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冰心兒童散文的創作特色
未知
摘要:冰心是20世紀中國文壇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她的文學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小說、詩歌還是散文作品,都十分具有開拓性。她在文學創作中的鮮明特色以及她對新文學運動的貢獻和影響,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是非常突出的,而在冰心的作品里.成就最顯著、影響最廣泛的當屬兒童文學。此文著重從冰心兒童散文的題材、語言風格、藝術特色三方面逐一論述。
關鍵詞:冰心兒童散文,創作特色,愛的哲學 1冰心兒童散文的前后期題材不同 2 冰心兒童散文的獨特藝術風格 3冰心兒童散文風格變化的原因
緒論 冰心,原名謝婉瑩,福建長樂人,出生于福建一個具有愛國、維新思想的海軍軍官家庭。幼年的私塾啟蒙學習,為她后來的創作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冰心說,是“五四運動”的一聲驚雷,將她“震”上了寫作的道路。她自1919年開始文學創作,到1994年基本擱筆,度過了她漫長的創作生涯。 《寄小讀者》是中國散文園地里的一朵奇葩,確立了她在中國兒童文學史上的開拓者地位,而她豐富的知識,純潔的感情、新穎的形式,清麗的語言為“五四”以來的小朋友們開了一扇啟迪心靈的窗戶。在文學創作中的鮮明特色以及她對新文學運動的貢獻和影響,在20世紀的中國文壇是非常突出的。 冰心是“五四”以來一位有影響的女作家,同時也是第一個有影響的兒童文學家。冰心的創作風格,使她在“五四”以來燦爛的文學星河中,成為一顆獨放異彩的星星。茅盾說:“在所有‘五四’時期的作家中,只有冰心女士最最屬于她自己。……在這一點上,我們覺得她的散文的價值比小說高。”①她的個性和藝術特色更集中地體現在散文創作上。而在豐饒多彩的散文作品中,她為兒童所寫的那些篇章格外顯得絢麗多彩。 探討冰心兒童散文的特色,評價其中的得失,對繁榮我國現階段的兒童文學創作,特別是促進兒童散文的發展,無疑是有重要借鑒意義的。 1 冰心兒童散文前后期風格不同。從冰心赴美前夕的1923年7月開始寫作,一直持續到學成歸國后的1927年,冰心通過描寫她的“幼稚的歡樂”和“天真的眼淚”,盡情歌頌祖國、母愛、童真和大自然,尤其是母愛,②虔誠地謳歌母愛和童心是冰心早期兒童散文的主要內容和重要特色。而這一創作特色是和‘愛的哲學’分不開的。冰心“愛的哲學”是超階級的。她幻想把“母愛”作為改造世界的原動力,用“愛”來感化世人。這當然是行不通的。在“五四”時期,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之所以與她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一起逃進“愛的哲學”的避風港里自我陶醉,是因為當時的資產階級雖站在統一戰線的一邊,但卻缺乏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氣。受到這種階級氛圍影響的冰心,作品中自然表現出若于改良主義的色彩,對于那些“懸在天上人間的中段”的青年,當感到人生虛無時,當在黑暗的現實中受到心靈的創傷,以用本能的、天性的、無條件的、血統的母愛來療傷,無疑是“一劑良方”。 但是冰心提倡的母愛和童真還是有它積極可取的一面,不能一概予以否定。冰心的愛的歌唱,既傳達出全人類普遍相通、凡人皆有的一種高潔情愫,也表現了生活在充滿虛偽、奸詐的現實生活中的人們對于純真、無私的感情的渴求。③這愛的啟迪正是現代人性的初步覺醒,是典型的“五四”啟蒙話語。也正是從冰心開始,母愛才受到理直氣壯的認可和普遍的文學關注。冰心是世界文字中把母愛表現得淋漓盡致的作家之一。冰心以最熾熱的語言謳歌母愛,把母愛宣揚為至誠至大、至高無上的偉力,把母親宣揚為孕育著一切的“萬有之源”。在她的筆下,母親的愛是博大、深厚、忘我的,母親的愛又是具體可感的。“我的頭發……就是你(母親)付給我的萬縷柔絲”。母親的愛“包圍著我”,“聽得到她心脈的和緩跳動”。她因此常常沉浸在母愛的懷念之中。當不安寧的心靈需要尋求安慰和歸宿的時候,母親就成為最安全的寄寓之所。特別是在去國三年所寫的《寄小讀者》通讀集中,她以悱惻纏綿的筆觸把這種赤子之情寫得十分動人。《寄小讀者》是冰心“最自由、最不假思索”的作品。在《通訊,十》中,她幾乎是懷著一種顫抖的欣喜,津津回味著母親對她述說過的有關她幼年的事,“當她說這些事的時候,我總是臉上堆著笑,眼里滿了淚。聽完了,用她的衣襟來印我的眼角,靜靜地伏在她的膝上。這時宇宙已經沒有了,只有母親和我。最后我也沒有了,只有母親,因為我本是她的一部分”。而在《往事(一)之七》中,她更是發出了這樣的吶喊;“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蔭蔽?”風雨中,紅蓮旁邊一個大荷葉慢慢傾側了下來,正覆蓋在紅蓮上面,為它承受了全部的風雨。這一帶有偶然性的自然景象立即觸動了作者溫柔的情懷,聯想到柔弱的自己與恩慈的母親之間的親情,由衷地發出對崇高母愛的贊嘆。這種感情是多么的純潔、美好,也是值得珍重的。 有時,她對母親的摯愛又和祖國的抒懷融合在一起,達到一種崇高的境界。如她在給母親的信里寫道;“故國縱是一無所有,然已有了我的愛,便是有了一切!……飛揚的塵土呵,何時容我再嗅著我故鄉的香氣……”(《寄小讀者·通訊二十》)而在返家的途中,她是那樣欣喜若狂;“親愛的母親,我的腳已踏著了祖國的田野……母親,你是大海,我只是剎那間濺躍的浪花……在最短的時間中,即又飛進母親的懷里。祖國的海波,一聲聲的洗淡了我心中個個的夢中人影。”(《寄小讀者·通訊二十八》)。對于“可愛的海棠形的祖國”,她懷著深切的眷念之情。貫穿在冰心散文中游子的那種“仰首欲攀低首拜”的思緒和愛國情愫,像一根紅線串聯著她所有的作品,賦予它們更積極、更豐厚的內涵。因此,郁達夫評論道:“對父母之愛,對小弟兄小朋友之愛,以及對異國的弱小兒女、 同病者之愛,使她的筆底有了象溫泉水似的柔情。”同時,冰心總是用一種親切細膩的敘述口氣,娓娓道來,詳略有致,充滿了懇切的情意。這種敘述語氣,是冰心兒童散文的重要特色,加強了她作品的“溫柔”色彩。
對純真童心的歌頌,是冰心宣揚的母愛向另一方向的自然延伸。冰心把童真看得格外珍貴。她認為“可愛的,除了宇宙,最可愛的只有孩子”,她視兒童為世界上最純真、最可愛的朋友,以童真之美善反襯社會之丑惡及世風的墮落:“真理,在嬰兒的沉默中,不在聰明人的辯論里。”她把兒童作為純真的象征。她自己在青山沙穰療養院里養病時,也就“不妨重做小孩子”!“一切思想,也都照著極小的孩子的徑路奔放發展”,“有時對自己說些極癡的話……偶然睡不著,就自己輕輕的為自己唱催眠的歌”,從思想到行動都進入了“童心完全來復”的境界。在《往事·十四》里,她借小朋友杰的話,把海想象成一位女神:“海霞是她的扇旗,海鳥是她的侍從;夜里她曳著白衣藍裳,頭上插著新月的梳子,胸前掛著明星的瓔珞;翩翩地飛行在海波之上……”這種充滿童心的想象顯得奇特美麗I難怪會使兒童讀者感到親切,受到感染。而這種感染力的實現,正是借助于作者的“童心來復”。童心是溝通作者和兒童讀者間的橋梁,也是開啟兒童思想和心靈世界的鑰匙。冰心的兒童散文,抒情闡理的方式和語氣也特別注重兒童的特點,遵循“童心”特有的邏輯。她從兒童的特點出發,寓教育于情趣中,以情感人。她從不以少年兒童的教育者出現,不是以空泛的說教,生硬的訓誡來教育兒童,而是側重于愛的啟迪、美的熏陶,尊重兒童的主體性,培養他們成為心靈健康的現代文明人。她象一位知心的大姐姐,在與孩子們促膝而談,“用孩子的口氣,說天真的話。”特別是她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卻翹首遠望,懷念著軍閥混戰中的破碎的山河,字里行間流動著淡淡的鄉愁……這些都在孩子們的心靈里播下了愛的種子。這種愛的啟迪點點滴滴化作作者的真性情,化作作者的悄悄話而傳遞給小朋友。她的現代民主思想與傳統的“師道尊嚴”的封建等級制度觀念是水火不相容的。她以自己“從前也曾是一個小孩子,現在還有時仍是一個小孩子”而自傲,甚至自勉“要保守這一點天真,直到我轉入另一世界為止”。她將自己的整個內心世界袒露在兒童讀者面前,讓自己的心靈與讀者的心靈相撞,不時爆出感情的火花。 解放后,冰心有機會較廣泛地接觸國內外的現實生活。因而冰心兒童文學作品反映的社會生活面有了很大擴展,作品中就多了許多豐富多彩的生活圖畫。她回國以后獻給讀者的第一件禮物——《陶奇的暑期日記》,寫的是一個小孩子在一個半月中的生活記事,然而作者卻盡可能地在作品中展示出廣闊的生活,幸福的小伙伴們豐富多彩的暑假活動,正面表現了新中國兒童的幸福生活和他們在黨的撫育下健康成長。除此以外,作品還廣泛地涉及了舊社會的黑暗與痛苦,解放以后祖國沸騰的社會主義志愿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正義行為,以及從側面表現了日本人民的災難和美帝國主義的罪惡,這一切都構成了作品的富于時代氣息的廣闊背景。在《還鄉雜記》中,她以明快的調子、清麗的語言描繪了故鄉的深刻變化,贊美了勤勞的故鄉人民,在《二寄小讀者》中,展現了一幅幅國際間人民好往來的動人畫面和絢爛多姿的異國風情,她描繪出了意大利西海岸綺麗的風光,英國格拉斯哥城的蘇格蘭民歌晚會的情景,塔什干亞非作家會議的盛大;也向讀者訴說了意大利農民和工人的苦難生活,美國、非洲黑人的不幸命運和他們的斗爭。而《三寄小讀者》則是循循善誘地向兒童講小道理,進行“五愛”教育。她已經基本放棄對身邊瑣事的描寫,而努力用她的筆來吹響同時代的號角。在創作中努力以新的革命的思想來教育小讀者,作品中閃耀著一種以往所沒有的新思想的光芒。冰心這個時期作品里明顯的變化就是再也看不到那種繾綣動情的親子之愛的描寫。此時的冰心,正努力用她的筆來描繪祖國偉麗的生活和時代風云的變化。冰心還常常在文章中巧妙的糅進一些天文、地理、歷史方面的知識,使小讀者在妙趣橫生的情境中擴大知識面,增添智慧,培養兒童的博愛之心和進取之心。 如果說,跳出母愛的狹窄小圈子,使她作品的題材面擴展了,那么,避開寫母愛,則使她早期散文所特有的情感魅力消減了。同時,童心也在悄悄地變化。作者不再是那位“模仿小孩子的口氣,說天真的話”的大姐姐了,變成了一位慈祥的老師,而在《三寄小讀者》中,甚至出現了大段的“社論”式的語言,兒童文學的意味便淡了許多。這些變化都是“左”的文藝思潮的影響造成的結果。冰心以覺醒的眼光發現了母親,發現了兒童,則照亮了一片被遮蔽的生命世界。他們是“五四”文學旗幟下的兩大重要命題,體現了“五四”文學現代化的實績。它對現代人性建設的努力,對20世紀中國文學的貢獻,應該得到歷史的承認。 2 冰心是一位有獨特風格的散文藝術大師。郁達夫對她曾給予很高的評價:“冰心女士散文的倩麗,文字的典雅,思想的純潔,在中國算是獨一無二的作家了”(《(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柔和細膩的筆調,微帶憂愁的色彩,含蓄委婉的手法和清新明麗的語言,是冰心早期散文藝術風格的基本特色。 冰心的散文總是以情感人。她善于擷取生活中的片斷,將其融匯進自己的情感波瀾之中,用溫柔的情思和微愁的意緒感染讀者,把讀者帶進詩一般美妙的境界。這種微愁的意緒正是冰心所刻意追求的自己情感的獨特性,也是她作品的內在旋律。冰心幼年受到祖父和父母親的溺愛,剛懂事時,她隨著父母住在煙臺海邊。冰心愛海,為人所共知。大海陶冶了她的性情,開闊了她的心胸。在她稚嫩的目光中,世界便是“一望無際的湛藍湛藍的大海。”單調而孤寂的生活,使她的思想發展不同于常態的小女孩。她與大海為友,常對著大海沉思默想。那漫長的海岸,孤獨的燈塔,蕭索的村莊以及如咽如訴的喇叭聲,都以憂郁的色彩深深地印進了童年冰心的腦海里,化作一種潛在的情感力量。一經觸動,便會形成強烈的旋律,影響著作品的基調。《寄小讀者》等三組散文大部分是在客居美國時寫的。她說;“去國以前,文字多于情緒。去國以后,情緒多于文字。”(《通訊·十六》)去國懷鄉,思親戀母,便是她這一時期作品里流露出來的主要情緒。冰心寫道,當客船一離開黃浦江岸,她便想起“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離苦”的詩句。而且“無意中看到同舟眾人,當倚欄俯視著船飛濺的浪花的時候,眉宇間似乎都含著凄惻的意緒。”而到了威爾斯利,一天到湖上玩,忽然憶起左輔的《浪淘沙》詞,“覺得情景悉合,隨手拾起一湖石,用小刀刻上:‘鄉夢不曾休,惹甚閑愁?’兩句,遠遠地拋入湖心里,自己便頭不也回地走轉來。”并且這樣想:“只要湖水不枯,湖石不爛,我的一片寄托此中的鄉心,也永古不能磨滅的!”(《通訊·十六》)把個思鄉之情寫得何等感人,何等淋漓盡致。這種客居生活的愁緒和童年生活的感情印記疊印在一起,表現為冰心作品中具有獨特情感的“鄉愁”。她在《往事(二)》的序詩里這樣寫道:“她是翩翩的乳燕,橫海飄游,在她頻頻回顧的飛翔里,總帶著鄉愁!”這正是她這一時期生活和創作情感的自我寫照。由于歸思而漫涌起的無邊鄉愁,經過冰心著意的渲染和詩意的處理,變得格外凄惻感人。如在《往事(二)·六》中,她這樣寫著鄉愁:“鄉愁麻痹到全身,我掠著頭發,發上掠到了鄉愁;我捏著指尖,指上捏著了鄉愁。是實實在在的軀殼上感著的苦痛,不是靈魂上浮泛流動的悲哀!”把鄉愁寫成是實實在在的感覺,雖是作者的夸張,卻形象、真切。應該看到,冰心的鄉愁里深蘊著愛國情感。無論在日本抑或在美國,她總是在懷念故鄉。她告訴小讀者:“小朋友,我不是一個樂而忘返的人,此間縱是地上的樂園,我卻仍是‘在客’。”(《通訊·二十》)而山河破碎、貧窮落后的故國又不能不使客游他鄉的冰心平添幾分鄉愁。這種流貫于冰心作品之間的淡淡的鄉愁,形成一種內在的旋律和籠罩整個作品的藝術氣氛,使之更具藝術魅力。如果說,冰心是寫母愛最成功感人的作家之一,那么,她也是寫鄉愁最成功最感人的一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