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高職院校電工學教學的思考
未知
[摘要]電工類課程是高職學校工科類學生普遍開設的專業基礎課。由于該課程內容比較復雜、概念比較抽象、理論性很強,在教學中存在的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本文從高職院校電工學課堂教學的問題出發,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電工學 高職院校 教學改革
電工學是高職院校電專業學生的一門專業的應用技術基礎課。隨著工業的發展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的需要,相關專業的學生是否能夠掌握電工、電子技術方面知識的應用就顯得日益重要。為了能夠更好的培養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知識復合型人才,讓高職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技能,提高就業競爭能力,本文對電工學教學的現狀和完善做了一些探討。
一、高職院校電工學教學的現狀
1.教學內容不夠合理
由于《電工學》是一門包含多種知識內容的課程,涉及生活和生產的方方面面,其中的電路、電子和電機等內容,經常涉及一些物理現象、自然定律和數學分析方法,因此普通物理學和高等數學是《電工學》的兩門基礎課,但是很多高職院校《電工學》課程本身就存在教學時數偏少的問題,一些學校就刪減甚至取消了普通物理學和高等數學中的一些與電路有關的知識諸如傅立葉變換、曲線積分等等章節,給《電工學》教學帶來了一定難度。我國現有的電工學教材與國外90年代的新版教材相比,在數字電子技術內容方面篇幅較少,有的內容如信息、通訊和控制等方面幾乎是空白,強電方面的電機學內容比較落后,而且教材中實用例題較少,習題尚停留在單純計算的水平實用性低;教材整體的知識面較窄,嚴重地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2.教學模式落后
目前大多高職院校的教學模式仍然是把力量集中在細節的分析上,而忽略整體的效應。比如,在電子技術的教學內容中,主要是以元器件與電路關系為主體,體現管路結合,管為路用,以路為主的特點。很多學校的老師在教學當中總是先講元件、工作原理、外特性參數,然后是元件的具體應用,即由元件組成的各種電路的分析,很少提及這些器件要如何落實到工程實踐中,這樣一來,學生對于所學內容往往沒有整體概念,不利于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隨著科技的發展,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出現已經實現了元件、材料、電路的統一系統,而舊的教學內容中仍然存在對分立元件的經典剖析和處理方法這些內容,使學生難以在課堂中接受到最新的知識。
二、如何優化電工學的教學
1.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隨著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電子技術也得到了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在這樣的情況下,新時期電工學基礎教學內容應該根據社會的發展和實際需求做出調整,使課程內容更符合科技發展和時代要求。但同時,新知識的涌入必然會使教學內容大大膨脹,而實際的情況又不一定允許教學時數也隨之增加,這就要求有選擇性保留、壓縮并更新、優化傳統的電工學內容,精選核心內容,構建新教學內容和體系,正確處理傳統內容和現代內容、傳授知識與提高素質、基礎與應用、繼承與創新的關系。教師應根據教學目的和教材的特點,針對教學對象不同和各專業特點,選取恰當的教學內容。隨著數控技術及計算機的普及與應用,教師對于集成運放及數字電路部門也應給予一定課時的講解。同時,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地將前沿的、新的知識及情況介紹給學生,讓他們更好地了解將來社會的需要。
2.豐富教學手段
高職院校應該充分利用本校的現代化教學設備進行相關的教學改革,采用多種電教媒體豐富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和計算機教學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使教學內容更為生動,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主動性。采用多媒體課件可以在原本枯燥的教學內容中插入錄像、圖片,講解時具有動畫的效果,可以很好地把一些抽象的內容變的更為直接和生動。這種結合了感性認識、理性學習、視覺信息和老師生動的授課,能夠為學生掌握電工學知識營造出高效率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可以更直觀地理解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比如某些電路內容能在EDA平臺上直觀地仿真,這樣既加大了課堂信息量,又為學生創造了多渠道獲得知識的環境。除了多媒體課件之外,教師還可以采用計算機教學豐富教學手段,教師可以利用相關軟件將書本中的概念練習與指導分章編排,采用人機對話形式的界面,讓學生按健選擇,并顯示回答是否正確;教師還可以把習題解答與指導輸入計算機,在解題過程中作出相應的分析和指導,在屏幕上隨時顯示出學生作對了那些題,做完后給出得分,并給出標準答案和學生做題對錯的情況的總結。界面也是人機對話形式,既有利于學生自我檢測,也有處于教師隨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3.改革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的更新是深化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教師首先應更新傳統的教育思想和觀念,認識到當前教學的重要任務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加強學生自學能力、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中融入講授法、討論法、探索法、實驗法、問題法等等。另外,由于電工類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教師還應該加強實踐性教學,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與創造能力。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專業對口科技含量高的大型廠礦、企事業單位進行實地參觀教學,使學生對企事業單位的現代化設備、生產技術與科學管理等有必要地了解和掌握,把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學生的應用能力,使他們走出校門就能適應電工類崗位的需要,真正成為社會需要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4.完善考核方式
學校考試的傳統方式是筆試,這種方法比較適合考核學生書本知識掌握的水平,但是對學生實踐能力、知識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反映不夠,很難體現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因此,教師在推動教學法改革的同時,應該深化改革考試內容和形式,促進學生學習方法和學風的改進。在考核學生成績的時候,應該下調知識掌握考核的比重下降,增加能力及素質考核的比重,特別要加強對創造能力的培養和考核。考試形式可以采用期末考試、實驗考核與平時表現相結合。實驗考核主要要求學生熟悉電工、電子元器件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并能用儀表正確測試。這樣一來,學生成績的評價是由各種考核結果綜合評定的,既有知識掌握、應用,也有綜合解決問題能力、基本技能、創造能力等方面評價。這樣能夠使學生重視平時學習,注重學習的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和考風。
三、結語
由于電工學課程的特點,其作為電類專業的技術基礎課,不僅為電類專業后續課程打下一定的理論基礎,也為學生專業職業技能的培養與訓練提供基本的技能操作訓練的基礎。因此教師更應該重視電工學課程的教學,及時根據科學技術的發展更新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完善考核方式,在注重基礎理論知識的構建、強調理論知識的掌握的同時,還要突出對學生電工學課程動手能力的基本訓練。通過這些教學上的改進,促進學生學習方法和學風的改進,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成為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趙士濱.現代電工技術疑難解答[M].廣秦科技出版社,2001:61-67.
[2]李春茂.電工技術[M].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2.70-82.
[3]習諫.圍繞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特點,深化教學改革,努力辦出高職特色[J].高等職業教育,2000,(3):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