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的天命觀
劉孝嚴
【內容提要】 《三國演義》是一部長篇歷史小說。全書立意在于敘史存義,但在情節鋪排中,卻攙雜著許多有關天命星象、卦兆災異等的內容。這些內容,不僅是《三國演義》思想內容的不可忽略的組成部分,而且相當全面地反映了《三國演義》的天命觀。
《三國演義》的天命觀及書中有關天文星象、卦兆災異等的描寫,主要是受了中國古代“天人感應”神秘學說的影響。西漢經學家董仲舒是“天人感應”學說的始創者。他認為“天”是“百神之大君”,是“萬物之祖”;認為“理”,即“天理”或“天道”,是宇宙的本體,是萬物的本原(董仲舒《遺書》)。是最高范疇。他將“天道”與人事相比附,認為天人相應。認為天能干預人事,自然界的災異和祥瑞是天表示對人的譴責和嘉獎的兆示。他認為“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天心”是“仁愛人君”的,“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異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董仲舒《對賢良策一》)同時,董仲舒又認為人君的政治措施和行為,人們的某些宗教儀式等也能感動上天,促使上天改變天意對人事的安排。他的這種“天人感應”學說,是以儒家學說為主,吸收了法家及先秦各家學派的思想而建立起來的神學唯心主義體系,其本質和目的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所宣揚的“君權神授”制造“理論”根據。 孟子、朱熹等唯心主義哲學家認為“天”是“理”的本原,人所具有的觀念(理)是出自于“天”的。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孟子·盡心上》)朱熹為孟子所言注云:“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性則心之所具之理;而天又理之所從以出者也。”《三國演義》對于“天”的認識與孟子、朱熹的認識是一脈相通的。書中并沒有關于靈霄殿、冥府、龍宮等神仙機構場所的描寫,也沒有出現玉皇上帝、菩薩、龍王等神仙人物,但卻大量談及“天數”、“天命”、“天運”、“天理”、“天道”等。書中人物并不是通過“天”的藝術形象來認識“天”的,而是從對于“天”的崇拜觀念出發來認識“天”的,他們對“天”的認識基本上是抽象化、理念化的,是唯心主義的。 《三國演義》第86回中,寫蜀國的學士秦宓向吳國的使臣張溫言天之理,說:“昔混沌既分,陰陽剖判;輕清者上浮為天,重濁者下凝而為地”。所言之“天”似當為由物質所構成,但他仍不知“輕清之外”“還是何物”,而自稱“無所不通”、“無所不覽”的張溫也“無言可對”。他們對于“天”的認識相對是膚淺的,唯物的觀點很抹糊,而更多的人物對“天”的認識則是唯心的,認為天是有“天命”、“天理”、“天道”、“天運”和“天數”的。 《三國演義》認為“天”有“天數”,而地上國家則有“氣數”,“天”的“天數”決定人間國家的“氣數”。國家存亡系于天命。書中寫漢朝的傳國玉璽上鐫刻著“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字,“漢家氣數”是由“天數”決定的。書中雖然也說漢末“致亂之由”是“桓靈二帝”的政治腐敗,但同時也強調:“漢朝天數當桓靈”(4回)、“漢家氣數已盡”(8回);作為對漢末三國晉初歷史變化的歸結,書中借后人之詩說:“魏吞漢室晉吞曹,天運循環不可逃”(119回);“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120回)。點明“天下大勢”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由“天運循環”決定的。正是認為“天數”決定國家“氣數”命運,三國時期政要人物都注重以“天數”、“天意”為自己的政治行為辯護。曹丕為奪取政權,讓他的心腹王朗逼迫漢獻帝禪位,就強調漢室“氣數已盡”,而“天之歷數”已在曹氏(80回);蜀漢為建立封建割據政權,也借“天意”制造輿論,諸葛亮勸劉備做皇帝時稱:“天與弗取,反受其咎”,劉備登基自稱是“天命不可以不答”,也是借“天命”為自己做皇帝加以遮飾。他們都稱自己的“君權”是“天意”神授的。 《三國演義》認為“天”是變化著的精神本體。“天命有去就,五行不常盛”(14回),書中許多有影響的人物都有這種思想。曹丕逼漢獻帝禪位時冊曰:“天命不于常”(80回);諸葛亮北伐前說:“天道變易不常”(91回);王朗與諸葛亮爭論時說:“天數有變”(93回);司馬師也說:“天道三十年一變。”(108回)但是《三國演義》中所表述的天數的變化并非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而是沒有質變的量變過程,是一種“天數”的循環。由這種天數的循環導致的天下大勢分合的循環,自然也是一種量變過程而非是一種質變過程。 《三國演義》認為“天”是有意志和情感的。所謂“天心”、“天意”、“天威”、“天怒”的說法書中隨處可見。董卓死后遷葬,“天降大雨,平地水深數尺,霹靂震開其棺,尸首提出棺外,”以至“三次改葬,皆不能葬,零皮碎骨,悉為雷火消滅”,書中說:“天之怒卓,可謂甚矣!”(10回)《三國演義》中人物也深信有“天意”。龐統、法正等勸說劉備謀殺劉璋,奪取益州,劉備便深恐“上天不容”,而法正則認為是“順天命”,是“天與(天意贊許)”(60回);諸葛亮擒獲孟獲,蜀軍歷遭“啞泉、滅泉、黑泉、柔泉如此之毒”而能無恙,諸葛亮也以為“豈非天意乎?”(89回);諸葛亮與王朗論辯,也說:“今幸天意不絕炎漢”(93回);而諸葛亮臨終為自己未能完成“恢復中原,重興漢室”的大業而遺憾之時,仍認為不是自己不“竭忠盡力”,而是“天意如此”(104回)。可見劉備、諸葛亮都認為“天”是有意志的,而且這種“天意”主宰著人事,令人警懼。 在《三國演義》中許多人物都認為“天”不僅主宰著無窮世事和人的命運,而且還能區別善惡而給人以佐助或懲罰。書中人物得助或成功之時,多言“天佑”、“天助”、“天授”、“天賜”一類的話語,而乏助或失敗之時,則多言“天滅”、“天亡”、“天喪”、“天敗”一類話語。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桃園結義,祭過天地,有客人來投,并獻良馬金銀等相助,劉備就認為這是“天佑”(1回);漢少帝被常侍張讓劫持,迷路,“正無可奈何”之際,“忽有流螢千百成群,光芒照耀,只在帝前飛轉”,陳留王便認為這是“天助”(3回);官渡戰敗,袁紹身處絕境,自己便以為是“天喪”(31回);劉備身處危境,“前有伏兵,后有追兵”,便自認為是“天亡我也!”(64回)。其實書中這些人物并非真的受到“天”的佐助或懲罰,而是他們從自己的理念心態出發,將自己在現實中的處境以“天意”加以解釋。 《三國演義》認為行德政者和有德者是天命之所歸,“天命不于常,唯歸有德”(80回);“天數有變,神氣更易,而歸有德之人”(93回)。書中以蜀漢體現德政,故蜀漢人物多得“天佑”和“天助”。 《三國演義》認為“天”是至高無上的主宰,而且“天”又是公正的,“天意無私曲”(9回),所以書中便十分強調“順天命”。諸葛亮的朋友崔州平對劉備說:“豈不聞‘順天者逸,逆天者勞’,‘數之所在,理不得而奪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強之’乎?”(37回),他強調“人”不能與“命”爭,“理”不得違“數”,就是說人不能與天數、命運相對抗,而應順從天命。曹丕心腹王朗與諸葛亮論辯時,更借古人之言提出“順天者昌,逆天者亡”的觀點(93回),肯定“天”是決定國家昌盛和敗亡命運的主宰者。諸葛亮與王朗論爭,不僅不否認天意,而且也以“天意”立論,說“不絕炎漢”也是“天意”。司馬懿指出諸葛亮勉強攻打中原是“自負才智,逆天而行”,因此結局必然是“自取敗亡也”(102回);諸葛亮自己也承認:“‘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103回);他得知自己“命在旦夕”后,曾設法祈禳避災,但終于沒有成功,便深有感慨地說:“死生有命,不可得而禳也。”(103回)。諸葛亮本是一位胸懷大志,富于才智,而又欲有所作為的人物,他都無奈于天意,難逃定數,其他凡夫俗子就更應順從天命了。人的生死成敗系于天命,人的才智在天數天意之下是難有作為的,這種消極的思想使《三國演義》中許多人物的思想性格都染上了悲劇的色彩。 《三國演義》在強調順天命的同時,還強調天人合一,認為只有順人應天,政權才能鞏固,功業方能成功,所以書中許多政要人物都大談“順人應天”。董卓廢少帝,立陳留王為獻帝,策文就說這是所謂“應天順人”(4回);王允假意勸董卓效“禹之繼舜”的方式即帝位,也說是“正合天心人意”(8回);謀士郭圖勸袁紹聯結劉備剿滅曹操,說是“上合天意,下合民情”(22回);闞澤至曹營下詐降書時對曹操說:“某等非為爵祿而來,實應天順人耳。”(47回);孔明等人勸劉備即帝位,也說是“應天順人”(73回);孫權勸曹操“早正大位”,也說是“應天順人”(78回)。書中三國重要人物在不同的場合環境中,一再強調“天與人歸”、“天人之應”、“應天合人”、“天心人意”,強調“上合天心,下順民情”、“上合天意,下合民情”。這種把“天道”與“人道”合一的思想正是漢儒和宋儒頗為提倡的,董仲舒說:“天人之際,合而為一”(《春秋繁露》);程顥說:“天人本無二”(《二程全書·語錄》);朱熹說:“天人一物,內外一理”(《朱子類語》),《三國演義》中的順天應人的天人合一說顯然是受漢儒和宋儒思想影響的結果。 在《三國演義》中,所謂“天意”是通過天文乾象、吉兇預兆、星卦謠讖、感應夢幻等一套完整的預示體系顯現出來的。書中認為預兆吉兇,星辰明晦,天文乾象變化,謠讖夢幻暗示等都是“天意”的表現,故此書中非常重視各種預言、預兆等的描寫。 《三國演義》言及“夜觀乾象”、“仰觀天文”、“夜觀星象”之事約有二十余處。多以星象天文預應政事大局和將帥杰出人物的吉兇。如太史令王立“仰觀天文”,便預言“大漢氣數將終,魏晉之地,必有興者。”(14回)暗應曹魏立國乃天意所定。又如官渡之戰前夕,謀士沮授仰觀天象,預言“恐有賊兵劫掠之害”,袁紹不聽其言,就被曹操燒了烏巢糧草。曹操見“南方旺氣燦然”,心中就想到東吳孫權”恐未可圖也”(33回)。譙周見“北方旺氣正盛”,就勸諸葛亮不要勉強伐魏(91回)。至于描寫孫堅、周瑜、龐統、關羽、張飛等人之死,天上都有將星隕落,諸葛亮見“三臺星中,客星倍明,主星幽隱”便知自己“命在旦夕”等,均是強調天人相應,而人則據天象揣知所謂“天意”。《三國演義》中善觀天象、預測吉兇的人物并不多,以諸葛亮為最善,其他如譙周、殷馗、沮授,以至曹操、劉備、司馬懿等也都程度不同地通曉天文星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