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從王佐良《論讀書》的譯文看英語散文的翻譯
黃絢
論文關鍵詞:論讀書語言結構特征語言的表情功能信息功能美感功能祈使功能
論文摘要:本文以王佐良先生《論讀書》的譯文為例,分析了在英語散文漢譯時語言及結構特征的歸化,以及對語言的表情功能、信息功能、美感功能,以及祈使功能的傳達。 散文是一種獨特的文學體裁,其選材范圍廣泛,結構自由靈活,表現手法多樣,語言不受韻律的拘束。在文體特征上,散文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但卻往往又以其結構上潛在的層次感和語言的生動簡潔來打動讀者的心扉;在語言功能上,散文往往具備表情功能、信息功能、美感功能,以及祈使功能。 基于散文的以上特點,將英語散文譯成漢語時,譯文應完整地再現原文的結構特點,達到與原文相似的功能,使譯文的意義完整,語言流暢,地道。下文中,筆者將以我國著名的翻譯家王佐良先生對英國哲學家培根的“Of Studies”的譯文《論讀書》為例,簡要論述英語散文漢譯時應該注意的問題。 一、英語散文漢譯時語言及結構特征的歸化 總體而言,王佐良先生的譯文與原文是句句對應,有的句子根據漢語語法特點漢語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另一些句子則根據漢語的表達習慣而相應調整了語序,從而使譯文流暢自然。例如: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and forability.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長才。 上述譯文中,三個介詞被譯成了三個動詞,三個并列的介詞短語因此也成了三個動詞短語。這樣譯文符合漢語的層層推進的敘事方法及多用動詞的語言特征。又如: 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 sloth:touse them too much for ornament,is affection:to makejudgment wholly by their rules, is the humor of ascholar. 讀書費時過多易惰,文采藻飾太盛則矯,全憑條文斷事乃學究故態。 原文前部分“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sloth”是用不定式做主語。譯文照顧到漢語語言習慣,用“讀書”作主語。這既忠實地表達了原文的意義,又符合散文的樸素風格和中文簡練明快的特點,原文的后部分“is the humor ofa scholar”巧妙地運用“學究故態”將英語的靜態特點轉化成漢語的動態特點。 下面一句譯文也十分精彩: They prefect nature,and are perfected by experience:for natural abilities are like natural plants that needpruning by study;and studies themselves,do give forthdirections too much at large:exgept they be bounded inby experience. 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蓋天生才干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書中所示,如不以經驗范之,則又大而無當。 原文中的冒號被譯文中的逗號代替,原文中的總分結構也被漢語的連動結構代替。這樣使譯文更符合漢語表達的特點。譯文又巧妙地將原文中的“except they be hounded in byexperience”譯為主動語態,突出體現了漢語的語言特點。這里,我們不得不贊嘆王佐良先生駕馭英漢兩種語言的能力。 二、英語散文漢譯時對原文語言功能的傳達 散文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學體裁,往往具備表情功能、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及祈使功能等語言功能。因此,在英語散文漢譯時,我們不僅要盡最大的努力保留原作所具有的語言特征,而且要盡力傳達原作的各種語言功能。 1.譯文對原文表情功能的傳達 語言的表情功能體現在它能夠改變接受者的情緒狀態,能夠激發人內心深處的各種情感。散文的表情功能就在于它往往能夠以簡潔易懂的語言引起讀者的共鳴。在翻譯中,語言的表情功能的傳達致關重要,它直接關系到譯文的成敗。培根的“OfStudies”是公認的勸學名篇,因此譯文也應具有同樣的功能,在這一點上,王佐良先生很好地完成了他作為譯者的任務,使《論讀書》成了中國所獨特的勸學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