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模糊意象范疇指示詞缺省及翻譯補償
路飛
摘要:語言美有其準確性和鮮明性,也有模糊性和不確定性。模糊性是詩詞意境創造的本質特征,詩人往往缺省模糊范疇指示詞來建構令人回味無窮的模糊意境。本文探討了漢詩英譯模糊意境的構成手段、成因和適切的翻譯補償途徑,認為譯者應把握原詩整體意蘊,復原模糊范疇指示詞,再現原詩的“意”與“境”。
關鍵詞:模糊范疇指示詞;缺省;成因;重構
國外對模糊語言的研究由來已久。對模糊語言的系統研究則始于20世紀70年代。之后,伯明翰大學的史奈爾(Joanna Channell)博士結合英語教學將語用學原理應用于模糊語言研究。西方對模糊語言的研究多取定量視角,過分側重語義,較少涉及美學效果。國內學者對模糊語言的美學特質予以更多關注。伍鐵平先生的《模糊語言學》堪稱我國模糊語言學的奠基之作。秦秀白的《論語言的模糊性和模糊的言語風格》繼續致力于模糊修辭理論框架的確立。之后,張喬、苗東升等進一步拓寬模糊語言學研究口徑??梢?,我國學者的模糊語言學研究多取定性視角,關注美學效果,較少涉及翻譯問題。
但筆者發現,模糊語言研究的理論探討還不甚深廣。比如,中國古典詩詞是十分青睞模糊語言的。但對古詩詞中模糊語言的構成手段,成因和翻譯補償較少涉及。故此,本文試圖以部分詩詞作品為例,較詳細地談談模糊范疇指示詞在建構詩詞模糊意境的妙用。
一、詩詞模糊意境建構手段——模糊意象范疇指示詞的缺省
模糊語言具有獨特的功效,其固有的不確定性有助于提高效率。美國加州大學教授格·歌根也指出:“描述的不確切性并不是壞事,相反,倒是好事。它能用較少的代價傳遞足夠的信息。”(唐樹芝1998)史奈爾將模糊語言的這種特性應用于范疇研究,認為人們可以運用模糊手段來指涉范疇,而無需列舉出范疇內所有成員。她在《模糊語言》(Vague Language)一書中提出了模糊范疇指示詞這一概念并給出相應公式:
Category identifier=Exemplar+Tag
Category指文本作者所要傳達的意義范疇;Exemplar指涉該范疇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樣本;而Tag則指該范疇中除典型樣本外的其它范疇成員。Tag作為一種模糊手段,常采用某些詞匯,如or something/anything(1ike that),and things,and things like that,and that,and what not等等。具有極強指涉功能的范疇典型樣本(Exemplar)可促使受眾進行推理、想象Tag的具體內容,從而勾勒出意義范疇的整體框架。
中國古典詩詞正是利用模糊范疇指示詞的這一特性,對意欲營造的意境不做詳細描繪。不同的是詩人遣詞更加儉約,往往僅提供具有極強指涉功能的范疇典型樣本(Exemplar),通過缺省模糊范疇指示詞中的Tag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進而重構原詩的整個意象范疇。這也正是詩詞的魅力所在,即所謂“留白”。“留白”是中國藝術追求的一種空靈境界。中國畫、中國戲劇、中國詩文,皆有“留白”說。留白是營造模糊的主要手段之一,不僅符合藝術創作的規律,而且能給觀眾和讀者留下遐想和創造的空間,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
比如李商隱的《錦瑟》詩“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雖然只有幾個指代景物和人物的典型意象,卻足以抒寫他的迷惘、哀怨、純潔和理想。詩詞所表達的意境絕不僅限于這些詞語的表面意思,大量的信息被遮蔽起來。但通過這些具有強烈范疇指示意味的詞語和意象,讀者可以根據自身經驗去體會、遐思,所以與此意象范疇相關的信息都將浮現出來。
二、詩詞中模糊意象范疇指示詞缺省成因溯源
1.詩詞的語言特點
由于受到字數、音韻和格律的限制,詩詞非常重視文字的精煉。詩詞中選取的意象范疇典型樣本必須極具代表性,能夠最大限度地傳達整體意境。Tag中指涉的次一級的意象只能通過讀者的想象獲取。
只有找到有代表性的意象樣本,詩歌的意境營造和模糊范疇指示詞的缺省才成為可能。完美的詩詞意象樣本之所以具有極強的指涉性,原因還在于漢語的語言特點。漢字字型象一個封閉的王國,充滿了向心力。人的目光往往流連于單個的字而非連續的詞。字與字之間邏輯關系很弱,充滿獨立性。漢字的這種特質使得詩詞中個別的意象作為范疇樣本,帶有極強的暗示力,從而有助于讀者挖掘出Tag中隱含的信息,達到意境的完形。
以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為例。作者不拘語法,僅用名詞建構意象。全曲28字,基本無粘連成分和邏輯標志,但讀者完全可以接受,并由此獲得廣闊的想象空間。原詩:“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钡湫偷囊陨耨傂?尤其小令第一行,一字排開,18個字,沒有任何結構粘連,但足以使讀者通過想象,建立相關信息,重構意象范疇。
2.詩詞的美學特質
漢語是一種意境語言。中國古典詩詞素來追求“言外之意”和“韻外之致”,其藝術魅力也正在于以有限的用詞表達無窮的整體意蘊。因此,詩詞往往在不同層面給讀者留下無限廣闊的想象空間。接受美學大師伊瑟爾說過:“作品意義的不確定性和意義空白促使讀者去尋找作品意義,從而賦予他參與作品意義構成的權力?!?轉引自瓦寧爾1975)
詩詞通過缺省意象范疇指示詞,給讀者大量“留白”來營造朦朧之境,恰恰佐證了這一點。
三、復現意象范疇指示詞,把握并重構整體意蘊
漢詩十分注重運用意象來反映自然美、藝術美和詩人自身對生活中所發現的美的感受。而這種極致的意象運用反而增加了漢詩英譯的難度。有時原詩中的某個意象背后還依附著一個帶有深層文化內涵的隱含意象。對此,譯者如果不將缺省的隱含信息挖掘出來,譯詩的讀者根本無法發覺和領會。因此,只有還原意象范疇指示詞,將顯現的和缺省的所有信息綜合起來,從整體上感知原詩整體意蘊,譯者才能完成詩作的語篇重構。
古典詩歌中常用疊字來建構意境。疊字因有雙聲、疊韻的審美效果,所以素來為詩家評家稱之為雙聲疊韻。但是,疊字卻是一直被詩家或評家及譯者認為詩之大難。這種具有濃郁民族特色及文化特征的表現手法給翻譯帶來了極大困難。要在英文中重現疊字音韻美,重構其意象范疇,譯者必須深入探究詩歌內部蘊涵的文化意味,從而把握并重構整體意蘊。
對于古詩而言,韻體更能傳達出疊字的音樂美和生命力。以《小雅·采薇》為例;原詩: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饑載渴;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When I left here,
Willows shed tear.
I come back now,
Snow bends the bough.
Long, long the way;
Hard, hard the day.
Hunger and thirst,
Press me the worst.
My grief o' er flows,
Who knows? Who knows?
許淵沖譯文一路用韻,在神形皆似方面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在保持原詩的形象、意思和旨趣方面都無懈可擊,聲美形美兼備,乃譯詩精品。許先生認為,譯詩如不傳達原詩的音美,就不可能產生和原詩相似的效果。相反,用韻有時反而有助于傳達原詩的意美。
許多譯者還采用頭韻或韻律頭和韻腳并用來重構疊字意象范疇。例如《詩經》第六篇《周南·桃夭》:原詩:“桃之天天,灼灼其華。子之于歸,宜其室家?!?/p>
Ho, graceful little peach-tree,
Brightly thy blossoms bloom!
Go, maiden, to thy husband;
Adorn his hall, his room.
此譯見于1891年威廉·詹尼斯之手。他采用了英詩格律與韻腳的四行詩,以意義上的排偶,聲音上的和諧藝術手法重構原詩之美。很明顯,這是譯者嘗試以此作文化上的調整的結果。難能可貴的是,譯者妙用“Ho”“Go”頭韻,再現原詩語言中所承轉的“音重于義”的文化特征。兩詞巧于情溢于辭,使讀者透過文字聽見弦外之響,窺出作者切己的情感。其實,許多譯者以散文體譯此篇早于以韻體譯出,譯文讀來雖然仍自然流暢,但疊詞“天天”、“灼灼”所具有的音韻美已消弭殆盡。
四、結語
通過對古典詩詞糊意境建構手段及其英譯的探討,筆者深切感到,把一種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語言譯成另一種完全不同的語言,實非易事,詩歌尤是。
漢詩英譯不僅要忠實于原詩的意義和形式,還要傳達原詩的詩情。除此之外,對于富于韻律美的原詩,更應在譯文中保存原詩的歌詠性及音樂性。然而,鑒于中西語言文化背景的巨大差異,譯者雖有“重現原詩意境”之心,要完整保存原詩跌宕起伏、錯落有致的音樂美,重現其完整的意象范疇,確非易事??烧沁@種差異造就了孤獨無可比擬的獨特魅力。譯者作為文化使者更是責無旁貸,應采用各種方法補全缺省信息,重構其意象范疇,再現古典詩歌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