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高校學生社團發展的方向
覃輝
論文關鍵詞:高校學生 社團發展 方向
論文摘要:許多高校重視對學生社團的發展,加大對學生社團的資金、政策和人力投入力度,使學生社團繁榮發展,形成了獨有的組織特點。同時,隨著社會發展和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學生社團在發展的過程中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
近幾年,隨著高校對學生活動的重視,高校學生社團利用學校的資金、政策和人力投入,加快自身建設,使高校學生社團繁榮發展.
1高校學生社團的發展
高校學生社團是學生在不觸犯國家法律法規和學校規章制度基礎上以一定目的、理想自愿組成的接受學校管理的學生組織,是高等學校學生的一種自發的、非正規的、松散的學生群體組織。作為一種高校學生團體,高校學生社團的興起和不斷發展源于各團體成員具有共同的興趣、愛好、理念和需要,是自由、自發和自主的團體。
高校學生社團在繁榮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獨有的特點:
高校學生社團的構成主體是校內學生,受學校法律規范的約束,這就決定了學生社團必須嚴格、模范地遵守校紀、校規,這是學生社團存在的基本條件。學生社團應是高校規范的一個普通的學生群體,學生社團的建立、活動的開展、發展都應在學校的教導、監督、管理下“合法”地運行。鑒于高校高度接觸社會的大背景,其已經成為高校運作體制下活躍的一種因素,學生社團必須納入到學校的規范體系中,讓其健康、有序和高效運行。
高校學生社團構成的客體是社團成員權利和義務關系。學生能從組織里得到什么樣的權利或為組織承擔什么責任,這是社團構成和發展的動因。學生社團是學生自發性的興趣團體,團體怎樣運行,運行中形成怎樣的社團內部個體間利益需求分配方案等諸多問題成為學生社團發展過程中面對的困境。
高校學生社團設立帶有行政準予性。即高校學生社團申請設立必須經過學校相關部門批準,并且帶有嚴重的行政許可性,程序繁雜,還要經過相關部門和學校社團主管教師的嚴格審核。許多高校鑒于學生社團自主性太強,出于規范學生社團發展的目的,對學生社團形成了嚴格的行政管理,大部分由所在學校共青團直接管理,少部分受其學校黨委間接管理,委托共青團代管。
高校學生社團自主性、自治性強。社團管理的形式是學生自治的,學學生社團在運行管理中,利用學校行政許可的發展環境下建立學生“四自”體系,即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約束,充分體現主體作用。學生社團的內部管理、活動設計和發展方向,一般由學生自主決定,學校相關部門,相關教師和社團指導教師起到輔助指導的作用。
2高校學生社團需要規范
近幾年,隨著高校體制的改革,校園文化建設已經成為各大高校建設的重心工作之一。這種時代背景下,高校學生社團繁榮發展,成長成為高校校園活動的主力軍,是高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方式,凝聚同學集體意識、增強團體合作精神、加強大學生各方面素質建設步伐,起到積極的充分調動同學們激情的作用。
隨著社會發展和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學生社團在發展的過程中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作為高校學生社團的服務、管理部門、怎樣適應學生社團的發展需要。針對各自學校學生社團的情況,進行體制改革、觀念創新。
校園文化建設中,支持學生社團發展的同時,應從各方面探索學生社團發展途徑,尋找出路。首先應科學規范學生社團發展,應從學生社團本身建設入手,解決各高校學生社團發展面臨的自身問題,學生社團內部建設,穩定發展,從而穩定局面。
3高校學生社團發展的方向
高校學生社團,作為校園中最活躍的學生群體,有著其獨特的發展歷程。學生社團的興起,主要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而存在,即學生個體集合在一起而成的一個集體,基于這種的情況,20世紀90年代以前,各大高校對學生社團的管理普遍采用機械移植學生組織個體行政化管理模式。學生社團的個體行政化管理模式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起到了積極的歷史使命作用。在這種模式運行中,注重對個體學生社團的扶持和繁榮學生社團活動,高校立足行政管理者模式,手握學生社團發展指揮捧,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引導學生社團發展。
高校學生社團經過8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的飛速發展,呈現出許多新現象、新情況,高校社團個體行政管理模式已完成其特定的歷史使命,不再適應現代學生社團的發展需要,實際運行中,出現種種沖突和矛盾,嚴重阻礙學生社團的進一步發展。高校學生社團的個體行政化管理模式最典型的產物是社團管理機構——社團部的設立,社團部的設立最突出的表現是行政方式管理、命令方式服務及人為因素工作機制。首先,許多高校社團部下屬于校團委,與其他工作部門如實踐部、科技部、編輯部、處于同等地位,降低了學生社團的人格定位,縮減了學生社團的活動范圍和發展空間。高校學生社團發展至今,許多高校出現了社團發展“瓶頸”現象,最根本原因還是在于社團管理機構設置不合理,學校管理的不科學、不合理。
近幾年,隨著高校學生社團發展新問題的不斷出,許多高校不斷探索學生社團發展新思路,尋求新形勢下學生社團發展的出路,高校學生社團聯合會在這種時代背景下蘊著而生,而且成為許多高校社團發展的主流思想。
我國高校學生社團經過發展,構建了兩種不同的學生社團聯合會模式:
模式一:重組機構型(圖解)
此種模式的運行要素:
(1)社團代表大會組成:一級社團、二級社團,學院學生社團活動中心,通過民主選舉產生社團代表大會委員會,每兩個月召開一次代表大會。
(2)學生社代表大會委員會民主選舉產生主席團成員,必須由校委提名候選人。
(3)學院學生社團活動中心是社團與掛靠單位協調紐帶,是學生社團服務性學院機構。
此種模式建立、改革及其發展分析:
(1)改革徹底,學生社團運行模式完全轉型,解決學校學生社團發展中出現的諸多題。
(2)適應學校學生社團的發展需要,是當今各大高校學生社團發展的前沿代表。
(3)規范學生社團發展,提高社團發展空間。
(4)學生社團的本質需求,確認社團人格地位,形成社團自治理想。
模式二機構調解(圖解)
(1)社團代表大會組成:一級社團、二級社團、學院社團部,通過民主選擇產生社團理事會,第兩個月召一次代表大會。
(2)校團委提名,學生社團理事會民主選舉產生學生社團理事會主席,副主席和秘書長。
(3)校團委社團部指導、服務學生社團理事會日常工作。
(4)學院社團部是社團與掛靠單位協調的領導,是學生社團二級機構。
高校學生社團聯合會是適應時代發展要求而產生的。取代高校學生社團個化行政管理模式已經成為歷史的必然,當今國內大中專院校的90%國家重點高校和約70%的省級屬重點高校(主要本科院校)已經建立相應的學生社團聯合會組織。雖然許多高校相應名稱不同,但都履行著相同的職能--學生自治。要充分挖掘學生社團的發展潛能,擴大規模建設的同時,加強其質量建設力度,必須適應學生社團的自治發展需要,建立學生社團的自治機構--大學生社團聯合會,重組機構,完善制度,打破學生社團發展中"瓶頸"現象提高學生社團人格定位的同時,加強學生自治,加速學生社團發展。高校學生社團聯合會已經通過實踐證明了其存在的價值,為使學生社團更好、更高、更好地發展,高校建立學生社團聯合會,是今后學生社團發展的方向。
[1]劉立專.對加強高校學生社團建設的認識與思考[J].大學時代(B版),2006年06期.
[2]胡小兵.高校學生社團建設研究[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6年05期.
[3]孫豫峰、王江萍.高校學生社團的目標與使命[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6年05期.