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教育和引導理工科院校女大學生性別觀
馬道全 屈雅紅
[論文關鍵詞]理工科院校女大學生性別觀性別教育
[論文摘要]理工科院校中女生比例小,是個容易被教育者和研究者忽視的群體。由于一系列原因導致理工科院校女生自信心不足、自我認同程度低,缺乏科學的性別觀念。因此在加強理工科院校女大學生性別教育,引導她們樹立科學的性別觀的同時,應正視性別差異,在差異中追求平等,在差異中構建和諧。
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大學入學率大幅上升,其中女生的數量和比例也水漲船高。但在理工科院校里,由于受傳統性別觀念的影響,女生的絕對數量和相對比例仍然較小,屬于一個容易被教育者和研究者忽視的弱小群體。理工科院校女大學生這一群體,她們對自我的認識如何;她們有著什么樣的性別觀;她們與綜合性大學的女生有什么區別;筆者針對這些問題作了一番調查和研究。
一、現狀及原因探索
1.目前,理工科院校的男女生比例一般在5∶1左右。而這其中約有1/3的女生主修的是理工科院校開設的文科、經管類專業,所以理工科專業中的女生一般只占1/7。有些機械類專業甚至沒有女生。因為在傳統性別觀念中,人們認為男生思維活躍、想象力發達、動手能力強,適宜學理工科;而女生則語言表達能力強、記憶力好,適宜學文科。一些女生自身也認為理工科的課程艱深復雜,于是畏難而下。另一方面,在一些經濟困難的家庭中,女生獲得的教育投資遠遠低于男生。這一系列原因導致了理工科院校女生比例很小。
2.理工科院校的女生自信心、自我認同程度一般較低,缺乏科學的性別觀念。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1)部分女生主修理工科專業并非完全出于自己的意愿和興趣愛好,這就導致其在學習中積極性不大。而傳統認為女生不適合學理工科的觀念也潛在地影響了她們。另外,筆者還注意到即使面對成績同樣優秀的男生女生,老師對他們的評價也不同。筆者曾做過一項調查,對于成績同樣優秀的計算機系男生A和女生B,有78%的老師傾向認為A聰明靈活;而只有33%的老師認為B也很聰明,56%的老師認為她勤奮刻苦。在許多老師的刻板印象中,女生文靜細心、刻苦認真。這種偏見使女生無論怎樣優秀,也只能獲得“很用功”的“美譽”。
(2)女生在課堂上經常受忽視。女性主義教育者運用實驗法發現,教師即使有意試圖給予女生更多注意,但教師與女生互動的時間僅占師生互動時間的38%,最多也只占42%。而這種狀況在理工科類課堂上更為突出。另外,在老師以提問方式與學生互動時,男女生被要求回答的問題的性質也不同。對于一些概念性的、有固定答案的問題,老師常讓女生回答;而對于那些啟發性的、創新性的、自由式、開放式的問題,老師多提問男生。久而久之,抑制了女生發散性、創新性思維的發展。
(3)承載著言傳身教責任的老師,他們大多數人并沒有接受過科學的性別教育,性別意識普遍淡漠,甚至思想意識中還固守著傳統的、落后的性別觀念。在教學活動中,常有意無意地向學生灌輸傳統性別觀念甚至直接宣揚和提倡。教育本應該是解放和改造舊思想、舊觀念,并構建和傳播新思想、新觀念的重要途徑。現實卻是許多教育依然扮演著被動復制傳統性別文化醬缸的角色。這一點在理工科院校中尤為突出。在理工科院校中,不僅女生少,女性教師也少,而能夠為女學生樹立正面的、積極的榜樣形象的女教師就更少。大多數的男性教師受自身性別角色和傳統性別觀念的束縛,很難引導女學生提高自我認同和樹立科學性別觀,甚至部分老師還“誨人不倦”地宣揚男尊女卑等糟粕。
(4)女生既具有和男生的許多共性,又有著自身的特點和成長規律。僅用適合于全體學生的一般化教育是無法滿足女生成長需要的。而在理工科院校,針對女生開展的教育和活動很少。學校正規的教育、教學計劃中,基本沒有女生教育這方面的內容,所開設的課程和所開展的活動,很少考慮到性別差異。在性別教育和科學性別觀念培養上,很少有舉措。這就使女生們普遍缺乏科學的性別觀念,許多女生認同傳統性別定位甚至主動迎合傳統性別期待。
(5)理工科院校的整體氛圍有著濃厚的男權色彩,女性的聲音微弱。在領導和決策層中,以男性為主體。他們在決策和管理中性別意識淡漠、缺乏女性視角,往往摒持著泛化的、表面性的男女平等——實則無視性別比例懸殊和性別差異。在教學和研究方面,男性仍占主導地位。女性由于把較多的時間、精力花在家庭上,使她們科研成果較少。另外,理工科院校的性別研究很難得到重視,缺乏人員、經費等的支持。在學生方面,男生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他們中也確實有很多優秀的同學,這在無形中給女生很大壓力。而學校的招生制度和激勵機制中也缺乏性別意識,使得女生在競爭中處于弱勢。
3.就業難是理工科院校女生面臨的最現實、最殘酷的問題。一方面,許多企業出于自身利益考慮,在同等條件下更傾向于招聘男生;另一方面,也有女生自身和教育方面的原因。女生自信心和自我意識不足,自我發展觀念較為淡漠。而平時,獲得的鍛煉機會少,接受的挫折教育少。在學校教育和活動中,女生的自尊心和“面子”常受到“好心”的保護。
4.筆者在對理工科院校女生的調查過程中,還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一些學習成績和綜合素質都很優秀的女生“害怕成功”。多數男生希望女生溫柔善良、簡單聽話。在選擇女朋友時,不希望她會超過自己。對高學歷女性有“恐懼”心理,認為世上有三種人——男人、女人和女博士。在對女生才華、能力既自卑又倨傲的陰暗心理作用下,一些男生對優秀的女生常常含沙射影地冷嘲熱諷。這些來自異性的觀念和一些世俗的看法,使得一些女生產生“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想法。對于那些各方面都很優秀的女生,她們往往會刻意掩藏自己的能力或者刻意保持一個“文弱的女孩樣”。這種現象的出現也是由于缺乏對男生和女生共同的科學性別教育。
二、措施探索——構建科學的性別觀教育體系
構建理工科院校女大學生教育體系,并且推進女大學生教育的相應的制度建設,以確保女大學生教育的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和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女大學生教育應納入學校常規教育體系。學校在教育研究、課程設置、課時安排等方面要精心規劃,形成制度長期執行。
1.加強教育工作者的性別教育,形成科學的性別觀念和敏感的性別意識
教育具有改造和重塑的功能,而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首先,學校領導應將性別意識納入決策主流,提升女性的決策參與率;其次,學校各管理層在管理活動中要體現性別意識,正視性別差異,正視現階段女生的弱勢狀況。在激勵機制上,目前可適當、適度向女生傾斜,以提高她們的積極性和自信心。直接與學生接觸、擔任各種教學責任的老師更應樹立科學的性別觀念:女教師應以身作則,為女生樹立榜樣,另外,還可從自身經歷出發,實行經驗分享原則;男教師則可從異性的角度,引導女生樹立正確的性別觀。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老師應平等地對待學生,給予男女生同等的重視和互動機會。
2.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性別觀
(1)對學生進行科學的性別教育。這里的“學生”不僅指女生,也包括男生。單純針對女生而忽視男生的性別教育是失之偏頗的、也是難以取得成效的,尤其是對于男生占大多數的理工科院校。以課程教育為主流渠道,對學生們進行性別意識的灌輸和性別分析方法的培養,幫助他們全面認識和理解性別特征、性別差異,樹立正確的性別觀念。正如傅立葉所說“女性的解放是衡量人類解放的天然尺度”,女性的成長與發展有利于構建和諧的兩性關系和實現兩性共同的發展進步。在教學中、課堂上引入性別意識,可以引導學生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觀察、思考社會并科學地反觀自身。 (2)在對學生的教育中還應指導學生們結合專業特點、知識結構,開展各種學術活動和社團活動,加強男女生之間的交流。男女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不僅有利于大學生的身心發展,還可以擴大女生的眼界和交往范圍,使其擁有更多的發展參照系,從而獲得更大的發展活力。另外,也要注重女生特色教育,多開辦一些女生感興趣和能發揮她們自身優勢的活動,給她們一片展示自我的天空,并培養他們的活動組織能力、協調能力等。還可以邀請一些社會上優秀成功的女性來開辦一些講座,分享她們的經歷經驗,培養女生開放的心態,敢于夢想、敢于成功。針對女生就業難的問題,開設一些就業指導課程,引導她們科學全面地認識自我,培養從事本專業以及相關專業所需的思想、心理、身體等素質。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為自己將來的職業生涯和事業發展做好充分準備。
3.加強對學生的“雙性化”教育
我國的性別教育發展相對滯后,我們在發展中可以借鑒一些外國的經驗和成果。例如,美國在教育中流行“雙性化”教育。一項美國心理學家對兩千余名學生進行調查的結果表明:過于男性化的男生和過于女性化的女生,其智力、體力和性格的發展一般較為片面,智商情商都較低。相反,那些兼有溫柔細致等氣質的男生和兼有剛強勇敢等氣質的女生,大多智力體力發展全面。成年后,這些有“兩性之長”的男女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里更能占據優勢地位。理工科院校里男生眾多,有著有利的條件對女生進行雙性化教育。加強男女生的溝通,培養女生堅強、勇敢等氣質,將對女生全面發展和人格完善有重要意義。
4.規避性別教育的誤區
(1)消除是性別偏見和性別歧視,而不是泯滅性別差異。男女兩性在自然性別(sex)上的差異是無法消除的。在教育中我們應正視這些差異。
(2)追求的男女社會性別層面上的平等,而不是把女性教育成和男性一樣的人。社會性別,指男女兩性在社會文化建構下所形成的性別特征,在這一層面上是可以實現平等的。
(3)警惕把“兩性平等”等同于“兩性一樣”。曾經有一階段,女性主義者認為要實現真正的兩性平等,女性必須走出家庭、走進社會,在公共事務中實現自我價值。“男性能做的任何事情,女性一樣可以做。”于是,女性在承擔了生兒育女的大部分責任、在為家庭付出大部分精力后,她們還要在男性制定的游戲規則下,參與社會層面的競爭。她們或者希望通過參與這種無性別差異的競爭獲得男權社會的肯定,或者認為這是一種對傳統性別角色定位的叛離、對男權文化的抗爭。然而在飽嘗了艱辛挫折、歷經了得失成敗后,她們被戴上了一頂頂半是贊嘆半是揶揄的高帽——女強人。她們在理想與現實、事業與家庭間左沖右突、委曲求全、身心俱疲。這種強調“男女同工”和“男女一樣”的口號實則造成了對女性的剝削,同時也隱含了對女性更深層的危險:女性實際上是在通過向男性價值體系的靠攏來證明自己的價值,而忘記去建立屬于自身的、與男性等值的價值評價體系。這種女性教育的邏輯是在要求女人成為男人,本質上仍是男權文化的延續,甚至是男權文化的同謀與幫兇。
在承認兩性差異的基礎上,呼吁社會重新評價和接受女性價值,逐步建構起一種融入女性視角的社會評價體系。在差異中追求平等,在差異中構建和諧。建立兩性和諧的教育,是21世紀里世界教育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