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譯古詩詞中意境的傳達
楊 誼
【摘 要】將中國古詩詞翻譯成英文,是弘揚中華文化的一種途徑。如何在這兩種大相徑庭的文字中架起橋梁,不但翻譯文字,更傳達意境,是譯者面臨的一大問題。
【關鍵詞】古詩詞;意境;翻譯;傳達
Abstract: It’s a good way to develop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y translating Chinese ancient poems into English. How to fill in the gap between the two totally different cultures is the problem that the translators should solve now.
Key Words: ancient poems;artistic conception;translating communication
以唐詩宋詞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人類文明寶庫中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它不僅千百年來為中華民族提供了無盡的滋養,同時也成為外國人了解中國的重要渠道。在東西方文化互相學習探索融合的今日世界,短小精悍的詩詞及其譯品正可以憑著這種優勢充當中外文化交流的試金石。在這一領域,已經有不少有才能的翻譯家涉獵其中,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方面,都作出了相當大的貢獻。本文也將在這一領域進行粗淺的探索。
唐詩是我國詩歌成就最高的時代。天才詩人燦若星辰,詩因此也成為這個朝代文學的最重要形式。后來的朝代雖然也盡力模仿,想要再創出詩的輝煌,終究是筆力不逮。所以,文學一代不及一代。具體來說,唐詩按形式可分為樂府,古風,律詩和絕句幾種。較為常見的律詩因格律嚴密,故此得名。它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一共八句,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主要有五律七律兩種。絕句的“絕”意思是“截,斷”。它一般僅有四句,以五言,七言為主。所以簡稱為五絕七絕。下文的探討將以此類型唐詩為主。
詞起源于隋朝,興盛于宋代。全名為“曲子詞”,現在“曲子”的唱法已經湮沒無存,只剩下文辭供人欣賞。詞作為“詩余”,在有宋一代,長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只能作為詩的補足品存在。在詞中大多表達的多是兒女情長,鶯歌燕舞,而少書生意氣,家國之念。當然,這一點在宋朝后期有了巨大轉變。這終于使得宋詞成為可以代表宋朝的最重要的文學形式,在世界文學之林中與唐詩比肩。詞按長短可分為小令,中調,長調等幾種。
對于詩詞的可譯性問題,翻譯界一直存在爭議。有些人認為,詩詞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漢字與西洋文字的差別顯而易見,翻譯成英文只能韻味盡失,詩詞之所以為詩詞的大部分要素將喪失殆盡,不能讓英語讀者真正領略詩詞之美,從而得出結論:詩不可譯。另外一方則認為,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唐詩宋詞只有通過翻譯才能真正走出國門,在世界范圍內起到弘揚中華文化的作用。雖然在具體的技術問題上,仍有許多細節處有待商榷和改善。但詩是可以譯的。隨著一代代翻譯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和創造性勞動,越來越多的佳作出現在中外讀者面前,許多技術問題在譯者的不懈努力下,得到了較為完善的解決。我認為,在中西方交流越來越頻繁的今天,我們不止要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部分,也要善于把中華文化的精華部分傳播到世界的各個角落中去。借助英語這一強大的傳媒,這個愿望是有可能實現的。下面,我將通過具體的詩詞范例來探討詩詞翻譯中遇到的問題。
在此之前,我先來談談唐詩宋詞的意境問題。意境指的是文學藝術作品通過形象描繪體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在宗白華先生的文章《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中,他指出人與世界的接觸,因為關系的層次不同,可分為五層境界:“為滿足生理和物質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因人群共存互愛的關系,而有倫理境界;因人群組合互制的關系,而有政治境界;因窮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學術境界;因欲返本歸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介乎后二者的中間,以宇宙人生的具體為對象,賞玩它的色相、秩序、節奏、和諧,借以窺見自我的最深心靈的反映;化實景而為虛境,創形象以為象征,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這就是‘藝術境界’。藝術境界主于美。一切美的光是來自心靈的源泉……藝術家以心靈映射萬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現的是主觀的生命情調與客觀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滲……構成藝術,之所以為藝術的意境……意境是‘情’與‘景’(意象)的結晶品。”
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這個特色充分體現在言簡意賅的唐詩宋詞中。而在英譯詩歌中如何盡可能原樣傳達出詩詞的意境是橫亙在譯者面前的難題。中國古詩詞的特色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在極其有限的篇幅內,營造出獨特而令人難忘的意境。并從其誕生之時起,就深深的滲入了國人的生活。試問有幾個中國人不知道“春眠不覺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但想在英譯詩歌中達到對應的效果則絕非易事。
首先以中國人耳熟能詳的一首唐詩《楓橋夜泊》為例。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首詩短小的篇幅里卻描繪了諸多意象:月、烏鴉、霜、楓葉、漁火、寺廟。整體營造出秋日里冷寂凄清的氛圍。詩人在這樣孤寂的環境里獨自滯留在異鄉,情何以堪。而此時傳來了古寺鐘聲,讓凄清的夜變得更加凄清。詩人輾轉客船難以成眠的情境盡在不言之中。寒山寺初建于梁代,唐初詩人寒山和尚曾住于此,因此得名。本詩的意境由于有了這座古寺的鐘聲,而顯得更加豐富,給人古雅莊嚴之感。詩的神韻得到完美體現,創造除了情景交融的意境。而寒山寺也因為此詩聞名世界,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這首詩刻畫意境的成功。
在譯作中,譯者用一連串的名詞詞組,來對應原作中富有詩意的一連串意象。“月落”譯成setting moon——落月,“烏啼”譯成a cawing crow——啼鴉,“霜滿天”譯成the frost filled sky——真正的霜滿天,很是確切。第二句的翻譯也較貼切,“對愁眠”譯成troubled sleep——睡眠有困難。“寒山”譯成Cold Mountain,基本貼合原句。和原作一樣,譯作也列舉了一系列名詞詞組,簡略描繪出一幅清幽冷寂的風景畫。最后一句里的wanderer很好地點出了天涯羈旅,客途秋恨的感覺,實在是點睛之筆。請看譯作:
Mooring at night by Maple Bridge
The setting moon, a cawing crow, the frost filled sky;
River maples, fishermen’s flares, and troubled sleep.
From the Cold Mountain Temple, outside Suzhou,
The tolling of the midnight bell reaches the wanderer’s boat.
再以杜甫名詩《春望》為例: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詩的前四句寫的是春日里城池敗落荒蕪的景象,飽含感嘆;后面四句訴說對親人的思念之情,離愁別絮溢于筆端。全詩沉郁頓挫,真摯感人。“破”與“在”的觸目驚心,“春”與“深”的巨大反差,連花鳥都為時事所感,傷心落淚。“家書抵萬金”因為寫出了人們迫切需求家人消息的心情而成為千古名句。
由于原作的高度概括和精煉,譯作不可避免地需要擴大篇幅才能包含所有內容,然后才是傳達意境的問題。在譯作中,譯者用fallen來翻譯“破”,基本傳達原意;而the land endures可以算是神來之筆。譯成“忍受”,可以說是譯出了原詩的言外之意。“家書抵萬金”沒有拘泥于原句,而是譯成worth a fortune in gold。完全按字面來翻譯的譯者只能是拙劣的譯者罷了。整篇譯作在基本遵循原作的同時,對原作未竟之意進行了大膽的伸發,反而使這首詩更容易被西方讀者所接受。傳情達意,譯者功不可沒。請看譯作:
Spring Perspective
The nation has fallen, the land endures:
Spring trees and grasses flourish in the town.
Troubled by the times-flowers bring tears;
Dreading parting-birds startle the soul.
With turmoil of battle three months on end,
A letter from home is worth a fortune in gold.
Scratching these white locks makes them even thinner;
As it is, they can barely hold a pin.
下面以宋詞為例。
醉花陰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李清照的這首詞描述的是重陽節里女詞人孤寂難捱,度日如年的心情。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滿紙沒有一個字直抒相思之情,離別之苦,但細細品味字里行間,就會發現詞人對羈旅在外夫婿的思念之情滿溢紙間。最后的一句“人比黃花瘦”,用本來常常形容人的“瘦”字用在黃花,即菊花上,真是別有新意。
在譯作中,譯者基本按原意翻譯全詩,在涉及文化因素的地方,采取了直接譯出,不給西方讀者造成閱讀上的障礙。而一些有關意境部分的翻譯,可以看出譯者的功力。如“暗香”譯成“darkened fragrance”。至于最為人稱道的黃花瘦,則按字面直譯,看似冷冷清清,實則大有原作意味。請看譯作:
Zui Hua Yin
Light mists, thick clouds, and the long day is sad.
Winter-daphne incense smoke spouts from metal animals.
’Tis Double Ninth Day again, when
The midnight chill first invaded
The green muslin summer bed.
By the east fence
Holding a cup of wine after dusk fell,
A darkened fragrance filled my sleeve bell.
Do not say one is not thrilled:
With the door-curtains flapping in the west wind,
One is thinner than the yellow flowers.
再舉一例小令。
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若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張志和的這首詞寄托了失意文人寄情山水的淡泊之志。詞人寄情于景,以詞入畫,真正是一幅水鄉漁歌圖。在譯作中,譯者忠實于原作,將各種顏色詞匯和斜風細雨全部譯出,讓詩中景象成為讓人樂不思歸的所在。請看譯作:
Yu Ge Zi
In front of Sise Mountains egrets fly.
Peach blossoms, running brooks and delicious trout.
A blue straw hat and green raincape I don.
When there’s slanting wind and drizzling rain,
I need not go home.
[1] 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 蕭滌非,程千帆等主編.《唐詩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
[3] 張廷琛,魏博思主編.《唐詩一百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
[4] 龔景浩.《英譯中國古詞精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5] 朱良志.《曲院風荷:中國藝術論十講》[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