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創新素質教育面臨的問題及實現路徑研討
高生發 聶軍 石紹根
論文關鍵詞:高校創新素質教育實現路徑
論文摘要:針對當前高校創新素質教育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提出高校開展創新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調整培養目標,高度重視學生創新素質訓練;拓寬專業知識面,改革培養模式,改革課程結構,強化文理滲透;改革教學方法,廣泛運用現代化手段;更新教育理念,確立與時代相一致的人才觀。
一、當前高校創新素質教育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保ā吨腥A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并使之列為高等教育的三大任務之首。胡錦濤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特別強調:“教育對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發展科學技術、培養人才具有基礎性作用”?!皩嵤┧刭|教育不僅涉及教育各個階段和領域,更涉及文化傳統、經濟發展、社會結構、用人制度等方方面面,必須統籌兼顧,協調推進,切實把實施素質教育這件大事抓緊抓好,抓出成效”。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正處于從精英型高等教育向大眾化高等教育的轉型階段。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是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發展數量的快速擴張,使我國高等學校的素質教育,特別是創新素質教育中存在的許多問題加劇。當前,對于大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素質的培養而言,我國高校在辦學體制、機制、理念和人才觀、價值觀等方面面臨的主要問題是:
(1)過分注重于知識的灌輸,忽視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的培養;
(2)傳統文化和考試升學制度束縛了青年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的發揮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3)過于統一教育管理模式抑制了學校自主創新和競爭,限制了教育內容,方法與目標的多樣性,創造性和靈活性;
(4)缺少更加廣泛深入的國際性教育交流與合作;
(5)教師、校長的教育學,心理學素養有待進一步提高;
(6)現代化,網絡化的教育設施有待進一步建設和完善,教育的社會公共資源有待進一步合理布局,共享和充分利用;
(7)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社會科學,人文藝術的人為分割和偏科;
(8)高等教育的超常規發展,使學校的硬件和軟件一時很難跟上,從博士生到本科生的教學存在潛在的下降趨勢。
二、學校創新素質教育的特征和要素
1.學校創新素質教育的特征
大學階段的學生創造能力和創新素質的教育培養與中小學階段相比有著不同要求,不同的內容和形式。一是大學創新素質的教育和培養,不能僅停留在情感激發和具體方法訓練上,而應上升到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高度。在創新的動力、能力和責任上加以教育和培養,增強學生進行創新的緊迫感、責任心和創造力;二是大學創新素質的教育和培養,應特別注意加強創新文化建設,通過學科交叉,文理滲透,智商和情商的結合,高水平的學術報告和研討等方法和渠道來推進,讓學生有站在學科頂峰的開闊視野;有從文理滲透、理工結合中發現和解決新問題,尋找新方法的才能;從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交融中確立執著的追求,培養高尚的情懷;三是大學創新素質的教育和培養,重點應放在培養上,即不能僅是從理論到理論,從概念到概念的演繹推理,而應當貫穿于教學、科研、社會實踐和科技開發和創業的全過程,滲透到學校的一切活動之中。要引導學生建立獨特的知識結構,鼓勵探索式學習,研究式學習和批判式學習。在某種意義上講,創新素質不是課堂上“教育”出來的,而是在教育的各個實踐環節中“打造”出來的。
2.大學生創新素質的構成要素
對于什么是大學生創新素質的構成要素這個問題,我們認為,大學生創新素質的教育和培養,從教育層面上來講,要實行三個結合,即世界觀和方法論相結合,智商和情商相結合,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相結合。大學生創新素質的構成要素包括以下三個層面:
(1)創造意識和創新精神的激發
創造意識和創新精神的激發是創新素質教育的第一個途徑,它是創新的發動機制和驅動創新的力量源泉。創造意識是創新素質培養的前提,因為創新素質不僅表現為善于發現問題,求新求變,積極探究的心理取向。據我國著名創造學專家至極盛研究,人的創造力由創造意識,記憶保持性,思維靈活度、獨立思考能力,創造性思維和創新想象力所組成。創新精神,則主要指人對舊事物的超越和對新事物追求與創設的一種思想品格特征。創新精神的產生和激發,主要來源于客觀外界的需要驅動、人內在思想的追求和創新個體的綜合素質。具體而言,創造意識和創新精神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構成:第一、強烈的事業心,高度的責任感和永不知足的進取精神。第二,熾烈的好奇心和進取心。第三科學而理智的冒險精神。第四,獨立思考和靈活變通并舉。
(2)創新思維和創新人格的塑造
創新思維和創新人格的塑造這是創新素質的第二個維度,是創新的認知系統和個體的個性和行為特征。
創新思維的涵義是指相對于傳統思維而言的、一切具有創新性質的整體思維過程。這種創新思維的整體性有下面幾個規定性:一是鮮明的創新性。這種創新性是與傳統的思維相比較而存在的,對傳統的思維有著鮮明的對比性。這種創新性和對比性主要有:論證方式的新穎性,思考角度和方法的新穎性、運用材料方法的新穎性及思維成果的新穎性等。二是思維活動的整體性。創新思維既不是簡單的邏輯思維活動,也不是孤立的形象思維活動,而是一種極其復雜的特殊的物質系統內部的高度復雜的活動過程,是各種思維活動因素、活動能力及活動形式存在著不同程度上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思維。
創新人格是創新個體所具備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創新心理、知識、能力等創新的潛能。什么創新人格呢?英國心理學家戴維斯于1980年在第22屆國際心理學大會上將一般的創新人格特點概括這樣十個方面:一是獨立性強;二是自信心強;三是敢于冒險;四是具有好奇心;五是有理想、抱負;六是不輕易聽他人的意見;七是易于被復雜奇怪的事物所吸引;八是具有藝術上的審美觀;九是富有幽默感;十是興趣愛好既廣泛又專一。歸結起來,創新人格所應具備這樣三個基本特征:第一,要有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第二,要有合理的知識結構;第三,要有科學的思維方法。
(3)創新能力的訓練
創新能力的訓練是創新素質的第三個維度,是創新活動的各種外顯行為和創新技能。
從智力要求上看創新能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深刻的反思能力;二是敏銳的洞察力;三是要有豐富的想象能力。創新中的實踐能力主要是動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它是智力結構的轉換器,是智力轉換為物質力量的中介。在創新實踐能力結構上,主要強化這樣幾種能力的訓練:第一,較強的獲取知識和信息的能力;第二,創造性運用所學知識,在復雜的客觀世界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且綜合地分析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熟悉掌握和運用與本學科有關的現代化先進手段和大型儀器設備的能力;第四,外語的綜合能力。 三、高校開展創新素質教育的基本路徑
我國高校的創新素質教育必須緊跟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潮流,針對基本國情和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弊端和缺陷,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在辦學指導思想、培養目標、培養模式、課程設置結構等方面大力改革,積極探索。
1.調整培養目標,高度重視學生創新素質訓練
高等教育不僅要培養專門人才,而且要培養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全面發展人才。1998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教育研究與革新中心提出,大學畢業生走向社會必須有三張“教育通行證”:一張是學術性的,一張是職業性的,一張是證明一個人的事業心和開拓能力的。1989年12月,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在北京召開的“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與會專家一致認為,21世紀不僅要求年輕一代有廣闊的胸懷,知天下事,有較高的道德水準,而且在智、體、美和勞動技術方面有較高的素質。21世紀最成功的勞動者將是全面發展的人,將是對新思想和新機遇最開放的人,將是具有良好創新素質的人。
2.拓寬專業知識面,改革培養模式
合理的知識結構通常是“T”字形的,這里的縱向“I”代表專業知識,橫向“一”代表相關知識。這就是既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又要有較廣博的相關知識。一句話,就是要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創造或創新,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對知識、信息的重組,而重組僅在專業知識領域是不夠的,還需要到相關領域甚至完全不同的領域去尋找。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格拉索提出:“往往有許多物理問題的解決,并不是物理范圍之內”??梢娋哂袕V博知識的極端重要性。
3.改革課程結構,強化文理滲透
近年來,各國都在進行課程改革,以適應培養目標的變化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其基本做法是:
第一,加強通識教育。美國著名的哈佛大學早在1978年就制定了“通識教育核心課程計劃”。所謂通識教育,就它的內容而言共包括七個方面:即語言(最基本的聯系工具)、藝術(美學素養)、淵源(生活的歷史)、制度(社會結構)、自然(行星狀態)、工作(職業價值和認同)、發展(自身價值及其意義)。哈佛要求全體學生必修文學名著,西方思想和制度,物理科學或生命科學導論課程,以及屬于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其它課程各一門;第二,加強人文社會科學的教育。斯坦福大學規定,一年級的學生必須讀柏拉圖、荷馬、但丁、伽利略、達爾文、馬克思、弗洛伊德的著作。麻省理工學院通識教育需修72個學分,占學分總數的四分之一;第三,對課程進行整合。這主要表現為課程設置從積木式的線性結構轉向整合式的網絡結構,突出真實問題求解的教育功能,打破學科界限,強調和發展學生的問題求解、設計和綜合能力。
4.改革教學方法,廣泛運用現代手段
改變過去認為學術水平高就能教好書的陳舊觀念。要借助新的信息技術讓學生接觸新的信息和課程,改革教學方法有兩個主要方面,一方面,要大力引進現代化教學手段;另一方面,又要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性,及時反饋學習信息、評估學習結果。
5.更新教育觀念,確立與時代相一致的人才觀
上述四個方面的改革,都涉及到一個教育觀念創新問題,沒有與21世紀的高教改革相適應的新思想、新觀念,高等教育的改革就很難深入下去。因此,高等學校的教師,不僅是一名學者,還應該是一名教育者,特別是一名創新素質的教育者。他除精通自己的專業學科外,還應具備教育的理論素養,有正確的人才觀、教學觀和教育質量觀。
[1]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文件選編[M].人民出版社,2010.
[2]路通祥.關于新世紀科學教育的幾點思考[J].新華文摘,2000,(9).
[3]李楊.21世紀國際教育發展趨勢[D].科學時報,2000-2-24.
[4]吳秀松.21世紀的新趨勢:知識經濟[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5]曲紹衛,杜長明.知識經濟與現代教育[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