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國家職業漢語能力測試與高校語文教學改革
周攸勝
論文關鍵詞:職業漢語能力測試 高校語文 教學 改革
論文摘要:面對國際上學漢語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的可喜形勢,想到國人,尤其是大學生和研究生的漢語實際運用水平卻越來越令人擔憂。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雖然很多,但高校語文教學長期以來存在的弊端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本文圍繞國家職業漢語能力測試談談對高校語文教學改革的一些思考。
國家職業漢語能力測試是由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職業技能鑒定中心(COSTA)組織國內語言學、心理學等方面的專家開發,測查應試者在職業活動中實際應用漢語能力的國家級考試。
職業漢語能力是指人們在職業活動中運用漢語進行交際和溝通的能力,運用漢語獲得和傳遞信息的能力,是從事各種職業所必備的基本能力。ZHC的開發,就是希望引起全社會對提高母語能力的重視,并倡導這樣一種理念:為了提高我國勞動力素質,首先需要學好母語。另外,漢語不僅是交際的工具,更是傳承民族文化的紐帶。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積淀了許多優秀的文化精華,需要通過漢語來傳承和弘揚。
ZHC吸收了人類近幾十年關于語言交際能力的科學研究成果,凝聚了我國語文教育工作者的教學經驗,反映了多學科研究者們在探索測查語言能力的途徑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主要特點:第一、ZHC是一項能力考試。第二、ZHC主要測查應試者運用漢語獲得和傳遞信息的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主要測查“文從字順”,即對“語言”本身的測查。第三、ZHC是標準化證書測試。它有一系列嚴格的技術要求,是科學的、公正的測試。
ZHC目前是以紙筆方式測試應試者的閱讀理解和書面表達(今后還將開考聽力和口語),按成績的高低分為高、中、初三個等級。凡400分以上者,可以獲得OSTA頒發的“職業漢語水平等級證書”。ZHC在每年的3月、6月、9月、12月定時開考,各省市均有考點。
總之。ZHC是對應試者漢語的實際應用能力的測試,是現代社會各個行業的伯樂手中一種新的度量衡。
1978年,在時任南京大學校長匡亞民先生和復旦大學校長蘇步青先生的倡導下,全國各個高校開始設立大學語文課程,其目的是:第一,提高大學生漢語水平和運用能力;第二,傳承傳統文化精髓;第三,提升精神文明;第四,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下,用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影響世界。在今天看來,這四點仍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但是,現實情況卻不容樂觀。
北京大學孔慶東教授曾問學生從理科大樓到北大西門怎么走,結果沒有一人能說得既簡潔又準確??捉淌谡f:“一個大學本科生能干什么?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北大中文系培養的學生直接就分配到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去做編輯了,現在一個碩士生未必合格?!?/p>
一位對外漢語教學專業的博士研究生在她的求職簡歷“所學課程”一欄中寫道:“請詳見后面所附成績單”。這顯然是一個拖沓的表述,為什么不用“請參看所附成績單”或“詳見成績單(附后)”等更好的表述呢?
國內某名牌大學在為一個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項目準備的文件中,一篇文章的摘要是這樣寫的:“在一個對小學生的初步研究中,基于更新SOLO的模型的認知功能的發展模型被使用去對科學概念的理解。這樣一個概念,即物體怎樣被直接的和在反映真實情況的東西中被領會的通過使用問卷和訪談測試學生對在畫中和文章中被描繪的普遍現象的反映而被探究?!敝x教授說,這篇原文完全不知所云,這類文字,在今天的大學生,甚至研究生中,并不罕見。
湖南日報在“黑色幽默”一文中披露,民政部18篇獲獎公文竟有文字差錯151處。
南方一大企業的老總說:“我很頭疼,因為新招來了一批名校的學生,學歷也很高,都是博士、碩士,可要他們寫一個報告,的確讓我頭疼,我要不斷地修改。所以,最后我不得不指示人事經理,以后招人時,讓他(她)先寫篇作文看看?!?/p>
我在大三學生中曾布置他們寫一張收據,包括0-9這十個數字,結果沒有一個人能規范地完成。某高校建筑學專業的一位畢業生送來一封求職信,讓我提意見,我初步統計了一下,這封不到300字的求職信竟有35處毛病,連基本的格式都有問題。
以上的現象在我們的周圍是普遍存在的。這些現象存在的原因雖屬多方面,但與大學語文教學長期以來存在的弊端有著直接和重要的關系。
首先,在教學過程中,大學語文教學過于強調對語文知識的記憶而忽視對實際語言交際能力的訓練;過于強調語文知識的系統完整而忽略語言能力的培養;過于強調語法分析而忽略語感的體驗;過于強調少數課文冊開揉碎的“精讀”而忽略開拓學生的視野。可以說,重視知識傳授而忽略能力的培養是大學語文教學的病疾。 其次,在考核和成績評定方面,方法陳舊,實際意義不大。在學校要求的“高度統一”的情況下,教師為了體現“教學效果”,不得不采取“相應的措施”。學生為了考出“好的成績”,也使用了不少絕招。學生一出考場,考試的內容也就忘得一干二凈。這種流于形式的考試,其實際意義實在不敢恭維。
再次,大學現行的教育體制方面的問題,使大學語文日益邊沿化和常處尷尬境地。在大學里,國家對學生的英語和計算機水平都有一定的要求,但對學生的漢語水平卻無任何要求。
另外,大學教師本身的素質問題。我曾聽過一些老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的課,在語言表達上,相當一部分教師(尤其是教理工科專業課的教師)達不到要求。校園內不規范的語言文字方面的問題比比皆是。試想,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學生的漢語言水平能達到要求嗎?!
針對我國高校語文教學的現狀和存在的弊端,一些有識之士呼吁改革,但到底怎么改,眾說紛紜。筆者認為,ZHC的開發與實施為高校語文教學改革指出了一條可行之路。根據ZHC的特點,筆者認為,高校語文教學在側重于漢語言實際運用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應用寫作能力的訓練和培養的同時,可適當講授一些人文、文學等相關的知識。具體建議如下:
高度重視大學語文的重要作用各級領導(尤其是高校領導)和教師要高度重視大學語文教育的重要作用,應將它看成是一場捍衛母語的發展和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的保衛戰。其實,大學語文,從國家整體語言戰略建設上看,它涉及到保衛漢語的問題,涉及到整個國家民族的生存問題。
改革教學內容以往的大學語文教材,內容比較單一,實際上就是古今中外文學作品選編,有的干脆冠名為《中外文學名作導讀》。筆者主張,優秀的文學作品可以選編一些,但不宜過多。教材里應多選編一些綜合類的美文,尤其是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方面的文章都要有適當的比例,同時要加大日常應用文的比例,專業應用文也應根據不同專業選編一些。近兩年有關出版社推出的《高等語文》和《大學人文基礎》,打破了以往大學語文教材的框架,采用“拼盤式”的結構,所選內容涵蓋文史哲和科技等領域,加大了中外文化,尤其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比例,同時增加了應用寫作的分量,不失為一種大膽的嘗試。另外,高校語文教材中不能忽視邏輯學內容的選編,因為人們說話、寫文章等都離不開邏輯知識。
改革教學方法高校語文到底怎么教,這是人們長期以來探討的一個重要問題。愚以為:首先,要改變那種“高度統一”的教法,應根據不同專業和對象實施教學。語文教學應適應社會對人才素養要求的需要,適應專業建設的需要,為社會服務,為專業人才的培養服務。第二,要以培養學生的漢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為教學的落腳點。學生畢業出去首先是看你的溝通能力和獲取、傳遞信息的能力有多強,寫出來的東西是否符合要求,說話、辦事是否符合邏輯等等。因此,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應是高校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第三,教學形式應該靈活多樣。教學中,應變“教師教,學生學”為“教師,教學生學”。提倡“個性化教學”、“互動教學”和“辯證式教學”等多種教學形式。在教學中充分體現教師的“合作者”、“組織者”和“指導者”的作用。另外,各類競賽活動也是培養學生各種能力的很好的教學形式。
改革成績考核辦法筆者主張加強平常的基本訓練和考核成績的評定,淡化期末考試。從科學和規范的角度看,高校語文成績的評定,可逐步過渡到以ZHC這種形式為主的測試。浙江工業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孫力平教授認為:“職業漢語能力測試(ZHC)作為我們大學語文教育中評估語言能力培養的一個標桿,既可使全國的大學語文教育有一個統一的國家標準,又能夠使學生取得勞動市場認可的職業能力證書,真的是縮短了學校學習與社會就業的距離?!?/p>
我國高校的語文教學歷經近30年的風風雨雨,有經驗,也有教訓,在當今這樣一個經濟全球化,科學技術現代化的嶄新的時代里,如何更有效地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這是擺在人們面前的又一個新的課題,需要大家去思考、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