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孔子的生態倫理思想及其現代教育社會學啟示
杜學元 張忻
論文摘要:孔子思想里有豐富的生態倫理觀念,主要體現在言論和思想的《論語》中。在環境形勢嚴峻、環境問題處處告急的今天,為了實現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我們有必要從孔子的生態倫理思想中借鑒其尊重自然、“弋不射宿”的資源節用觀,讓教育擔負起傳承儒家生態倫理思想的責任。
論文關鍵詞:孔子;生態倫理觀;教育社會學啟示;可持續發展
當今,環境問題已成了累及國計民生的一件頭等大事,也成了一個全球關注的問題。環境問題植根于社會經濟運行方式,在不同的階段,面對的資源環境問題是不同的。理論界普遍認為,“十五”以來,我國逐漸進入重化工業時代:從1999年以來,重工業生產增長一直快于輕工業生產。這個時期的顯著特點是嚴重的環境污染。對利益的追逐使一些人拋開了“以人為本”,“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并以破壞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為代價來換取他們所追求的最大利益。
我們從每年國家環保總局公布的有關環境污染的信息中可以看到一個個觸目驚心的數字和畫面:山西的焦炭污染,已使山西境內的黃河不再有鯉魚生長其間;淮河流域十年污染給兩岸百姓造成的疾病、死亡、后遺癥更是讓人不寒而栗;四川沱江特大污染讓沿江的百萬群眾飲水中斷達26天;哈爾濱松花江特大污染事件使該市居民無處取水……那些隨處可見的小污染更不必書寫。曾經的天藍藍、水清清、天高任鳥飛、魚兒自在游的美麗畫面已成了歷史,中國環境的可持續指數在全球居133位,中國的環境形勢處處告急!
在利益追逐者的心中,沒有了生態倫理觀念,也沒有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在他們眼前流動的只是從污染物中滾出來的金子。而在孩子們的眼中,綠水青山、樹木花草、芬芳的綠野,也只是書中的童話,傳說的香格里拉。所以,生態倫理教育、生態環境知識的普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應及早放在當代教育中。不要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要再以沉重的代價來換取眼前的利益。教育在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中擔負著重要的角色。而孔子的生態倫理思想,對我們如今的社會生態倫理具有很好的啟迪作用。
一、孔子的生態倫理思想簡介
(一)孔子“敬畏天命”的生態倫理意識
孔子談“天命”,這兩個字在《論語》里出現不多,僅見于這樣兩句話:“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及“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論語·季氏》)。
由上面兩句話可以知道,孔子把“知命畏天”看做是君子才具備的美德,這與孔子在《論語·堯》中講的“不知天命,無以為君子”是一致的。在孔子那里,“天命”即指自然規律,在《論語·陽貨》里記載的孔子與子貢的對話里,這種意識更加明顯:“子日:‘予欲無言?!迂暼眨骸尤绮谎裕瑒t小子何述焉?’子日:‘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這兩則對話體現了孔子明確的天命觀:天,就是四季正常運行的規律;是萬事萬物生長的地方,這就是天。從而“知天命”即是對自然規律的了解、掌握。能夠了解、掌握它,就是一種君子美德了。
孔子的生態倫理意識不僅僅體現在“知天命”上,而且更重要的是體現在“畏天命”上。敬畏天命是孔子提出其生態倫理思想的理論基石。為何要敬畏天命?因為“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命是客觀存在的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是一種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的必然性”四時變化,萬物生長都有其自身的規律性,人們只有敬畏他,尊重它,平等對待它,春耕夏播,才有金秋的收獲,人們只有適應它,也才能使自身有一個健康良好的生存環境。如果違背天命,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從而招致人類自身的毀滅??鬃泳次诽烀南氩粌H僅是人們要遵循自然規律辦事,而且還將“畏天命”與“君子人格”結合起來,體現了一種“天人合一”的生態倫理意識。后來的儒家和哲學也講“敬而無失”是“所以中”即致中和的最好途徑,是獲致道德本體的未發之中的根本功夫。致中和實是包括了主體對自然和社會的全部認識,但也包含著對所以然的自然客觀的“萬物化育之道”的認識。正如牟宗三先生所講:“儒家強調‘天人合一’,追求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他們的‘贊天地之化育’,是中華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主要代表。”后來儒家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共同表現出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與自然和諧的一致立場,大都淵源于孔子的“敬天畏命”。
(二)“樂山樂水”的仁者智者情懷
孔子在幾千年前概括了一句如今廣為人知的以山水為內容的生態倫理名言:“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智慧的人以水為樂,正如孔子自己在河邊上所發的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據記載,:“孔子觀于東流之水。子貢問日:‘君子所見大水必觀焉,何也?’孔子對日:‘以其不息,且遍于諸生而不為也。夫水似乎德;其流也,則卑下倨邑必循其理,似義;浩浩乎無屈盡之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溪而不懼,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此似正;綽約微達,此似察;發源必東,此似志;以出以入,力物就以化潔,此似善化也。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見必觀焉?!薄?《孔子家語》)從流水的奔流不息中,如他一樣智慧的人會感嘆時光流逝、光陰不再;會從東流之水聯想到人所應具備的倫理道德和品質:德、義、道、勇、法、正、志……其實,夫子是在告訴人們,如水一樣的自然之物也是具有它們自己的靈性和德性的。同此道理,具有仁愛之心的人則因為看到眼前郁郁蔥蔥的山而有發自內心的快樂。在山中,樹林陰翳,雜花生樹,光影斑駁,鳥兒鳴枝頭,野獸在山中時隱時現,這一切勃勃生機及充滿生命力的律動,自然會激起“仁者”感懷生命的情懷。
現代人,卻仿佛處于窮途末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瘋狂地開采、掠奪,讓曾經的青山變得光禿禿寸草不生,讓清澈的流水變成一條條臭水溝。他們沒有悲憫的情懷。畢竟,他們不是仁者,更不能稱得上知者了。這個時代,是缺少仁者知者的時代,我們的教育應當擔負起培養仁者知者的責任,實現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還青山綠水以本來的面目,讓人與自然和諧、平等地相處。
在《論語·先進》中記載,一次,孔子與他的學生子路、曾皙(點)、冉有、公西華一起談論人生志向和理想時,曾皙的觀點得到了老師的認同,曾皙說:“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日:“吾與點也!”為何夫子會贊同曾皙的觀點?在曾皙的觀點里,暮春時節,穿著春裝,與幾個朋友,到沂去沐浴陽光,到舞雩去吹吹風,盡興唱著歌而歸。這是曾皙的最高志向,也是孔子的最高社會理想。這與孔子主張培養“樂山樂水”的仁人志士的理想情懷是一致的。孔子要培養的是既有仁者胸懷又能治世的君子人才,這種人才僅僅能治世是不夠的,還必須有樂山樂水的生態倫理情懷,將人間的和諧與自然的和諧自覺統一起來,去實現“老者安之,少者懷之,朋友信之”(《論語·公冶長》)的儒家社會理想??鬃拥倪@種教育思想對后世儒家的后繼者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孔子把“樂山樂水”與做仁人志士聯系起來,作為培養儒家理想君子人格的一項道德行為規范,說明了他對生態倫理的重視。君子要仁民、愛人、樂山樂水,這就把生態倫理教育有機地融入到人倫道德教育中。
(三)“移居九夷而不以為陋”的生態節用觀
《論語·述而》中記載:“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弋,用帶著繩子的箭射鳥,宿,指宿鳥,居于巢中的鳥;綱,指用大繩連接成網,絕流而捕魚)??鬃俞烎~,不用漁網捕魚,他也不用箭射殺居于巢中的鳥兒。體現了孔子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節用觀,同時,也體現了他“泛愛眾而親仁”(《論語·述而》),為了大多數人的生存利益而反對對野生資源加以毀滅性的攫取和掠奪的思想。對我們現在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具有歷史的借鑒意義。
孔子的節用觀是跟儒家“愛人”、“惠民”的政治倫理思想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是儒家主張的以德治國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念??鬃诱f:“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即治理大國,必須嚴肅對待,誠信無欺,節用資源,愛護民眾,用工不違農時。可見,敬事、誠信、節用、愛人是對統治者的道德行為的規范。這對于今天以追求金錢為目的而拋開倫理道德觀念不顧,以金錢衡量、炫耀自己的身份地位而不顧生靈所處環境的功利性行為,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孔子說:“以約失之者鮮矣。”(《論語·里仁》)用節約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的人,他所犯的過失是很少的。因為節約,就不會去過度開發、去攫取,造成資源的枯竭??鬃幼约阂采眢w力行去踐行“節約”?!墩撜Z·子罕》記載:“子欲居九夷。或日:‘陋,如之何?’子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想搬到九夷居住,有人對他說,那個地方很簡陋,該怎么辦?先生還去嗎?孔子回答說:“品德高尚的人住在那里,怎能說它簡陋呢?”孔子贊揚他的生活簡陋卻特別好學的弟子顏回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這正是對“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最好闡釋。他的這種身體力行的節用觀,影響了儒家的后學者。宋儒周敦頤《陋室銘》:“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顯然也直接承其衣缽??鬃舆€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這就是平常日子中的孔子形象,粗茶淡飯,用自己的手臂當枕頭,但他不覺得艱苦,反而自得其樂。為何?因為他有一個不能改變的做人原則: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那種靠不正義的手段牟取的富貴,對孔子來說,不過是天上飄飛的浮云罷了,他不艷羨,也不企及。他的這種節用觀,無疑對當時社會以及生態資源的保護有重要的意義。
今天我們所處的時代,生產力水平雖然大大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條件大大改善了,但這一系列的改善和提高,卻是在以毀壞環境、破壞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為沉重代價的。如果天下眾人都能有孔子“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謹嚴態度,不過度開發,不貪得無厭,那我們現在就不會有淮河兩岸觸目驚心的景象,也就不會在地球上連年爆發嚴重的污染事件。
二、孔子生態倫理觀的現代教育社會學啟示
回顧近二十年來中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許多地方都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由于技術手段的落后,所走的,往往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有甚者,對污染了的環境竟然采取聽之任之的不負責任的態度。這種狀況,已不能再繼續下去。為了我們自己的生存環境,為了子孫后代的生存環境,政府、社會、學校,乃至每一個人都應擔負起這個責任,從前人的生態倫理觀中,吸取其有用的理論,以警示不斷向大自然索取的利欲熏心的那些人,從而減少人類遭到大自然報復的悲劇,還我們自己一個清亮的世界。
(一)培養“樂山樂水”的生態倫理情懷
在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我們要從現在做起,從每個人做起,自覺培養“樂山樂水”的生態倫理情懷。首先,要淡泊明志,像孔子所說的“君子謀道不謀食”(《論語·衛靈公》)。像顏回那樣雖處“陋巷”而始終“不改其樂”。其次,要有“泛愛眾而親仁”(《論語·述而》)的自覺心理,只有心中充滿了仁愛之情,才會“樂山樂水”,愛護山山水水,對水中的魚,山中的鳥才不會去趕盡殺絕。像孔子那樣“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而保持一種“鳥之將死,其鳴也哀”(《論語·泰伯》)的同情心。第三,通過學習《詩》、《樂》增強欣賞大自然的能力和審美意識??鬃诱f:“《詩》可以興,可以觀……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在孔子看來,學《詩》、《樂》可以達到教化以認識自然認識社會的作用,有益于培養“樂山樂水”的生態倫理情懷,從而自覺地將生態教育與人倫道德教育結合起來。
(二)傳承儒家生態倫理觀,培養生存環境憂患意識
孔子對所處的生存環境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和悲憫情懷。自孔子以后,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茍子、董仲舒等都繼承了儒家的生態倫理觀并加以發揚,孟子說:“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污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孟子·梁惠王》)在孟子的思想里,這是一個典型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想社會,體現了儒家對待生態的“致中和”的思想。茍子說:“天者,生之本也。”(《茍子·禮論》)在荀子看來,自然之天地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所以,人必須處理好與自然的關系注意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我們的教育,就應擔當起傳承我國自孔子始的儒家傳統的生態倫理思想的責任,讓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要有憂患意識,自覺擔負起保護生態環境的重任而不盲目地巧取豪奪,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從而實現儒家所提出的“天人合一”的理想。
(三)樹立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在中國推行這個發展觀是基本國情決定的基本國策。因為中國是一個典型的低收入大國,正處在有史以來基數最大、增長速度最快的人口倍增臺階的中點,在保留以量廣、面大的傳統生產方式為主的落后農業條件下迅速發展重化工業,因此產生了大規模的資源浪費、生態破壞及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如果繼續堅持這種粗放型的傳統發展模式,只注重經濟的數量增長而忽視發展質量的改善,勢必給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帶來更大的壓力,因此,有必要在廣大民眾之間宣揚科學發展觀,讓每個人都具有環境保護意識,實現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不然就會形成孔子早就預言過的生態悲?。骸啊鹇勚?,刳胎殺天,則麒麟不至其郊;竭澤而漁,則蛟龍不處其淵;覆巢破卵,則鳳凰不翔其邑。何則?君子違傷其類者也。鳥、獸之于不義尚知避之,況于人乎?”(《孔子家語》)如夫子所言,鳥獸對于不義之人不義之事都知道避開,何況人類呢,更何況是處于文明如此發達的現代人類呢?
三、結語
自孔子以來的儒家歷來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不能違背自然規律并藐視自然規律,提倡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尊重自然中的個體生命??鬃拥纳鷳B倫理思想在他的整個思想體系中所占比重并不多但是,他及其以他為代表的儒家的生態倫理觀對我們的現實社會卻是一個寶貴的資源支撐,把它灌注在我們社會的早期教育中,對于提高國民的生態環境意識,恢復生態的平衡,解除生態危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