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環境保護 推進農村可持續發展--——對農村污染問題的思考
未知
摘要:環境污染不但使農村的生態環境惡化不斷加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村的經濟發展,這必將影響新農村的建設進程,因此加強農村環境保護,避免農村環境保護工作處于真空狀態,是農村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當務之急,也是建設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經之路。
關鍵詞: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農村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村環境保護
一、農村環境污染的來源及現狀
(一)不合理的使用農藥化肥造成污染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在經濟觀念上越來越重化肥,輕有機肥,化肥的大量使用改變了土壤原來的結構和特征,造成土壤板結,有機質減少;化肥中過量的重金屬成分被農作物吸收并沉淀,危害人體健康;化肥中的廢氮流失到農田之外,會使湖泊、池塘、河流和淺海水域生態系統營養化,導致水藻營養過剩,水體缺氧,水中魚蝦死亡。近年來我國不少江河湖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部分地區的營養化十分嚴重。化肥的不合理使用還直接污染著地下水源,使地下水的總礦化度、總硬度、硝酸鹽、亞硝酸鹽、氯化物和重金屬含量逐漸升高。農藥的大量使用同樣對農業系統的生態平衡帶來嚴重影響,而且對農產品和環境帶來嚴重污染,一些有機化學藥品會殘留并積累在農產品中,致使人食用后在體內聚積并引發疾病。被有機化學藥品污染的水難以凈化,威脅人類飲用水的安全。農藥的不合理使用,還會引起部分害蟲產生抗藥性,形成惡性循環。
(二)畜禽養殖污染
農村畜禽養殖多為無序分散狀況,而且數量較多,大量畜禽糞尿未經任何處理就直接排放,極易造成環境特別是地下水污染。在人口密集的集約化飼養場,其規模和布局沒有得到有效控制,沒有注意避開人口聚集區,造成畜禽糞便還田的比例低,危害直接,不僅會帶來地表水的有機污染,畜禽糞便中所含病原體也對人類健康造成一定威脅。
(三)城市垃圾和污染企業向農村轉移,成為農村新的污染源
隨著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不少城市將污染企業轉移到環境保護薄弱的郊區或農村。同時,由于經濟、技術的原因,一些鄉鎮企業在環保方面的投入太少,根本沒有采取有力的環境保護措施,廢水、廢氣等隨意排放的現象非常普遍。即使出現被環保部門查處的企業,當地政府往往處于發展經濟的考慮依然沒有對其進行停產停業等治理,交點罰款則繼續開業生產,造成農村水體和大氣污染不斷增加,環境質量不斷下降。
(四)農膜污染
目前農膜覆蓋技術在我國農業生產中得到了廣泛應用,農膜覆蓋栽培已成為我國農業生產中增產、增收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是由于局部使用量大、部分使用方法不當等原因,其所產生的環境問題也日趨嚴重。農膜對環境的污染主要是兩方面,一個方面是薄膜殘片在空中漂浮,使大氣中固體殘留物增加,致使農村的白色垃圾污染不斷增加;另一方面是農膜焚燒產生大量有害氣體,不但污染大氣環境,而且對人類健康的危害極大。
(五)生活垃圾污染
隨著農業產品在農民生活中不斷增多,農村的生活垃圾已經由過去的菜葉、瓜果皮逐漸被塑料袋、廢舊電池、農藥瓶等所代替,垃圾中的難降解有機物迅速增加。這些垃圾還有大量對人體健康有害的物質。目前在農村,并沒有建立有效的垃圾清運處理系統,這些垃圾不能及時回收和有效處理,只能隨意找個空地如公路旁、江河邊、溝壑里等傾倒,任其在自然條件下分化和分解,這些垃圾長期露天堆放產生了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有害氣體,不僅嚴重污染了大氣,而且在堆放腐敗過程中產生的大量酸性和堿性有機污染物及重金屬會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嚴重污染。
(六)生活污水及養殖廢水污染
由于多年的生活習慣,農村的人畜糞便、各種生活污水往往是任意排放,夏季里臭氣熏天、污水橫流,蒼蠅蚊子大量滋生,這也是造成農村傳染病高發的主要原因。同時各類養殖產生的廢水也是不經過處理直接排放,據統計,養殖一只豬產生的污水相當于7個人生活產生的廢水,而近幾年,農村許多規模大、集約化的畜禽養殖的不斷發展,養殖廢水的污染也日益突出。 二、加強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實現可持續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與城市系統、嚴密的環境保護監督管理相比,我國目前農村環境保護監督管理幾乎是一片空白。環境監測、環境監理和環境規劃在農村難見身影,農民的環保意識不強。因此要改變并解決農村環境污染問題,必須從城鄉統籌發展的大背景、大框架來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同時要提高認識,加強治理,強化監管。
(一)要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農民環保意識
各級政府部門和環保職能部門要高度重視農村的環境保護宣傳工作。一是通過全方位、大力度,貼近農民生產生活的宣傳,使農民意識到各類污染的危害,認識到污染直接與自身的生存環境和身體健康緊密相連,使其不斷提高環保意識,避免只顧追求經濟效益,以“殺雞取卵、涸澤而漁”的方式發展經濟,忽視了農村的環境保護。二是對重點農戶進行有組織的環境教育,開展星級文明戶,科技示范戶、綠色食品生產的各種專業戶和種糧大戶為基礎開展生態文明農戶建設活動,引導農民在系統學習環保知識的基礎上,掌握生態農業技術,從事綠色食品開發,自覺保護生態環境。三是以污染防治和預防為主要內容,組織鄉鎮企業法人學習污染防治基本知識,結合本單位實際進行整改,查找污染源,提出減污治污措施。
(二)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綠色農業
綠色農業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和發展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更是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的必然選擇,要積極引導農民發展綠色農業、綠色養殖。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改變落后的農業經營方式,調動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功能,對受損生態進行恢復和重建,對農田、林地和草地逐步實施優化的生態-經濟-社會的人工生態設計,建立防災減災的監測預警系統,從源頭和過程防治化學、生物化學物質的污染。發展綠色農業,一是禁止使用高度殘留農藥和生長激素,改變傳統的大量播撒氮肥的習慣,提倡使用是以各種農作物生長的小劑量復合肥、有機肥,積極采用生物防治技術,推廣平衡施肥、生態農業等農業新技術;二是發展無公害農作物,從生產組織上按標準化、無公害化培育更多的農副產品生產基地,進行集約化生產,確保農作物綜合利用和農村生態環境的良好。發展綠色養殖,禽養殖實現集約化、規模化,多用天然飼料和木包,養殖污染物治理達標。漁業養殖全部實現生態養殖,研究開發優質餌料和科學投放方法,減少養殖過程中餌料浪費對水域的污染,同時開發相應的養殖水域凈化處理技術。
(三)建立農村環境保護責任制和長效機制
一是結合環境優美鄉鎮、生態村建設,開展區域性的農村環境污染綜合治理活動;二是建立和完善各級政府對轄區農村環境保護的責任制,將環境質量和環境保護工作列入各級政府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實行嚴格的考核、獎罰制度;三是建立農村環境保護長效管理機制,把農村的環境保護和建設規劃納入當地政府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年度計劃和長遠規劃,使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走上規范化、制度化軌道。
(四)統籌規劃、改善農村生活環境
做好農村發展的統籌規劃,徹底改善農民生存環境。要加快農村環衛設施的建設,做好人畜糞便無害化處理,垃圾回收等工作。通過大力推廣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資源的利用,優化能源結構,推廣普及沼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技術。加快普及戶用沼氣,以沼氣池建設推動改圈、改廁、改廚,引導和幫助群眾切實解決住宅和畜禽圈舍混住問題,搞好農村污水和垃圾處理,改善生活環境,推進農村文明衛生創建工作。
總之,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農村現代化進程的今天,我們應當積極采取對策,把農村環境問題擺上議事日程,不走工業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統籌考慮各種利益關系,建立綜合決策機制,把環境保護納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努力使農村向著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向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實現農村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