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摸女人的胸视频,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最新,黄色视频性爱免费看,黄瓜视频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国产精品,成人福利国产一区二区,国产高清精品自拍91亚洲,国产91一区二区

加急見刊

“大鬧天宮”非吳承恩創作考--《西游記》成書過程新探之一

劉振農

《 西游記》是我國古典小說中的瑰寶。“大鬧天宮”是其中最精彩的章節,這是世人皆知的事實。因此,當我們提起這個故事時,不管在認識和評論上有多大分歧,總是習慣地把著作權及其中體現的思想意義,歸附到吳承恩身上。最具權威性的說法,即游國恩主編的《中國文學史》卷四所定:“吳承恩創作《西游記》的功績之一就是將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故事提到卷首來開宗明義”,“因之《西游記》的主題思想早在前七回就已經奠定。” 這個論斷可信嗎?筆者校讀朱鼎臣《唐三藏西游釋厄傳》,發現通過版本考察,可以證明“大鬧天宮”部分基本沒有吳承恩創作的情節成份,而是朱鼎臣在民間評話本《西游記》基礎上編輯定型的。就“大鬧天宮”而言,吳承恩所作工作主要是語言上的潤飾提高,在潤飾中還增加了一些對孫悟空形象不利的細節穿插,它說明吳承恩主觀上對“大鬧天宮”的故事并非充分肯定。準此,若筆者考察能夠成立,我們就必須在新的基礎上重新認識《西游記》作者的創作意圖和主題思想,作出實事求是的評論,而不能再迷陷在簡單的贊揚之中了。言或無當,敬請專家學者不吝賜教,以期促進《西游記》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朱本并非世德堂刪節本說 朱鼎臣《唐三藏西游釋厄傳》是我國現存刊印年代最早的小說之一(以下簡稱朱本),三十年代發現于日本,八十年代方排印、影印問世。發現之始,鄭振鐸、孫楷第等學者即認定該書“就其版式及紙張看來,當是明代嘉隆間閩南書肆的刻本,其時代最遲似不能后于萬歷初元”。但是,現存百回本《西游記》的最早刊印年代是萬歷二十年,由金陵世德堂刊行問世(以下簡稱世本)。朱本與世本的異同概而言之:朱本分卷分則,它的前七卷基本上與世本的前十五回相等,不過朱本略少鋪敘性的詩詞和描寫,卻多一卷唐僧出世故事;后三卷卻與世本大異,只有簡略粗疏的取經故事概述,世本中大量的調侃穿插生動描寫均不見蹤影。鄭振鐸先生考察朱本后,根據劣抄襲優、不全刪于全這樣一條現代版本官司評判的通則,認定朱本是世本的刪節本“當無可疑”,但無法解釋朱本刊印早于世本的事實,便假設百回本《西游記》還應有更早的印本,所以產生了朱本這樣的“刪節本”。筆者認為,在長篇小說剛剛起步的時候,我們不能用現代眼光去看待它的發展過程,僅憑“吳承恩是優秀作家,優秀作家怎能去抄襲無名作者的作品呢”這樣的推斷去考慮問題,必然會導致偏差。事實上朱本與世本的文字差異,足以證明朱本并非世本的刪節本,而是恰恰相反,吳承恩正是在朱本已經發展完成了評話本《西游記》“大鬧天宮”部分的基礎上,再次潤飾修改擴充取經故事內容,最終完成百回巨著《西游記》的。 鄭先生刪節說的論點,是從永樂大典本《西游記》推測出來的。永本保存下來的“夢斬涇河龍”,只有故事梗概,沒有詩詞插話等內容,反映了《西游記》早期風貌。朱世兩本在與永本相當處做了同樣加工,改兩個漁翁為賢人,增加姓名穿插詩詞,整體看朱本只略少幾句聯句詩。鄭先生說:“朱本此文假如不是從吳氏書中刪節而來,則世間果有此聲音笑貌全同的二人的作品,實可謂為奇跡!這當是朱鼎臣本《釋厄傳》非永樂大典本和吳氏本《西游記》的中間物的一個鐵證吧〔(1)〕。”其潛臺詞即:朱吳這相似說明他們必有抄襲關系,而吳承恩是優秀作家不會抄襲,那么必是朱鼎臣刪節吳氏書,充作自己“編輯”了! 其實,鐵證不鐵。鄭先生不僅沒有解釋何以從分則而不分回的形式看,朱本更接近永本,而且在介紹引述朱本時無意遺露了重要的文字內證--朱本本則回后詩,致使多年來只能根據鄭文進行再研究的人盲目相信鄭說。 朱本《老龍王拙計犯天條》則有回后詩:“黃河催(摧)兩岸,華岳鎮三峰。威雄驚萬里,風雨振長空”(人民文學出版社《唐三藏西游釋厄傳》92頁)。該詩直接錄自永本,永本敘述老龍王私減雨量后進城找袁守誠要罰銀,有段文字:“老龍當時大怒,對先生變出真相,霎時間:‘黃河摧兩岸,華岳振三峰。威雄驚萬里,風雨噴長空。’那時走盡眾人,唯有袁守誠巍然不動……龍乃大驚悔過,復變為秀才跪下。”作為評話底本可以理解,藝人為了延長時間吸引聽眾,在表演中必用穿插動作噱頭等來聳動聽者,于是出現了龍變為秀才去找袁復變成龍威嚇,再變回秀才求饒這樣一個疊床架屋的細節。到了朱本世本,作為文學讀物已沒必要保留這種結合表演而來的細節,所以均刪去了變龍一段。比較文字朱世相差不多難分先后,但朱鼎臣寫作水平不高而又保有則后詩這一特殊形式,便把刪掉細節中的龍贊詩拿來充作則后詩,僅三字與永本有異且屬同音致誤,明顯是刊印所致。世本變則為回,便將這則后詩徹底刪除了。一首小詩說明問題:刪節只能刪多作少改有為無,若果朱本“刪節”世本,它怎能刪出世本沒有的詩句而又恰與公認的西游祖本相同呢?說這是巧合不現實,在相當文段內出現同樣詩句,不能是朱鼎臣誤撞而與前人相合吧?因為朱世兩本“聲音笑貌全同”,互相間必有繼承關系,而朱本更多保存永本原貌,因此,我們只能說整體上少于世本的朱本,恰恰是永本到世本的“中間物”!朱本最先修改永本文字,刪去細節但留存詩句充作則后詩,世本再分回定型,繼承了朱本文字但刪去毫無意義的回后詩。如果這一解釋順理成章,我們自然可以得出《西游記》的演變經歷永本--朱本--世本這樣一個過程的結論來。 以上是沿《西游記》文字發展順向考察,由于永本保存太少我們僅能舉此一例。若采用逆推方式,我們還可以找出與此相同的配合例證來。朱本“悟空煉兵偷器械”則回后詩:“一種靈苗秀,天生體性空。枝枝抽片紙,葉葉卷芳叢”(《釋厄傳》38頁),現在世本三十八回,為五言二十六句芭蕉詩的首四句;朱本“玉皇遣將征悟空”則回后詩;“全身爐中造,神工百煉熬。狁刃依三略,剛強按六韜,”現在世本七十五回,為獅王大刀贊的首四句,僅“全身”做“金火”,“工”為“功”,余均同。于是問題又來了,若朱鼎臣據世本刪節,只要他不是存心破壞,豈有剛剛開頭就跨越萬水千山,把后頭完整詩贊割到前邊來充當毫無意義的回后詩之理,那真是無法理喻的惡作劇!同時朱本烏雞國故事不存在,獅駝國異常簡略,根本不存在產生現世本兩首詩的環境,朱鼎臣又焉能從虛空刪出兩詩! 考慮到朱鼎臣編寫《釋厄傳》時面對的必然是整本評話《西游記》,不可能像我們今日只是通過《永樂大典》去略窺一斑;證以前一例考察山的朱本回后詩產生辦法,筆者認為這兩首同樣是朱鼎臣修改永本情節后把多出的詩湊作了回后詩。在“煉器械”則中還可以看到悟空從幽冥界出來“忽然一個紇繨,跌了一交”之句,則后詩應即形容此“紇繨”的;“遣將”則回后詩則可能是形容二郎神的三尖兩刃刀,按嘉靖年間的民間說法,悟空原本是直接被二郎神收伏的〔(2)〕,現在情節變動,二郎不在“遣將”之列,朱本將詩抽出,充作了則后詩。世本再一次調整,在后文分別為其派上用場。如此解說,不為牽強吧? 至此,我們利用三首小詩為朱本世本關系指出路標。也可能會有人問:朱鼎臣會不會研究永本殘文插入自己的刪節本?筆者以為當時人絕無版權意識,不會故意作偽,何況《永樂大典》宮廷藏書也非常人所能見。因此三首小詩雖無藝術價值,卻證實了朱本“編輯”的底本即永樂大典本,在發展過程中它要先于世本問世。朱鼎臣本不經意的改動遺留,猶如孫猴子變土地廟,留下尾巴做旗桿,無意中為我們留下了鑒定朱世版本先后的原始憑證,幫助我們從根本上推翻了朱本系世德堂刪節本的誤說。

世本修改增飾朱本的內證 朱本世本先后之爭歷六十年未能定讞,原因是爭論者據以立論的是雙柄論據,只是理論上推測,這就不可能結清官司。上文所舉例證,是永本--朱本--世本發展過程的硬證,不可能作雙向解釋。在此路標指引下,我們再看朱世兩本差異的產生,自然就容易揭示現象背后的原因,找出答案結清官司了。

一、世本修改增飾了朱本的開頭部分 朱本世本均以七言古詩開頭:“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自從盤古破鴻蒙,開辟從茲清濁辨。復載群生仰至仁,發明萬物皆成善。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游釋厄傳》。”詩中明確嵌進了朱本《西游釋厄傳》的名字,當不會是吳承恩預先為自己的“刪節本”起好名字,請大家別看原書先讀節本吧?也許會有人說:朱鼎臣不會在刪節時依據詩句起書名嗎?那么請看下文:朱本以“蓋聞”二字提起“盤古開辟,三皇治世,五帝定論,世界之間遂分為四大部洲……”,文字與詩中“盤古破鴻蒙”、“復載群生”、“發明萬物”(三皇五帝)是緊緊聯貫的。而世本“蓋聞”二字提起的竟是另一種“天開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的說法,完全脫離了詩的具體規定。由于離詩遠了,世本又以“感”字提起,拉回到“盤古開辟”的開頭,很明顯,一個作者自己創作不會用兩種不同的矛盾的“理論”來創造兩個開頭,只能是因為他要在原有框架中塞進自己崇信的“開辟理論”,才造成這種內容矛盾文字生硬的重疊開頭。而這“理論”又關系到第七回如來佛為玉皇大帝撐腰的論點:“他自幼修持,苦歷過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該十二萬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該多少年數,方能享受此無極大道?”此段話恰為朱本所無。所以,世本開頭增加“天地之數,有十二萬九千六百歲為一元”的大言,增加意圖明顯。因此百回本的開頭明確顯示了吳承恩是在《西游釋厄傳》的基礎上添補增加,展開自己創作的。

二、世本比朱本多了方言土語的潤飾 比較朱世兩本文字相同部分,世本特有的江淮系統方言土語在朱本中無一例存在,而有些例語可以說明是世本有意潤飾了朱本。如朱本寫悟空得龍王金甲后“就拜辭分別,四海龍王甚是不平,一邊商議進表”(《釋厄傳》28頁),世本改“拜辭分別”為“對眾龍道聒噪聒噪”;相應地朱本龍王表奏玉帝為“大鬧海中驚傷水族”,世本改作“但云聒噪聒噪”,此外銜接的上下文兩本無異。“聒噪”據胡適說音如“姑噪”,為安徽績溪縣一帶方言,表示感謝之意〔(3)〕。我們說吳承恩有意把“拜辭”改為方言“聒噪”,因為它含有悟空的也是吳承恩的個人語言色彩--后來九十四回悟空在天竺國王贈金時也只是“朝上唱個喏道:聒噪聒噪”--同時在關連文字中有意復復得意之筆,恐怕不會太差。若翻轉來說羊城朱鼎臣能把安徽土語譯成對應普通語詞,同時注意前后吻合抹滅痕跡,就難以令人置信了。 如果我們眼界寬一點,世本十五回后江淮方言觸目皆是,十五回前與朱本大致相同部分則只是夾縫中塞進一點:如“不當人子”、“了帳”、“打跌”、“斤節”、“急”、“邷么兒”(定為方言據《西游記》黃肅秋注)、“木木樗樗”、“倒碴門”、“眼色”、“犯對”(定為方言據劉修業《西游記中的淮安方言》,載《明清小說研究》第三輯)等。這些或在詩贊中,或在某一細節,或在相同上下文中只多了一詞,但在朱本中一概沒有。包含方言的詩贊細節全無蹤影,能說是朱鼎臣厭惡方言便刪去這些詩贊細節嗎?即便他厭惡,刪起來能做到一干二凈,片詞不留嗎?因之,只要不含成見,我們只能客觀地承認世本前十五回與朱本不同的包含江淮方言的詩贊細節乃至附加上去的一些詞,均是吳承恩在朱本基礎上增加潤飾而成的,它確實豐富了百回本的文學色彩,是吳承恩的一個貢獻。

三、世本修改利用了朱本回后詩 前文已舉過世本借用朱本回后詩發展成新詩贊的例證,更多情況下則是繼承或修改利用,包括將回后詩改成回目、回后聯語或補充修改完整等。節只舉一個較為明顯的例證。 朱本“唐三藏逐去孫行者”則回后詩:“垂頭(淚)叩頭辭長老,含悲留意囑沙僧。一頭拭迸坡前草,兩腳登(蹬)翻地上騰(藤)。上天下地如輪轉,跨海飛山第一能。頃刻之間不見影,須臾回去水洞邊。”(《釋厄傳》163頁)世本除修改錯字和將位置上移外,均同朱本,僅最后一句做“霎時疾返舊途程。”為何有此不同,原來朱本下則緊接即“卻說行者離了唐僧,回到水簾洞口”,詩與文是銜接的。世本從悟空到東海再回花果山消滅獵戶,中間竟多了兩千多字六首詩,而六首詩中有三首是從《封神演義》中搬來的(詳情另文專析),并且這段文字開頭悟空說:“我不走此路者已五百年矣”,從情節上講是錯的,悟空早到東海龍王處吃過茶,豈能健忘若此?由此觀之,朱本不會因世本本段有抄襲有錯誤而動手刪節“改誤”吧?何況設若世本在前朱本照抄也能連接,怎會修改最后一句結果反而失了韻呢?相反朱本在前則世本必須修改,否則中間文字就無法安插。因此我們斷定是世本修改朱本回后詩,以與自己增添的大段文字諧調。

四、世本發展了朱本原有簡陋情節 朱本原有情節除“鬧天宮”與“唐僧出世”外,基本上可說是簡陋的,這是它始終不能引起研究者重視的主要原因之一,但這簡陋恰恰說明了它正處在西游故事發展之中,而不是已經集西游故事之大成的世本問世之后的刪節本。如朱本的“稀屎洞”就是污穢坑土,不是腐敗柿子化成的。倘若朱本刪自世本,直接采用“稀柿洞”,而不采用“稀屎洞”(世本做“俗呼”處理)的說法,豈不更符合刪節常規嗎?實質上,“稀屎洞”在《樸通事諺解》中作“薄屎洞”,也就是朱本更接近評話《西游記》中的相沿說法。再從朱本它處簡拙看,它所依據的也應是尚屬毛胚的本子:荊棘山有六老二女子,六老包括杏仙郎,而不是世本中善賦的女性杏仙;南山大王要捉唐僧,卻捉著假變唐僧的行者,與現在情節正好相反;牛魔王的家里人沒名沒姓,他與孫悟空也并未結拜;陷空洞中鼠精供奉的是李達天王,而不是李靖,與鬧天宮部分矛盾……凡此種種都不是刪節二字所能說明,相反說明朱本尚處于西游故事草創未及完善階段。倘若刪節,杏仙郎做杏仙娘,李達做李靖不就可以了嗎?何必做出另有依據別開生面的樣子呢? 從另一方面看,世本獨自發展出的情節,多與全書內在聯系有關:添出了悟空結拜七兄弟,后來遂有悟空與紅孩兒牛魔王論親;增出唐僧西行前交待“但看那枝頭向東我即回來”一句,后文便有“松樹一棵棵頭俱向東”的呼應……這些顯然都是作者精心添補增加的,而不是“刪節”時注意刪掉前后相關部分的結果。 最后,還有一個證明朱本早于世本問世的有力證據,即《西游記》與《封神演義》的關系問題。據筆者考證,《西游記》與《封神演義》中共有相同詩贊44首,其中可以證明為封神沿襲西游的共8首,均抄自《西游釋厄傳》;而世本又沿襲了封神中的詩贊達36首之多。這是只有刊印時間先后有差才能造成的特殊文學現象,它既是朱本絕對早于世本問世的明證,同時也生動展現出百回本《西游記》創作時的艱巨性復雜性,筆者將另以專文介紹探討。 總括以上各方面諸多證據,加上上節主證的指引,筆者以為我們應該為朱本世本關系下一新的結論,世本并非是完全由吳承恩個人創作完成的,它繼承利用修改了朱鼎臣編輯的《西游釋厄傳》的許多情節文字,特別是在“大鬧天宮”部分,幾乎達到了“聲音笑貌全同”的程度,沒有多少吳承恩自己的獨立創作可言。因之我們應該在新的版本考察基礎上,重新探討“大鬧天宮”的思想意義,分別對朱鼎臣與吳承恩的創作功績,做出實事求是的評判。

朱吳異同意義淺說 考證是一切意義研究的基礎,沒有確切的文本研究,則所有抽象的推論都流于空淡,只是空中樓閣。對于《西游記》研究來言,尤其如此。當我們發現世本前十五回基本是沿襲《釋厄傳》而成,以朱鼎臣為代表(他僅是“編輯”)的民間說書藝人是“大鬧天宮”的第一創作者,吳承恩只是在前人基礎上修改潤飾的最后寫定者時,顯然我們就應該換個角度認識“大鬧天宮”所表達的思想意義,而不能再簡單地將其視為單純的吳承恩個人的思想表達了。 過去關于“大鬧天宮”的意義有多種認識和評價:如孫悟空大鬧天宮是反映的“歷史上風起云涌此起彼伏的農民戰爭、農民起義”;或說孫悟空是一個“穿著神話外衣的市民英雄形象”,再或說“前七回反映了人民的反正統的情緒”等等。筆者以為這些評論都是不錯的,他們分別揭示了鬧天宮中悟空形象的思想內核--人民不屈不撓英勇頑強的反抗封建統治的斗爭精神和反抗道路。但是這些評論都面臨著一個不易解答的問題:為什么一個理想主義的英雄形象,卻出自于謳歌過“萬歷千年保天位”的封建文士之手?而且這樣一個英雄人物,為何最終走了“皈依正道”的投降之路?前者引起了人們對吳承恩著作權的懷疑,后者則導致了一些極端看法,如批判孫悟空“從魔到神的轉變,實質上就是從叛逆英雄蛻變為統治階級的幫兇和打手”,“而《西游記》也就成為一部鎮壓和瓦解人民反抗之經〔(4)〕”。 現在,在切實的版本研究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回答:首先是朱本塑造出一個反抗束縛要求自由蔑視傳統敢于斗爭的代表正義的浪漫主義英雄形象,雖然他還包含在《西游釋厄傳》這個基本框架中,但無論從人物形象還是從故事比重來講,“鬧天宮”顯然都不是“釋厄”所能概括的,是一部獨立的英雄篇章,反映了人民的反抗意志和斗爭精神。當吳承恩動手修改西游的取經部分時,不得不繼承了人民創造的英雄故事中的形象核心--機智勇敢善于斗爭等寶貴品質,并發展了悟空在取經中的作用,使他成為取經核心人物。但是吳承恩對“鬧天宮”顯然是不甚贊同的,這就體現在他在“鬧天宮”部分通過自己增加的細節文字,做了對悟空形象的限制和篡改,使之披上稍許灰色的成份。這主要體現在四點,也是“鬧天宮”部分朱吳主要的差異:(1)世本增加了如來佛數說孫悟空的一段話,間接地為玉帝應該穩坐天宮找到借口,駁斥了孫悟空憑本事坐天宮的要求;(2)增加了孫悟空結拜七兄弟的內容,其中除牛魔王外,獅駝王、鵬魔王即獅駝國的青獅和大鵬金翅鳥,獼獼王即六耳彌猴假悟空,均屬西方路上的“毒魔狠怪”,這樣就把被壓五行山前的悟空和魔怪扯在一起,貶低了鬧天宮的悟空的身份;(3)增加了孫悟空與二郎神賭賽時變土地廟與變花鴇的內容,前者諷剌悟空是妖精顧頭顧不了尾,后者則作者直接注解,“二郎見他變得低賤--花鴇乃鳥中至賤至淫之物,不拘鸞鳳鷹鴉都與交群”,是變相地貶低悟空身份;(4)增加了作者特意創作的一首七律;“猿猴道體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馬猿合作心和意,緊縛牢拴莫外尋……”以及“也能善,也能惡,眼前善惡憑他作。善時成佛與成仙,惡處披毛并帶角”等詩句,無形中把人民創造的一個反抗封建統治的英雄典范,逐步引入到當時盛行的抽象的心學范疇,使悟空成為‘心魔’的代表,為取經故事中悟空的皈依正道修心煉性鋪平了道路。從這幾點看來,吳承恩對于鬧天宮的悟空并不由衷敬佩,相反貶大于褒,只不過人民塑造出來并久已流傳的悟空形象,迫使他不能不承繼不來,否則就無法向讀者交待。有趣的是,解放后拍攝的“大鬧天宮”動畫片與各種節本,基本上都把吳承恩的增添刪除了,無意間恢復了類似朱本中描寫的那個勇敢無畏的反抗者的純潔形象,這說明古往今來人民的欣賞力與鑒定力--人民的心是息息相通的,他們不允許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沾上不潔的塵垢。 最后,需要申明的是以上所進行的只是朱吳相同部分的微小差異比較與評判。筆者無意整個否定吳承恩,他在《西游記》后八十五回中的創作功績是巨大的,在前十五回中進行的形式加工、語言潤飾也是卓有成效的。沒有吳承恩,就沒有這本舉世聞名的神話小說中的瑰寶,但是,吳承恩不朽,人民同樣不朽,沒有他們率先創造出的那個活潑生動的反抗者孫悟空形象做為整部百回巨著的核心,《西游記》的產生是不可能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人民不僅創造了長篇小說的藝術形式,而且在這種形式中傾注了自己的愛與恨,創造出影響古代優秀作家不能不跟隨其前進的藝術典型來。人民的創造力與想象力,以及這兩種力的結晶--不朽的孫悟空形象是值得我們永遠歌頌與自豪的。 同樣,客觀地評價吳承恩也是必須的。他與人民之間有著時代、社會地位賦予他的不可避免的的差距。但是我們不能因為這種差距,因為他最終完成了《西游記》主題和人物的徹底轉變,就把他一棍子打死,把他說成是“幫兇與打手”的塑造者。他雖有過對鬧天宮的不滿,但最終沒有扭過時代與社會真實的教育,還是在后八十五回中完成了一個光明磊落無私無畏善于斗爭敢于斗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而這個形象正是前十五回的有機發展與自然延伸。

注: (1)引自鄭振鐸《西游記的演化》,《西諦書話》76頁。 (2)(3)參見劉蔭柏《西游記研究資料》242頁。 (4)引文均見吳圣昔《關于西游記主題討論的幾種意見》,載《建國以來古代文學問題討論舉要》一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