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應如何應對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賈婀娜
摘要:女大學生就業問題已成為高校迎接本科教學水平評估的重大難題,為做好女大學生的就業工作,高校應以市場為導向,調整專業結構;創造條件,提高她們的綜合素質;幫助女大學生發現自身的優勢,拓寬就業前景;切實做好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
關鍵詞:高校;女大學生;就業 從2007年起,教育部在教學評估中突出對就業狀況的考查,對就業率作假的高校實行“一票否決”制。2007年教育部要將就業率與年度招生計劃適度硬掛鉤,堅決調減就業率低的高校和專業的招生名額。就業狀況成為高校本科教學水平評估的一級指標。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從2002年開始,每年都有超過60萬的大學畢業生暫時找不到工作,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女大學生。2007年高校畢業生495萬,首超新增就業崗位的半數,在這個大背景下,女大學生就業形勢更加嚴峻。日趨嚴峻的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向高校教育及管理體制提出了挑戰,如何做好女大學生的就業工作,以應對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成為目前高等學校面臨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那么高校應如何應對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現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對策。 一、學科規劃、專業和課程設置方面以市場為導向 高校在專業結構上,存在學校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之間的矛盾。一方面盲目開辦熱門專業,造成人才供求失衡;另一方面對一些冷門專業沒有及時根據市場調整招生人數,沒有及時改革課程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式,導致學生畢業未就業先失業。同時高校也存在不能很好地協調不同專業之間男女生性別比例的問題。因此,學校應該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適時調整學科專業,對一些市場有需求同時適合女性的專業,如英語、音樂、美術、旅游、服裝、心理咨詢、護理、財會管理、教師等專業多開設。結合市場發展的需要,高校可以嘗試因材施教,使開設的課程、選擇的科目更有彈性,方便女大學生設計自己的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例如增加必要的“成功學”“職業生涯規劃”“禮儀修養”等選修課程,有利于開拓她們的視野和思路,有利于提高她們的修養,培養她們的自信和氣質,提高就業競爭力。 此外,在招生宣傳中重視對就業去向的介紹,供考生和家長選擇專業時參考,并對女考生的專業選擇及時加以引導,以盡量減少畢業時面臨就業難的困境。 二、明確目標,強化教育培訓,加強女性能力的培養 就業市場的競爭是激烈的,甚至是殘酷的,但大學生的素質和能力永遠是競爭成敗的第一要素。對于女大學生而言,只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和優勢才能應對用人單位挑剔的眼光,才能適應這樣一個“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社會環境。因此,女大學生要獲得求職就業成功,就必須提高綜合素質。高校可通過以下幾種方式提高女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第一,增加參觀考察、志愿者服務、勤工助學、就業實習等實踐環節,鼓勵女大學生利用假期到企業和社會中進行打工式學習,使女大學生多參加社會活動,接觸社會,了解社會需求,找準定位、鍛煉能力,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增強實踐經驗。 第二,以社團為依托,培養女大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的主動性。學生社團活動是學校教育和學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社團活動內容和形式豐富多彩,鼓勵女大學生積極參加,有利于培養她們的團隊精神和合作精神,使其增加閱歷、鍛煉能力。 第三,組織多種形式的活動,提高女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使學生畢業后,盡快適應社會、企業對人員素質的要求,學校應開展多種形式的集體活動,如演講比賽、普通話比賽、辯論賽、文藝表演等,給女大學生一個鍛煉和提高綜合素質的舞臺。 三、幫助女大學生發現自身的優勢,拓寬就業領域 社會普遍存在著對女大學生就業問題的不合理性,如果女大學生自身存在著認知偏差,那么女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會真的成為一大社會問題。因此高校應利用自己的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針對女大學生在就業求職中存在的傳統思想、錯誤認識和不良心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她們發現自己的優勢,明確方向,提高就業針對性。 女大學生普遍在感性思維、交往能力、語言運用、忍耐力、感知能力等方面優于男生。適于從事服裝設計、文字整理、編輯、翻譯、醫療衛生、播音員以及教育、接待洽談等工作。 據有關數據統計,女性在教育、衛生、體育、社會福利業、公共管理和金融領域的就業人數所占比例較大,教育業女性職工占54.4%;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女性職工占19.8%;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金融業女性職工分別占0.8%、0.5%。 因此高校應因勢利導,鼓勵女大學生發現、發揮自己的優勢,克服自身的錯誤思維和對自身的認知偏差,展示自己的才華,把握機會,選擇適合自己的行業、地區和單位,自尊、自信、自信,獲得擇業成功。 四、建立女大學生就業工作的有效機制 (一)完善高校服務功能 就業指導工作的目的就是促進畢業生充分合理地就業,為此高校應開展系統的就業指導課程。就業指導教育是一項科學的、系統的工程,就業指導課程應貫穿整個大學教育階段,根據不同年級設定不同內容和工作重點,分階段、循序漸進地進行,防止流于形式。同時學校應提供個性化的就業指導,進行擇業技巧教育,使她們掌握就業技巧、禮儀,提高求職能力;掌握推銷自己的方法,能夠恰當地自我推薦,提高擇業能力。就業指導過程中還要滲透職業理想、職業道德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競爭合作意識、團隊精神、責任精神、敬業精神、誠信意識等職業生活必備的品質。通過開展職業能力、職業傾向、職業適應性測試,幫助女大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興趣、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對自己做出客觀評價和正確定位,使女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揚長避短、發揮優勢。 (二)引導女大學生更新就業觀念 幫助女大學生樹立大眾化的就業觀念。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這不僅僅是一種教育形式的轉變,更重要的是一種思想觀念的轉變,要引導女大學生樹立職業的社會意識和長遠意識,把自己的理想和社會現實結合起來。要引導女大學生做好角色的轉變,樹立全新的職業發展觀念,設計好自己的職業生涯,形成開放的大職業觀,要引導女大學生到農村、私企、西部地區、生產一線建功立業和自主創業。實踐證明,到西部、中小城市去發展的女大學生的前景、潛力和機遇遠遠高于在大城市就業的同類女生。 隨著就業形勢的變化,女大學生們應更新自己的就業觀念,革除那些陳舊的觀念,使自己從那些條條框框中解脫出來,把目光由原來的國家機關、重點單位轉向那些民營企業和“三資”企業,就業地區由那些經濟發達地區轉向經濟欠發達地區。因此高校要引導和鼓勵女大學生面向基層就業,廣泛開展宣傳教育,精心實施好“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三支一扶計劃”、“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等各個項目,持續地關注已經下基層的女畢業生,特別要為服務期滿的畢業生提供周到的就業服務,使她們切實感受到學校的關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