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高職教育質量觀
李儉珊
【論文摘要】隨著高職教育由供給驅動向市場驅動、選拔教育向普及教育轉變,高職教育應更新質量觀的內涵。本文遵循教育規律,緊扣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任務,簡述了高職教育質量觀的大眾背景,內涵及其特性。
【論文關鍵詞】大眾化;高職;質量觀
一、高職教育的大眾背景
高等教育發展的大眾化理論是馬丁·特羅教授在70年代初期發表的《高等教育的擴張與轉變》(1971年)、《從精英向大眾高等教育轉變中的問題》(1973年)等論文中系統闡述的而這一闡述是建立在對部分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發展階段轉變的分析之基礎上,并以探尋對發展階段轉變過程中出現問題的新的解釋方法為目的。直到90年代初,高等教育大眾化理論才被我國學術界開始引起廣泛的討論與關注。教育部在1998年12R24日提出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指出. 2010年.高等教育入學率要接近15%。1999年我國高等教育進行了大幅度擴招.全國各類高等教育機構共招生280萬人.其中普通高校招生16O萬人.比1998年增加51萬人.增長47%在校生人數比1998年增加76萬人,增長22%。成人高校招生166萬人.比1998年增長近16%。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培養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和農村急需的專門人才”。
按我國教育部(<2007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07年全國各類高等教育總規模超過2700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3%。隨著高職教育由供給驅動向市場驅動、選拔教育向普及教育轉變,高職教育應更新質量觀的內涵。高職教育質量觀是人們對高職教育質量的根本觀點和看法.屬于意識的范疇。從某種意義說.高職教育質量觀是高職教育改革和發展方針和指南。隨著以高等教育大眾化之名進行的大擴招政策的推進.對這一政策所產生的負面、消極影響的研究也頻頻出現,不斷提醒對擴招導致的一些不容忽視的矛盾、困難和問題的關注。有研究者提出在過分的經濟氣氛的渲染下,以大眾化為目標的高等學校擴招.似乎變成了刺激市場內需的手段,而不是高等教育發展的目標。也有研究者認為高等教育大眾化對于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意味著新的形勢.同時也引發了高職發展的一系列問題:如教學質量低下學生素質下降,學術風氣浮躁;定位不準.失去特色:畢業生與社會需求之間存在”盲區”:經費投入嚴重不足.內虛外空。
因此高等職業教育類型的學校既要全面考慮其辦學效益和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又要充分考慮教育消費者的需要,真正認識到”以質量求生存.以質量求發展的價值理念,關注質量是每所學校的必然抉擇。
二、高職教育的質量觀內涵
教育質量觀是人們對于教育質量的內容、標準和評價方式的基本認識.它對整體的教育實踐活動及個體的教育行為都具有重要的導向功能。教育質量觀從不同側面反映了各方面對教育質量的認識與追求。它通常體現為教育思想.主要包含知識質量觀與能力質量觀,或人才質量觀與績效質量等。高等職業教育質量觀是指對高等職業教育質量的正確認識及其評價體系的構建.從本質上反映了高等職業教育機構在遵循辦學規律的基礎上,在現有條件下提供教育服務滿足國家.社會和受教育者需要的規定性。
隨著高職教育由供給驅動向市場驅動選拔教育向普及教育轉變,高職教育應更新質量觀的內涵。高職教育質量觀是人們對高職教育質量的根本觀點和看法.屬于意識的范疇。從某種意義說.高職教育質量觀是高職教育改革和發展方針和指南。隨著以高等教育大眾化之名進行的大擴招政策的推進對這一政策所產生的負面、消極影響的研究也頻頻出現不斷提醒對擴招導致的一些不容忽視的矛盾、困難和問題的關注。
遵循教育規律.緊扣離職教育的培養目標任務.高職教育質量觀的內涵應包括以下幾方面。
1、人的發展是全面的。學生接受高職教育是為了個人的發展.是為了在社會中謀求幸福生活。學生在高職的學習中不僅要掌握工具性基礎知識和專業性基礎知識及基本技能,獲得健康的身心.還要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高職教育要塑造一個全面發展的人。
2、發展是多樣的。多樣來自學習者需求的多樣化.以及就業崗位和人才培養目標與規格的多樣。高職教育質量必須滿足學生興趣能力的需要,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3、發展是”對口”的。高職教育所提供的服務產品滿足學生個人的程度.以促進學生將來就業、擇業和創業需要的程度。高職教育所提供的服務產品和學生產品,能夠滿足經濟社會的需要。學生接受了高職教育并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這樣的人才就是高質量的人才學生畢業就能就業、就業就有發展.這就是高質量的高職教育。 4發展是增值”的。這是如何評價質量的問題.即以學生現有素質為基礎.使學生明確自我進步的幅度和達成目標的程度,進而明確自己將要發展的空間。
以上四個方面是相互統一的.其實踐的結果正如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體學習談到高等教育時提出”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高職教育質量觀的特性
1、高教性與職教性并重。高教性是指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門,必須堅持應有的標準。高職教育屬于職業教育的高層次.高職學生屬于大學生.高職畢業的人才就必須具備相應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同時.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教育.必須按照職業資格標準來實施教育教學.其工作實踐是有據可依、有標準可遵循的。高等職業教育是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因此質量就體現在其向社會輸送的學生產品是否具備某一崗位群所需要的操作技能和組織能力。如擅長將技術意圖或工程圖紙轉化為物質實體.并能夠適時指導解決生產現場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2、多樣性與適應性兼容。多樣性是基于社會對高技能人才規格.類型、層次、學制等需求的多樣性,尤其是對學生學習需求和辦學主體.培養目標的多樣性認識,是對高職教育質量及質量標準多樣性的表達。在質量層面.高職培養出來的學生產品質量的內容是復雜的。在質量標準層面衡量學生產品質量的標準(人的一般素質、技能人才的專業素質)是多元的。樹立多樣性的教育質量觀.有利于開辟廣泛的高職教育形式.滿足不同高職教育需求,并且使高職教育與市場力量有機結合起來,用市場機制調節高職教育的需求與供給。多樣性的教育質量觀反映了學生及社會對高職教育的不同需求。
3、內適性外適性和個適性并重。高等職業教育應該適應市場、滿足市場的需求已成為高職辦學者的共識.教育行政部門也提出以“就業導向”指導高職的發展。這使得適應性成為高等職業教育質量的重要緯度.即以高等職業教育滿足外部需求的程度作為衡量其質量的唯一標準。但是外適性只是高等職業教育質量的一個方面而不是全部。現今的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實踐中.往往會出現將高等職業教育質量等同于適應市場需求,忽視把握高等職業教育的客觀規律促進教育有序、有效發展,而促進學生個體發展的緯度更是嚴重缺失。外適性只是衡量教育質量的一個方面,除此之外高職教育還應該關注教育的學術質量一內適性,關注學生的個適性。
4、發展性與創新性并舉。教育質量是一個動態的概念。雖然培養高技能人才是高職教育的根本使命.這一功能是永恒的。但學生是發展變化的,職業崗位的需求是與時俱進的.職業崗位的內涵和外延也是不斷變化的.因此人才培養質量的內涵也應適時而變。高職教育做到可持續發展.就要突破普通高校發展模式,走有高職特色路:同時要跟隨社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職業崗位要求的變化.筑牢自身生長與發展的社會根基。要發展就要創新.創新性是時代賦予高職教育質量觀的新要求。
質量是21世紀世界高等教育關注的核心理念之一。高職教育質量保障已經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重要議題,高職教育質量保障研究的國際化趨勢日益凸現。我國高職教育的研究要走向世界,實現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平等對話與合作,除了保持我們的自身特色之外.質量就是與西方高教學術界相抗衡的實力。同時我們在開展高職教育質量觀研究過程中,還要更多地借鑒和學習其它國家的理論研究的成果和實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