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關于越南高校漢語教學的一些思考—立足云南地理優勢開拓越南文化市場
趙紅霞
論文關鍵詞:越南高校漢語教學
論文摘要:隨著中國經濟和國際地位的迅速增長,世界范圍內的漢語熱持續升溫。“漢語熱”現象的出現,世界各國都開始關注漢語,中國在世界各地都創辦了“孔子學院”,漢語的傳播和教學主要集中在小學階段或是初學階段,這種學習方式更趨向一種民間的、非正式的教學方式,“漢語熱”更多的以這種形式出現,在組織形式、教學方式等方面都規范的“正規軍”—高校中的漢語教學方面,無論從關注程度、研究方面都是相對欠缺的。本文將從歷史、時代背景出發探討越南高校漢語教學情況,從而為我云南省更好地制定在對外漢語教學和國家文化交流方面提出一些很好的措施和建議。
一、“漢語熱”的背景
第一、隨著中國經濟和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世界各國對通曉漢語的技術人才的需求量有了較大增加。
“漢語熱”現象的出現主要是由于中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各個國家都把中國作為潛力很大的銷售市場和投資市場,失去了中國市場將意味著丟掉了很大的發展空間。所以說國外“漢語熱”的背景之一是中國的快速發展,沒有人愿意錯過“中國機會”。不管是旅游業還是外貿行業,漢語已經成為很多從業人員的必備素質之一。
第二、伴隨著中國經濟走向世界,中國文化撩開了以往神秘的面紗,走到各國友人的面前,漢學也因此成為“顯學”。
中國與國際的交流,使世界人民了解到中國的文化;了解到中國的語言。他們通過電影、電視和書籍了解到中國的孔子、孟子和莊子等;了解到中國的李連杰;了解到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這些都刺激每一個對中國感興趣的人學習漢語。黔之更多的來自一種個人的、民間的行為。
第三、中國的國際影響日益擴大,使得全球范圍內的民眾更想直接了解當代中國。
以上都說明了一個問題,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中國在國際舞臺上地位的不斷提升,給漢語的學習構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
對于世界人民對漢語學習的一種需求,中國政府也做出了積極的回應。中國政府也在有意識地推廣這一漢語熱潮,目前在世界各地普遍開花的“孔子學院”就是專門向外國人推廣漢語和介紹中國文化的機構。現在“孔子學院”已經成為與英國的“英國文化協會”、德國的“歌德學院”、法國的“法語聯盟”齊名的國際文化推廣機構。①中國自2004年在韓國首爾成立第一所孔子學院,政府計劃在2010年前在全世界建立500所孔子學院。孔子學院已經成為傳播中國文化和推廣漢語教學的全球品牌和平臺。截至2007年12月6日孔子學院達二百一十所,分布在64個國家和地區。
二、漢語教學在越南的基本情況
中國與越南有悠久的歷史,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后的前214年,派大軍越過嶺南占領今日越南北部和廣西、廣東、福建,征服當地的百越諸部族,秦朝在這一帶大量移民,設立了三個郡,其中越南北部歸屬于象郡管理。越南歷史上是講漢語的,后來1884年法國占領了越南,法國傳教士為本來采用漢字的越南,設計了一套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就是現在越南人稱呼為「國語」的拉丁化越南文字。歷史事件就不在這里詳述,我主要想表明的是越南和中國有著源遠流長的聯系,越南語很多是根據中國文字而生成的,從這個角度講,漢語的教學在越南來講,較母語是英語系的國家是相對容易一些,畢竟兩種語言有共同之處。上面講的是在越南歷史上,確切地說,是在1884年法國占領越南之前越南人講的是漢語。
漢語在越南的再次學習是從1991年中越關系正常化后開始的。1991年兩國關系正常化以來,兩國經貿合作發展迅速。兩國在文化、科技、教育和軍事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不斷向廣度和深度發展,黨、政、軍、群眾團體和地方省市交往日趨活躍,合作領域不斷擴大。雙邊貿易額從1991年的3223萬美元增至2004年上半年實現承包合同額2億美元,全年可望突破4億美元盧數字表明中越的合作是突飛猛進的,合作是離不開交流的,語言的障礙無疑給合作的順暢進行帶來了不便。具體到越南市場,便是中國大陸、香港、臺灣以及新加坡的公司和企業都紛紛到越南投資、辦廠,使越南社會對漢語人才的需求急劇增長。這便是越南人對漢語學習興起的一個歷史背景過程。越南人對漢語的學習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在中小學階段,華文教育在越南蓬勃發展,同時越南高校也在越中關系正常化之后就開始了正常化的漢語教學,為中越交流合作培養高層次的人才。
三、越南高校漢語教學的基本情況
以上提到的歷史背景導致了大學中文系成了熱門系,中文專業成了熱門專業,于是越南高校的漢語教學很快地發展起來。據統計,目前(2004年),越南數十所高校開設有中文系或中文專業,在校的中文專業學生約有一萬人。此外,許多高校都把漢語作為主要外語之一來開設課程。烏越南設有中文系和中文專業的學校一般都把漢語作為第二外語供其他專業的學生選修。這樣就可以在師資相對缺乏的條件下為更多的學生提供學習漢語的機會,使更多高素質的非漢語專業的人才接受到漢語教學,這樣為未來中越的合作和交往無疑是有助的。中越發展所面臨的語言和文化障礙將被掃清,這是一個構想,也是一種趨勢,是中國經濟、政治、文化飛速發展的必然趨勢。 越南高校中開設漢語專業的機構在韋錦海的文章中提到的有四種:公辦大學的中文系和中文專業、民辦或半公辦大學中文系或中文專業、在職教育(成人教育)的中文專業、普通高校的漢喃專業及中國學專業。作者分別陳述這幾類的情況,對各類機構都進行了詳盡的闡述,在這里就不一一陳述:者認為越南高校漢語教學中主要存在的問題有:漢語師資缺口大;學歷水平、職稱結構普遍偏低;對漢語教學缺乏全國性的總體設計;缺乏適用的教科書、參考書、工具書和必要的教學設備。這些給了我們一些思考,越南與我國的云南接壤,越南與云南在地理位置上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同時越南和云南在經濟上的合作和聯系也是很密切的,據統計,在2005年上半年,云南省與越南進出口累計完成4.8億美元,同比增長142.1 %,超越澳大利亞、緬甸,成為云南省第一大貿易伙伴。;法南利用地理優勢在經濟上已經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在越南漢語教學方面已經落后于其他省份了,尤其是廣西省在與越南在漢語教學方面已經走在了云南的前面,這個問題是值得深思的。我想探討的就是云南省如何利用自身的地理優勢、教育資源、教學經驗,在“文化出口”這個方面做出成績。這是一個雙贏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對外漢語教學可以在國際土壤中生根、中國的文化得以更大范圍的傳播;同時也解決了越南高校中師資缺乏、教材匾乏的現狀。
四、筆者對于云南在對外漢語教學方面的一些建議
(一)將對外漢語教學與國外的學校建立一種合作關系
中國一些高校開設有對外漢語教學專業,但是這個專業的人才培養出來未必都投身到對外漢語的教學中,這其中就有很多人學習了對外漢語專業但找不到這方面理想的工作,對外漢語教學的對象應該在國外,但有幾個人可以出國,來投身于這項事業呢?一些國家的漢語教學的師資是缺乏,而我們中國培養出來的人才卻面臨著找不到工作的窘境,這中間缺乏一種機制,缺乏一種將教師資源與需要這些教師的學校連接起來的紐帶。這不是一件個人的事情,這是關系到中國文化和文明的傳播,是中國走向世界的一個窗口,或是一個國外了解中國的推動器。巾國不僅要將中國文化傳向歐美,還要傳到東南亞。很多學子也是很希望去歐美學習深造,很少有人想到經濟相對落后的國家。這樣國家應該鼓勵更多的學子去這些需要漢語教師又沒有人愿意去的地方,給他們之間搭建橋梁。中國對外漢語教師與國外的學校建立良好的長期的合作關系,不僅可以使中國的學子的所學有用武之地,而且還改善了國外學校師資缺乏的現狀,同時促進了中國文化的傳播和世界人民對中國文化的了解。
我想這種長期的合作關系要比一些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活動對越南漢語教學師資有更大的幫助,穩定的教師資源,可靠的教學質量,這恰好解決了越南高校漢語教師缺乏的問題,很多教師供職于幾所學校,他們無暇做好備課,自然不能保證教學質量。
而云南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云南高校的對外漢語教學專業可以與越南高的漢語學專業之間建立一種合作,通過這種合作對于對外漢語教學這一專業來說也是一種促進,讓這門專業更能符合國外者:7語言學特點為茸根供豐富的教學經驗;同時,越南高校的漢語教學專業的教學質量得以保證。
(二)定期進行交流學習和溝通作為輔助手段
在建立合作關系的基礎上,定期舉行一些學術交流,這一方面可以交流經驗,可以把在教學中的成功的經驗讓大家一起分享,或是將教學中的疑問一起解決,另一方面對于中越高校教師之間也是一種情感的交流,形成一種教師之間相互學習,共同進步的良好局面。
(三)在優秀的學生中選派一些交換生,體驗語言教學環境
語言這種學科離開了交流的土壤,離開了語言環境,它就只能是一種文字。同時,作為一門外語教學的老師,同時要了解國外學習者的語言特點,了解他們的文化,尤其是越南文字是由漢字編的,這兩種語言天然的聯系為對外漢語教學提供了很好的條件。越南高校可以在漢語學專業中挑選一些作為交換生,讓他們到中國高校的對外漢語教學或是其他相關專業感受語言氛圍,而中國的交換生可以到越南高校去做一些漢語教學專業的助教,可以幫助在漢語學習中遇到困難的越南學生。這種點點滴滴的長期的工作對于越南學習漢語的學生是很大的幫助。這既可以讓越南的漢語教學專業的學生學有所成早日投人到他們本國漢語教學事業中,又讓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專業的學習在實踐中將知識鞏固和深化,這是理論和實踐的結合。
五、結語
在當前“漢語熱”的歷史背景下,抓住契機,立足本省,把對外漢語教學作為一個突破口,加緊云南與越南在文化上的交流和學習,推動云南和越南在經濟貿易方面的交流和合作。云南省高校將責無旁貸地承擔起這一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