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才 狂士 諍臣——論《三國演義》中龐統形象審美特色
崔序芝 謝章華
【內容提要】 在《三國演義》眾多文臣武將和如云強手中,龐統可謂獨具特色的一位。龐統在作品中存在時間不長,所占篇幅不多,生卒短暫。然而卻以其曲折的生平、獨特的個性、奇絕的才智、輝煌的人生而給讀者留下了回味無窮的意趣。龐統是個難得的奇才、剛正的狂士、豁達的諍臣。
(一)難得的奇才
龐統形象的審美意趣,首先源于其性格中奇的特征。奇者:一曰罕見,二曰杰出、超凡。本文稱龐統為奇才,二者兼而有之。龐統的奇才大智享譽荊襄,盛傳江東。孫權早聞大名,周瑜多用其計;劉備久聞芳名,孔明深服其智;魯肅稱其謀略不減于管樂,樞機可并于孫吳。然而卻遭遇坎坷。或埋沒于襄陽,或屈沉于江東;或遭孫權冷落,或受劉備屈待;甚而公瑾屢用其謀,竟未授其職;為東吳建奇功,卻不被吳主所認可。龐統之屈可謂奇也。正是龐統之奇才被屈待構成了其獨特的審美意趣。
1.名士交口贊奇才
稱龐統為奇才,首先在于龐統頗得當時天下名士賢才的贊賞,盛名布于海內。劉備為躲避蔡氏兄妹所謀殺身之禍,馬躍檀溪,逃難至南漳水鏡先生莊上,水鏡指點道:“天下奇才,盡在于此,公當往求之。”“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見羅貫中《三國演義》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1973年12月第3版308頁)小說作者在此通過著名隱士司馬德操之口將龐統作為天下奇才推薦給劉備。龐統不僅享譽襄,而且名播江東。據小說介紹,龐統因避難寓居江東期間,周瑜通過魯肅多次請教龐統,并多用其謀。魯肅因深知龐統之大智奇才,在剛繼任督都之職時,就向孫權舉薦了龐統。肅稱統:“上通天文,下曉地理;謀略不減于管樂,樞機可關于孫吳;往日公謹多用其言,孔明亦深服其智。”(同上488頁)可見,龐統之奇才大略深得當時天下名士贊賞推崇。孫權以貌相人,以偏愛取才而冷落龐統。魯肅深感惋惜,稱贊關安慰龐統道:“公抱匡濟之才,何往而不利?”(同上489頁)當肅得知統欲投劉備時,支持并囑咐道:“無使孫、劉互伐,同力破曹。”統答曰:“此某平生之素志。”(同上)
可見統之見解高遠,樞機超凡。倘孫、劉長期聯盟,同力破曹,便會無往而不勝。可惜孫劉兩方眾多文臣武將持此見解者僅魯肅、龐統、孔明等寥寥數人。甚至連被稱為世之梟雄的劉備也能認識到孫劉聯明的極端重要性。否則,豈有夷陵之敗?乃至孫劉兩大集團最終被魏方所滅?象龐統這樣才智過人,機謀深遠之士也被孫權所冷待,只能證明孫權也是一個目不識珠之輩。三國之爭從根本上講是人才之爭。在小說中作者對龐統之才極為賞識推崇,對其才智被埋沒,被屈待深感惋惜。
魯肅在寫給劉備的薦書中推崇道:“龐士元非百里之才。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展其驥足。”并特別提醒道:“如以貌取之,恐負所學,終為他人所用,實可惜也!”(同上490頁)孔明在東吳吊喪期間,曾面晤龐統,并寫有薦書給劉備,推薦龐統。當孔明從東吳回,問及龐統時,劉備稱統“近治耒陽縣,好酒廢事。”孔明聞言笑道:“士元非百里之才。胸中所學,勝亮十倍。”并指出:“大賢若處小任,往往以酒糊涂,倦于視事。”(同上)劉備方根據張飛、孫乾考察的情況和魯肅、孔明的舉薦,糾正屈待大才的過失,拜龐統為副軍師、中郎將,與孔明共選方略。小說在描寫龐統曹冷遇被屈待的情節時,充滿贊賞而惋惜的審美情調。這情調是作者對人才被屈待的深深遺憾,對健全人才環境的熱切呼喚。它撞擊著讀者的心靈,感染著讀者的情緒,啟示后世善待賢才。
2.巧授連環展驥才
在名士的口碑中,龐統是學識淵博而未展驥足的奇才。在實踐中,龐統謀略樞機如何呢?在現實中,龐統不愧為有經天緯地之才的賢士。小說作者以極為贊賞的筆調表現了龐統在實踐中所顯示的奇智神謀,給讀者以妙不可言、美不勝收的審美享受。
魯肅將龐統推薦給孫權時說:“往日公瑾多用其言,孔明亦深服其智。”此非虛言。在龐統寓居東吳期間,雖未正式拜授任何職銜,但在事實上已充任著東吳謀士之職。《三國演義》第47回“龐統巧授連環記”就描寫了龐統受周瑜之邀,以過人的智慧機敏向曹操巧授連環記,使操自鎖戰船的精彩場面。其間,龐統的謀略樞機得到出神入化的表現,達到令人驚嘆的境地。
面對曹操八十三萬大軍壓境之勢,周瑜使魯肅問策于龐統,統先獻“火攻”之策,后獻“連環”之計。周瑜猶伯樂得千里馬,深服龐統之論,使肅請龐統出山為其施行連環記。曹操被稱為世之奸雄,對其施計談何容易!非智謀超常、膽識過人者莫敢當此大任。周瑜知人善任,對肅曰:“為我行此計者,非龐士元不可。”果不出周瑜所料,龐士元以杰出的才學、超凡的智慧、隨機應變的高招圓滿完成了巧施妙計的任務。統先裝成懷才不遇、對周瑜極為不滿、而遁跡于西山草庵的隱者,贏得了生性愚拙、出使東吳的蔣干信任,得以被引入曹營。得見曹操后,就根據操之心理、性格特點,用驕兵之計和獻媚之詞,又獲得了操的信賴。從而乘機查清了曹軍布陣情況。同時,極盡夸贊奉迎之能事,使躊躅滿志的曹操得意忘形,完全失去了戒備,進而獲得了與操同桌共飲,暢談兵機的殊遇。此時,龐統便以自己淵博的學識,與操“高談雄辯,應答如流”,使操“深為敬服,殷勤相待”。當統獲得操深深敬服之后,便開始佯裝醉意,又以關切的語氣、投石探路船問道:“敢問軍中有良醫否?”當操答:“水軍多疾,須用良醫治之”時,統便指出水軍嘔吐的原因:“大江之中,潮漲潮落,凡浪不息;北兵不慣乘舟,受此顛簸,便生疾病。”而此問題正是操所憂慮之事。如何不求良策?于是龐統乘機便授其計,使操“以大船小船各皆搭配,或三十為一排,或五十為一排,首尾用鐵環連鎖,鋪上闊板。休言人可渡。馬亦可走矣。乘此而行,任它風浪上下,復何懼哉?”(同上)操入魔也似中計,反下席而謝。真乃智者奇者龐統也!正如小說中詩曰:“赤壁鏖兵用火攻,運籌決策盡皆同。若非龐統連環計,公瑾安能立大功。”(同上)龐統能智勝生性多疑、詭計多端的曹操,可見其智絕才奇和出神入化的應變能力。小說中龐統奇智勝奸雄的情節場面閃爍著智慧的火花,漾溢著襲人的妙趣。讀之,令人興味盎然,精神愉悅。
3.明察善斷理事才
若說在赤壁之戰中,龐統智獻火攻之策,巧授連環之記顯示出龐統高超的決策能力和隨機應變能力的話,那么“耒陽縣龐統理事”則表現了龐統非凡的理事才能。龐統滿懷匡世之志、濟民之才欲意安邦濟世卻遭冷遇,最后只得抱屈來到山僻小縣任縣令。終日以酒取樂,不理政事。劉備得知便派張飛、孫乾前往巡察。統衣冠不整,扶醉而出。張飛見之,責其盡廢縣事。統不加申辨,“隨即喚公吏,將百日所積公務都取來剖析,吏皆紛然赍抱案卷上廳。訴詞被告人等,環跪階下。手中批判,口中發落,耳內聽詞,曲直分明,并無分毫差錯。民皆叩首拜伏。不到半日,將百日所積之事,盡斷畢了。”(同上490頁)投筆于地而對張飛曰:“所廢之事何在?量此小縣,何足介意。”(同上)在此作者以嘆賞的筆調表現了龐統明察善斷的洞察決斷之才、干煉果決的理事之才和快捷神速的辦事效率。目睹此情此景張飛驚嘆道:“先生大才,龐統不僅是位面對險境強敵能隨機應變、智勝強手的奇才,而且是一位明察善斷的理事奇才。目睹龐統敏捷干煉的理事情節,不禁令人嘆為觀止。
4.經天緯地匡濟才
龐統的滿腹經倫和雄才大略,猶如蓄足能量的熔巖,直至為劉備取川時,才得以憤發。劉備取川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起決定作用的卻是龐統的運籌決策。在議取西川的過程中,龐統的學識機謀得淋漓盡致的表現。
劉璋納張松之策,擬引劉備入川,以拒張魯入侵。璋遣法正為使面晤劉備后,劉備仍猶豫不決,獨坐沉吟。劉備所猶豫沉吟者何?其實先取西川為基業,而后圖謀大業之方略,早在孔明“隆中決策”中已定。劉備自起事以來,東奔西走,走征北戰,無立足之地。暫時駐足的荊州,在名義上還屬借用東吳之地。劉備如何不時刻想取西川?他曾對孔明、張松、法正等表示:非欲不想取荊州劉表、益州劉璋而代之,而是顧忌“同宗相攻,恐人唾罵,失信義于天下。”此即劉備困惑猶豫的根本原因。龐統以敏銳的觀察、理智的思考抓住張松議獻西蜀的契機,運籌謀劃,制定出取西川的謀略方針。尤其是針對劉備以“仁義取天下”指導思想的偏執之處,提出了“宜從權變”的英明思想。從而為困惑中的劉備指點迷津、撥開云霧和大展宏圖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清除了開拓西川基業的思想障礙。
龐統為劉備消除思想顧慮,先從樹立取川信心開始。他從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分析了西川優勢、荊州劣勢。在“天時”方面,他根據張松所講:“劉璋稟性暗弱,不能任賢用能;張魯在此,時思侵犯;人心離散,思得明主”的西川形勢,督促劉備迅速取川。否則,將失去這一天賜良機。在“地利”方面,把益州與荊州的利弊進行了對比。他推崇張松的見解,指出:“荊州東有孫權,北有曹操,難地成業”的地理位置;又指出益州的地利優勢:“戶口百萬,土廣財富,可資大業。”在“人和”方面也分析了取川的有利條件:“今幸張松、法正為內助。”真是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皆備,可謂千載良機。此時不取更待何時?
聽取龐統分析,劉備如何不動心?再說劉備早有取川之意,只因有顧慮,未最后下定決心。此時,劉備便再次道出了其思想顧慮:“同宗相攻,恐因小利而失信于天下。”(同上520頁)劉備在民眾中碑中是“仁德棄塞四海,信義布于天下”的賢德之君。自古中國圣君賢王都信奉“得民心者得天下”之天理。然而任何理論的生命力都在于與具體實踐相結合,靈活運用,不可拘執。龐統的高明在其善于變通。他首先肯定劉備思想合于孺家正統思想“天理”之處。但接著就指出:“奈離亂之時,用兵爭強,固非一道;若據常理,寸步不可行也。”(同上)當年,劉表臨終時,請求劉備據荊襄,輔助劉琮兄弟,孔明也勸其入主荊州,劉備就是因為“拘執常理”,不通權變而失去了取荊州的良機。落得后來巧取荊州還不被東吳所承認的結果。前車之鑒不可不記取。龐統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提出“宜從權變”的思想,并引經據典,以歷史上圣君賢王的例子來說明其權變思想的正確性。他用“逆取順守”(《漢書》)、“兼弱攻昧(《尚書》)湯、武之道也。”(同上)“若事定之后,報之以義,封為大國,何負于信義?”等開導劉備。也即等事成之后,加于補救,也不失信義,仍合于“天理”。最后,統還提醒道:“今若不取,終為他人所取”,提出情況的嚴重性及后果,以引起劉備的重視,從而吸取荊州的教訓。龐統言語至此,劉備仿佛茅塞頓開,心悅誠服地感嘆道:“金石之言,當銘肺腑。”劉備終于下定取川決心。
客觀地說,劉備在獲得孔明的輔佐之后,雖然取得一些勝利,尤其是與東吳聯合抗曹,取得赤壁之戰大勝。但劉備集團處于弱勢的局面仍未根本改觀,還不足以與魏吳鼎足抗衡。龐統不僅為劉備開辟西川基業提供了理論指導,同時在實踐中,為劉備建立西川基業開辟了通向成功的道路。龐統雖在取川成功在望之際,壯志未酬身先死。但其卻在短暫的時間里為劉備集團開創西川基業建立了豐功偉績,表現出奇絕的謀略、超凡的樞機、杰出的才能。這一切又無不顯示出龐統形象的人格魅力,散放出怡人的審美情趣。 (二)剛正的狂士
本文稱龐統為剛正的狂士。為“狂士”下的定語是“剛正”。剛正是龐統形象又一美學因素。龐統不僅是一個難得的奇才,同時也是一個剛正不阿、被屈待的人才。天下奇才或因機遇、或因個性等原因被埋沒、被誤解而屈沉一隅的人屢見不鮮。龐統則因未遇知己之主或埋沒于襄陽,或屈沉于江東。盡管早在赤壁之戰前,周瑜已通過魯肅多用其謀。事實上,統已充當著東吳謀士,但卻始終未正式授于任何職位。魯肅將龐統推薦給吳主孫權時,卻被因貌丑“心中不喜”和偏執之見視為“狂士”而遭到冷待。
統生平應聘謀職,“欲以才氣動之”。對當權者不恭維奉迎,剛正不阿。因為有封建時代知識分子難得的正氣和骨氣,而被誤為狂士。其實被稱為狂士源于孫權的偏見。《三國演義》第57回有如下情節:魯肅向孫權舉薦龐統,并盛贊其才。小說先以不無調侃的筆調諷刺孫權以貌相才的淺薄之舉。作者寫道:“權觀其人濃眉掀鼻,黑面短發,形容古怪,心中不喜。”接著又以否定性的筆調描寫了孫權以個人偏愛屈待大才的情景。孫權問統曰:“公平生所學以何為主?”統答曰:“不必拘執,隨機應變。”權之所問與統之所答表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學識觀。孫權注重的是專長。大概認為凡人才應該學有所長。在一般情況下,這種學識觀、人才觀,并無偏頗。但在特殊條件下,尤其是在動亂紛爭的年代和復雜多變的政治斗爭中,欲意爭強圖霸,成就大業,僅靠一拔之長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博學多才,且能隨機應變。此方為學識的高境界,人才的高標準。龐統“不必拘執”的回答是對孫權陳腐學識觀、人才觀的否定。“隨機應變”的回答則提出了與孫權截然不周的人才標準。初次晤面,龐統不僅未有任何恭維之詞、阿諛之態,反而思路見解處處與這位權貴相左,顯然不僅不會令其滿意,反而會被認為“冒昧”、“狂妄”。因而“狂士”一詞便脫口而出。當孫權又以其偏愛之臣周瑜作為取才標準而問統曰:“公之所學,比公瑾如何?”時,統笑曰:“某之所學,與公瑾大不相同。”此一回答,不僅會令孫權大失所望,反有冒犯之嫌。作者在此議論道:“權平生最喜公瑾,見統輕之,心中愈不樂。”最后,孫權給這位應聘者的回答是“公且退,待有用公之時,卻來相請。”“統長嘆一聲而出。”小說中龐統面晤孫權的場面頗似當今面試應聘者的情景。大凡應聘者總會千方百計迎合考官,投其所好,以搏得聘者的好感而被聘。龐統仿佛不通世情,只一味按自己“欲以才氣動之”的主觀愿望行事,敢于在這位決定自己命運的國君面前坦陳己見,而不顧對方的偏愛所好,其不被吳主所用是必然的。龐統雖然遭冷待,被稱為“狂士”,但卻贏得了人格的尊嚴,表現了一個剛正之士的志氣和骨氣,保持了一個真正大賢奇才的品德和風范。對龐統而言不被如此偏執之主所用,倒不失為幸事,否則,日后難于投合,麻煩多矣。然而,令旁觀者不平的是權竟稱統為“狂士”,且聲言“誓不用之”。甚至當魯肅指出統在赤壁之戰中獻連環記,“成第一功”時,權居然不承認事實,胡謅什么是操“自欲釘船”。可見孫權不僅是個目不識珠之徒,且是個偏狹之輩。真正的尚賢納才者必須具有識才的眼力,納才的心胸,容才的氣度。如孫權者流,尚賢納才不過是個裝璜門面的漂亮詞藻,事實上卻往往阿諛奉承之徒、趨炎附勢之輩云集;真正學識淵博之士、機謀深遠之才遠避千里。在作品這一情節的描寫中,作者對龐統人格之贊賞,對孫權品德之諷喻的審美傾向強烈感染著讀者。
龐統聽從魯肅、孔明的勸告,并帶著二人薦書往投劉備。劉備久聞龐統大名,立即請入相見,由于龐統始終抱著以才學動人的應聘思想,所以無論投奔何處,從不卑躬屈膝、仰人鼻息。作品這樣描寫他投奔劉備的情景:“統見劉備長揖不拜。”這對奉行禮儀的劉備來講無疑會留下不愉快的印象。小說又寫道:“玄德見統貌陋,心中亦不悅。”可見劉備也犯了“人不可貌相”的識才大忌。于是便不冷不勢的問道:“足下遠來不易?”龐統并不拿出拿出魯肅、孫明兩位大的賢的薦書投呈,也無恭維、嫌卑之詞,僅答曰:“聞皇叔招賢納士,特來相投。”劉備顯然對統將自己排入賢士之列不甚滿意,大概也有了貌丑性狂的先入之見。于是,便以托詞將統派往一偏遠小縣任縣令。統為自己再次遭冷遇屈待而不平,嘆曰:“玄德待我何薄?”統上任后,終日飲酒為樂,一應錢糧詞訟并不理會。張飛、孫乾受劉備之派前往視察,責之“盡廢縣事”。統立即喚來公吏將百日所積之事,不到半日處理完畢,且“分毫不差,民皆叩首拜服。”而后,投筆于地曰:“所廢縣事何在?曹操、孫權,我視之若掌上觀文。量此小縣,何足介意”此處龐統倒頗有些特才狂放之氣。但它卻是一個令人嘆賞的則正不阿的賢士的真實心聲。有識之士面對昏庸之主、偏狹之君唯剛正狂放方可保其健全人格,有所建樹,創造輝煌的人生。否則,唯唯喏喏,會銳氣盡墮,才智漸消,庸碌平生。剛正狂放是龐統人格中又一獨具情趣的美學品位。 (三)豁達的諍臣
龐統形象審美情趣之三是其作為諍臣的品格真誠豁達。龐統對劉備的真誠、豁達在作品的眾多人物形象中是突出的。無論是冷遇屈待還是嗔怪怨怒,龐統都報之以真誠,處之以豁達。《三國演義》中描寫了一系列諍臣諫士形象。他們多因諍言語獲咎,乃至結局悲慘。袁紹手下的田豐、許攸、沮授如此,劉璋手下的黃權、王累、李恢、劉貴、冷苞、張任、彭漾等也如此。尤其是黃權口銜劉璋衣衫而諫竟被扯落門牙兩顆,王累因諫阻劉璋引劉備入川而自斷懸索撞死于城門之下。袁紹因拒諫毀賢而失敗于曹操,劉璋因怨諍拒諫而江山移主。諍臣多忠貞有才。因忠于所事君主,出于公心而冒險進諫,甚至不惜以生命用代價。因有非常之才,超凡之智,故有明智之見,深遠之謀以資進諫。龐統為劉備手下難得的諍臣。他因有奇才大智作功底,在權貴面前才敢于埋陳自己的真知酌見、樞機謀略,保有知識分子難能可貴的剛正之氣。而這在專制主義的封建時代,在某些專制者的心目中會被視為“狂”而不能相容。封建時代愚忠之臣頗多,諍諫之臣難得。龐統則是是的諍諫之臣。在劉備西進取川的進程中,龐統曾數次進諫使形勢或轉危為安,或加速發展,從而為劉備開辟建立西川基業立下了汗馬功勞。稱龐統為難得的諍臣,其一例是其在促使劉備決策取川中起了決定性作用。劉備在張松、法正議獻西川表現出猶豫困惑時,龐統以明銳之語坦言道:“事當決而不決者,愚人也。”(同上520頁)使劉備主動向龐統請教取川之策。地,統又以“宜以權變”的思想使劉備疑慮頓釋,下定了取西川的決心。如此一諫,奇功也。其二例是劉備在鎮守葭萌關時得知魏、吳將于濡須交兵的消息,預計勝方將吞并荊州。劉備納龐統之言,聲稱擬勒兵回荊州,救援東吳。遣使赍書致劉璋,請求“發精兵三、四萬,行糧十萬斛。”劉璋得書后,聽從劉巴、楊懷等人之言,僅撥老弱軍四千人,米一萬斛。劉備得此信息大怒,扯毀回書,大罵而起。劉璋使者見狀逃回成都。在此因劉備不冷靜行為而導致取川形勢惡化時刻,龐統直言道:“主公以仁義為重。今日毀書發怒,前情盡棄。”若無龐統之諫,并立即采取緊急措施,順利發展的取川形勢很可能半途而廢。劉備在龐統的幫助下,立即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并求策于龐統。最后,用龐統之計,才使形勢轉危為安,并在張松事發,機密盡泄的被動情況下,隨機應變,巧施計謀,智取涪關,強奪雒城,為最后奪取益州掃清了道路。龐統諫主例三,在劉備取涪關后的勞軍公宴上,劉備酒酣,醉意朦朧地對龐統說:“今日之會,可謂樂乎?”龐統又直言道:“伐人之國而以為樂,非仁者之兵也。”統面刺君王之語,使劉備這個聲稱以仁義取天下的所謂賢德之君頓時惱羞成怒,立即為自己進行辯解,并對統下了驅逐令。劉備曰:“吾聞昔日武王伐紂,作樂象功,此亦非仁者之兵與歟?汝言何不合道理?可速退。”(同上535頁)本為酒后戲言,不期劉備竟如此薄情,居然對有奇功的軍師下了逐客令,實有失王者風范。龐統聞言大笑而起。酒醒之后,劉備聞知酒后失言之事,大悔,關于“次早穿衣升堂,請龐統謝罪,曰:“昨日酒醉,言語觸犯,幸無掛懷。”龐統依然“談笑自若”。當劉備又自責道:“昨日之言,唯吾有錯”時,龐統也誠懇客觀地說道:“君臣俱失,何獨主公。”統之豪爽豁達,于此可見。小說這樣描寫了他們君臣和解的情景:“玄德亦大笑,其樂如初。”(同上534、536頁)劉備、龐統可謂一對難得的諍友,龐統不記劉備對他的冷遇屈待,劉備也不記龐統直言揭短。他們為了共同的追求志向,坦誠相處,嚴于律己形成的融洽的君臣關系,堪稱古今君臣關系中的美談佳話。坦誠豁達的性格美則正是龐統作為諍臣形象又一審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