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質量與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試論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視角
徐宏毅 周群英
論文摘要:為實現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目的,有必要構建高等教育質量與水平評價指標體系來指導高等教育發展。從高等教育質量概念演繹和建設高等教育強國評價目的出發,按照背景、投入、過程、結果的分析框架,可以構建12個二級指標、32個觀測點的高等教育質量與水平評價指標體系。 論文關鍵詞:高等教育;質量與水平;評價指標 據統計,2008年中國各類高等教育總規模達到2907萬人,繼續穩居高等教育大國的位置。與此同時,高等教育面臨的挑戰也相當嚴峻。挑戰的嚴峻性主要集中在以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為戰略目標的高等教育質量與水平的提升。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之中,高等教育質量與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則發揮導向作用,指導高等教育各個方面向前發展。因此,如何構建評價高等教育質量與水平的指標體系,采用何種分析框架,是目前中國高等教育邁向高等教育強國過程中必須正視和急需回答的一系列問題。 一、評價指標體系設計依據 目前,對于評價指標體系設計的依據主要有兩個方面,一種是從概念分析出發,通過演繹的方式對被評客體屬性有關內涵進行分解進而生成具有相互關聯的各項指標,另外一種是根據評價目的來確定評價指標體系。評價目的是指進行評價活動所要達到的目標和要求,對評價指標的設計具有導向作用。不同的評價目的會導致評價指標體系的差異。根據評價目的來確定指標體系的具體步驟為:先從評價目的結構分析入手,認真分析評價目的所包含的各種因素,并將其全部羅列出來,再經過反復的分析、篩選,最終提煉出最能反映目標體系的指標,從而形成指標體系。當然,兩種方法并不互相對立,在恰當的情境中兩者可以很好地結合。對于高等教育質量與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來講,其最終目的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所以,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既涉及對高等教育質量與水平的概念演繹,也要將其與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目的結合起來。 (一)高等教育質量與水平的概念演繹 當將“質量”與“水平”兩個概念連接在一起的時候,在不同的場合或語境所表達的意思側重點不一樣,在過程評價中,“質量與水平”的重心放在“質量”上,在結果評價中,重心則放在“水平”。因此,在作為過程的指標體系的構建中,概念的演繹應該將重心放在“高等教育質量”這一概念上。 高等教育質量是個見仁見智的概念,其中尤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考察世界各國高等教育情況基礎上所提出的高等教育質量概念最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高等教育的質量是一個多層面的概念,應該包括高等教育的所有功能與活動:各種教學和學術計劃、研究和學術、教學人員、學生、樓房、設施、設備、社區服務以及學術環境等等”,“還應包括國際交往方面的工作:知識的交換、相互聯網、教師和學生的流動以及國際研究項目等”。因此,可以根據對高等教育質量概念的演繹,選擇有代表性和可行性的指標,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指標體系,全面反映高等教育質量的各個方面。 (二)高等教育強國的內涵、特征 高等教育強國的內涵和特征是什么?指標設計如何體現這些內涵和特征?現有文獻分析表明,雖然不同的學者對于高等教育強國這樣一個復雜概念有不同的分析和解讀視角,但是數量、要素、結構、功能、環境、輸人、輸出卻是繞不開的理解維度。具體而言,一個國家之所以可以稱得上高等教育強國,關鍵在于“它擁有較大的高等教育規模和較高的高等教育普及率”(數量、輸入);在于“它培養出一大批具有國際影響的高水平的人才”(輸出);在于“它建有若干所世界一流的大學或一批世界一流的學科”(要素、輸出);在于“它已經形成多樣化、多層次、多類型、布局結構合理、開放的高等教育體系”(結構);在于“它的高等教育系統已與本國的社會各子系統已形成功能耦合關系,能夠全面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功能);在于“它是世界知識創新、科技創新和高等教育創新的‘集散地”’(輸出)。因而,在設計指標體系時必須以上述高等教育強國的特征為依據,進行逐層分解并體現在具體的指標上。 二、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一)指標體系分析框架 在逐層分解出評價指標之后,一定要有貫穿其中的理論分析框架將所有指標組織起來,才能發揮指標體系所具有的功能,使深入分析成為可能,否則,分解出來的指標只是一種教育統計數據的堆積。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評價目的一方面使評價指標體系不得不放在國家層面來考慮,另一方面也蘊含著對于高等教育質量與水平的評價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對于前者,長期致力于教育指標研究的專家約翰斯通(Johnstone,James.N.)認為,在建構國家層面的教育指標體系過程中,教育輸入、過程與輸出這個框架仍是最常用的分析架構;l6對于后者,則與斯塔弗爾比姆(Stuflebeam,L.D.)所提出的教育評價的CIPP模式具有恰切性。CIPP即為背景(Context)-投入(Input)一過程(Process)一結果(Product)的評價模式。_7因而,結合高等教育質量概念演繹和評價目的,可將評價指標體系納人背景一投入一過程一結果的分析框架,并將其列為評價指標體系的一級指標。在一級指標下,確定生源與規模、學術基礎設施、教育投入、科研投入、學生類型、教師資源、學生投入、教育資源轉化、人才培養結果、學術和科研產出、社會服務、國際影響力等12個二級指標,二級指標之下又設立32個觀測點,構成高等教育質量與水平評價指標框架(見表1)。 (二)觀測點內涵與重要性說明 1.與高等教育背景(資源基礎)相關的觀測點 人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在評價一個國家的教育水平時,人口統計上的特征是一個重要要素,對于高等教育來講也不例外。人均受教育年限反映的是某一國家人口接受教育的總體水平,受教育年限越長則人口中接受教育的水平越高。完成高中教育是青年人進入高等院校學習的基礎,因此高中教育的毛入學率直接影響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及其規模。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反映的是國家提供高等教育機會的整體水平,實質上是高等教育培養人才能力的一個標志。學生均擁有圖書量和在校生計算機普及率是評價國家或地區學術基礎設施能力的指標。從高等教育的邏輯起點高深學問來看,對高深學問的保存、共享的方式和手段則對高等教育和研究有著重要的作用。信息社會,互聯網時代,個人計算機不僅為身處高等教育領域的人們打開了交流高深學問的新通道,而且也為高等教育找到高校與社會資源相互合作的途徑和方式。當然,傳統以圖書來保存、共享知識的方式也不能丟棄。
(一)反映高等教育質量的本質特征 指標體系從高等教育質量概念的內涵演繹出發,使具體的觀測點并不是一種主觀判斷,而是有著比較充分的依據,反映高等教育質量的本質特征。 (二)以診斷和導向為功能 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以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為目的,因而,具有診斷和導向的功能。通過觀測指標觀照高等教育,診斷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質量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對策,進而發揮其導向作用,指導高等教育各個方面向前發展,最終達到高等教育強國的目的。 (三)反饋性與可塑性的統一 一方面,指標體系的構建不僅遵循著輸入——過程——結果的分析框架,而且在體系內存在著反饋回路,體現為結果評價不僅可以夯實高等教育的基礎,而且可以刺激高等教育投入。另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職能的多樣化,指標體系可以根據研究的需要變換組合,具有可塑性。 (四)過程考察與結果考察的統一 針對以往評價指標體系注重結果評價的弊端,該評價指標體系在重視結果評價的同時增加了反映教育過程的指標。 (五)與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 根據教育外部關系規律,科學、合理的高等教育質量與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必須置于國家特定的人口、社會與經濟背景中。缺乏高等教育發展外部條件的考察,局限于高等教育單個領域的孤立描述是片面的。因此,該評價指標體系充分體現了對高等教育發展宏觀背景的關注,從人口年齡的相對數量、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到教師年薪資占人均GDP比例等,許多指標都反映了社會總體狀況的對比及變化,體現出較強的社會相關性、政策相關性。 高等教育是一個復雜的、多層結構的系統,對其質量進行評價則是一個更為復雜的領域。從概念演繹和評價目的分解歸納出的評價指標體系則是一種應然的訴求,具體的實證評價還必須根據實踐中所獲得的數據對應然評價指標體系進行實然的改造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