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文化教育在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佚名
作者:富婭琳 王云莉 馮娟 劉鍵
【摘要】對外漢語教學即是一種語言教學,也是一種特殊形態的文化教學,具有文化性質。語言是文化的表達形式,因此在這種語言教學過程中,文化現象的詮釋和解讀也應該貫穿該教學的全過程。本文就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作用做一簡單探討,旨在強調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關鍵詞】對外漢語文化 教學 文化 文化傳播 1 引言 隨著改革開放和我國經濟的迅速崛起,隨著我國在國際上政治、經濟地位的提高,我國與世界各國的交往日益頻繁,我國成為令全世界矚目的焦點。“中國熱”帶來了“漢語熱”,目前全世界也在開展漢語教學,學習中文的人數已達3000多萬人,學習漢語的國家分布也極其廣泛。漢語已成為美國第三大使用語言,成為加拿大、澳大利亞第二大使用語言。迄今中國開辦對外漢語專業的高校已有百余所,包括一本院校、二本院校、獨立院校以及民辦院校。由此可見對外漢語專業在我國日趨的重要性,而對外漢語教學中課程的設置以及教學內容安排對于該專業的建設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 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性質 而所謂對外漢語,是以其他語言為母語的國家或民族的人為對象的漢語教學。但值得注意的是對外漢語教學是一門綜合學科,跟其他外語教學一樣,它有自己的研究對象、研究目的、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和理論體系,是語言教育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 語言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文化現象,語言教學因而也就具有文化的性質。我們在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教學目的等諸多方面都能看到文化的影子,那正是語言的第四個要素—文化要素的體現。因此對外漢語教學具有文化性質,在教學當中對語言進行文化診釋也就成為對外漢語教學義不容辭的任務。 3 中國文化教育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文化影響著語言,語言教學是不要體現文化傳播。要了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道德觀念、風俗習慣等等,就必須通過學習這個國家人民使用的語言。對外漢語教學教授的是漢語言文字,即就是漢語言的語音、詞匯、語法、修辭及其具體的組織原則,語言有其自身的規律性,但毋庸置疑的是語言體現的是文化,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中國文化教育的貫穿始終是至關重要的。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與文化無不體現在漢語言的各個層面上,下面就中國詞匯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做一簡單的分析。 詞匯與文化的關系表現得既直接又明顯。漢語中有許許多多飽含中華民族文化色彩的詞語。如漢語中的親屬稱謂詞。諸如“哥哥;弟弟”、“姐姐;妹妹”、“伯伯;叔叔;舅舅”、“姨姨;姑姑”等等十分具體的稱謂。這些稱謂折射出漢民族強調“長幼有序、嫡庶有別、長者為尊”的文化統,看重親屬關系的態度以及父權宗法制度和觀念在漢族社會長久存在的客觀現實。在這一套稱謂語中,真正與英語對應的只有六個,即父親—father、母親—mother、兒子—son、女兒—daughter、丈夫—husband和妻子—wife,其余的則都不對應,如:哥哥;弟弟—brother、姐姐;妹妹—sister、伯伯;叔叔;舅舅—uncle、姨姨;姑姑—aunt。不同民族語言中表示相同事物的詞,只有很有限的一小部分是等義的,絕大多數存在著差異。這些差異,有的是詞義指稱范圍不等,如漢語的“做”就分別對應英語中的“do”、“make”、“perform”等詞。漢語詞的指稱范圍要比英語詞的指稱范圍寬泛得多。相反的情況也不罕見,有些英語詞如“cousin”分別與漢語中的“堂兄弟姊妹”、“表兄弟姊妹”相對應。英語中說“delicate”,,漢語就得分開來說“精巧的”,“棘手的”,“靈敏的”,“精密的”、“病弱的”、“微妙的”。有的差異表現為漢語詞與外語詞在詞的附加意義上有差別。例如漢語中的“如雨后春筍辦層出不窮”具有褒義,一般用來表示“好的事情”。英語中的“spring up like mushrooms”卻是一個中性詞,人們固然可以用它來表示“好的事物”,但也能用它來表示“不好的事物”。所以有這種種不等義現象,是因為使用漢語和英語這兩種不同的民族語言的民族,在各自的社會發展過程中,賦予了指稱同樣事物的詞不同的附加意義和感情色彩。不同的民族語言在詞匯方面的差異是多方面的。除了上述提到的兩種外,還有許多。如中國飯館菜單上的菜名,而這些菜名一般難以翻譯。“東坡方肉”一菜,“肉”好翻,“東坡”難譯。我們只能告訴學生,那是“Braised Dongpo Pork”,若要把“東坡”一詞和它的典故也翻譯成英語,那就不是一兩句話說得清楚的。再如太極拳,太極拳術語便不好解釋。什么是“雙峰灌耳”什么是“海底撈針”我們當然可以把它們翻成“strike opponent’s ears with both fists”和“needle at sea bottom”,學生也能通過練習掌握動作,可譯文與原文比較,雖然表達直露了,可原文韻味盡失。又如中國古代哲學,“陰”、“陽”、“仁”,“義”、“智”、“信”。究其原因,就是因為這些詞語所表達的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事物與概念,要在別的民族語言中找到相應的語言表達形式,幾乎是不可能的。其他諸如表示中國古代典章制度的詞語、表示中華民族社會習俗的詞語等等,也都與中華民族的社會文化背景直接相關。總之,詞語與社會文化有密切的關系,詞語反映了社會生活。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要使來自不同社會背景的學生掌握漢語,僅在教學過程中教授詞匯的理性意義是不夠的。 由此可見,兩種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是語言學習中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在對外漢語教學的各個階段,在教授語言知識、訓練語言技能的同時,也要對授滲透于漢語之中的文化特性進行詳細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