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析改革創新促發展——關于高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
夏昕君
論文關鍵詞:高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創新
論文摘要:作為一門會共墓礎課,大學語文在規范語言、傳承中華文化,以及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和社會就業崗位培訓中,顯示出無法替代的重要性,是一門重要的課程。要促進大學語文的進一步發展,必須加強高校語文課教學,轉變教育理念,更新教學方法,使之更適應社會發展及學生就業的需要,唯此才能使高校語文教學改革落到實處。
教育部的一紙公文,在高校教育界引起了軒然大波,就是否有必要重新開設大學語文課的問題,展開了廣泛的爭論。多年以來,一直忽視大學語文課的狀況為何突然發生變化?我想,教育部之所以要求各高校開設語文課,必定是看到了現在大學畢業生的人文素質不強、語文功底太低的緣故。然而,教育部的一紙公文能否真正拯救大學語文于水火,還是一個未知數,語文的生命力和價值到底應該如何體現?
回過頭來看看我們大學課程的設置情況,外語必修、電腦必修,再加上門類眾多的專業課及豐富的課余生活,我們不得不提出一個問題:大學語文的容身之所在何處?簡單調查一下,我們也不難發現,小學語文課的課時是外語的一倍多,初中語文的課時和外語一樣多,高中外語課時要超過語文,到大學后,學生基本只學外語不學國語。是不是到了大學,我們的語文水平真的到了不需要再學的水平?
現在,素質教育得到重視和提倡,作為其核心課程之一的語文卻處境尷尬。許多高校的語文教學質量堪優,課程地位下降,生存空間不斷受到擠壓。很多人認為,語文在小學、中學早已學過,何必浪費大學階段的寶貴時間。大學生視語文為“雞肋”甚至“闌尾”,已然是歷史悠久,高校教育對語文的忽視則更導致其前途渺茫。而實際上,無論是從規范語言教育、傳承中華燦爛文化,還是對大學生進行人文教育以及大學生社會就業崗位的要求,大學語文都顯示出其它任何學科無法替代的重要性,作為高校教育者,有什么理由忽視大學語文課呢?
要想改變大學語文目前的狀況和地位,僅靠紅頭文件“強按牛頭飲水”遠遠不夠,還需要我們正確認識這門課程,更多的則是要依靠語文教育者對這一課程進行改革,通過改革體現出這門課程的優勢并激發出學生學習的興趣,這才是長久之計和生存之道。而改革的首要問題是明確這門課程的性質和功能。
作為一門公共基礎課,大學語文應兼具兩種功能,即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和審美能力以及提升學生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這兩種功能在高校大學語文教育中不可或缺。以往對大學語文教育的忽視往往是由于片面地看待語文教學,只看到大學語文人文性的一面,認為它連當個“敲門磚”或是“墊腳石”都很勉強,更換不來一口飯吃,學之何用?不如來點實用的,因而片面注重其土具性。由此帶來了大學語文教學的簡單化、程式化,也因此使得學生們被大學語文枯燥的教學“傷”到了,喪失了學習的興趣。誠然,當代大學生們詞不達意、語不成句、語文知識欠缺、錯別字滿篇等現象屢見不鮮,而其心理素質差、淡薄人情、缺乏激情、言行偏激也應當引起全社會普遍的關注,所以從實際狀況來看,開設語文課是很有必要的。在原有的中學語文的基礎之上,大學語文繼續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包括閱讀、寫作、口頭表達等方面的能力,同時也注重提升他們的人文素質和精神境界,幫助他們樹立積極健康樂觀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其他任何學科無法達到了,但卻是任何專業的學生都必須具備的。只有在此基礎之上,才能促進學生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掌握;否則,學生既不易獲得新知識,也無法以一種積極昂揚的態度面對社會、面對生活,這勢必直接影響其將來工作和生活的質量。
從各類高校人才培養日標、學生實際語文水平及語文課的教育功能來看,加強語文課教學改革,轉變教育理念勢在必行。因此,教師在教材的編選上,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有關部門在改善教學環境、制定考試制度時,都應該考慮學生學習、擇業和生活的需要,從而使語文教學改革落到實處。
作為高等教育的一門基礎課程,大學語文應該是一個較高層次的語文課,而不是對中學語文的“補差”。這就決定了“大學語文”的學科性質,也決定了它的教材、教法、教育理念均與中小學有本質的區別。
一、大學語文改革須從教材入手
目前,大學語文教材泛濫,水平參差不齊,各種人以各種名目編寫各種教材,而這些教材中又有多少是符合當今大學生的實際需要的?而且高等教育的層次也各有不同,“因材施教”應當更符合當代大學生的成人成才教育。與其千篇一律地用同樣的教材,不如根據不同院校學生的實際選擇或編寫更適合的教材。不論是選擇教材還是自編教材,學生的接受能力、興趣愛好和實際需要相結合是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語文教學的內容應當側重于通俗易懂、精粹短小、寓意深刻的文章,要注重人文教育和語文訓練并重,它不是中學語文炒冷飯式的總復習,而應當給大家以全新的知識、全新的信息。比如在文章中滲透人格修養、情感熏陶、人生思考和自強不息等內容,引導學生從讀書中學做人,讓他們“從<論語》中學得智慧的思考,從《史記》中學得嚴肅的歷史精神.從(正氣歌》中學得人格的剛烈,從馬克思學得人世的激情.從魯迅學得批判精神,從托爾斯泰學得道德的執著”。首先選擇的篇目要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生愿意看的基礎上,才有可能訓練其閱讀能力;在學生愿意讀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去引導其領悟人生哲理與提升精神道德。學生有了興趣,才能真正掌握,也才能實現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 而對于篇目的選擇也不應該局限在經典名篇上,更不應當局限在中國古典文學方面,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對于語文教學而言相當重要,教師和學生的經歷和體驗是不同的,如果太強調經典性,有可能會忽略學生的閱讀習慣和愛好。尤其是時代特征不能忽視,像青春文學、大語文學、網絡文學等在學生中非常流行,如果大學語文對此毫不回應,那就脫節了。通過語文的教學如果能夠傳播給學生一些新的觀點、新的理念,讓語文教學同樣能與時俱進,勢必有助于體現出語文課程的靈活性與多元化。
當然,在內容選擇強調人文性的同時,不可忽略其實用性,還應當多選擇一些與今后工作、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我們必須承認有學生不會寫請假條、申請書,寫起文章來別字連篇,但如果“大學語文”僅僅停留于這種淺層次的應用文寫作,一定會受到許多學生的抵制。在大學階段幫助學生擺脫應試教育所帶來的厭學情緒,對改變“語文”課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使之對語文課產生興趣并從中學到有益的知識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就需要我們從教學方法上進行大膽的改革和創新。
二、在改革中創新教學方法
“滿堂灌”和“填鴨式”的課堂教學方法早已被否定,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已是無可爭議的事實,既然課程的內容是依據學生的興趣及需要而定,那么教師的授課也應當是圍繞學生的成長和今后工作、學習的實際需要而開展。大學語文教學提供給學生的絕不應該再是中學“醫學解剖”式的單純技術層面上字詞句理解和篇章結構分析及寫作技巧的運用,而應該要符合當代大學生的欣賞趣味,貼近學生。
在現代科技影響下,大學語文的教學手段不斷革新,最突出的就是多媒體技術的廣泛運用,2004年,南開大學文學院就對“大學語文”課程推行全面改革。他們使用的教材不再只是課本,而是綜合了紙質出版物、光盤、網絡、數字化資源庫等多種形式的“立體化”的大型多媒體系列教材。教學參考數據庫共計180萬字,電子教案67個,圖片800余張,名師講解錄像67段,多媒體資料40余段。改革后的南開語文課,改變了學生的印象,教材內容、形式讓同學們耳目一新。自此,南開大學的語文課變“火”了,他們的成功經驗值得借鑒。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一方面節省了大量課堂時間,有助于拓展教學的內容,而另一方面,就是它可以把聲音(朗誦)、圖畫、錄像、影視片段等與課程教學結合起來,教學內容變得豐富而直觀,更增加了趣味性。
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新,最終目的還是想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升他們學習的興趣。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眰鹘y的教學方式是學生在被動地接受,被動了十幾年的他們渴望改變和突破,而這種改變應當由擔任知識傳播者的教師帶頭,因為他是課堂的主導。討論、觀摩、比較、鑒賞、研究性學習等靈活多樣的學習方法相結合,必將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以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自主性。比如說,教室里的講臺一直是教師授課用的,但真正的講臺難道不應該是一種師生互動交流之平臺嗎?教師可以在臺上指點江山,學生更可以在臺上慷慨陳詞;老師可以板演解題思路,學生更可演示自己獨特的解題方法;老師可以在臺上介紹別人的作品,學生更可以上臺朗誦自己的作品……讓學生走上講臺,一方面使學生有機會體驗當教師的辛苦與不易,另一方面也讓講臺成為滿足他們學習需要、鍛煉他們成長、展示他們觀點主張的陣地,既豐富了教學形式又培養和鍛煉了學生的能力,何樂而不為?
當然,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也未嘗不可改變,走出圣潔的象牙塔,走進真實的社會體驗人生,也未嘗不是一種好的教學和學習的方法。與其站在寬敞的教室宣揚著空洞的理論和說教,不如在郊游的時候采摘《兼茵》,說一說“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或是駐足江邊,吟唱一曲《春江花月夜》;與其強逼學生坐在教室虛構一篇申請書,不如乘著學生社會實踐之機教他們如何自我推薦,或是每逢佳節讓他們用文字傳遞一份思鄉之情。選擇恰當的時機因勢利導創設情境教學遠比死板教條一味遵循授課計劃來得靈活得多,也生動有趣得多,自然效果也顯著得多。
三、考試制度人性化
大學語文的教學追求靈活而多樣,自然考試制度也不宜一成不變。如果將語文課的目標定為應付考試,那語文課勢必將重蹈以前應試教育的覆轍,教學的改革也只能是空談。一張試卷定終身的傳統考核制度最大的缺陷就是能夠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果,卻無法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態,高分低能者比比皆是,而我們都很清楚知識的掌握是根本無法替代能力的發揮的。合理的考核制度,是應當既能盡量體現學生的平時學習狀態,又能體現學生的學習成果。
將考試形式由知識考試為主轉為以能力考核為主,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有助于學生從考試中找到自信和前進動力,必然也有助于學生的成功??梢圆扇】谠?、筆試、課堂內與課堂外、閉卷與開卷、論文與答辯等結合形式,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及能力水平選擇合適的考核方法,讓學生的能力在考試中得到體現和鍛煉,一舉兩得。
“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已成為歷史,“外語,計算機,一個都不能少”也缺不了扎實的語文基礎作為其堅強的后盾,大學語文課程通過改革,必將贏得尊重,也必將煥發新生。“大學語文”教學改革是個系統的大工程,它涉及到學科的重新定位,新的教學理念的確立,有賴于系列教材的編寫與定期優化,以及教學手段的革新等諸多相關的問題。大學語文只有在改革中才能生存,也將會在不斷的創新中迅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