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新聞的散文化寫作
普淑娟
摘 要:簡要論述了“新聞寫作散文化”正是新聞寫作創新中的一種,以及在向散文學習中需要適度。
關鍵詞:新聞;散文;文化寫作
“新聞寫作散文化”一直是新聞界的一個熱門話題,也是目前新聞寫作實踐中的一個潮流。新聞報道借助散文筆法,使新聞作品以鮮活的面孔呈現在讀者面前,日益為廣大讀者所接受和歡迎,并展示出這一報道方式的旺盛生命力。
作為新華社主要領導、名記者的穆青同志,在當時全國新聞界熱心從事改革的時候,提倡嘗試用散文筆法來寫新聞,主張新聞報道的形式和結構打破舊框框,破掉舊模式,突破傳統的寫作規范,要“向自由的活潑的散文式方向發展”。這些觀點引起了新聞界人士的廣泛注意。
所謂“散文化”新聞,就是說新聞報道的形式和結構具有散文化傾向,新聞像散文化的筆觸,構造出深邃的意境,以使用白描手法,結構像散文那樣富于變化,語言像散文那樣生動凝煉。
任何事物都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體。新聞報道也不例外,是報道內容和新聞形式的和諧統一體。一定的報道內容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新聞形式為它服務,只有這樣,形式才能充分表現新聞內容。隨著社會的發展,作為反映社會變化、為社會發展服務的新聞事業,其報道領域也由此擴大,新聞報道形式的變化也就成為一種必然。如果仍用原來的老一套,那么我們的新聞報道便會以同一幅面孔出現,使新聞失去應有的活力,讀者望而生厭。從內容出發探索表達形式,使形式更好地為內容服務。“我們必須敢于在形式上突破新聞體裁的固定程式,只要是有利于表達新聞內容,就可以調動各種筆法來進行寫作。”新聞寫作散文化正是寫作創新方法中的一種。新聞寫作向散文學習,借鑒散文靈活的筆法,一般可從如下方面進行:
(1)語言優美可讀性強。散文是心靈的譯碼,它聽從心靈的招呼,想到哪里,寫到哪里,毫無模式樣版。新聞應有文采,給人以美感,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就能獲得精神上的愉悅感,從而使閱讀行為在饒有興致中持續下去。語言單調枯燥,閱讀起來味同嚼蠟,讀者便會興味索然。內容是靠語言來表達的,語言應積極地為表達內容服務,有聲有色,有情有理地再現新聞內容全貌,使讀者在美的享受中輕松自如地獲得新聞信息。因此,在新聞寫作中,要講究詞語的選擇、句式的運用、修辭的變化、表達方式的變換,行文輕松自如,營造美的氛圍,使筆下的新聞有一種裝飾美,富有吸引力,增強可讀性。如新華社通訊《飛向太平洋——我國運載火箭發射試驗目擊記》,文章用詞通俗、貼切,運用比喻等修辭手法,把火箭發射后的聲響、氣勢、色彩以及人們的歡呼舉止與興奮心理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讀者眼前,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形,如臨其境。
(2)結構自由靈活多變。散文的特征是形散神不散,即主題明確,結構根據內容可靈活自由安排,沒有固定的格式,寫作手法靈活多變。它是所有文學樣式中最活潑、最自由的寫作文體。上下幾千年,縱橫數萬里,天上地下,古今中外,風物人情,哲理幽思,根據表現主題的需要,都可信手拈來,結構布局,揮灑成文。新聞借鑒散文靈活多樣的結構特征,可以突破“倒金字塔”、“三段式”、“排浪式”等傳統結構模式,使稿件形式新穎,生動活潑,給讀者以全新的感覺。
第八屆“中國新聞獎”消息類獲獎作品《首都女記協紀念楊剛逝世40周年》就是一篇會議新聞的典范之作。這篇報道擺脫了傳統會議新聞寫法的束縛,結構緊湊,主題鮮明、深刻。記者不拘一格從會議中選材,提煉出“一個人的感召力在他身后究竟能持續多久?”這一深刻命題作為導語并將其作為貫穿全篇的主線。圍繞主線,選取最具個性、最精彩的會上發言加以理性概括,夾敘夾議,既穿插背景材料,又注入深厚情感,內容緊湊集中,從不同方面表現了主題,讓人讀后留下難忘的印象。
當然,借鑒散文手法寫新聞應把握住一些基本原則,因為新聞畢竟有著自身的特點和規律,不能完全散文化。我們必須在堅持真實性、時效性的基礎上追求散文化的形式,必須始終注意把新聞價值放在第一位,新聞必須以傳播信息為己任。在這些基礎上追求適當的表現形式以達到形式和內容的和諧完美統一。在向散文學習中需要把握一個“度”,只能適度,不能過度。反之,就失去了新聞的本質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