聞輿論引導的方向,包括欄目對新聞事件的反應速度和剖析問題的角度,突出“快”和“銳” 。
十年來,《今日傳播》的24小時熱線電話始終保持暢通,哪里有重大突發事件,哪里就會有《今日傳播》記者忙碌的身影。如果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靠近新聞現場,就意味著在遠離觀眾。2004年10月21日傍晚,全國知名的常熟服裝城突發嚴重火災,一幢五層的鞋樓被大火吞噬,《今日傳播》記者接到報料電話后,放下剛捧到嘴邊的飯碗立即出發,幾乎和消防隊員同時趕到現場,全程記錄了滅火過程。2009年6月20日,常熟出現1例輸入性甲型H1N1流感病例,不明真相的百姓十分恐慌,各種謠言在蔓延,此時誰都無法阻擋謠言的傳播,更無法控制這種傳播造成的不良后果,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主流媒體發出權威的聲音。當晚,觀眾通過《今日傳播》得知患者的最新情況,各種謠言不攻自破,民心得到了穩定,媒體的權威性得到了樹立。
對新聞事件的快速反應,是《今日傳播》展現給觀眾的媒體態度。“快”保證了新聞的時效性和真實性,讓新聞有了鮮活的生命,但新聞僅有生命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有思想和態度,否則就會失去輿論監督和引導功能。污染環境、違章搭建、制假售假、子女不孝、騙人錢財等社會丑惡現象,《今日傳播》總是態度鮮明地予以曝光。2005年4月4日,《今日傳播》播出了新聞《河水污染 死魚萬斤》,立即引起相關部門高度重視,記者和執法人員多次深入排污企業調查取證。最終,排污企業受到了應有的處罰,村民的損失得到了賠償。另外,《今日傳播》還通過一篇篇語言犀利、觀點鮮明的追蹤報道,使不孝子女履行贍養老人的義務、影響市民生活的污染源被逐個清除、違章搭建被依法拆除。
面對政府職能部門的不作為,《今日傳播》記者沒有坐視不管,而是以人為本,奔走于政府和百姓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彰顯公平正義。2009年5月19日,有熱心市民向城管部門舉報違章搭建,但對方竟以雙休日要休息為由,不予受理。《今日傳播》以事實為依據,配發短評《莫讓雙休日成執法盲點》,一針見血地闡明問題的癥結:城管工作人員沒有真正把群眾利益放在心上,沒有把執法工作當成自己的神圣職責。雙休日無人執法,這是對違法人員和違法行為的縱容,是對法制尊嚴的褻瀆。短短幾十字,直指問題實質。
《今日傳播》記者知道,媒體本身并不具有行政力量,輿論監督是通過整個社會的輿論監督意識來實現的,它的力量是無形的,正因為無形,所以讓人感覺無處不在。但輿論監督的目的是為了迅速解決問題,并非為了曝光而曝光,所以《今日傳播》進行輿論監督時,不忘站在“治病救人”的立場,給被曝光的單位和個人足夠的話語權,做到報道的平衡性,并用短評給當事人提出合理化的建議。仍以短評《莫讓雙休日成執法盲點》為例,其中有這樣一段話:執法者都是普通人,既有休息的需要,也有休息的權利,但只要真正把百姓的利益放在心上,就一定能夠處理好執法與休息的關系,安排輪流休息、配備移動熱線電話、設置語音信箱,這些早已被其他執法部門采用的方法都可以借鑒使用。
很顯然,這則短評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說事拉理、有理有據、發人深省,具有很強的貼近性和啟發性。在《今日傳播》采編播人員的眼里,新聞絕不是簡單的文字加工,而是思想性很強的輿論宣傳作品,用帶有觀點性的語言引導百姓的思想脈搏和媒體一起跳動,才能啟迪他們的心智,使他們變得更加成熟和理性。正因為如此,采編播人員積極鍛煉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為塑造《今日傳播》“快”和“銳”的風格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溫度
《今日傳播》的溫度主要表現為對百姓的關懷和服務方面。當前,我國正處于改革、發展的重要時期,由于社會轉型造成利益關系的調整,社會上必然還存在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和矛盾,如下崗失業、城鄉差距、貧富懸殊等等。因此,民生新聞除了要發揮輿論的監督和引導功能,還肩負著“替政府分憂,為百姓解難”的責任。在不越位的情況下,要多為百姓提供力所能及的關懷和服務,在政府與百姓之間、百姓與百姓之間架起便捷的溝通之橋。
2001年6月7日,一對無助的年輕夫婦懷抱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4歲女兒走進欄目組尋求幫助,《今日傳播》當晚就播出了這條新聞,一句 “十萬元能阻斷四歲女孩的求生之路嗎” 在社會上激起層層愛的波瀾,愛心熱潮迅速掀起,一筆筆救命錢很快送到了女孩父母手中。《今日傳播》又馬不停蹄,聯合愛心企業共同舉辦大型募捐活動,手術費很快籌齊。小女孩赴上海接受手術時,《今日傳播》記者一同前往,給了她莫大的勇氣和信心。在她康復出院后,《今日傳播》記者依然經常到她家噓寒問暖,關心她的生活和學習,讓她感受到了濃濃的人間溫情。
正如觀眾說的那樣,《今日傳播》把關愛灑向了許許多多急需幫助的人,點燃了柔弱病殘者生的希望,《今日傳播》是有溫度的節目!的確,愛的力量是無窮的,它就像一雙隱形的翅膀,帶著受傷的人飛過絕望。同樣,愛的力量又是無疆的,這種大愛在2008年5月13日,也就是汶川地震后的第二天再次得到彰顯,《今日傳播》策劃舉辦的“燭光點點為災區祈禱”募捐儀式感人至深,愛心人士紛紛自發聚到活動現場,為災區群眾慷慨解囊,短短一個多小時,現場共募集善款12萬多元,創下了建國以來常熟市民街頭自發捐款的新紀錄。
節目活動化,活動節目化,以活動助推民生欄目的發展已成為現代傳媒出奇制勝、吸引受眾的法寶之一。《今日傳播》利用自身資源舉辦大型民生活動,為百姓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讓他們感受媒體的溫暖,感受社會的美好。十年來,《今日傳播》精心策劃的特色服務活動遍及城鄉。“元旦您放假,我們來服務”、“《今日傳播》五周年,我們共同度過”、“民生鄉鎮行”大型新聞行動等便民活動讓百姓感到《今日傳播》就在身邊。2009年舉辦的常熟市首屆尋親大會,讓近千名從小被抱養到外地的“游子”倍感溫暖,他們從祖國的四面八方聚到家鄉常熟,尋找親生父母;2010年,《今日傳播》成功舉辦了常熟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相親會,幾千名單身男女熱情參與,尋找意中人。為尋親者、相親者牽線搭橋,展示城市的溫暖,《今日傳播》這個能給百姓帶來溫暖和感動的欄目,無疑是民生的。現在,服務意識已經深深植根于《今日傳播》每位工作人員的心中,以記者名字命名的常態化服務板塊叫“夢鄉幫幫幫”,正是《今日傳播》服務大眾理念的集中體現。
三、情節
《今日傳播》走過十載,一路有“情”相伴。這里的“情”是指敘事情節和欄目所表現的情懷。把新聞事件浸潤在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中,這是《今日傳播》提升關注度的有效方法。新聞有了情節,就會有懸念,懸念關注的是結果,但展現的卻是過程,這恰恰是電視節目的魅力所在。我們也是觀眾,有誰不愿看扣人心弦的故事新聞,而去看居高臨下的說教式新聞?“新聞人物化、人物故事化、故事情節化、情節細節化”的理念為《今日傳播》的一篇篇新聞報道注入引人入勝的懸念。2009年12月7日,一名4歲男孩不慎掉進常熟一處建筑工地6米的樁井里,經過5個半小時的全力營救,男孩被成功救出。《今日傳播》先后派出5組記者全程記錄下了營救過程,跌宕起伏的情節緊扣人心。這場樁井里的生死營救也引起了中央電視臺的關注,中央電視臺專門派出衛星車趕到現場,通過《今日傳播》欄目的協助,充滿懸念的營救過程在央視新聞頻道滾動播出,還在當晚的《新聞聯播》中作了報道。透過《今日傳播》采制的這篇《樁井里的生死營救》,我們不難發現,正是揪心的懸念、抓人的情節把“同步、現場、過程、真實”這些電視最本質的元素展現得淋漓精致,使這篇新聞作品在全國同類作品中脫穎而出,捧回了全國一等獎。
說到情節,《今日傳播》還有三點經驗值得總結,一是除了挖掘隱藏在新聞背后的原因、過程、懸念等細節,還特別關注新聞事件中人的體驗、感悟和心態,這種“以人為本”的民生理念讓《今日傳播》記者挖掘出了更多令人回味和思考的情節,成為新聞的亮點,使新聞有了深度。從這個角度看,新聞的深度不僅源于新聞事件本身,還源于新聞事件與社會、新聞事件與人的關系,它是社會關系的總和,有了它,新聞就有了思想和靈魂,有了引導力。二是《今日傳播》并不一味追求新聞條數,而是盡最大可能深入挖掘每條新聞的信息量,避免落入內容同質的不利境地,這也滿足了觀眾要了解更多新聞細節、背景、人物命運和思想變化等更高層次的需求。三是不斷創新節目形態,在新聞采寫手段和表達方式上狠下功夫,比如大量采用原生態的新聞現場、字幕、音樂、特技等電視元素表現新聞事實,展現新聞情節,增強新聞節目的可看性和生動性,突出新聞的張力。
四、情懷
情懷來源于熱愛,《今日傳播》采編播人員熱愛新聞事業、熱愛賴以生存的美麗城市、熱愛城市里的百姓,大家想方設法通過媒體這個平臺,讓百姓感受到城市的美好,引導他們更幸福和諧地生活。2003年10月8日,《今日傳播》做出了一個驚人之舉:舉辦“撤縣建市二十年錦繡常熟今勝昔”大型電視航拍活動,乘上飛艇的主持人和記者用攝像機鏡頭帶百姓空中看常熟,這種大膽的嘗試為常熟電視熒屏增添了亮色,這種鳥瞰常熟的感覺讓百姓大呼過癮,終生難忘。
因為熱愛,《今日傳播》采編播人員始終不忘關注百姓的生活狀態、生存空間、生存環境,通過互動、體驗式報道拉近自己與百姓的距離。走進社區,和居民一起包粽子、包餃子;走進軍營,和部隊官兵一起過“八一”節; 走進西藏,看望常熟籍戰士;走近西部地區,慰問常熟籍支教者、資助貧困學生;走近城管隊員、民警、教師、營業員、外來務工者,體驗他們不為人知的工作和生活等等。
《今日傳播》為了做深、做細民生文章,還不忘關注百姓對工作和生活的感悟,由“急民之所急”到“想民之所想”,從呼吁奉獻愛心與社會公正,進而實現由個人的體驗與感悟啟發群體的思考與反省。具體做法是,以平民的視角來訴之以事、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百姓說出心里話和真實感受,消除他們心中的疑慮,消除人際交往中的隔閡,建立互信關愛的人際關系,這種以百姓心理作為切入點的報道思想,實現了由媒體對百姓的關注轉向更高層次的大眾關懷,《今日傳播》因此擺脫了家長里短、柴米油鹽的膚淺,而讓大民生理念真正深入民心。可以這樣認為,《今日傳播》從關注百姓的物質生活,到關注他們的精神世界,關注如何改善他們落后的生活理念,正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思想起了很大作用,這也是《今日傳播》十年關注民生、心系百姓取得的可喜進步。
十年,對于一個人來說,才剛剛邁入少年時代,而對于一檔電視民生新聞欄目而言,已是步入中年,尤其是在當前民生新聞面臨移位、越位、缺位,以及同質和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不高等瓶頸束縛的情況下,《今日傳播》這檔老牌民生欄目更應思考如何提升品質,實現可持續發展。說到底,還是要靠創新,用“大民生”理念提升《今日傳播》的品質;從“小處著手”,腳踏實地,捕捉反映民情民意的細節,用細節鋪就大民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