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發展企業電子商務的指導原則
梁春曉
企業,是現代社會經濟生活的基本單元。在中國電子商務應用與發展的過程中,企業的作用同樣十分重要。正如我們曾經指出的那樣,中國工商企業全面進入電子商務領域,是中國電子商務應用與發展的真正的轉折。在這里,我們可以更進一步指出,推動中國電子商務應用與發展的真正的主角和主力將是企業,是許多正在醞釀、正在進入或已經進入電子商務領域的企業。
在方興未艾的全球電子商務發展浪潮中,應當以企業和企業的商務需求為中心,認真分析中國企業應用與發展電子商務發的客觀環境與條件,認真研究適合中國企業應用與發展電子商務的模式與規律,建立科學、完善的中國電子商務應用與發展體系。
本文中的"企業",主要指一般意義上的制造、流通和服務企業。
本文中的"企業電子商務"含義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企業內部電子商務;
——企業對企業電子商務,或企業間電子商務,或B to B模式的電子商務;
——以企業為主面向消費者的電子商務;
在特定條件下,也包括網絡服務商、提供電子商務技術支持的IT廠商、提供支付支持的金融機構、電子商務顧問咨詢機構,以及相關政府部門為企業提供的電子商務服務。
面向消費者的電子商務網站,正在以B to C、C to C,甚至C to B的模式飛速發展,并正在"注意力經濟理論"的指導下,以空前規模的媒體宣傳,力求吸引越來越多的"眼球",以至于在不少人看來,電子商務就是"網上購物"。
盡管如此,冷靜觀察和分析后,我們依然可以發現,以企業經營管理上的突破創新和經營效益衡量,在電子商務應用上已經取得巨大成功的,其實不是如Amazon、eBay這樣的"明星",而是一批如Dell、Cisco等企業電子商務的開拓者和實踐者們:
——Dell計算機公司已經成為企業間電子商務應用的完美典型。Dell公司有一個為 5,000 多家美國公司服務的"主頁"計劃。當Dell公司贏得一家有 400 人以上的企業客戶時,它就為那家客戶建立主頁。主頁只不過是一套比較小的網頁,常常同客戶的內聯網聯接,讓獲準的雇員在線配置個人計算機、付款、跟蹤交付情況。每天約有 500 萬美元的Dell個人計算機以這種方式定貨。主頁讓客戶能即刻得到技術支持,并與銷售人員聯系。
——福特汽車公司的企業內部電子商務。福特公司龐大的內聯網上有50萬種產品設計資源、生產管理工具和戰略信息資產。內部網絡已經成了是福特公司經營的支柱。
——Cisco系統公司的"虛擬結算"使公司管理層幾乎即刻可以發現市場的變化。Cisco公司還盡可能地在網上做每件事情。現在 73% 的公司客戶是通過Internet訂貨的。與此同時,雇員在網上作出所有出差安排,在網上提交開支報表,大大小小的采購和雇用決定也在網上進行。它使像Cisco這樣的大公司(18,000 員工,年銷售額 100 億美元)的高級經理人員能保持嚴密的控制,而又不壓制員工的企業精神。
從以下來自不同市場研究機構和專家的統計和預測數據,也可以看出,盡管統計和預測數字有所不同,但都無一例外地表明,全球企業電子商務正在以十分迅猛的速度發展。
——市場研究機構Forrester Research的研究顯示,企業間的電子商務活動(除了廣告支出之外,企業用戶通過互聯網絡所購買的產品或服務)從1990年的零水平成長為1998年的430億美元,更將在2000年邁向8430億美元大關。
——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集團則表示,1999年全球企業對企業的電子商務市場規模為1450億美元,并預計在2004年將達到7.29萬億美元的規模。
——研究公司IDC表示,企業對企業電子商務將在2003年激增至1.38兆美元。
——美國加州電腦經濟研究公司副總裁邁克爾-埃伯斯科羅稱,在未來的3年內,企業間電子交易將超過普通商業交易,電子商務的總額將達到6萬億美元。
面對企業電子商務的巨大發展和驚人前景,在2000年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企業對企業的電子商務成為了風靡一時的熱門話題。商業巨子們紛紛樂觀地表示,企業電子商務的顛峰時期尚未到來。
北京君思電子商務研究發展中心(以下簡稱"君思")的在線咨詢表明,中國的企業正以越來越大的興趣關注和進入電子商務領域。
君思的電子商務在線咨詢始于1999年1月,以Email和電子表單等形式在線接受和解答來自各個方面的有關電子商務的各類問題。1999年上半年,提出咨詢要求者的大多來自網絡業界、學校和媒體,來自企業的寥寥無幾。所提問題也多為宏觀性的和基本知識性的,有關企業電子商務應用和實務操作方面的問題也寥寥無幾。到了1999年下半年,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來自企業的提問者和有關企業電子商務問題的比例逐漸提高,到1999年底已經占據了多數。
如果說中國電子商務1998年的主角是IT業界和媒體,1999年的主角是電子商務網絡服務商、電子商務網站和致力于電子商務項目的其它機構的話,那么許多企業則將在2000年開始登上中國電子商務舞臺,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不少企業已經充分認識到電子商務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準備為之一搏。到2000年底,我們很可能會發現,企業正在或已經成為中國電子商務應用與發展的主角。
這并不奇怪。在IT媒體、IT廠商和網絡服務商們作為主角,大力推動中國電子商務應用與發展的時候,人們大多忽略了一個基本的事實:電子商務本來就是由企業的商務需求推動發展的。
有一種論點:與發達國家相比,盡管中國經濟發展水平和企業現代化水平的差距依然很大,但是在網絡經濟和電子商務方面基本處在同一水平,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按照這種觀點,我們似乎不必去理會我們相對落后的經濟基礎和企業發展水平,只要采用最新、最現代的技術全力發展網絡經濟和電子商務,就會以很小的代價取得經濟的長足進步,趕上并超過發達國家的經濟水平。這種"同一起跑線"的論點是一種似是而非的說法,在理論和實踐上都站不住腳,都具有很大的誤導性。
下面讓我們簡要回顧和分析中國與美國電子商務發展歷程。
"電子商務"(E-Business或E-Commerce)作為一個名詞概念提出的時間,在中國和美國的確幾乎同時,即大抵在1996年前后開始提出、傳播和推廣。我們現在所采用的電子商務技術也與美國相差無幾。然而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
其實真正應該看到的是,現代意義上的電子商務實踐在美國卻早在1980年代初甚至1960年代(例如EDI)就已經開始了。例如美國著名流通企業--沃爾瑪(Wal-Mart)從1980年代初就開始采用電子訂貨系統(EOS)實現商品配送中心與供應商和商場之間的電子化訂貨。這是典型的企業電子商務應用。許多大企業的內部電子商務,和按照供應鏈溝通上下游企業的企業間電子商務,也在"電子商務"的名詞概念提出以前就已經有了很好的發展。
進入1990年代以后,由于Internet的迅猛發展,使得企業電子商務的網絡平臺發生了巨大變化,網絡成本大幅度降低,網絡建設大為便利,電子商務發展大大加速。Internet更使得個體消費者得以進入網絡環境,使得面向消費者的電子商務得以異軍突起。
經過IBM等跨國IT廠商的努力,"電子商務"名詞概念和技術在1996年前后進入中國,開始了在中國的傳播、推廣、應用和發展,開始了在中國尋找商務需求,促進企業電子商務應用與發展的歷程。
以上分析表明了中國和美國的電子商務發展歷程的迥然不同(如下圖):
——在美國,電子商務實踐早于電子商務名詞概念,是企業的商務需求促進了網絡和電子商務技術的進步,并最終促成"電子商務"名詞概念的形成。當Internet時代到來的時候,美國已經有了一個比較先進、比較發達的企業電子商務基礎。
——在中國,電子商務名詞概念先于電子商務應用與發展,電子商務技術需要不斷地尋找商務需求,是先進網絡和電子商務技術推動中國企業電子商務的應用與發展。
這是中國電子商務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
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電子商務有其特殊的國情與商情,在體制、法律、支付、物流、信息化基礎、收入水平和文化等方面均存在著相當的差異和不足。這已經為近年來中國電子商務應用與發展的實踐所證實。
以上對中國和美國電子商務發展歷程的分析,更進一步說明,中國的電子商務業者所面對的是一個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當不同的應用與發展環境,必須認真分析、重新思考,處理好各種關系,確立適合中國國情、商情的發展企業電子商務的指導原則,不能照抄照搬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做法了事。
就目前中國的企業電子商務實踐而言,需要格外注意的是處理好網絡服務商、提供電子商務技術支持的IT廠商,與作為電子商務應用者的企業之間的關系。在這方面,需要考慮的基本前提有:
——中國企業(甚至包括一些名牌大企業在內)的信息化水平普遍比較底,與IBM等IT廠商在美國面臨的情況差別甚大。
——企業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而不以追求經營方式現代化為目標。
——企業可資動用的資源是有限的,在是否實施電子商務時,必然考慮資源使用是否合理,是否最優化。
由于中國電子商務是由主導信息技術的IT業界推動的,使得中國電子商務在發展之初就帶有過度技術化傾向,"重技術、輕商務"的現象比比皆是,以為只要技術到位一切自然成功,如果不成功則必然是因為商務環境太落后,責任在彼,一推了之。
事實上,電子商務中的"電子"與"商務"的關系是"皮"與"毛"的關系,電子是"毛",商務是"皮","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綜上所述,鑒于目前中國國情與商情,現階段企業電子商務的應用與發展主要應當遵循以下指導性原則:
1、確立"商務為本"思想
中國電子商務業界要確立"商務為本"的思想,以商務為主,以技術為輔,將電子商務技術作為實現業務目標的手段。網絡服務商和提供電子商務技術支持的IT廠商在努力推廣電子商務技術的同時,要尊重企業的商務選擇和利益判斷,避免過度技術化的傾向,避免追求表面的商務"電子化"而忽略了商務活動本身的需求;要認真研究企業的商務需求,以此其確立其技術方案和服務方式。
2、加速企業信息化建設
企業電子商務建設和功能的充分實現,離不開企業內部的信息化建設。目前中國企業普遍存在的信息化基礎落后的現狀,與網絡和電子商務技術的現代化形成了巨大反差,已經不適應甚至阻礙了中國企業電子商務的應用與發展。應當從人員(特別是中高層管理人員)培訓、技術建設、管理配套等多個方面加速企業信息化基礎建設進程。
3、適應與創新相結合
首先是"適應",即電子商務技術方案要充分適應中國企業目前水平下的商務需求。為此,必須結合企業商務需求和技術手段兩個方面,作好企業電子商務總體規劃,確定切實可行的商務模式,設計和開發實用、有效的技術解決方案,在現有條件下最大限度地推動企業管理水平和經營效益顯著提高。
然后是"創新",即在企業經營管理和信息化水平顯著提高的情況下,著眼未來發展的需求,著眼于進一步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充分發揮電子商務特點和優勢,推出創新的企業電子商務體系。
4、建立以大企業為核心的電子商務體系
大企業具有對上下游供應商和經銷商等中小企業的巨大吸引力。國內不少名牌大企業擁有上千家原材料、零配件供應商,和產品經銷商,彼此之間以該大企業為核心構成了龐大的供應鏈體系。因此,以大企業為核心,按照供應鏈關系建立企業電子商務體系,并帶動中小企業電子商務應用與發展,是中國企業電子商務應用與發展的重要途徑。
5、提倡"大電子商務"觀
電子商務不僅是"電子"技術,也不僅是"商務"活動,電子商務更是:
——包括IT、商務、金融、物流、法律、信用等多個領域的的大系統;
——包括政府、企業(商家)、消費者、網絡服務商等多個參與者的社會工程;
——包括企業內部電子是、企業間電子商務(B to B)、企業對消費者電子商務(B to C、C to B)、消費者對消費者電子商務(C to C)、政府對企業電子商務(G to B)等多種模式的復合體系。
因此,無論在電子商務業界扮演什么角色,不論身處何種領域,都應眼界廣闊、系統思維,發展共生與合作,以開放性的網絡精神進入網絡和電子商務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