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女大學生就業心理因素分析
栗惠芳 柏晴 李強
【摘要】在金融危機日益嚴重、全球經濟持續下滑的大環境下,我國的高等教育也受到了嚴厲沖擊,“大學生就業難,女大學生就業難上加難”的呼聲日益高漲。日趨嚴重的就業形勢,令不少女大學生嘗盡了求職之苦,甚至因此輕生。本文擬對當前女大學生就業的若干心理因素進行分析,旨在探索減輕女大學生就業之痛的思想途徑。 【關鍵詞】女大學生 就業 心理因素 【Abstract】In the financial crisis, worsening global economic environment continues to decline,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has also been severely hit, "university student employment is difficult, difficult employment of female graduates," growing louder and louder. Increasingly serious employment situation, so that girl students do not suffer long suffered from a job, or even commit suicide. This paper on the current employment of female graduates of a number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employment of female graduates to alleviate the pain of thinking of ways. 【Key words】Femal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psychological factors 自我國的高等教育模式實現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的轉變,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就逐漸由一個令“學生擔心、家長關心、高校重視”的教育問題,膨脹到一個令“社會關注、政府關切”的民生問題。大學生能否順利就業,不僅僅關系著學生本人及其家庭的幸福,關系著高校的穩定運行、建設發展,還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如今,隨著高招門檻的逐年降低和擴招規模的不斷增大,經歷了金融海嘯、經濟衰退后的大學畢業生,就業之路困難重重,女大學生就業艱難尤為凸顯。2009年2月23日,河北一女大學生劉某因不堪就業壓力自殺身亡。她生前寫有一本密密麻麻近10萬字的日記,字里行間滲透著蟄伏在就業壓力之中的心靈掙扎: 在別人看來,大學生都可以找到一份舒適的工作,有一個美好的未來,而真正上了大學才知道遠非如此,工作如此難找,未來如此渺茫,一切都是個未知數!早知如此,我寧愿做一個普普通通的鄉村女孩,過一輩子平平淡淡的農村日子,也就知足了!為什么非要走這上學路,注定要吃更多的苦,受更多的罪。 其實,遠非一個劉某,很多在校女大學生,甚至包括一些社會公眾,都對“上大學”持起了懷疑態度。一時間,“讀書無用論”、“大學生貶值”“學得好不如嫁得好”,以及“民工化就業”,成了這個時代關于大學生的“流行新語”。筆者擬從女大學生就業的層面,對當前女大學生就業的若干心理因素進行分析,旨在探索減輕女大學生就業之痛的思想途徑。 1 女大學生擇業時難以拋開的幾種“情結” 2.1 “都市情結” 較之男大學生,女大學生往往具有更為強烈的“都市情結”:不愿搞西部開發,不肯下農村基層,就業觀念中滲透著極強的“唯地區論”——“寧要都市一張床,不要西部一套房”,扎堆涌進北京、東南沿海等發達城市。在這些大學生眼里,大都市總是意味著機會、高薪和前途。這無疑加劇了職業供給的不平衡——最需要大學生的地方少有人問津,闖都市的大學生求職者則人滿為患。這種挑戰精神的過剩和風險意識的不足兩者之間形成的強烈反差,造成了她們當中的很多人缺乏明確的就業目標,盲目求職。 2.2 “戀人情結” “男朋友在哪落腳、我就在哪落腳”——這句平凡的口號,是那些為了守護愛情而勇于犧牲自我的“新漂流一族”的找工宣言。這種濃郁的“戀人情結”,使得她們的就業之路更加曲折,即便能夠“沾”到男友的光“雙宿雙飛”,也常常因為缺少必要的規劃使滿意度大打折扣。 2.3 “戀‘小’情結” 這類女大學生從心理上并沒有經歷“成長斷乳期”,拒絕長“大”、拒絕與社會接觸,一直把自己當成是“爸媽臂彎里的小孩子”,并“理直氣壯”地認為:“拿文憑”是自己的事,“找工作”是父母的事。過分依賴父母,自己毫無主動性、自覺性,以“回避”的方式規避就業壓力和風險。她們的就業之路往往會呈現兩種很明顯的極端:要么一帆風順、成功就業,要么一塌糊涂、在家待業。 2.4 “求穩情結” 受傳統就業觀念的影響,女大學生在擇業時,普遍缺乏動態的擇業觀念,認為“一業定終身”,竭力尋求“鐵飯碗”。這種“求穩情結”使她們并不十分看中工作本身的薪金待遇、發展空間,而是愿意選擇穩定、舒適、體面的工作崗位,不愿到條件艱苦的基層鍛煉,也沒有信心和勇氣到高收入、高風險的職業競爭,確切的說,是對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大型國企情有獨鐘。 2.5 “求美情結” 擇業時,女大學生比男大學生更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求美情結”甚濃。有些女大學生充分利用自己“美”的優勢,把求職簡歷制作成“個人寫真”,希望能夠迎合一些用人單位“以貌取人”的潛規則;有些女大學生則偏執地將“就業不如意”歸因于“不夠漂亮”、甚至是“丑”,不計代價和后果地實施整容或整形手術。 2 女大學生求職時容易遭受的幾種“思想困擾” 2.1 社會角色困擾 受傳統家庭觀念的影響,不少女大學生早在讀大學時就把自己畢業后的社會角色單一化地“憧憬”為“家庭婦女”,把“相夫教子”、“夫榮子貴”當成自己畢生的使命。換句話說,她們并不期待能成為事業上的女強人,“職業”只是她們生活中的一小部分,甚至是可有可無,既沒有長期規劃、也不談長遠發展。 2.2 職業觀念困擾 有些女大學生對“公關”、“秘書”之類帶有明顯社交性質的工作嗤之以鼻,認為一無技術含量、二吃青春飯、三社會認可度低;有些女大學生對工作強度大、尤其是需要上夜班的工作不屑一顧,認為“不是女人干得活”,既喪失了自由、又不利于健康;還有些女生過分強調專業對口,高不成低不就。 2.3 浮躁心理困擾 以“超女”為代表的各種選秀活動,使得當今的青年人浮躁心理急劇膨脹,很多女大學生也難以“獨善其身”,由最初的欣賞到無意識的模仿、再到有意識的追求,她們用自己的方式追逐著“一夕成名”、“一夜暴富”、“一步登天”。即便是在求職中,這種浮躁心理也是若隱若現,促使她們鐘情于“旁門左道”、極力尋找各種“捷徑”。 2.4 內心沖突困擾
女大學生比男大學生更在意“面子”,找不到工作沒面子,工作找的不理想也沒面子。于是,簡簡單單的應聘、求職竟和一大堆暫不相關的人和事扯上關系:“老師、同學怎么看?親人、鄰里怎么看?”與此同時,對于男大學生普遍贊同的“先就業求生存、后擇業謀發展”的觀念,多數女大學生并不認可,相對而言,她們似乎更鐘情于“下一個會更好”。這些內心沖突的存在,難免會為她們的求職之路“人為設障”。 3 女大學生中常見的幾種“非主流”就業觀念 3.1 學得好不如長得好 不少女大學生認為“美貌可以成就事業” 、“學得好不如長得好”,而且“感性美可以代替、甚至超過知性美”。她們極度渴望能夠在眾多求職者中“超凡脫俗”、吸引到一位“神秘王子”,并從他那里得到幸運和福氣,成功就業。于是,她們極不情愿把精力大部分花費在自己的專業上,是對學習抱“實用主義”態度,輕視基礎知識和理論,反而對一些如何擁有漂亮臉龐、曼妙身材、高雅氣質、交際口才等方面的知識如饑似渴,還美其名曰:“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3.2 借男友的“船”出洋 當一些男大學生、尤其是名牌大學的高材生,忙著考托、申請出國的時候,他們的女朋友則索性放棄擇業的機會,直接承擔起“家庭工作”,全力支持男友出國,并期待著日后能用結婚證書換來“F-2”簽證,輕松成就出國夢想。這種“拐個彎,風景更好”式的就業方式,激發著一些想走“捷徑”的女大學生,大四之時不是忙著找工作,而是急著征婚交友,希望能夠借男友的“船”出洋。如今,女大學生“急嫁”現象的增多,無疑不是對“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另一種詮釋。 3.3 學得再好,不如有個好爸爸 具有此種就業觀念的女大學生,一般家庭出身比較優越,就業全靠父母的能力和社會關系?!白x大學就是為了混文憑,拿了文憑自然就有了好工作”。于是,在學校里既不需要爭優、爭先進,也不需要拿獎學金,只要守住“六十分萬歲,多一分浪費”的底線,就能“萬事大吉”。 4 結語 筆者以為,尋求減輕女大學生就業之痛的思想途徑,需要調整當前女大學生關于就業的一系列錯誤認知。而不是僅限于“就業”談就業,單方面強調“大眾化”。還要充分結合學風建設、本科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等相關方面,綜合來抓。僅靠單純改變錯誤的就業觀念,是不足取的。 一方面,高校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就業指導老師,需要幫助女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大眾化就業觀念”,并教會她們理性認識當前的就業形勢以及如何用大眾化的就業觀念調節就業重壓下的心理失衡。 另一方面,要從高校的學風建設和本科教學質量保障體系著手,對于一些不把心思用在學業上的女大學生,輔導員應盡早給予提醒或警告,而不是放任自流。必要時,還要做通家長的思想工作,堅決抵制學生家長將社會上的“歪風邪氣”帶入大學校園的行為。定期舉辦形式多樣的討論會,幫助她們樹立“自尊”、“自愛”、“自強”、“自立”的“四字”精神。任課教師也要加大對女大學生的監管和懲罰力度,不能在學習上給她們絲毫的“性別優待”,對于隨意“請假”、經常遲到或早退的女大學生,要給予實質性的懲罰;考前不給“劃重點”、平時分數不拔高等等,以從根本上杜絕她們平時學習不努力,考前臨陣磨槍,大量復印筆記,囫圇吞棗的可笑做法,促進她們自覺改變用“考試方法”代替“學習方法”、自欺欺人的錯誤認知。 因此,只有雙管齊下,各方措施配合得當,才能正確引導女大學生從實際出發,學有所長。最終能夠在充分發揮自己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走出“終身一次就業”的思想誤區,徹底擺脫“唯地區論”、“唯專業論”、“唯親情論”、“唯相貌論”以及“讀書無用論”等錯誤觀念的束縛,克服“皇帝女兒不愁嫁、堅決不能下基層”、竭力尋求“鐵飯碗”的思維慣性,以一種健康、務實的心態適時調整自己的“就業底線”,不等不靠,積極面對,把握機遇,主動出擊,真正實現“學以致用”、學有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