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我國高校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發展的現狀及趨勢
呂吉旭 習雪峰
【摘要】民族傳統體育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產物與載體,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在高校的開設是對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在新形勢下新文化的發生與入侵將對民族傳統體育發生決定性影響,文章通過對目前傳統文化下我國高校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發展的現狀進行研究,并對新文化下民族傳統體育發展方式及方向進行了前瞻性分析。
【關鍵詞】高校;民族傳統體育;傳統文化;新文化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健康的關注程度也越來越高,這就為民族傳統體育的蓬勃發展奠定了社會基礎。民族傳統體育有著其獨特的自身魅力,民族傳統體育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它是我國城鄉居民體育鍛煉的主要項目,區域性廣、練習方式多樣,可以適合任何年齡、階層的人群。民族傳統體育的社會價值通常是通過人們參與來實現的。發展民族傳統體育不僅能夠增強各民族人民的體質,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建立科學的、現代化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塑造體格健壯和精神高尚的一代新人,同時還是富國強民、振奮民族精神、激發愛國熱情、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素質的一種重要社會活動。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有利于協調人際關系,增進各國民族交往和國際友誼,對人類的進步有著重要的作用,它的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國高校的民族傳統體育專業設置的先天性基礎 我國民族傳統體育伴隨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產生、衍變,成為我國歷史瑰寶的一部分,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千百年來民族文化的結晶,長久以來為人們所喜歡,且為我國在不同時期的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因此對民族傳統體育的研究也就是對中國人文歷史的研究。民族傳統體育隨著我國的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已成為國人的共識,這為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帶來機遇,也必然會帶動和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 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 種類的多樣性和包容性,據《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志》統計,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種類多達977種其中,漢民族的項目有301種,其他55個民族的體育項目多達676種; 2. 分布的地域性,根據我國56個民族根據民族傳統地域性特征和全國少數民族地區分布,可分成五大板塊東北板塊、西北板塊、西南板塊、中南板塊及中東板塊,五大板塊由于民族分布的地域不同氣候的變化不同民俗民風的差異性,各民族便形成了各自獨具特色的傳統體育項目; 3. 民俗性和娛樂性,在民族傳統文化中對民族最具凝聚力的要算民俗文化它將朝夕相處的民族成員凝聚在一起,并且將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也團結在一起。同時,風俗習慣既受到民族因素的影響,也受到地域因素的制約。地域經濟、政治、宗教、語言的長期影響互相依賴鑄成多姿多色共存共榮的民俗特征。如端午、中秋、春節仍然是百姓重視、影響最大的傳統節日舞龍、高蹺、獅子等娛樂體育活動成為超越時代存在的一種符號和民族傳統。 4. 資源的整合性,體育資源具有文化的多樣性、廣泛性、地域性、多功能性等,內含觀賞性、健身性、文化娛樂性、民俗性等內容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體育文化的內容、范圍、形式。規模不斷發展通過資源的整合其質也將不斷發生變化因此,它的整合和利用能顯示傳統文化的本質屬性特征,彰顯傳統體育文化價值能產生積極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益。這些特點也就是我國高校民族傳統體育專業設置的基礎。 二、我國高校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現狀 我國高校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既是傳播體育文化,促進人類文化發展的橋梁,同時又是承載我國優秀傳統體育文化,弘揚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途徑。1989年,民族傳統體育才成為本科專業,其專業尚處于摸索、模擬建設階段,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教學是參照體育相關學科而設置的。目前民族傳統體育發展還有許多局限性,如基礎理論薄弱沒有重大發展與突破,自身價值和本體目標模糊。 (一)目前國內民族傳統體育專業課程結構的主要特點 由于民族傳統體育的主要內容是從中國古代身體活動中發展而來,國內外的研究幾近于零,對該學科的研究僅有一些理淪方面的探索,數量少而內容舊,視野多局限于項目和技術本身,缺乏宏觀把握和對學科性質的理解及系統的科學研究方法的應用。必須承認,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體系還不成熟,學科建設中的問題還相當嚴重。目前為止,僅初步確立起應有的門類和框架,然而在很大程度上仍落后于其他學科的發展。有研究說明了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教學存在的主要弊病:(1)專業基礎課內容交叉、重復,內容不足;(2)專業課內容單一,民族體育專業,目前國內僅以武術項目來代替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不足,沒有構建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專門的課程體系,專業內容不足、特色不突出;(3)民族傳統體育教學體系尚未形成,專業師資力量不足,是影響課程設置科學化的主要因素,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教師大多是武術專業出生,傳統體育養生、民族民間體育專業的教師缺乏。(4)人文科學教學內容不足。民族傳統體育是與人文科學相互滲透的綜合學科,文化的發展及世界文化成果的傳播,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進行跨文化溝通的能力。 (二)目前國內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教學模式 1998年7月,國家教育部決定設立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后,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發展迅猛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其專業的培養目標由傳統的“專才型”向“復合型”轉化,課程設置也由專一的“指定性課程體系”向多元的“柔性課程體系”轉變,增加了輔修專業和設置了大量選修課,采用學分制,這無疑是一種突破性的進步。我國民族傳統體育課堂教學模式主要包括四段教學模式,其表現形式為:開始部分-準備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這種教學模式使得教學目標單一,組織形式死板,忽視學生個體差異和能力培養,學生處于被動狀態,阻礙了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目前教學中許多體育工作者提倡教無定法,課堂教學、結構的多元化,根據專業的類型、教材內容、組織形式,學生的實際情況和人體有機體的活動變化規律,合理地安排課堂結構,并在實際操作中靈活掌握和運用,既完成一節課所要完成的各項任務,也要在內容之間巧妙轉換,體現體育教學的連貫性,不斷發展和突破。 (三)目前民族傳統體育教育發展遲緩的原因分析 “傳統體育始終只是作為手段和方法而存在,它建立在傳統哲學和醫學基礎上的獨特理論體系一直未被科學地總結和發揚光大,更未被作為課程內容對學生進行教育,人們只是在用一整套外來話語解說著自有其理論架構和語詞系統的傳統體育”[。導致民族傳統體育教育發展遲緩的具體原因,經過我們對大量研究資料的分析,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1)民族傳統體育無法擺脫原生形態,當代大學生多數選擇較為流行時尚的現代體育進行健身;(2)普通高校民族傳統教學的目標不明確,以提高運動技術為目標的理念仍占主導地位;(3)民族傳統體育的經費投入與場地器材不足,從事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教師缺乏。
【參考文獻】 [1]高楚蘭.民族傳統體育專業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的研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5,29(5). [2]賈玉樹.從激情走向理性——全球化過程中的自然辯證法學科建建設[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1,19(3). [3]李鴻江.中國傳統體育導論[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2000. [4]陳文卿,趙激揚.我國城市體育產業中民族傳統育的發展[J].體育學刊,2004,11(3). [5]余學好.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及現代化[J].體育學刊,2004,11(3). [6]趙蘇喆.民族傳統體育學科體系的現狀及其構建[J].體育學刊,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