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摸女人的胸视频,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最新,黄色视频性爱免费看,黄瓜视频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国产精品,成人福利国产一区二区,国产高清精品自拍91亚洲,国产91一区二区

加急見刊

港臺高校通識教育的發展及其對內地高校的啟示

張曉琴

[摘要]通識教育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學生健全心智和高尚情操方面發揮著專業教育所不可比擬的作用。香港、臺灣地區與內地有著相同的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港臺高校通識教育明晰的辦學理念、鮮明的課程特色、廣博的課程設計能夠對內地高校通識教育的發展提供很好的借鑒。

[關鍵詞]港臺 通識教育

作為一種教育理念,通識教育起源于古希臘的自由教育。盡管隨著時代的變遷,通識教育的名稱和內涵有所變化,但對通識教育的理解趨向基本是一致的,都強調把受教育者作為一個主體性的、完整的人而施以全面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在人格與知識、理智與情感、身與心各方面得到自由和諧的發展。香港、臺灣與大陸同宗同源,有著相同的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通識教育是港臺高校傳承文化的重要窗口,其明晰的辦學理念、鮮明的課程特色、廣博的課程設計對內地高校通識教育的發展具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一、港臺高校通識教育的發展

(一)香港高校通識教育的發展

香港通識教育最初源于香港崇基學院,1951年該學院創辦之初就效仿美國大學博雅教育開設“人生哲學”課程,以講授基督教義為主,有傳經布道之功用。1963年10月17日,崇基學院與新亞學院(創于1949年)、聯合書院(創于1956年)合并成立香港中文大學后,“人生哲學”課程改為“通識教育”課程,并在學生手冊中明確指出:“通識教育課程旨在推行均衡教育,以擴展學生的視野,訓練其抽象與綜合思考的能力,使其處于瞬息變化之現代社會,能內省外顧,高瞻遠矚。”2002年9月,“通識教育課程檢討委員會”提出了新的理念和方向,“通識教育乃本科課程重要的一環,其旨在培養學生作為知識分子、具備思維能力和志向,以理解人類及現代社會所關心的問題。通識教育注重全人教育,而非專家培訓。”通識教育的目標在于引導學生“拓展廣闊的知識視野,認識不同學科的理念和價值,提升對人類共同關心問題的觸覺;建立判斷力及價值觀;理解不同學科之間的關系和融會發展的可能,以及發掘終生學習的潛力。”香港中文大學教務會也接納了“通識教育課程檢討委員會”對大學通識課程改革的建議:自2004-2005年度開始,所有通識科目歸納為四個選修范圍:“文化傳承”“自然、科技與環境”“社會與文化”及“自我與人文”。其中,“文化傳承”主要從不同層面介紹中國文化的特質,使學生對中國文化有較宏觀和全面的認識;“自然、科技與環境”則引導學生認識自然、科學與科技,檢討人類在大自然的角色,觀察科技如何改變人生、社會與自然環境,及其對人類的未來的啟示;“社會與文化”主要是介紹探討社會、政治、經濟或文化議題的相關理論和研究方法,加深學生對人類社會與文化的構成和表象的理解,幫助其掌握其中的通則和多樣性;“自我與人文”探索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之多元性,學生透過人文及相關學科,加強對自我的認識和反省。目前,香港中文大學共開設校通識課程245門,其中“文化與傳承”類課程21門、“自然、科技與環境”類課程47門、“社會與文化”類課程119門、“自我與人文”類課程58rL此外,香港中文大學所屬的四所成員書院(1986年增創逸夫書院)都設有獨立的書院通識教育課程,學校規定: 2004—2005年度及以后入學的一般本科課程學生須依所屬書院規定,選修一定的學院通識教育課程和大學通識教育學分,且在“文化傳承”“自然、科技與環境”“社會與文化”及“自我與人文”四個范圍內最少選修1門課程。

香港中文大學推行通識教育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20世紀80年代后,香港其他高校紛紛設立通識教育課程,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對通識教育功用與價值認識的趨同,是香港高等學校一致進行通識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保證。

(二)臺灣高校通識教育的發展

1956年,東海大學為一、二年級的學生開設通識教育課程,這是臺灣通識教育的開端。1958年,臺灣教育部頒布各大學“共同必修科目”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視為通識教育的核心課程。1977年6月修訂的大學必修科目表,對大學各學院的共同必修課程進行了專門規定,要求學生修讀孫文思想、國文、英文、中國通史、中國現代史等5門課程,并在國際關系、理則學、人文科學概論或倫理學(哲學概論或人生哲學)、憲法、社會科學概論、自然科學概論等6門課程中任選一門。1984年,為配合“大學必修科目施行要點”第7點之規定“使學生在自由選修中可獲得較佳的通識教育”,公布“大學通識教育選修科目實施要點”.要求各大學校院在“文學與藝術”“歷史與文化”“社會與哲學”“數學與邏輯”“物理科學”“生命科學”“應用科學與技術”等7大學術范疇內講授各種選修科目,同時規定“理、工、農、醫”各學院學生至少應修習人文、社會、藝術等有關科目4—6學分;文、法、商各學院學生至少應修習自然科學、應用科學或藝術學科目4-6學分,對臺灣通識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989年教育部公布“大學共同必修科目表”,突破以往學科的形態,改以“課程領域”來設計,將通識課程納入共同必修科目中,由原定4~6學分提高至8學分,并允許學校在課程設計上能享有獨立的空間。1999年,臺灣對58所學校進行了第一次高等學校通識教育評鑒。 2000年《臺灣高等教育白皮書》明確“通識教育的目的乃在于透過適當之課程的設計,使學生對人、社會與自然的諸現象有一通盤、初步之知識上的認識,有助于形成有追求真善美之理想的能力和意愿,也有助于培養自我反省能力之獨立人格,同時,更重要的是,協助學生對其所扮演的社會角色有更為寬廣的體認。”為求改進及深化通識教育,教育部于2002年成立“通識教育委員會”,對各大院校通識教育實施現況及其所面臨的問題進行深入而全面的了解與檢討。2004年,通識教育委員會特聘請專家學者組成通識教育評鑒小組,對成功大學、中山大學、臺灣大學、交通大學、清華大學、中央大學及陽明大學等7所以研究為導向的大學的通識教育進行評鑒,并規定各校通識教育的評鑒結果作為教育部今后劃撥經費的重要指標。臺灣高等院校對通識教育的評鑒表明了教育部對通識教育的高度重視,也有力推動了臺灣高校通識教育的進展。

二、港臺高校通識教育的發展對內地高校的啟示

1.清晰的辦學理念和鮮明的課程特色。香港和臺灣高校都非常重視通識教育的發展,通識教育的發展理念清晰,并且圍繞辦學理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如香港理工大學的通識課程分“中國研讀”通識科目和“拓寬視野”通識科目兩部分。學校規定:2004—2005年度或以后入學、攻讀全日制政府資助學士學位課程或高級文憑課程的學生須修讀通識課程并合格方可畢業。學位課程學生必須修讀“中國研讀”及“拓寬視野”兩部分通識課程,共4個學分。學校推行通識教育課程的目的“是希望借此擴大同學的視野,訓練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使他們能有敏銳的社會觸覺,能對我們的國家和我們所生活的社會,有最基本的認識”。香港理工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具有本身的特色,一方面與主修課程相輔相成,另一方面強調應用與興趣兼重。臺灣交通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分為人文藝術、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三個主要領域。學校規定共同必修課程總學分至少28學分,其中英文或其他外文至少6學分,通識教育課程至少20學分(人文藝術類至少4學分;社會科學類至少4學分;自然科學類至少2學分)。受前蘇聯專業教育的影響,內地高校一直以來都存在重專業教育輕基礎教育的現象,專業設置狹窄,文化底蘊薄弱。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逐步深入,高校也逐步意識到文化素質教育在人的培養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從1995年開始,教育部在內地53所院校開展了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試點工作,進一步推動了內地高校對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的重視。不少高校在人才培養方案中也明確要求學生必須修讀一定學分的文化素質課程方可畢業。通選課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廣泛涉獵不同的學科領域,拓寬知識面,學習不同學科的思想和方法,進一步打通專業,拓寬基礎,強化素質,為適應21世紀對高素質人才的需要打下基礎。不過,從內地高校的整體來看,通識教育的發展還處在摸索階段。課程設置沒有明確的指導思想,課程結構系統性、關聯性、協調性不夠,尤其在具體的通識課程內容組織與選擇上,偏重于應用型和專業化,按照學科專業式的思路進行,很難達成通識教育的目的。

2,規范的通識教育管理平臺和順暢的運行機制。港臺通識教育在組織機構、管理方式等方面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做法。在學術機構設置中,臺灣各大學均設有通識教育中心,是與學院平行的教學單位,承擔全校的通識教育任務,負責研討通識教育的理念,審定通識教育計劃等。如1989年臺灣清華大學將原來的“共同學科”更名為“通識教育中心”,作為實際負責推動、規劃和執行通識教育的一個獨立教學研究單位。1995年學校在通識教育中心之上設置院級之共同教育委員會,由各學院院長及若干名與通識教育有關的教授組成,主要職責是審核通識教育中心的規章計劃及協調、溝通中心與各學院間的課程事宜。1994年,臺灣成立了全臺“通識教育學會”,出版《通識教育季刊》,加強對通識教育的研究及推動通識教育的實施。香港的大學也普遍設立通識教育部或通識教育中心,成立通識教育委員會,負責全校的通識教育。與港臺高校通識教育的管理相比,內地高校的通識教育課程顯得比較松散,一般都沒有成立專門的機構負責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規劃設計、課堂質量的評價等,通識教育課程游離于專業課程之外,缺乏系統性和知識的完整性。

3.剛柔并濟的課程設計。課堂教學只是學生接受文化知識的一個場景,學生思想的陶冶散落在學習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因此,港臺高校除了強制要求學生修讀一定的通識教育顯性課程,還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不同的活動,開闊視野以及培養對身邊事情的關注和反省。如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自建校以來,每周舉辦一次周會。周會的內容由周會委員會負責擬定,可以是校內外專家的專題演講,也可以是音樂演唱,或者是同學之間的學習經驗的交流、節日晚會等。臺灣中原大學的非正式通識課程主要有兩類:一類是通識教育藝術季活動,包括每學期兩次的演講活動和人文社會教育中心負責組織實施的藝術季活動;另一類是“游學課程”。從1995年起,中原大學開設了一些課程,這些課程由教師帶領學生到祖國內地及省內一些相關地區,對一些相關專題進行考察學習,這類課程大多與其他大學合辦,是一種旨在拓寬學生眼界的課程。總之,通過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的相互作用,港臺高校通識教育得到了迅猛發展。

[

[1]亞林另一種大學競爭力:中國臺灣高校通識教育的兩次評鑒[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10).

[2]孟祥林.通識教育的理論探源、現實問題及我國的發展路徑選擇[J].當代教育論壇,2005,(1).

[3]徐輝,季誠鈞沖國內地、香港、臺灣地區高校通識教育之比較[J].比較教育研究,2004,(8).

[4]楊鵬遠等.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模式訪談IJ].藥學實踐雜志,2005,(4).

[5]馮增俊.香港高校通識教育初探[J].比較教育研究,2004,(8).

[6]張壽松,徐輝.臺灣中原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的通識課程比較[J].比較教育研究,2005,(1).

[7]李曼麗,林小英.后工業時代的通識教育實踐:以北京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為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128-130.

[8]香港理工大學通識課程設計資料[EB/OL].香港理工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http://www.polyu.edu,hk/~gec/geprogramme/index.php.

[9]香港中文大學通識課程設計資料[EB/0L].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部. http://translate.itsc.cuhk.edu.hk/gb/www.cuhk.edu.hk/oge/chi/seleetlon/seheme.htm.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